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1267发布日期:2019-03-19 21:38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标机械行业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



背景技术:

在轨道车辆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计算车辆的轮重,轴重、车辆总重等,以确定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及稳定性,而城轨车辆整车的称重试验、轮重减载试验是整车研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车辆性能的探究、检验有着关键作用。

轨道车辆的称重作业及称重试验一直是该行业领域的技术性难题,现有的轨道车辆整车称重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称重装置只能简单的固定式整车称重,无法满足在各种车辆状态下(包括半整备重量、全整备、空车)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不能一次性称取车辆的轮重,轴重、车辆总重,操作不方便,效率低,精度低。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轨道车辆整车称重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称重装置只能简单的固定式整车称重,无法满足在各种车辆状态下(包括半整备重量、全整备、空车)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不能一次性称取车辆的轮重,轴重、车辆总重,操作不方便,效率低,精度低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包括:水泥平台、轮缘轨支撑装置、基础平台、直线导轨、固定称重单元、活动称重单元、固定架、挡块、拖链固定架、拖链盒、拖链、走线槽、支架、电控箱、盖板、报警支架、护栏、操作间、控制柜、作业平台车、混凝土基础、校准装置、轨道梁、支撑立柱、支撑座、加力架、标准测力仪;所述基础平台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基础的上方,且基础平台与混凝土基础之间铺设有调整垫铁;所述固定架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平台顶端的一侧,且固定称重单元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架的顶端;所述直线导轨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平台的顶端,且活动称重单元的底部与直线导轨通过卡合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挡块通过螺栓安装在直线导轨的顶端;所述拖链固定架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平台的外壁上;所述走线槽嵌入设置在拖链固定架的顶端,且拖链盒通过螺栓安装在拖链固定架的顶端,拖链盒位于走线槽的上方;所述支架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称重单元、活动称重单元的外壁上;所述拖链铺设在拖链固定架的顶端,且拖链的一端与支架相连接;所述电控箱安装在固定称重单元、活动称重单元的内侧;所述轮缘轨支撑装置由轨道梁与支撑立柱组成;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与混凝土基础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轨道梁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立柱的顶端;所述盖板铺设在轨道梁的顶端;所述作业平台车位于混凝土基础的顶端;所述水泥平台设置在轮缘轨支撑装置的两端,且水泥平台位于混凝土基础的上方;所述护栏通过螺栓安装在水泥平台的顶端;所述操作间位于水泥平台的顶端,且控制柜设置在操作间的内侧;所述报警支架在水泥平台的顶端呈矩形阵列状设置有四处。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基础整体为地坑式结构,且基础平台、轮缘轨支撑装置及作业平台车均安装在混凝土基础的内侧,并且轮缘轨支撑装置的顶面与水泥平台的顶面平齐。

优选的,所述基础平台采用铸造平台,且基础平台通过调整垫铁调平后需进行二次灌浆加固。

优选的,所述校准装置由支撑座、加力架、标准测力仪组成,且校准装置为独立装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称重单元共设置有两处,且固定称重单元在轮缘轨支撑装置的两侧呈对阵装分布。

优选的,所述活动称重单元共设置有14处,且活动称重单元在轮缘轨支撑装置的两侧呈对阵装分布,并且活动称重单元通过直线导轨设置为滑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基础平台共设置有两部分,一部分基础平台的上方安装有两处固定称重单元及两处活动称重单元,另一部分基础平台的上方安装有12处活动称重单元。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基础平台采用铸造平台,且基础平台通过调整垫铁调平后需进行二次灌浆加固的设置,起主要支撑作用,结构稳固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保证良好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并且调平后二次灌浆加固保证调整位置后的称重单元精度不变。

2、本实用新型校准装置由支撑座、加力架、标准测力仪组成,且校准装置为独立装置的设置,在称重单元进行调整后能对调整后的称重单元进行精度检测,利用此检测装置同时可定期对称重台进行精度检测,进而达到对称重单元的标校。

3、本实用新型活动称重单元共设置有14处,且活动称重单元在轮缘轨支撑装置的两侧呈对阵装分布,并且活动称重单元通过直线导轨设置为滑动装置,同时基础平台共设置有两部分,一部分基础平台的上方安装有两处固定称重单元及两处活动称重单元,另一部分基础平台的上方安装有12处活动称重单元的设置,使装置满足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整车称重试验台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可对城轨车辆进行称重试验、轮重减载试验,满足在各种车辆状态下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可一次性称取车辆的轮重、轴重、车辆总重,操作方便,效率高,精度高,实用性强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校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水泥平台1、轮缘轨支撑装置2、基础平台3、直线导轨4、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固定架7、挡块8、拖链固定架9、拖链盒10、拖链11、走线槽12、支架13、电控箱14、盖板15、报警支架16、护栏17、操作间18、控制柜19、作业平台车20、混凝土基础21、校准装置22、轨道梁201、支撑立柱202、支撑座2201、加力架2202、标准测力仪2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包括:水泥平台1、轮缘轨支撑装置2、基础平台3、直线导轨4、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固定架7、挡块8、拖链固定架9、拖链盒10、拖链11、走线槽12、支架13、电控箱14、盖板15、报警支架16、护栏17、操作间18、控制柜19、作业平台车20、混凝土基础21、校准装置22、轨道梁201、支撑立柱202、支撑座2201、加力架2202、标准测力仪2203;基础平台3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基础21的上方,且基础平台3与混凝土基础21之间铺设有调整垫铁;固定架7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平台3顶端的一侧,且固定称重单元5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架7的顶端;直线导轨4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平台3的顶端,且活动称重单元6的底部与直线导轨4通过卡合方式活动连接;挡块8通过螺栓安装在直线导轨4的顶端;拖链固定架9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平台3的外壁上;走线槽12嵌入设置在拖链固定架9的顶端,且拖链盒10通过螺栓安装在拖链固定架9的顶端,拖链盒10位于走线槽12的上方;支架13通过螺栓安装在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的外壁上;拖链11铺设在拖链固定架9的顶端,且拖链11的一端与支架13相连接;电控箱14安装在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的内侧;轮缘轨支撑装置2由轨道梁201与支撑立柱202组成;支撑立柱202的底部与混凝土基础21通过螺栓相连接;轨道梁201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立柱202的顶端;盖板15铺设在轨道梁201的顶端;作业平台车20位于混凝土基础21的顶端;水泥平台1设置在轮缘轨支撑装置2的两端,且水泥平台1位于混凝土基础21的上方;护栏17通过螺栓安装在水泥平台1的顶端;操作间18位于水泥平台1的顶端,且控制柜19设置在操作间18的内侧;报警支架16在水泥平台1的顶端呈矩形阵列状设置有四处。

具体的,混凝土基础21整体为地坑式结构,且基础平台3、轮缘轨支撑装置2及作业平台车20均安装在混凝土基础21的内侧,并且轮缘轨支撑装置2的顶面与水泥平台1的顶面平齐。

具体的,基础平台3采用铸造平台,且基础平台3通过调整垫铁调平后需进行二次灌浆加固,起主要支撑作用,结构稳固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保证良好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并且调平后二次灌浆加固保证调整位置后的称重单元精度不变。

具体的,校准装置22由支撑座2201、加力架2202、标准测力仪2203组成,且校准装置22为独立装置,在称重单元进行调整后能对调整后的称重单元进行精度检测,利用此检测装置同时可定期对称重台进行精度检测,进而达到对称重单元的标校。

具体的,固定称重单元5共设置有两处,且固定称重单元5在轮缘轨支撑装置2的两侧呈对阵装分布。

具体的,活动称重单元6共设置有14处,且活动称重单元6在轮缘轨支撑装置2的两侧呈对阵装分布,并且活动称重单元6通过直线导轨4设置为滑动装置,使装置满足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具体的,基础平台3共设置有两部分,一部分基础平台3的上方安装有两处固定称重单元5及两处活动称重单元6,另一部分基础平台3的上方安装有12处活动称重单元6。

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将试验车辆通过牵引移动至轮缘轨支撑装置2的顶端,然后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1、旋转控制柜19手柄开关至打开(垂直)状态,旋转钥匙开关至打开状态,按“TEST”键打开“不间断电源”至有绿灯亮,此时电源指示应该亮红灯表示通电完成。

2、按工业计算机“POWER”键打开计算机等待操作系统启动并进入系统桌面,进入桌面后等待1分钟左右双击桌面快捷方式“应用程序”进入称重试验界面。

3、当控制柜19控制柜面板上的“自动/手动”钥匙开关打到手动状态时,可以使用面板上的相应称控制旋钮对每个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进行单独手动升降操作,手动状态建议维修等非称车情况下使用,称车试验时请使用“自动状态”。

4、当控制柜19控制柜面板上的“自动/手动”钥匙开关打到自动状态时,可以在称重软件上对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进行操作,进行称车试验时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水泥平台1四角报警支架16的警示灯(图中未涉及),旋钮在控制柜19的控制柜面板上。如果使用中发现“故障指示灯”闪烁,在确认故障情况后可以按“复位”按钮清除故障后继续使用。

5、进入称重软件后点击“登录系统”进入正式试验界面,登录密码里面输入空格点击确定即可登录。

6、根据车辆型号选择“四轴”“六轴”“八轴”点击“开始”进行试验。进入测量界面后首先点击“置零”按钮对称重单元称值归零。然后点击“高度调整”进入称重高度自动调整界面,进入此界面后要保证“自动指示”灯亮才能在这里设置并操作。点击“选中称”按钮使它变绿表示此称重单元被选择进行高度调整并参与高度差计算。位移显示框里的数值显示的是称重单元的实际高度。报警显示框变红时表示此称重单元发生故障,可以用“复位”按钮来清除。正式使用前先点击“原点复位”按钮,然后点击“启动”按钮保持2秒钟即可使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位置归零。

7、然后点击“位移设定”按钮根据需要设定称重单元需要升到的高度单位毫米。在升高的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停止”按钮终止称重动作。升高到设定位移后。点击“返回”回到“称重数据报表界面进行称重试验。

8、记录数据前需要填入“车型”“车号”“操作者”“设计总重”几个数据。然后点击“记录”记下当前值,此时可以点击“撤消”重新记录数据,也可以点击“保存”把数据写入电子表格存档在电脑硬盘里。然后点击“打印”从打印机打印报表。

9、做完称重试验后再进入“高度调整”界面,点击“原点复位”按钮,再点击“启动”按钮保持2秒钟,让固定称重单元5、活动称重单元6带着车落到原点位置。确定车辆回落以后,就可以把车辆牵引出称重试验台。称重试验结束。不需要继续做试验可以点击“返回”“结束”“退出系统”按钮关闭称重应用程序。继续做试验可以重复步骤6至步骤9。

10、试验结束后点击电脑左下角“开始”——“关机”键正常关机。待电脑彻底黑屏后,关闭不间断电源,然后关闭“钥匙开关”,此时电源指示灯灭,最后旋转手柄开关至水平状态切断总电源。

综上所述:该一种整车称重试验台,通过基础平台采用铸造平台,且基础平台通过调整垫铁调平后需进行二次灌浆加固的设置,起主要支撑作用,结构稳固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保证良好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并且调平后二次灌浆加固保证调整位置后的称重单元精度不变;通过校准装置由支撑座、加力架、标准测力仪组成,且校准装置为独立装置的设置,在称重单元进行调整后能对调整后的称重单元进行精度检测,利用此检测装置同时可定期对称重台进行精度检测,进而达到对称重单元的标校;通过活动称重单元共设置有14处,且活动称重单元在轮缘轨支撑装置的两侧呈对阵装分布,并且活动称重单元通过直线导轨设置为滑动装置,同时基础平台共设置有两部分,一部分基础平台的上方安装有两处固定称重单元及两处活动称重单元,另一部分基础平台的上方安装有12处活动称重单元的设置,使装置满足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增强装置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整车称重试验台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可对城轨车辆进行称重试验、轮重减载试验,满足在各种车辆状态下不同车型定距、轴距的称重需要,可一次性称取车辆的轮重、轴重、车辆总重,操作方便,效率高,精度高,实用性强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