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8342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操作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杆结构,在该操作杆结构中,通过将操作杆拉 向手柄,从而使连杆摆动并使操作线缆进行操作。
背景技术
在作业机的操作杆结构之中,在现有技术中己公知且在日本实用新
型申请实开公报No.64-114 (JP-U 64-000 114 A)中公开了一种操作杆结
构,其具有可摆动地设置至手柄的操作杆、布置在操作杆与手柄之间
的连杆以及连接到该连杆的操作线缆,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附连至 手柄,其另一端可运动地支撑在操作杆上。
辊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操作杆结构的连杆的另一端,并且这些辊轴可 运动地支撑在操作杆的底部上。因此,当抓握操作杆并拉向手柄时,辊 轴沿操作杆的底部运动,从而连杆绕所述一端以摆动方式运动。
根据上述操作杆结构,抓握操作杆并将其拉向手柄使连杆能以摆动
方式运动,并使操作线缆能进行操作(被拉动)。操作(拉动)操作线缆
使得可以在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例如用于制动和离合。 在其中操作线缆由连杆操作(拉动)的情况下,操作线缆靠近连杆
的一端。因此,可以看出由操作线缆的反作用力产生的连杆回复力减小, 因而操作者为将操作杆保持在工作位置所需的抓握力可以最小。
因此,可以想到,在作业机进行作业的同时,灰尘、碎石以及其它 异物会进入操作杆的底部。在其中异物进入并堆积在底部中的情况下, 辊轴会难以沿底部顺畅运动,从而危及操作杆的操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能够使为将操作杆保持在致动位置所需的抓握力最小,并且可以提高操作杆的操 作性能。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包括操作杆; 以及连杆,其中,所述操作杆包括一对侧壁和底部,它们共同使所述操 作杆形成为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所述操作杆可摆动地设置在手柄上, 所述连杆布置在所述操作杆和所述手柄之间,并且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旋 转地附连至所述手柄,而其对向端可运动地支撑在所述操作杆上;所述 连杆适于允许操作线缆连接于其上,使得通过将所述操作杆拉向所述手 柄以使所述连杆摆动而操作该操作线缆,所述连杆在所述对向端具有运 动部件,所述操作杆的所述侧壁具有相应的引导孔,所述引导孔用于可 运动地支撑所述运动部件,并且所述操作杆的所述底部具有排出开口 , 该排出开口用于排出进入所述操作杆的异物。
在该布置中,将所述连杆布置在所述操作杆和所述手柄之间能够使 所述连杆的总长度比所述操作杆的长度短。因而可以确保连杆的摆动角 度大于操作杆的摆动角度。结果,可以使与连杆连接的操作线缆更靠近 所述连杆的作为支撑点的一端部。因此,可以减小由所述操作线缆的反 作用力引起的连杆的回复力,从而可以使操作者为了将操作杆保持在工 作位置所需的抓握力最小。
另外,将所述运动部件设置在连杆的另一端,并且布置在所述操作 杆内。所述运动部件可运动地支撑在一对侧壁引导孔中,从而所述运动 部件可以与底部分离。因此,排出开口可设置在所述底部;从而已进入
所述操作杆的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可通过所述排出开口排出。结果, 所述运动部件能够沿所述引导孔顺畅地运动,而不受已进入的任何异物 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性能。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杆具有用于覆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的 盖,该盖在其前部中具有开口。因而当抓握所述操作杆时,可以防止手 指覆盖所述引导孔并堵塞所述排出开口。结果,所述运动部件能够沿所
述引导孔顺畅地运动,因而提高了杆的操作性能;并且异物可通过所述 排出开口容易地排出,从而提高了装置排出异物的能力。使盖覆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可以防止灰尘、碎石和其它异 物进入所述孔。
另外,使盖覆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可以改善外观。
而且,盖的前部中存在的开口允许通过排出开口排出的灰尘、碎石 或其它异物经由前部开口排出。因此可以使灰尘、碎石或其它异物远离 操作者被排出,因而可以提高操作性能。
理想的是,所述盖的开口布置成在其中所述操作杆被拉向手柄的状 态下面向下。通过所述排出开口排出的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可因此更 加容易地通过所述前部开口排出。


下面将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 式,附图中
图1是表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操作杆结构的步行式作业机的侧视
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操作杆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操作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中所示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线5-5剖取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操作杆在离合器脱离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操作杆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图2的操作杆在操作时的示意图;以及 图9A和图9B是表示排出已进入操作杆的灰尘、碎石以及其它异物 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作业机实施例的步行式动力耕作机。 如图1所示,步行式作业机IO包括发动机12,其安装在机器本 体11的上部;左、右车轮14,其通过车轴13设置在机器本体11的下端部;耕作装置15,其设置在机器本体11的后部;左、右手柄16、 17,
其设置在机器本体11的后部;以及操作杆结构20,其设置在左手柄16 的左抓握部18的附近。
耕作装置15包括耕作盖22,其附连至机器本体ll的后部,从而 能够上下运动;耕作爪24,其在耕作盖22下方设置在旋转轴23上;以 及动力传输部分(未示出),其用于向旋转轴23传递发动机12的旋转。
驱动发动机12,左、右车轮14旋转并且耕作爪24旋转,从而在左、 右车轮14使步行式作业机10前行的同时,通过耕作爪24进行耕作土壤 的作业。
如图2所示,操作杆结构20包括附连支架31,其设置在左手柄 16的左抓握部18附近的下部;操作杆32,其可摆动地设置到附连支架 31;连杆33,其布置在操作杆32和左手柄16之间;连接装置28,其用 于使连杆33和操作杆32活动连接;操作线缆36,其连接至连杆33;以 及盖38,其设置到操作杆32。
如图3至图5所示,附连支架31包括从左手柄16的下部向下延 伸的内支架侧壁41和外支架侧壁42;以及中空支撑管43,其穿过内、 外支架侧壁41、 42。
在各内支架侧壁41和外支架侧壁42上在支撑管43的后部形成有内 锚固孔45和外锚固孔46。
操作杆32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由内、外侧壁(一对侧壁)51、 52 和连接该内、外侧壁5K 52的底部53形成。支撑销55穿过形成在内、 外侧壁51、 52中的支撑孔51a、 52a和支撑管43,从而操作杆32可摆动 地设置在支撑销55上。
如图4所示,操作杆32的前端部32a的高度Hl形成为大于后端部 32b的高度H2。
操作杆32的底部53从前端部32a附近以弯曲形状朝中心部32c延 伸。中心部32c的高度与后端部32b的高度H2相同。
在内侧壁51中形成有内引导孔(引导孔)56,在外侧壁52中形成 外引导孔(引导孔)57 (参见图3)。内、外引导孔56、 57形成为与底部53相符的弯曲形状。在底部53中形成有排出开口 58。
盖38设置到操作杆32的中心部32c的前部区域32d。 盖38包括内、外盖侧壁61、 62;盖底部69,其用于将内、外盖 侧壁61、 62连接在一起;前、后内盖上部63、 64,它们设置到内盖侧壁 61的上端部;内突出部65,其从前内盖上部63突出;前、后外盖上部 66、 67,它们设置到外盖侧壁62的上端部;以及外突出部68,其从前外 盖上部66突出。
在前、后内盖上部63、 64和前、后外盖上部66、 67之间形成空间 S,在前部38a中形成开口 71。
盖38利用盖的空间S装配到操作杆32上,后内盖上部64和后外盖 上部67与操作杆32的上部区域32e (参见图3)平齐地布置。
如图3所示,将内突出部65焊接到内侧壁51,将外突出部68焊接 到外侧壁52,由此将盖38与操作杆32附连。在该状态下,内、外引导 孔56、 57与排出开口 58可被盖38覆盖。
因而在抓握操作杆32时,可以防止内、外引导孔56、 57被手指覆 盖,并防止排出开口 58被手指堵塞。
使盖38覆盖内、外引导孔56、 57和排出开口58,可以防止灰尘、 碎石以及其它异物通过内、外引导孔56、 57进入。
另外,使盖38覆盖内、外引导孔56、 57和排出开口58,可以改善 外观。
而且,盖38的前部38a中存在开口 71,这允许通过排出开口58和 内、外引导孔排出的灰尘、碎石或其它异物88 (参见图9)经由开口71 排出。
开口71在与操作者相反的一侧开口,因此可以使灰尘、碎石或其它 异物88远离操作者排出。
形成在盖38的前部38a中的开口 71在其中操作杆32己被拉向左手 柄16 (左抓握部18)的状态下布置成面向下(参见图7)。
如图5所示,连杆33布置在操作杆32和左手柄16之间。
连杆33的内连杆件73和外连杆件74横过一固定间隙设置,内、外连杆件73、 74通过连接件75 —体地连接。
连杆33的一端部33a通过支撑销76可枢转地支撑在附连支架31上。
支撑销76附连到内支架侧壁41的内支撑销45,并附连到外支架侧 壁42的外支撑销46。
如图6所示,连杆33偏置成与支撑销55的后部隔开预定距离。因 此,连杆33的摆动中心从操作杆32的摆动中心向后偏置。
如图5所示,连杆33通过设置在另一端部33b的连接装置28与操 作杆32连接。
连接装置28包括设置在另一端部33b的运动销35。运动销35的远 端部35a从内连杆件73突出。内辊轴(运动部件)34可旋转地附连到远 端部35a。运动销35的头部35b从外连杆件74突出。外辊轴(运动部件) 34在头部35b侧可旋转地附连至运动销35。
内、外辊轴34可运动地支撑在各内、外引导孔56、 57中。因此, 连杆33的另一端部33b可运动地支撑在内、外侧壁51、 52上。
操作线缆36的后端部36a经由连接销84在另一端部33b附近连接 到连杆33。
参考标记W1表示内、外引导孔56、 57的宽度(参见图3和图4), 参考标记W2表示排出开口 58的宽度。
参考标记W3表示内侧壁51和内盖侧壁61之间的空隙量,参考标 记W3表示外侧壁52和外盖侧壁62之间的空隙量,参考标记W4表示 底部53和盖底部69之间的空隙量。
将内、外引导孔56、 57的宽度作为W1,内侧壁51和内盖侧壁61 之间的空隙量作为W3,外侧壁52和外盖侧壁62之间的空隙量作为W3, 底部53和盖底部69之间的空隙量作为W4,建立关系式W1《W3《W4。
结果,从内、外引导孔56、 57排出到盖38中的灰尘、碎石或其它 异物88 (参见图9)被容易地引导到盖38的盖底部69。
对于排出开口 58的宽度W2和底部53与盖底部69之间的空隙量 W4,关系式W2《W4成立。
结果,将灰尘、碎石或其它异物88 (参见图9)从排出开口58容易地引导到盖38的盖底部69。
以下参照图6和图7描述内、外引导孔56、 57。内、外引导孔56、 57形状相同;因此,将描述内引导孔56,而不提供对外引导孔57的说 明。
内引导孔56绕支撑销55运动。内辊轴34绕支撑销76运动。 因此,可使内引导孔56的形状形成为在操作杆32从离合器脱离位
置P1向离合器接合位置P2运动的同时,使内辊轴34向后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内辊轴34沿内引导孔56从前端部56a向后端部56b运动。
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可使内引导孔56形成为由弯曲形状的内、外侧 区域56c、 56d以及前、后端部56a、 56b形成的弯曲形状的孔。
内、外辊轴34可运动地支撑在内、外引导孔56、 57中,并因此能 够从底部53释放。
因此,将排出开口 58设置在底部53,从而已进入操作杆32的灰尘、 碎石和其它异物88 (参见图9)可通过排出开口58排出。
结果,内、外辊轴34能够沿内、外引导孔56、 57顺畅地运动,而 不受己进入的异物88的影响。
盖38的盖底部69形成为在其中操作杆32布置在离合器脱离位置 Pl和离合器接合位置P2之间的状态下朝向开口 71面向下。
该布置使己通过排出开口 58排出的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88 (参 见图9)通过开口 71容易地排出。
特别是在其中操作杆32被拉向左手柄16 (左抓握部18)的离合器 接合状态下,开口 71面向下布置。该布置使得已通过排出开口 58排出 的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88 (参见图9)可更加容易地通过开口 71排出。
以下参照图6和图7描述其中操作杆32从离合器脱离位置Pl向离 合器接合位置P2运动的实施例。
如图6所示,朝左手柄16 (左抓握部18)拉动操作杆32会使操作 杆32如箭头A所示绕支撑销55离开离合器脱离位置Pl摆动。
因而,内引导孔56由箭头A所示绕支撑销55运动。通过该动作,内辊轴34由内引导孔56的前端部56a向后拉动(参见图7)。
连杆33的通过运动销35与内辊轴34连接的另一端部33b被向后拉动。
连杆33开始如箭头B所示沿逆时针方向绕支撑销76摆动。 连杆33的摆动使操作线缆36如箭头C所示运动(被拉动)。 内引导孔56继续绕支撑销55运动,由此内辊轴34被内引导孔56 的外侧区域56c向后拉动。因此,内辊轴34沿内引导孔56向后端部56b 运动。该动作使得连杆33继续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绕支撑销76摆动。 连杆33的继续摆动使操作线缆36也继续被操作(被拉动)。 如图7所示,操作杆32在离合器接合位置P2中布置成其中操作杆 32被推靠左手柄16 (左抓握部18)的状态。
内辊轴34到达内引导孔56的后端部56b (参见图6),操作线缆36
拉向离合器接合位置。
在该状态下与连杆33连接的操作线缆36靠近支撑销76。因而, 可以减小由于操作线缆36的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连杆33的回复力,并可 以使操作者为了用其左手将操作杆32保持在离合器接合位置P2所需的 抓握力最小。
连杆33设置在操作杆32和左手柄16之间,并且操作线缆36与连 杆33连接。因而,使操作杆32从离合器脱离位置Pl运动到离合器接合 位置P2时所需的移动量最小,并且操作线缆36可以以适当的张力被保 持。
为了将操作杆32保持在离合器接合位置P2所需的抓握力和操作杆 32的移动量因此最小,从而提高了操作性能。
为了使操作杆32返回至离合器脱离位置Pl,将手指从操作杆32移 开,从而释放操作杆32上的保持力。
设置在操作杆32上的复位弹簧(未示出)的弹簧力和操作线缆36 的回复力使操作杆32绕支撑销55离开离合器接合位置P2摆动,如箭头 D所示。
连杆33与操作杆32的摆动一致地沿顺时针方向绕支撑销76摆动。该运动使操作杆32从离合器接合位置P2返回至离合器脱离位置Pl 。
以下参照图8A和图8B描述其中操作杆32抓握在左手85中的状态。 图8A表示用左手85抓握操作杆32且操作杆同时位于离合器脱离位 置P1的状态。
内、外引导孔56、 57的除去前端部56a、 57a以外的区域被盖38的 内、外侧壁61、 62 (参见图4)覆盖。
排出开口 58的大致后半部分由盖38的盖底部69 (参见图4)覆盖。 因此可以防止抓握操作杆32的左手85的手指(特别是拇指和食指)覆 盖内、外引导孔56、 57以及堵塞排出开口 58。
图8B表示用左手85抓握操作杆32同时操作杆位于离合器接合位置 P2的状态。
如图8A所示,内、外引导孔56、 57的除去前端部56a、 57a以外的 区域以及排出开口 58的大致后半部分由盖38覆盖。因此可以防止抓握 操作杆32的左手85的手指(特别是拇指和食指)覆盖内、外引导孔56、 57以及堵塞排出开口 58。
因此当用左手85抓握操作杆32时,可以防止手指覆盖内、外引导 孔56、 57以及堵塞排出开口 58;因而,使内、外辊轴34沿内、外引导 孔56、 57顺畅地运动,从而可以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性能。另外,可以使 异物88 (参见图9)通过排出开口 58容易地排出,因而可以改善装置排 出异物的能力。
以下参照图9A和图9B描述灰尘、碎石或其它异物已进入操作杆32 的情况。
在图9A中,灰尘、碎石和其它异物(以下称为"异物")88如箭头 E所示通过操作杆32的左、右上部开口86进入。
已进入的异物88沿内、外侧壁51、 52落下。 一些正在降落的异物 88如箭头F所示穿过内、外引导孔56、 57被引导至盖38中。其余的异 物88如箭头G所示穿过排出开口 58被引导至盖38中。
在图9B中,已被引导到盖38中的异物88如箭头H所示通过开口 71落于地面。将操作杆32保持在离合器接合位置P2增大了盖38的盖底部69的 倾斜角0。因此,已引导进盖38内的异物88可容易地下滑到开口 71, 并可通过开口 71可靠地落下。结果,已进入操作杆32的异物88能够可 靠地排出。因而,内、外辊轴34能够沿内、外引导孔56、 57顺畅地运 动,而不受己进入的任何异物88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操作杆32的操 作性能。而且,由于开口 71在与操作者相反的一侧打开,因此可以使灰 尘、碎石或其它异物88远离操作者排出,因而可进一步提高操作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一种应用于步行式动力耕作机10的操作 杆结构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该操作杆结构可被应用 于步行式割草机、步行式剪草机以及其它作业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一种应用于离合器操纵杆的操作杆结 构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其可被应用于制动杆和其它 操作杆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其中用作内、外运动体的内、外辊轴34 可旋转地设置到运动销35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 以使内、外辊轴34不可旋转地设置到运动销35。在内、外辊轴34不可 旋转地设置的情况下,内、外辊轴34沿内、外引导孔56、 57滑动,并 因而运动。
本发明适于应用于这样的作业机中,该作业机具有用于将操作杆拉 向手柄从而对操作线缆进行操作的操作杆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包括操作杆(32),以及连杆(33),其中,所述操作杆(32)包括一对侧壁(51,52)和底部(53),它们共同使所述操作杆形成为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所述操作杆可摆动地设置在手柄(16)上,所述连杆(33)布置在所述操作杆和所述手柄之间,并且其一端(33a)可旋转地附连至所述手柄,而其对向端(33b)可运动地支撑在所述操作杆上,所述连杆(33)适于允许操作线缆(36)连接于其上,使得通过将所述操作杆拉向所述手柄以使所述连杆摆动而操作该操作线缆,所述连杆(33)在所述对向端具有运动部件(34,34),所述操作杆(32)的所述侧壁(51,52)具有相应的引导孔(56,57),所述引导孔用于可运动地支撑所述运动部件,并且所述操作杆(32)的所述底部(53)具有排出开口(58),该排出开口用于排出进入所述操作杆的异物(8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结构,该操作杆结构还包括用于覆 盖所述引导孔和所述排出开口的盖(38),该盖在其前部(38a)中具有 开口 (71)。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杆结构,其中,所述盖的开口布置成 在所述操作杆被拉向所述手柄时向下取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杆结构,其中操作杆(32)被拉向左手柄(16),以使连杆(33)摆动运动,从而操作一操作线缆(36)。操作杆结构(20)构造成使各内、外辊轴(34,34)设置到连杆的对向端(33b)。在一对内、外侧壁(51,52)的每一侧壁中形成用于可运动地支撑内、外辊轴的内、外引导孔(56,57)。在操作杆的底部(53)中形成排出开口(58),用于排出已进入所述操作杆的异物(88)。
文档编号G05G1/04GK101441494SQ20081017774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1日
发明者宫原一嘉, 酒井征朱, 饭野启司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