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4229阅读:2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板固定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不使用工具锁接的背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板固定装置2是如图4所示,它包括一机壳50、支撑架60及背板70,其中该支撑架60具有第一框架601及第二框架602,且该第一框架601及第二框架602具有水平部603、垂直部604及由该垂直部垂直延伸一固定部605,该水平部603及固定部605设有多个螺孔,且该水平部603的螺孔借由螺丝606锁接在机壳50上,该固定部605的螺孔也借由螺丝607锁固在背板70上,将背板70组装到该机壳50上。
在组装现有背板时,需要使用螺丝刀等工具将该背板锁接在机壳上,在需要拆卸该背板时,也需使用工具才能将背板拆卸下来,这种方式让使用者甚为不便且相当费时。
如何在机壳装设背板时,不需要使用工具且快速及方便进行装设以节省工时,实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板固定装置,在组装背板时,使用者不使用工具就能够快速地组卸。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的背板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支撑架,设置在一机壳内,且具有至少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固持构件,以组卸方式组接在该支撑架,且具有至少一弹性扣件。其中将该背板的一端置于该定位部,且再将该背板的另一端借由推压该弹性扣件,以固定住该背板。
该支撑架具有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且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具有垂直部及水平部。
该垂直部是设有至少一扣接部,且由该垂直部垂直延伸一U型体的扣部,该垂直部的扣接部为一穿孔。
该固持构件是一ㄇ型体,并由该ㄇ型体的开口端向下各延伸一扣接部,且该弹性扣件是由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延伸形成的,该弹性扣件与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具有一间距。该扣接部是一卡钩。
该垂直部的扣接部是与该固持构件的扣接部扣接。
该弹性扣件具有一压面,该压面在组装该背板时,借由该背板的推压,使该弹性构件移动到该压面扣压住背板。该弹性扣件是弯折型。
因而,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能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在机壳组装背板时需借由螺丝锁固背板,需要额外使用工具,进而造成使用者的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仅借由具有弹性扣件的固持构件扣压背板,使让使用者不使用工具就能快速地组卸背板。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固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组装在机壳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现有背板固定装置组装在机壳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阅图1,它是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的局部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板固定装置1包括一支撑架10及固持构件20,其中,该支撑架10具有第一框架101及第二框架102。
该支撑架10的第一框架101及第二框架102具有垂直部103及水平部104,且该水平部104具有多个螺孔105,该螺孔105借由螺丝将该支撑架10锁固在一机壳40上(请参考图3)。
该第一框架101的垂直部103设有一第一扣接部106,且由该垂直部垂直延伸一U型体的扣部107,并在该第一框架101的前端设有一第一定位部108。
该第二框架102的垂直部设有一第二扣接部109,该第二扣接部109在本实施例中与该第一扣接部106的位置相对应,该第二框架102的前端也设有一第二定位部110。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扣接部106及第二扣接部109是一穿孔,该第一定位部108及第二定位部110是一凹部,且由该第一框架101与第二框架102组合后,该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110形成一凹槽(未标出)。
请配合参考图2,它是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固持构件的立体图。如图所示,该固持构件20是一ㄇ型体,且由该ㄇ型体的开口端向下各延伸一第三扣接部201及第四扣接部202,在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延伸一弯折型的弹性扣件203,且该弯折型的弹性扣件203与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具有一间距。
该固持构件20是借由该弯折型的弹性构件203与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具有一间距,配合扣接在该支撑架10的U型体的扣部107,且该第三扣接部201是与该第一扣接部106连接,该第四扣接部202是与第二扣接部109连接,使该固持构件20与该支撑架10完全组接。
该弯折型的弹性扣件203具有一压面204,该压面204是用于扣压该背板30,且在组装该背板30时,借由该背板30的推压,使该弯折型的弹性构件203的压面204向箭头方向移动,如图2所示,使该弯折型的弹性构件203移动到该压面204,扣压住背板30。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扣接部201与第四扣接部202是一卡钩,使该第三扣接部201及第四扣接部202的卡钩,分别扣住该第一扣接部106与第二扣接部109的穿孔。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背板30向下延伸一凸部301,该凸部301是配合置于该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110所形成的凹槽内,将该背板30卡住在该支撑架10,且再借由该固持构件20的弯折型的弹性扣件203的压面204,将该背板30扣住,使其能稳固地将该背板30组装在该机壳40上。
请参考图3,它是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组装在机壳的局部立体图。如图所示,该支撑架10的第一框架101及第二框架102是借由螺丝锁固在该机壳40上,该固持构件20是借由该弯折型的弹性构件203与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具有一间距,配合扣接在该支撑架10的U型体的扣部107,且同时将该第三扣接部201与第四扣接部202分别与该第一扣接部106及第二扣接部109扣接,使该支撑架10与该固持构件20组接完成,最后将该背板30向下延伸的凸部301卡接在该第一定位部108及第二定位部110形成的凹槽内,且再借由该背板30推压该弯折型的弹性扣件203的压面204,使该弯折型的弹性扣件203向该ㄇ型体开口端方向移动到该压面204,扣压住该背板30,即完成将该背板30固定在该机壳40上。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板固定装置,借由该支撑架及该固持构件的组接,以及借由该固持构件的弯折型的弹性扣件扣压背板,不使用任何工具即可达到组装背板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支撑架,设置在一机壳内,且具有至少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固持构件,以组卸方式组接在该支撑架,且具有至少一弹性扣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具有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具有垂直部及水平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垂直部设有至少一扣接部,且由该垂直部垂直延伸一U型体的扣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垂直部的扣接部是一穿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持构件是一ㄇ型体,并由该ㄇ型体的开口端向下各延伸一扣接部,且该弹性扣件是由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延伸形成的,该弹性扣件与该ㄇ型体的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具有一间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接部为一卡钩。
8.如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垂直部的扣接部是与该固持构件的扣接部扣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扣件是弯折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扣件具有一压面,该压面在组装该背板时,借由该背板的推压,使该弹性构件移动到该压面扣压住背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板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支撑架,设置在一机壳内,且具有至少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固持构件,以组卸方式组接在该支撑架,且具有至少一弹性扣件;本实用新型背板固定装置,能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在机壳组装背板时需借由螺丝锁固背板,需要额外使用工具,进而造成使用者的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仅借由具有弹性扣件的固持构件扣压背板,使让使用者不使用工具就能快速地组卸背板。
文档编号G06F1/18GK2814496SQ200520118220
公开日2006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31日
发明者谌贵花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