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98936发布日期:2021-03-30 21:2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温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通信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网络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的数据链路。通信网络是指将各个孤立的设备进行物理连接,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通讯网络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器的必要影响因素是温度,但在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对服务器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同时不能够对设定工作温度极限值和定时关闭时间,导致服务器的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通过通风检测单元对服务器内部的通风数据进行检测,获取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若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通风系数阈值,则判定服务器通异常,生成通风异常信号并将通风异常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对服务器的散热进行检测,防止散热效果差,导致服务器工作效率低,甚至服务器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包括注册登录单元、数据库、云控制平台、温度检测单元、设备检测单元、防护单元、通风检测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服务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放置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数据以及工作温度数据,放置温度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温度变化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工作温度数据表示为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步骤一、获取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并将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标记为wi,i=1,2,......,n;

步骤二、获取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并将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标记为bi;

步骤三、获取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并将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标记为pi;

步骤四、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其中,a1、a2以及a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a1>a2>a3>0,β为误差修正系数,取值为1.325698;

步骤五、将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与检测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正常,生成温度正常信号并将温度正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

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异常,生成温度异常信号并将温度异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云控制平台接收到温度异常信号后生成设备检测信号,并将设备检测信号发送至设备检测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注册登录模块用于管理员通过手机终端提交管理员数据进行注册,并将注册成功的管理员数据发送至数据库进行储存,管理员数据包括管理员的姓名、年龄、入职时间以及本人实名认证的手机号码。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服务的设备信息,设备信息包括服务器的接口数据、网线数据以及延迟数据,接口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工作接口连接数量与占用接口的数量之和,网线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工作时连接网线的带宽与传输网线的带宽之和,延迟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接收数据的延迟时间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之和,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s1:获取服务器工作接口连接数量与占用接口的数量之和,并将服务器工作接口连接数量与占用接口的数量之和标记为ai;

s2:获取服务器工作时连接网线的带宽与传输网线的带宽之和,并将服务器工作时连接网线的带宽与传输网线的带宽之和标记为si;

s3:获取服务器接收数据的延迟时间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之和,并将服务器接收数据的延迟时间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之和标记为di;

s4:通过公式获取到设备检测系数fi,其中,v1、v2以及v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v1>v2>v3>0;

s5:将设备检测系数fi与设备检测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设备检测系数fi≥设备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设备工作正常,生成设备正常信号,并将设备正常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

若设备检测系数fi<设备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设备工作异常,生成设备异常信号,并将设备异常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设备正常信号和设备异常信号,并对服务器进行控制,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ss1:当控制单元接收到设备正常信号时,则实时记录服务器的工作温度,并将其标记为工作温度wt,同时,对服务器的设备检测系数进行监测;

ss2:当服务器的设备检测系数大于设备检测系数阈值时,记录服务器的温度并将其标记为稳定温度极限值,同时,当服务器的实时工作温度达到稳定温度极限值,不进行任何操作,并在服务器的实时工作温度达到稳定温度极限值时记录开始时间,并将其标记为极限温度开始时间,当服务器不能正常运行时,停止服务器的运行并记录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

ss3:将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与极限温度开始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与极限温度开始时间的比较获取到服务器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并将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标记为jxi;

ss4:将稳定温度极限值和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jxi发送至云控制平台,并将稳定温度极限值和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jxi设置定时温度和定时时间,当服务器的工作温度升高至定时温度时,云控制平台控制服务器进行散热,同时开始计时,并将其标记为工作时间,当实时温度呈上升趋势时,则通过定时时间与实时工作时间的比较获取到预计关闭时间,并将预计关闭时间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单元用于监测服务器的灰尘数据,灰尘数据包括环境数据和内部数据,环境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内部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具体监测过程如下:

l1:获取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并将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标记为hi;

l2:获取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并将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标记为ci;

l3:将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和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ci分别对应与j1和j2进行比较:

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灰尘含量低,生成灰尘含量正常信号;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服务器灰尘含量高,则生成服务器内部灰尘清理信号,并将服务器内部灰尘清理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服务器周边环境灰尘含量高,则生成服务器周边灰尘清理信号,并将服务器周边灰尘清理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服务器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周边环境灰尘含量均高,则生成服务器位置跟换信号,并将服务器位置跟换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管理员将服务器的清理后进行位置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检测单元用于对服务器内部的通风数据进行检测,通风数据包括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和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t1:获取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并将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标记为gi;

t2:获取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并将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标记为ki;

t3: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其中,m1和m2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m1>m2>0;

t4:将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与通风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通风系数阈值,则判定服务器通风正常,生成通风正常信号并将通风正常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若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通风系数阈值,则判定服务器通异常,生成通风异常信号并将通风异常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温度检测单元检测服务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放置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数据以及工作温度数据,获取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以及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正常,生成温度正常信号并将温度正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异常,生成温度异常信号并将温度异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云控制平台接收到温度异常信号后生成设备检测信号,并将设备检测信号发送至设备检测单元;通过温度检测单元对服务器进行温度检测,提高了服务器的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服务器出现故障的几率;

2、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单元接收设备正常信号和设备异常信号,并对服务器进行控制,当控制单元接收到设备正常信号时,则实时记录服务器的工作温度,对服务器的设备检测系数进行监测;当服务器的设备检测系数大于设备检测系数阈值时,记录服务器的温度并将其标记为稳定温度极限值,当服务器的实时工作温度达到稳定温度极限值,不进行任何操作,并在服务器的实时工作温度达到稳定温度极限值时记录开始时间,并将其标记为极限温度开始时间,当服务器不能正常运行时,停止服务器的运行并记录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将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与极限温度开始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与极限温度开始时间的比较获取到服务器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并将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标记为jxi;将稳定温度极限值和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jxi发送至云控制平台,并将其设置定时温度和定时时间,当服务器的工作温度升高至定时温度时,云控制平台控制服务器进行散热,同时开始计时,当实时温度呈上升趋势时,则通过定时时间与实时工作时间的比较获取到预计关闭时间,并将预计关闭时间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有效控制服务器内的温度,同时设置服务器关闭时间,在服务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防止服务器因温度过高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也延长了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中,通过通风检测单元对服务器内部的通风数据进行检测,获取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若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通风系数阈值,则判定服务器通异常,生成通风异常信号并将通风异常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对服务器的散热进行检测,防止散热效果差,导致服务器工作效率低,甚至服务器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包括注册登录单元、数据库、云控制平台、温度检测单元、设备检测单元、防护单元、通风检测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所述注册登录模块用于管理员通过手机终端提交管理员数据进行注册,并将注册成功的管理员数据发送至数据库进行储存,管理员数据包括管理员的姓名、年龄、入职时间以及本人实名认证的手机号码;

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服务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放置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数据以及工作温度数据,放置温度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温度变化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工作温度数据表示为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步骤一、获取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并将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标记为wi,i=1,2,......,n;

步骤二、获取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并将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标记为bi;

步骤三、获取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并将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标记为pi;

步骤四、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其中,a1、a2以及a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a1>a2>a3>0,β为误差修正系数,取值为1.325698;

步骤五、将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与检测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正常,生成温度正常信号并将温度正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

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异常,生成温度异常信号并将温度异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云控制平台接收到温度异常信号后生成设备检测信号,并将设备检测信号发送至设备检测单元;

所述设备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服务的设备信息,设备信息包括服务器的接口数据、网线数据以及延迟数据,接口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工作接口连接数量与占用接口的数量之和,网线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工作时连接网线的带宽与传输网线的带宽之和,延迟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接收数据的延迟时间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之和,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s1:获取服务器工作接口连接数量与占用接口的数量之和,并将服务器工作接口连接数量与占用接口的数量之和标记为ai;

s2:获取服务器工作时连接网线的带宽与传输网线的带宽之和,并将服务器工作时连接网线的带宽与传输网线的带宽之和标记为si;

s3:获取服务器接收数据的延迟时间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之和,并将服务器接收数据的延迟时间与发送数据的延迟时间之和标记为di;

s4:通过公式获取到设备检测系数fi,其中,v1、v2以及v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v1>v2>v3>0;

s5:将设备检测系数fi与设备检测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设备检测系数fi≥设备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设备工作正常,生成设备正常信号,并将设备正常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

若设备检测系数fi<设备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设备工作异常,生成设备异常信号,并将设备异常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设备正常信号和设备异常信号,并对服务器进行控制,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ss1:当控制单元接收到设备正常信号时,则实时记录服务器的工作温度,并将其标记为工作温度wt,同时,对服务器的设备检测系数进行监测;

ss2:当服务器的设备检测系数大于设备检测系数阈值时,记录服务器的温度并将其标记为稳定温度极限值,同时,当服务器的实时工作温度达到稳定温度极限值,不进行任何操作,并在服务器的实时工作温度达到稳定温度极限值时记录开始时间,并将其标记为极限温度开始时间,当服务器不能正常运行时,停止服务器的运行并记录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

ss3:将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与极限温度开始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服务器结束运行的时间与极限温度开始时间的比较获取到服务器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并将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标记为jxi;

ss4:将稳定温度极限值和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jxi发送至云控制平台,并将稳定温度极限值和极限温度的承受时间jxi设置定时温度和定时时间,当服务器的工作温度升高至定时温度时,云控制平台控制服务器进行散热,同时开始计时,并将其标记为工作时间,当实时温度呈上升趋势时,则通过定时时间与实时工作时间的比较获取到预计关闭时间,并将预计关闭时间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所述防护单元用于监测服务器的灰尘数据,灰尘数据包括环境数据和内部数据,环境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内部数据表示为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具体监测过程如下:

l1:获取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并将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标记为hi;

l2:获取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并将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标记为ci;

l3:将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和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ci分别对应与j1和j2进行比较:

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灰尘含量低,生成灰尘含量正常信号;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服务器灰尘含量高,则生成服务器内部灰尘清理信号,并将服务器内部灰尘清理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服务器周边环境灰尘含量高,则生成服务器周边灰尘清理信号,并将服务器周边灰尘清理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若服务器周边环境的灰尘含量hi≥j1,服务器外壳上的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内部的灰尘含量之和ci≥j2,则判定服务器灰尘含量与服务器周边环境灰尘含量均高,则生成服务器位置跟换信号,并将服务器位置跟换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管理员将服务器的清理后进行位置更换;

所述通风检测单元用于对服务器内部的通风数据进行检测,通风数据包括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和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t1:获取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并将服务器可用通风口的数量标记为gi;

t2:获取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并将服务器内空气的流动速度标记为ki;

t3: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其中,m1和m2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m1>m2>0;

t4:将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与通风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通风系数阈值,则判定服务器通风正常,生成通风正常信号并将通风正常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若服务器的通风系数qi<通风系数阈值,则判定服务器通异常,生成通风异常信号并将通风异常信号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终端。

本发明工作原理:

一种用于通讯网络工程的智能温控系统,在工作时,通过温度检测单元检测服务器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包括放置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数据以及工作温度数据,放置温度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温度变化数据表示为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工作温度数据表示为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获取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并将放置时服务器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度之和标记为wi,i=1,2,......,n;获取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并将服务器放置时的温度与工作时的温度之比标记为bi;获取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并将服务器长期工作平均温度和短期工作平均温度之比标记为pi;通过公式获取到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将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与检测系数阈值进行比较: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正常,生成温度正常信号并将温度正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若服务器的温度检测系数xi<检测系数阈值,则判定该服务器温度异常,生成温度异常信号并将温度异常信号发送至云控制平台,云控制平台接收到温度异常信号后生成设备检测信号,并将设备检测信号发送至设备检测单元。

上述公式均是去量化取其数值计算,公式是由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得到最近真实情况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预设参数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