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芯样端面快速补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030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芯样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芯样端面快速补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混凝土芯样补平的方法是,在水平台上铺设塑料薄膜,在薄膜上涂抹一定厚度的水泥净浆,然后将混凝土芯样放置在水泥净浆上面,在芯样试件上端面放置水平尺来调整芯样垂直度,待净浆凝结固化后,按照同样方法处理芯样另一端截面。该方法操作不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在薄膜上涂抹的水泥净浆较随意不易掌握厚度,凝结固化后要及时刮除水泥净浆,且制作的芯样试件容易出现垂直度及端面的补平层厚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芯样端面快速补平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达到快速补平混凝土芯样端面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芯样端面快速补平装置,包括管筒、底座、圆水准器、固定螺母、整平螺旋角和顶部盖片;

所述整平螺旋角设置于底座的底部,调节所述整平螺旋角使得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所述管筒的两端为开口端,其中一个开口端顶抵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

所述管筒的两个开口端之间沿着管筒的轴向依次放置第一层水泥净浆、混凝土芯样、第二层水泥净浆;所述第一层水泥净浆通过管筒的开口端与底座上表面顶抵而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层水泥净浆超出管筒的另一个开口端的部分被所述顶部盖片压平。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管筒的侧壁在靠近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溢流孔。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孔为长条形,孔高5mm。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还设置一圆水准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整平螺旋角为三个,彼此间隔120°呈等边三角形放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整平螺旋角的活动调节端与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固定端与另一水平底座相连。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管筒的内径相较于待补平芯样试件的直径大0.5~0.8mm。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管筒的高度相较于待补平芯样试件的高度高4.0~6.0mm。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顶部盖片为边长120mm的玻璃片,厚度约为5mm。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刮刀。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混凝土芯样端面快速补平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该装置可快速调整芯样补平端面的水平,保证芯样试件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并保持良好的平整效果,操作简单,可大大提高芯样补平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筒底部的浆体溢出孔的刻度标尺可观察坐浆的厚度,保证水泥浆层的厚度在一定范围内,满足规范标准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混凝土芯样端面快速补平装置,包括管筒5、圆水准器4、底座3、整平螺旋角2、水平装置底座1、固定螺母、顶部盖片。

所述整平螺旋角2设置于底座3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整平螺旋角2为三个,彼此间隔120°呈等边三角形放置。所述整平螺旋角2的活动调节端与所述底座3的底部连接,固定端与另一水平底座1相连。

调节所述整平螺旋角2使得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所述管筒5的两端为开口端,其中一个开口端通过固定螺母顶抵设置于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

所述管筒5的侧壁在靠近所述底座3上表面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溢流孔6。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孔6为长条形,数量为3个,彼此间隔120°放置。

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还设置一圆水准器4。通过圆水准器4和整平螺旋角2的配合,就可以准确将底座3的上表面调节到水平状态。

本装置的使用方法:首先使用整平螺旋角2调整底座3到水平状态;通过固定螺母将管筒5固定在底座3的上表面上;然后将一定厚度的水泥净浆倒入管筒5内;然后将混凝土芯样装入管筒5中,通过挤压混泥土芯样使水泥净浆密实并通过溢浆孔6挤出多余的浆体;观察溢出孔6标尺刻度控制水泥净浆厚度;然后在混凝土芯样的上端面涂抹水泥净浆,并用刮刀将水泥净浆沿着管筒5上端面刮平,而后通过顶部盖片将水泥净浆压平。这样就完成了将混凝土芯样两个端面分别整平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做出如下优选设计:所述管筒5的内径相较于待补平芯样试件的直径大0.5~0.8mm。所述管筒5的高度相较于待补平芯样试件的高度高4.0~6.0mm。所述顶部盖片为边长120mm的玻璃片,厚度约为5mm。管筒5筒身的垂直度偏差≤0.1°。

根据芯样试件的规格尺寸,选择相应直径的管筒,所用管筒的筒身与底座的垂直度通过底部水平调整装置控制。

所述顶部盖片为方形的板状结构玻璃片,边长为120mm,厚度约为5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