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07102阅读:1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其包括床体,床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用于固定施源器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床体上用于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高度和位置的架体,施源器固定立柱包括套设在架体上的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端部的安装部,安装部内设有一用于套插施源器的转动装置,施源器上位于转动装置的两端套设有锁紧螺母。该施源器固定装置对施源器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了有效的固定,防止了医生在放置施源器和治疗的过程中,施源器产生滑脱或移动的现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患者的两条腿可分别放在脚拖上,既使患者的身体放松,又可固定患者的位置不变,便于医生在患者体内放置施源器。
【专利说明】
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新增病例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随着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近距离后装放射治疗是宫颈癌以及插植放疗必不可少的手段。
[0003]目前,后装施源器分为普通施源器和特殊施源器,普通施源器没有对膀胱和直肠进行保护,当使用普通施源器针对宫颈癌患者内的治疗靶区进行照射时,会导致膀胱和直肠剂量过高;而特殊施源器通过双侧挡铅的办法可减小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射剂量,但其对施源起的放置方向具有严格的要求,否则不仅不能减小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射剂量,反而会造成治疗革E区的剂量不足,未起到治疗效果。
[0004]由于特殊施源器具有方向性,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施源器的位置发生偏移,会大大影响后装治疗的质量,使正常组织器官受到过量的照射,而肿瘤组织却得不到足够的照射;且普通施源器也存在容易滑脱和移动的现象,因此,在放置特殊或普通施源器的过程中,均需要一种固定装置,防止施源器滑动或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提到的在放置施源器的过程中,施源器易滑动或移动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其包括床体,床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用于固定施源器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床体上用于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高度和位置的架体,施源器固定立柱包括套设在架体上的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端部的安装部,安装部内设有一用于套插施源器的转动装置,施源器上位于转动装置的两端套设有锁紧螺母。
[0007]进一步地,转动装置包括开口球和与开口球两侧开口连通的管道部。
[0008]进一步地,安装部上开设有一用于套设开口球的通孔。
[0009]进一步地,架体包括第一托架和位于第一托架的正上方并与第一托架平行的第二托架;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上均开设有若干螺纹孔。
[0010]进一步地,连接杆的表面设置有与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
[0011 ]进一步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之间设置有两根支撑杆,每根支撑杆上均设置有脚拖。
[0012]进一步地,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旋入床体内的螺纹部。
[0013]进一步地,第一托架整体呈圆弧状,且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的形状相同。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施源器固定装置在床体的一端设置有一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施源器;并可通过改变连接杆旋入螺纹孔的深度,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的高度;改变连接杆旋入的螺纹孔的位置的不同,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的安装方位,使医生可根据患者肿瘤组织的位置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高度和位置,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0015]在实施中,将施源器从管道部插入转动装置,通过转动装置将施源器的角度与方向调节到最佳位置,然后从其两侧套上锁紧螺母,通过锁紧螺母将其固定,防止其滑脱或移动,使正常组织器官受到过量的照射,肿瘤组织得不到足够的照射,进而影响后装治疗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施源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施源器固定装置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施源器固定装置的施源器固定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施源器固定装置的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施源器固定装置的第一托架或第二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为施源器固定装置的脚拖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床体;2、第一托架;3、第二托架;4、螺纹孔;5、支撑杆;6、螺纹部;7、脚拖;
8、施源器固定立柱;9、施源器;10、连接杆;11、安装部;12、开口球;13、管道部;14、外螺纹;1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施源器固定装置包括床体I,在床体I的一端设置有一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施源器9,防止其滑脱或移动;在治疗过程中,防止施源器9的位置发生偏移,使正常组织器官受到过量的照射,肿瘤组织得不到足够的照射,进而影响后装治疗的质量。
[0025]在具体实施中,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床体I上用于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8高度和位置的架体,使医生可根据患者肿瘤组织的位置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8高度和位置,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0026]如图2?图4所示,施源器固定立柱8包括套设在架体上的连接杆10和设置在连接杆10端部的安装部11,安装部11内设有一用于套插施源器9的转动装置;在施源器9上位于转动装置的两端套设有锁紧螺母,防止施源器9的滑脱或移动,转动装置包括开口球12和与开口球12两侧开口连通的管道部13,在安装部11上开设有一通孔15,用于套设开口球12。
[0027]在具体实施中,设置在开口球12两侧的管道部13位于通孔15的两边,且开口球12上两个管道部13之间的距离大于通孔15的长度,使开口球12可在通孔15内呈一定角度转动;在实施过程中,将施源器9从管道部13插入转动装置,通过转动装置将施源器9的角度与方向调节到最佳位置,然后从其两侧套上锁紧螺母,通过锁紧螺母将其固定。
[0028]如图2和图5所示,架体包括第一托架2和位于第一托架2的正上方并与第一托架2平行的第二托架3;第一托架2和第二托架3上均开设有若干螺纹孔4,在连接杆10的表面设置有与螺纹孔4相配合的外螺纹14。
[0029]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托架2整体呈圆弧状,且第一托架2与第二托架3的形状相同,若干螺纹孔4等间距的排列在第一托架2和第二托架3上;医生将连接杆10旋入适宜的螺纹孔4,并可通过旋入的深度调节施源器9的高度;并且可根据实际施源器9的数量,旋入相应个数的施源器固定立柱8,满足临床需求。
[0030]如图2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为:第一托架2和第二托架3之间设置有两根支撑杆5,每根支撑杆5上均设置有脚拖7;在具体实施中,患者的两条腿可分别放在脚拖7上,既使患者的身体放松,又可固定患者的位置不变,便于医生在患者体内放置施源器9 ο
[00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为:支撑杆5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旋入床体I内的螺纹部6,保证了连接的稳定与牢固;在支撑杆5插入螺纹孔4后,可在支撑杆5上套设锁紧螺母或其它可锁紧装置锁紧,防止支撑杆5的移动。
[0032]综上所述,该施源器固定装置对施源器9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了有效的固定,防止了医生在放置施源器9和治疗的过程中,施源器9产生滑脱或移动的现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患者的两条腿可分别放在脚拖7上,既使患者的身体放松,又可固定患者的位置不变,便于医生在患者体内放置施源器9。
[003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所述床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用于固定施源器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床体上用于调节施源器固定立柱高度和位置的架体,所述施源器固定立柱包括套设在架体上的连接杆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杆端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设有一用于套插施源器的转动装置,所述施源器上位于所述转动装置的两端套设有锁紧螺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包括开口球和与所述开口球两侧开口连通的管道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一用于套设所述开口球的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第一托架和位于所述第一托架的正上方并与第一托架平行的第二托架;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上均开设有若干螺纹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之间设置有两根支撑杆,每根所述支撑杆上均设置有脚拖。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旋入床体内的螺纹部。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施源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架整体呈圆弧状,且第一托架与所述第二托架的形状相同。
【文档编号】A61M36/10GK205729966SQ201620476839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4日
【发明人】陈仁金, 吴敬波, 孙小杨, 范娟, 杨波, 庞皓文, 张艳玲
【申请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