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0015阅读:1167来源:国知局
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



背景技术:

烧结矿混合料的原始料粒,由配料系统按比例控制各种原料的输送量,再经混合制粒形成;对烧结混合料的原始粒度进行测定,需要对其进行筛分。传统的,烧结矿混合料的原始料粒直接经过筛分、人工取样、人工送样,最后对其原始粒度进行测定。由于烧结矿混合料的原始料粒呈湿软状态,直接筛分将导致原始料粒表面破损,粘附、粘结在筛网上,破坏原始料粒,干扰检测结果,且传统的人工取样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取样的稳定性、均匀性和可靠性差,影响分析检测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以解决手工送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有效避免送样过程中的人为不稳定因素、提高检测样品的可靠性、准确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关键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接料斗,所述接料斗的下方水平设有料粒吹送管,所述接料斗与所述料粒吹送管管道连接,所述料粒吹送管的一端连接高压气供应源,所述料粒吹送管的另一端设有料粒承接笼。

以上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取出的样品料粒进入料粒吹送管后,高压气供应源提供的高压气体直接将料粒吹送管内的样品料粒吹送至料粒承接笼,实现了样品料粒的自动送样过程,有效的避免人工送样的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料粒承接笼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扇形网片,两个所述扇形网片竖直设置,两个所述扇形网片的边缘之间通过连接筛网连接,所述连接筛网上开设有落料口,该落料口位于所述连接筛网的最低部位置;所述料粒吹送管从所述扇形网片的顶点位置穿过所述连接筛网,从而伸入所述料粒承接笼。

该方案的效果是扇形网片和连接筛网一方面可以使高压气体通过,另一方面可以将样品料粒截留在料粒承接笼内,最后从落料口自行掉落收集,从而防止强气流所形成的反冲力导致样品料粒不易收集。

优选的,所述接料斗与所述料粒吹送管通过进料管连通;所述进料管或与所述料粒吹送管垂直,或向所述料粒吹送管的进气端倾斜。

该方案的效果是可以更有利的使样品料粒进入料粒吹送管内。

优选的,所述高压气供应源包括空压机,该空压机管道连接有高压罐,该高压罐与所述料粒吹送管连通。

该方案的效果是可以提供强气流促使样品料粒在料粒吹送管内运输。

优选的,所述进料管上游的所述料粒吹送管上设有进气电磁阀。

该方案的效果是可以调节料粒吹送管内的高压气体的流量。

优选的,所述料粒吹送管的内壁上涂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该方案的效果是聚四氟乙烯涂层具有高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取代了手工送样,将取出的样品料粒自动送至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实现连续性、自动送样,避免送样过程中的人为不稳定因素,提高分析检测准确性,有效地提高了样品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料粒承接笼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烧结混合料原始粒度检测送样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接料斗1,所述接料斗1的下方水平设有料粒吹送管2,所述接料斗1与所述料粒吹送管2通过进料管3连通,所述进料管3上游的所述料粒吹送管2上设有进气电磁阀5,所述进料管3或与所述料粒吹送管2垂直,或向所述料粒吹送管2的进气端倾斜,所述料粒吹送管2的一端连接高压气供应源,所述高压气供应源包括空压机,该空压机管道连接有高压罐,该高压罐与所述料粒吹送管2连通,所述料粒吹送管2的另一端设有料粒承接笼4,所述料粒吹送管2的内壁上涂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图2和图3中可以看到,所述料粒承接笼4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扇形网片41,两个所述扇形网片41竖直设置,两个所述扇形网片41的边缘之间通过连接筛网43连接,所述连接筛网43上开设有落料口,该落料口位于所述连接筛网43的最低部位置;所述料粒吹送管2从所述扇形网片41的顶点位置穿过所述连接筛网43,从而伸入所述料粒承接笼。

工作时,样品料粒从接料斗1进入料粒吹送管2中,高压气供应源将高压气体送入料粒吹送管2中,通过进气电磁阀5调节气流的流量,样品料粒在料粒吹送管2中随着气流向前运动,直至进入料粒承接笼4中,经由料粒承接笼4的落料口掉落,收集起来。

最后需要说明,上述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