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8808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可避免锁 附过度变形的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市面上大部分的产品都具有壳体,以保护产品内部的组件。有些壳体是一 体成型完成,有些壳体则是分成多个部分制作,然后以接合方式,例如是锁附 方式将该些分开的部分接合成一个壳体。
请参照图l,其为现有壳体的示意图。壳体100包括一上机壳102及一下 机壳104。 一螺栓112用以穿过上机壳102的贯穿孔108而锁附于下机壳104 的螺柱106的锁孔110内。
一般而言,上机壳102与下机壳104的材质及工法不一定相同,此时其制 造公差范围也不同。当上机壳102的实际尺寸往方向Dl偏离且下机壳104的 实际尺寸往方向D2偏离时,即使偏离值落于该制造公差范围内,上机壳102 与下机壳104的间也可能出现间隙S。
请参照图2,其为图1的螺栓将上机壳锁附于下机壳的示意图。当螺栓112 将上机壳102锁附于螺柱106时,上机壳102的板体122被往间隙S内推挤而 变形,例如是出现凹陷处114。此外,由于上机壳102的板体120抵靠于下机 壳104,板体118受到下机壳104的拘束而呈现扭曲变形。如此,除了造成上 机壳102的板体118应力过大且分布不均外,外观上的扭曲变形也使购买者无 法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在于,提供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 装置。壳体的第一机壳上设置一凹槽,当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 凹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度变形的部分,避免第二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提供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邻近于该螺柱;
以及
一第二机壳,包括 一第一板体;
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
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三板 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
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 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
上述的壳体,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 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
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寸 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 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上述的壳体,其中,该第一机壳还具有一机壳表面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二 凹槽及该第一凹槽是位于该机壳表面上,且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相连通;
其中,该第二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离为大于该第一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 离,且该第二凹槽的槽底面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为小于该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
上述的壳体,其中,还包括
一垫片,设置于该螺柱与该第二板体之间。
上述的壳体,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 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
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与该垫片的高度值的和值
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包括
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及-第一凹槽,该第-凹槽邻近于该
螺柱;及
一第二机壳,包括 一第一板体;
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
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
三板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以及 一电子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
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 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 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
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
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机壳还具有一机壳表面及一第二凹槽,该 第二凹槽及该第一凹槽位于该机壳表面上,且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相连 通;
其中,该第二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离为大于该第一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 离,且该第二凹槽的槽底面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为小于该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还包括
一垫片,设置于该螺柱与该第二板体之间。
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
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
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 -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与该垫片的高度值的和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壳体的第一机壳上设置--凹槽,其邻近第一机壳
的螺柱。当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凹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度变
形的部分,避免第二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现有壳体的示意图2为图1的螺栓将上机壳锁附于下机壳的示意图3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4为一螺栓将第二机壳锁附于第一机壳的示意图5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7为图6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凹槽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 200、 300、 400、 500:壳体
102:上机壳
104:下机壳
106、 206:螺柱
108:贯穿孔 110:锁孔 112:螺栓 114:凹陷处
118、 120、 122:板体
202、 302、 406、 502:第一机壳
204、 506:第二机壳
208、 312、 404、 504:第一凹槽210、 508:第一板体 212:第二板体
214、 512:第三板体
216:下表面 218:锁附面
220、 514:连接处 222:槽开口
304:第二凹槽 306:机壳表面 308、 310:槽底面
402:垫片 A、 B:局部
C:挠度变形曲线
Dl、 D2:方向 H、 H4:深度值
H3:高度值
Ll:第一最大极限尺寸
L2:第一最小极限尺寸
L3:第二最大极限尺寸
L4:第二最小极限尺寸
RP:基准
S:间隙
Sl:最大间隙
Tl、 T2:公差带
Wl、 W2、 Hl、 H2:距离
W3: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就是在提供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壳体的第--机壳上设置一凹槽。当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nn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 度变形的部分,避免第二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
以下提出几组较佳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然而实施例所提出的内 容,仅为举例说明之用,而绘制的图式为配合说明,并非作为限縮本实用新型 保护范围之用。再者,实施例的图示亦省略不必要的组件,以利清楚显示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局部示意 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未绘示)例如是笔记型计算机或手机,其壳体200 内设置有电子组件,例如是主机板。壳体200包括一第一机壳202及一第二机 壳204。第一机壳202包括一螺柱206并具有一第一凹槽208,第一凹槽208 邻近于螺柱206。第二机壳204包括一第一板体210、 一第二板体212及一第 三板体214。第三板体214连接第一板体210与第二板体212,第一板体210 与第三板体214的连接处220邻近第一凹槽208,且连接处220的位置对应至 第一凹槽208的槽开口 222的位置。
第二板体212的下表面216用以锁附于螺柱206的锁附面218上。第--凹 槽208用以当第二板体212锁附于螺柱206时,提供第一板体210与第三板体 214的连接处220容置的空间,如此可避免第二板体212及第三板体214锁附 后过度变形。
此外,由于制造公差或组装公差堆栈的关系,当第二板体212尚未锁附于 螺柱206上时,锁附面218相距一基准RP的距离值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 (maximum limit size) Ll与第一最小极限尺寸(minimum limit size) L2之间。 而下表面216相距基准RP的距离值则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寸L3与第二最 小极限尺寸L4之间。当第一最小极限尺寸L2小于第二最大极限尺寸L3时, 锁附面218与下表面216之间存在有最大间隙S1。其中,基准RP例如是组装 图或制造工程图上的参考线或参考面。本实施例的锁附面218及下表面216 相对于同一基准RP来考虑制造公差或组装公差的堆栈,如此可计算出更精准 的第一凹槽208的深度值H。
较佳但非限定地,第一凹槽208的深度值H实质上等于或大于第二最大 极限尺寸L3与第一最小极限尺寸L2的差值,即最大间隙SI的值。举例来说,请参照图4,其为一螺栓将第二机壳锁附于第一机壳的示意图。当第二板体212 锁附于螺柱206上时,由于第一凹槽208的深度值H至少等于最大间隙Sl之 值,使得当锁附面218与下表面216间出现最大间隙S1时,挠性变形后的第 一板体210与第三板体214的连接处220还是能够容置于第一凹槽208内,以 避免连接处220受到第一机壳202的阻挡而导致第二机壳204受力变形。
此外,若第二机壳204是由质地较硬的材料所构成,当第二板体212锁附 于螺柱206时,由于第一凹槽208可容纳挠性变形后的第一板体210与第三板 体214的连接处220,所以质地较硬的第二机壳204的连接处220不会挤压到 第一机壳202,因此可避免第一机壳202受到挤压破坏。
再者,第二机壳204的刚性在经过折弯两次后变得更强,因此需要更大的 锁附力才能将第二板体212锁附于螺柱206上。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机壳202 具有第一凹槽208,可容置挠性变形后的第--板体210与第三板体214的连接 处220,所以可降低锁附力,使锁附过程变得较省力,提升了第一机壳202与 第二机壳204的组装性。
另外,在不影响第一机壳202的结构强度下,第一凹槽208的宽度W3(绘 示于图4)可以是任意值。
请参照图5,其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第一最大极限尺寸L1与 第一最小极限尺寸L2之间的差值为公差带Tl,而第二最大极限尺寸L3与第 二最小极限尺寸L4之间的差值为公差带T2。虽然本实施例的公差带Tl及公 差带T2以未重叠为例作说明,然公差带Tl与公差带T2亦可至少部分重叠。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208可以配合各种公差带Tl与公差带Tl的 分布来进行设计,可有效避免第二机壳204于锁附后过度变形的状况发生。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第二实施 例的图式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式的相同的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二 实施例的壳体300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200不同之处在于,壳体300的第一机 壳302具有二个凹槽,即第一凹槽312及第二凹槽304,第二凹槽304与第一 凹槽312相连通而形成一阶级型凹槽。
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312及第二凹槽304位于第一机壳302的机壳表面 306上。第二凹槽304相距螺柱206的距离Wl大于第一凹槽312相距螺柱206的距离W2,且第二凹槽304的槽底面308相距机壳表面306的距离HI小于 第一凹槽312的槽底面310相距机壳表面306的距离H2。
距离H1及距离H2可配合第一板体210的挠度变形曲线来设计。更进一 步地说,请参照图7,其绘示图6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较佳但非限定地, 只要不与第一板体210的挠度变形曲线C干涉,距离Hl及距离H2愈小愈好。 如此,第一机壳302的肉厚较厚,可使第一机壳302获得更强的结构强度。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第三实施 例的图式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式的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三 实施例的壳体400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200不同之处在于,壳体400还包括一 垫片402,其设置于螺柱206的锁附面218与第二板体212之间。垫片402的 材质可为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是橡胶。壳体400的第一凹槽404的深度值 H4与垫片402压縮后的高度值H3的和值至少等于第二最大极限尺寸L3 (绘 示于图3)与第一最小极限尺寸L2(绘示于图3)的差值。也就是说,垫片402 设置于锁附面218上后,形同把锁附面218垫高。如此,第二板体212的下表 面216与锁附面218间的间隙縮小,使得第一机壳406的第一凹槽404的深度 值H4可以比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凹槽208的深度值H来得小,第一机壳406的 肉厚因此相对增加。如此,除了可避免第二机壳锁附后过度变形外,还可确保 或提升第一机壳406的结构强度。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凹槽与第一机壳可一体成型完成。举例来说,第 一机壳与第一凹槽由射出工艺一并完成。然而,此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 明了,第一凹槽也可于第一机壳制作完成后,以其它工艺分别完成。例如是待 第一机壳完成后,再另外切削出第一凹槽。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机壳的螺柱的数目以一个为例作说明,然其 数目亦可为多个。请参照图9,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凹槽 的示意图。图9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式的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 述。壳体500的第一机壳502包括多个螺柱206,第一凹槽504的延伸范围包 含可所有的螺柱206的排列范围,以容纳第二机壳506中挠性变形后的第一板 体508与第三板体512的连接处514。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具有多项优点,以下仅列举部分优点说明如下
(1) .壳体的第一机壳上设置一凹槽,其邻近第一机壳的螺柱。当第-一机壳 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凹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度变形的部分,避免第二 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
(2) .由于第一凹槽的深度值至少等于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第一最小极限尺 寸的差值,使得当锁附面与下表面间出现最大间隙时,挠性变形后的第一板体 与第三板体的连接处还是能够容置于第一凹槽内。
(3) .壳体的第一机壳还可具有第二凹槽,其与第一凹槽可相连通而形成一 阶级型凹槽。该阶级型凹槽在与第一板体的挠度变形曲线不干涉的情况下,使 第一机壳保持最大的肉厚,以确保或提升第一机壳的结构强度。
(4) .壳体还包括一垫片,其设置于螺柱的锁附面与第二板体之间,使第二 板体的下表面与锁附面之间的间隙縮小,第一机壳的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可以配 合縮小,第一机壳的肉厚相对增加。如此,有助于确保或提升第一机壳的结构 强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 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 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 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邻近于该螺柱;以及一第二机壳,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三板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 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寸 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 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壳还具有一机壳表 面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及该第一凹槽是位于该机壳表面上,且该第二凹 槽与该第一凹槽相连通;其中,该第二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离为大于该第一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 离,且该第二凹槽的槽底面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为小于该第-R1槽的槽底面 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垫片,设置于该螺柱与该第二板体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 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 一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与该垫片的高度值的和值 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6. —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包括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及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邻近于该螺柱;及一第二机壳,包括 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三板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以及 一电子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 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 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f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8.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壳还具有一机 壳表面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及该第一凹槽位于该机壳表面上,且该第二 凹槽与该第一凹槽相连通;其中,该第二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离为大于该第一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 离,且该第二凹槽的槽底面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为小于该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片,设置于该螺柱与该第二板体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 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与该垫片的高度值的和值 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壳体包括一第一机壳及一第二机壳。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一第一凹槽,第一凹槽邻近于螺柱。第二机壳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一第三板体。第二板体锁附于螺柱。第三板体连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的一连接处邻近第一凹槽。其中,第一凹槽用以当第二板体锁附于螺柱时,提供连接处容置的空间,以避免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
文档编号G06F1/16GK201426217SQ20092000936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日
发明者戴宝华, 陈柏佑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