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6915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面板贴合时防止贴合使油墨的边缘产生气泡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贴合成型过程中,触控面板的触控传感层和保护层一般使用胶层贴合为一体,由于保护层印有油墨,而油墨和保护层之间形成了一个90度的角台阶,贴合时出现的空隙易存留气体,而引起在油墨的内边缘始终有气泡存在,影响外观,且 不能消除,难以满足客户对触控面板外观质量的要求。目前通常采取解决油墨的内边缘有气泡的方式是采用巨大的压力压合触控传感层和保护层,如图I所示,最大限度的减少贴合时出现在角台阶空隙6中气体的含量,箭头为压合时的压力方向,这种方式虽然能一定程度的解决油墨的内边缘有气泡这一情况,但仍存在以下缺点
1)在触控面板放置一段时间后角台阶空隙气体的含量会逐渐增多,引起油墨内边缘产生气泡;
2)用大的压力压合触控传感层和保护层,增加了成本,占用了工作机台的工作时间,并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在触控传感层和保护层贴合过程中引起的油墨内边缘产生气泡以及使用大压力压合触控传感层和保护层时引起的成本增加、一段时间后油墨内边缘还会产生气泡的问题。本发明减小了油墨和保护层之间形成的角台阶空隙的空间大小,大大减少了角台阶空隙空气含量,无需大压力压合工序,能够满足客户对触控面板外观质量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触控面板结构,包括保护层、触控传感层和位于保护层与触控传感层之间的胶层,所述保护层与所述触控传感层贴合的一面上的边缘四周涂有油墨层,所述保护层未涂有油墨的区域为可视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为至少两层的油墨层,所述油墨层包含第一油墨层和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一油墨层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层位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内边缘向所述保护层边缘方向缩进与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台阶状。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层的总厚度不小于12um,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厚度为6um-8um之间,其它各层油墨层厚度为3um_4um之间。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的厚度为7um。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内边缘覆盖到所述可视区域的边缘。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层为三层或者三层以上。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层油墨层为闭合的口字形结构。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层油墨层为由L形或一字形油墨层组合而成的非闭合口字形结构。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覆盖到最顶层油墨层,且所述胶层边缘到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的内边缘的距离为之间。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为OCA胶。前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保护玻璃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油墨为至少两层的油墨层,且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内边缘向所述保护层边缘方向缩进与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台阶状,减小了油墨和保护层之间形成的角台阶空隙的空间大小,极大减少了角台阶空隙中空气含量,无需大压力压合工序,防止了油墨内边缘的气泡产生,提高了触控面板的生产成功率,满足了客户对触控面板外观质量的要求。


图I是现有的触控面板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触控面板油墨部分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结构的俯视图。附图标记含义为
I:触控传感层;2 :保护层;3 :胶层;4 :油墨;5 :可视区域;6 :角台阶空隙;401 :第一层的油墨层;402 :第二层的油墨层;403 :第三层的油墨层;404 :最顶层油墨层;411 :第一台阶;412 :第二台阶;413 :最后一台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2至图4所示,其中图2为图4的A-A1的剖面图,一种触控面板结构,包括触控传感层I、保护层2和位于触控传感层I与保护层2之间的胶层3,保护层2为保护玻璃层,胶层3可采用OCA (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胶,保护层2与触控传感层I的贴合面上的边缘四周涂有油墨4,未涂有油墨4的区域为可视区域5,从图2的A-A1的剖面图可以看出油墨4为至少两层的油墨层,且第一层的油墨层401之上的各层油墨层内边缘向保护层2边缘方向缩进形成台阶状,即第一层的油墨层401位于最底层,并覆盖到可视区域5的边缘,第二层的油墨层402位于第一的层油墨层401上方,其内边缘与第一层的 油墨层401形成第一台阶411,第三层的油墨层403位于第二层的油墨层402上方,其内边缘与第二层的油墨层402形成第二台阶412,所述最顶层油墨层404位于油墨层的最上方,其内边缘与下层的油墨层形成最后一台阶413。油墨4的层数为三层或者三层以上,在图4中能够看出各油墨层可设计为闭合的口字形结构,其A-A1的剖面图为图2,还可以设计由L形或一字形油墨层组合而成的非闭合口字形结构,油墨层总厚度不小于12um,第一层的油墨层401厚度为6um-8um之间,其它各层油墨层厚度为3um-4um之间,油墨4的具体层数根据客户对油墨厚度的要求结合每一层油墨的厚度要求确定的,尽量使油墨4的层数多,这样会使台阶的数量增多,预留在台阶空隙的空气含量就越少,更好的防止油墨边缘的气泡产生,本发明的第一层的油墨层401厚度较其它各层的厚度略厚是为了克服第一台阶411处的油墨厚度偏薄而引起漏光造成不美观的问题,而第一层的油墨层401厚度优选7um是能够达到不漏光的最好尺寸。最顶层油墨层404与胶层3紧贴,胶层3覆盖到最顶层油墨层404,且其边缘到第一层的油墨层401的内边缘的距离为之间,方便排空角台阶空隙中的空气。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结构的制作工艺为
1.根据客户对油墨厚度的要求,计算出最合理的油墨层数、每层油墨的厚度和每层台阶的宽度; 2.根据计算的结果,在保护层2的上表面,即与触控传感层I的贴合面,网印第一层的油墨层401,并依次网印其它各层油墨层,使油墨的内边缘形成一个台阶状的倾斜角;
3.采用滚轮方式在油墨4的上表面贴付OCA胶层,即可使角台阶空隙达到最好的排气效果,无需大压力压合;
4.将触控传感层I贴合在OCA胶层3上表面,使触控传感层I和保护层2胶合在一起,完成触控面板的制作。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油墨4为至少两层的油墨层,各层油墨层位于保护层2的贴合面上方,且第一层的油墨层401之上的各层油墨层内边缘向保护层2边缘方向缩进形成台阶状,减小油墨4和保护层2之间形成了角台阶空隙的空间大小,极大减少了角台阶空隙空气含量,无需大压力压合工序,防止了油墨4的内边缘的气泡产生,提高了触控面板的生产成功率,满足了客户对触控面板外观质量的要求。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触控面板结构,包括保护层、触控传感层和位于保护层与触控传感层之间的胶层,所述保护层与所述触控传感层贴合的一面上的边缘四周涂有油墨,所述保护层未涂有油墨之区域为可视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为至少两层的油墨层,所述油墨层包含第一油墨层和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一油墨层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层位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内边缘向所述保护层边缘方向缩进与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台阶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层的总厚度不小于12um,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厚度为6um-8um之间,其它各层油墨层厚度为.3um-4um 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的厚度为7u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内边缘覆盖到所述可视区域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层为三层或者三层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层油墨层为闭合的口字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层油墨层为由L形或一字形油墨层组合而成的非闭合口字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覆盖到最顶层油墨层,且所述胶层边缘到所述保护层上方第一层的油墨层的内边缘的距离为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I或8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为OCA胶。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保护玻璃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结构,包括保护层、触控传感层和位于保护层与触控传感层之间的胶层,所述保护层与所述触控传感层贴合的一面上的边缘四周涂有油墨,所述油墨为至少两层的油墨层,所述油墨层包含第一油墨层和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一油墨层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层位于所述第一油墨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层的内边缘向所述保护层边缘方向缩进与所述第一油墨层形成台阶状。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减小了油墨和保护层之间形成的角台阶空隙的空间大小,极大减少了角台阶空隙空气含量,防止了油墨内边缘的气泡产生,提高了触控面板的生产成功率,满足了客户对触控面板贴合模块外观质量的要求。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707838SQ20121013861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李晓峰, 陈荣玮, 黄皓杰 申请人: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