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22272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评价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主要油藏为陆相沉积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造成水驱开发效果较差,这为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剩余油储量。聚合物驱是一项技术相对简单、药剂费用较低和采收率增幅较大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大庆油田适合化学驱的地质储量共计23.13×108t,其中一类储量为8.09×108t,二类储量为15.04×108t。目前,大庆聚合物投入工业化区块80个,动用地质储量9.23×108t,且每年以5000×104t~8000×104t地质储量规模投入聚合物驱。室内实验和矿场实践表明,聚合物驱初期可以改善油藏吸液剖面,扩大波及体积。但当聚合物驱进入中后期后,会出现“吸液剖面反转”现象,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层间矛盾,而且降低了聚合物驱增油降水效果。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与聚合物溶液相比较,聚合物微球溶液中微球粒径分布较窄,微球在储层岩石孔隙和喉道中呈现“运移、捕集、再运移、再捕集……”运动特征,具有“堵大不堵小”封堵特性。因此,聚合物微球可以逐级启动储层孔隙内剩余油,减缓剖面反转程度或延缓反转发生时间,进而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建立了一种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它可以指导聚合物微球筛选,提高微球油藏适应性,进而提高微球调驱增油降水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聚合物微球粒径及分布测量;

(1)、初步筛选几种聚合物微球产品(大于3种);

(2)、采用目标油藏注入水配制聚合物微球溶液样品(1000mg/l~9000mg/l),取少量微球溶液滴于载玻片上,放置载玻片于显微镜上观测微球初始粒径,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粒径分布;

(3)、放置载玻片于充满注入水培养皿中,放置培养皿于油藏温度保温箱内保存;

(4)、定期取出载玻片,测量同一位置(区域)微球粒径;

(5)计算微球膨胀倍数,绘制微球粒径和膨胀倍数与时间关系曲线;

步骤二:微球渗透率极限值测量;

(1)、配制聚合物微球溶液样品(注入水,浓度1000mg/l~9000mg/l),采用驱替实验装置测量微球溶液注入岩心过程中注入压力与注入pv数关系(岩心渗透率从高到低,注入速度0.3ml/min~0.6ml/min,注入体积5pv~6pv(孔隙体积),压力记录时间间隔30min~40min);

(2)、绘制注入压力与pv数关系曲线;

(3)、匹配关系评价:若注入压力与pv数关系曲线出现水平段时,表明微球颗粒可以通过岩心孔隙,微球粒径与岩心孔隙尺寸间相匹配。否则,表明微球在岩心孔隙内发生了堵塞,微球粒径与岩心孔隙尺寸间不匹配;

(4)、渗透率极限值确定:渗透率极限值是指微球可以通过岩心的最低渗透率值,它是注入压力与pv数关系曲线中出现水平段、且注入压力最高那条曲线所对应岩心渗透率;

步骤三: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

(1)、收集、整理目标油藏典型井组(井组数量大于5)储层渗透率取芯或测井资料,绘制(回归)储层累计厚度(由高渗透小层逐渐向低渗透小层累计)与该厚度内各个渗透率值中最低值关系曲线(方程);

(2)、将微球渗透率极限值代入上述曲线(或方程),计算对应累计厚度值;

(3)、若“累计厚度值/储层厚度”值大于70%(该值为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经验值,可以依据油藏条件调整),则该聚合物微球溶液(粒径和浓度)与目标油藏相适应。否则,就必须重新选择聚合物微球溶液(粒径和浓度),再进行上述评价步骤,最终找到满足“累计厚度值/储层厚度”值要求的聚合物微球溶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建立了一种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它可以指导聚合物微球筛选,提高微球油藏适应性,进而提高微球调驱增油降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w)微球初期的显微镜观测图片。

图2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y)微球初期的显微镜观测图片。

图3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w)微球水化72h的显微镜观测图片。

图4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y)微球水化72h的显微镜观测图片。

图5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w)微球水化240h的显微镜观测图片。

图6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y)微球水化240h的显微镜观测图片。

图7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w)和smg(y)微球的粒径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图8是实施例步骤一中smg(w)和smg(y)微球的膨胀倍数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图9是实施例步骤一中初始状态的smg(w)微球颗粒粒径分布曲线图。

图10是实施例步骤一中初始状态的smg(y)微球颗粒粒径分布曲线图。

图11是实施例步骤一中水化240h的smg(w)微球颗粒粒径分布曲线图。

图12是实施例步骤一中水化240h的smg(y)微球颗粒粒径分布曲线图。

图13是实施例步骤二中smg(w)的注入压力与pv数关系。

图14是实施例步骤二中smg(y)的注入压力与pv数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聚合物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例:

步骤一:聚合物微球粒径及分布测量

(1)、微球粒径测量

聚合物微球包括smg(w)与smg(y),有效含量100%,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所提供。配制微球溶液前先摇动聚合物微球母液呈样瓶,使之分散均匀,也可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分散,抽取一定量聚合物微球原液,与一定量溶剂水混合,配制成浓度为3000mg/l微球溶液,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匀速搅拌15min。

抽取少量smg(w)和smg(y)溶液置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测其初期外观尺寸,将载玻片放置于培养皿内并将培养皿放置在45℃保温箱中,定期取出载玻片,观测其上微球外观形态。微球初期和不同时间粒径测试结果见图1至图6,微球粒径与时间关系见图7。

(2)、微球膨胀倍数与时间关系

膨胀倍数是聚合物微球吸水膨胀后粒径与吸水膨胀前粒径之比,它反映了微球吸水膨胀能力,其值越大,微球膨胀能力越强。

膨胀倍数计算公式为

(1)

式中,—膨胀倍数,无因次;—分别为吸水膨胀前和吸水膨胀后微球粒径

smg(w)和smg(y)聚合物微球的膨胀倍数与时间关系见图8,从图8可以看出,随水化时间延长,微球吸水膨胀倍数增加,初期膨胀倍数速度较快,之后膨胀速度减缓,与smg(w)相比较,smg(y)膨胀倍数增长速率较慢,而且它的最终膨胀倍数较小。

(3)、聚合物微球粒径分布

聚合物微球膨胀前后粒径分布计算方法:

①、在采用生物显微镜观测微球形态时,在载玻片上划定一个正方形区域,统计在此区域内微球数目和粒径,求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将微球粒径数据分成若干组,分组数量5~12间较为适宜,本次测试数据分为9组,分组个数称为组数,每组两个端点差值称为组距。

③、计算组距宽度,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去除组数,求出组距宽度。

④、计算各组界限位,各组界限位可以从第一组开始依次计算,第一组下界为最小值,第一组上界为其下界值加上组距。第二组下界限位为第一组上界限值,第二组下界限值加上组距,就是第二组上界限位,依此类推。

⑤、统计各组数据出现频数,计算各组频率(频率=频数/微球总数)。

⑥、作微球粒径分布曲线图,以组距为底长,以频率为高,绘制各组粒径分布曲线。

smg(w)和smg(y)聚合物微球颗粒粒径分布见图9至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与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分布相比较,smg(w)和smg(y)微球初始状态粒径分布范围都比较窄,其中smg(w)微球初始状态粒径中值在7.26μm左右,水化240h后在35.24μm左右,膨胀倍数为4.85;smg(y)微球初始状态粒径中值在25.43μm左右,水化240h后在115.83μm左右,膨胀倍数为4.55。

步骤二:微球渗透率极限值测量

(1)、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smg(w)和smg(y)(浓度3000mg/l)阻力系数(fr)和残余阻力系数(frr)实验数据见表1。

表1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表

(2)、渗透率极限

当smg(w)和smg(y)通过不同渗透率岩心时,注入压力与pv数关系见图13和图14,从图中可知,在聚合物微球溶液注入过程中,随岩心渗透率减小,注入压力升高速度加快,压力达到稳定值较高。当渗透率低于某个值(通常称之为渗透率极限值)时,注入压力持续升高,甚至造成堵塞,表明微球与岩心孔喉尺寸间不匹配。依据上述渗透率极限值定义和注入压力曲线,确定聚合物微球smg(w)和smg(y)渗透率极限值为237×10-3μm2和712×10-3μm2

步骤三:微球油藏适应性评价

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一二三类油层“累计厚度值/储层厚度”等于70%时对应最低渗透率值见表2。

表2:累计厚度与渗透率统计关系表

从表2可以看出,萨中地区一类、二类和三类油层“累计厚度值/储层厚度”等于70%时对应最低渗透率分别为470×10-3μm2、188×10-3μm2和61×10-3μm2。smg(w)和smg(y)渗透率极限值为237×10-3μm2和712×10-3μm2

综上所述,smg(w)渗透率极限值为237×10-3μm2,该值小于一类储层“累计厚度值/储层厚度”等于70%时对应最低渗透率值470×10-3μm2,表明微球smg(w)适用于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一类储层,而不适用于二、三类油层。smg(y)渗透率极限值712×10-3μm2,该值大于一类储层“累计厚度值/储层厚度”等于70%时对应最低渗透率值470×10-3μm2,表明smg(y)与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一类、二类和三类油层都不适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