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452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包含复数电极,该复数电极包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向呈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第一方向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列排列沿第二方向形成曲折状,该复数电极并对应该复数孔洞沿第一方向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相对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部,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口部的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沿第二方向的曲折状。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特别涉及一种解决余影问题的触控面 板的单层电极。 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触控面板的技术日益渐进,目前触控面板制程技术朝向相容并整合于薄膜电 晶体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IXD,TFT IXD)制程中,而以触控显示模块的型式降低 触控面板的制造成本,并缩减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所以,为了达到上述需求,研发人员发 展出单层电极触控面板技术,其中,利用曝光、显影与蚀刻等制程完成传输电极(Tx)、接收 电极(Rx)及传送信号与接收信号的走线。
[0003] 然而,一般的单层电极触控面板必须有许多传输电极、接收电极及传送信号与接 收信号的走线。例如:一般五英寸单层电极触控面板必须有352条传输信号的走线,而且, 传输信号的走线为直线。如此,当触控面板置于显示面板显示上时会产生余影现象,换言 之,使用者以某些角度观看显示面板显示的影像时,会察觉到许多触控面板的走线所造成 的直线条纹。此外,传输电极及接收电极为数众多且相邻设置,所以,传输电极及接收电极 也会产生余影现象。
[0004]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以解决上述单层电极触控面板 的余影(pattern visibility)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为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中复数电极包含复 数孔洞,并利用电极与孔洞的几何形状克服余影(pattern visibility)问题。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为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中利用复数虚电极 克服余影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 -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0009] 复数传输线,其设于一基板;及
[0010] 复数电极,设于该基板,该复数电极相邻设置并电性连接该复数传输线,该复数电 极包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 向呈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该第一方向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 孔洞的该复数列排列沿该第二方向形成该曲折状,该复数电极并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一 方向的该曲折状排列而形成该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相对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 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部,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口部的几何 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
[0011] 其中,该复数电极具有连接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第三侧边及相对 该第三侧边的一第四侧边,该第三侧边及该第四侧边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 折状而形成该曲折状。
[0012] 其中,该复数行排列的一孔洞数沿该第一方向减少后转变为增加,或增加后转变 为减少。
[0013] 其中,还包含:
[0014] 复数虚电极,其设于该复数电极之间,且该复数虚电极对应该复数孔洞的该曲折 状而呈现该曲折状。
[0015] 其中,设于该第三侧边的一虚电极数沿该第一方向的反方向逐渐递增或逐渐递 减,设于该第四侧边的一虚电极数沿该第一方向逐渐递减或逐渐递增。
[0016] 其中,每一该复数凹口部形成于任意两个该复数凸出部之间。
[001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8] 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0019] 复数传输线,其设于一基板;及
[0020] 复数电极,设于该基板,该复数电极相邻设置并电性连接该复数传输线,该复数电 极包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 向呈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该第一方向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 孔洞的该复数列排列沿该第二方向形成该曲折状,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方向,该 复数电极并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一方向的该曲折状排列而形成该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 及相对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 部,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口部的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 该复数电极具有连接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第三侧边及相对该第三侧边的 一第四侧边,该第三侧边及该第四侧边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而形成该 曲折状。
[0021] 其中,该复数行排列的一孔洞数沿该第一方向减少后转变为增加,或增加后转变 为减少。
[0022] 其中,该复数传输线布线于该基板的路径不是直线,且该复数传输线分别延续该 第三侧边及该第四侧边的该曲折状而呈现该曲折状。
[0023] 其中,还包含:
[0024] 复数虚电极,其设于该复数电极之间,且该复数虚电极对应该复数孔洞的该曲折 状而呈现该曲折状。
[0025] 其中,设于该第三侧边的一虚电极数沿该第一方向的反方向逐渐递增或逐渐递 减,设于该第四侧边的一虚电极数沿该第一方向逐渐递减或逐渐递增。
[0026] 其中,每一该复数凹口部形成于任意两个该复数凸出部之间。
[0027] 为达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复 数传输线及复数电极。该复数传输线及该复数电极设于基板,该复数电极相邻设置并电性 连接该复数传输线,该复数电极包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 排列,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向呈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第一方 向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列排列沿第二方向形成曲折状,该复数电极并对 应该复数孔洞沿第一方向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相对第一侧边的一 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部,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 口部的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沿第二方向的曲折状。
[0028]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更包含复数虚电极设于该复数电极之 间,且该复数虚电极延续该复数凸出部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接收电极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1〇-基板;D-虚电极;HR-孔洞;HRn-孔洞;H T-孔洞;L1-第一行; L2-第二行;L3-第二行;L4-第四行;L5-第五行;L6-第六行;L11-第十一行;L12-第十二 行;L20-第二十行;L K-传输线;LT-传输线;R「第一侧边;R2-第二侧边;R3-第三侧边; R4-第四侧边;R1(r凸出部;R12-凹口部;R12h「凹口部;R X-接收电极;T「第一侧边;T2-第 二侧边;Τ3-第三侧边;Τ 4-第四侧边;T1Q-凸出部;Τ12-凹口部;Τχ_传输电极;W1-第一列; W2-第二列;W3-第三列;X-第一方向;Υ-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后:
[0033]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 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10、复数传输线L T、1^及 复数电极TX、RX。该复数传输线LT、L K及该复数电极TX、RX设于基板10,该复数电极TX、R X相 邻设置并电性连接该复数传输线LT、LK,该复数电极Tx、R x包含复数孔洞Ητ、Ηκ,且该复数孔 洞HT、H K以一第一方向X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HT、HK以一第二方向Y呈复数行相 邻排列,该复数孔洞Η τ、Ηκ的该复数行排列沿第一方向X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孔洞Ητ、 Ηκ的该复数列排列沿第二方向Y形成曲折状,该复数电极TX、RX并对应该复数孔洞H T、HK沿 第一方向X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相对第一侧边1\、&的一第 二侧边T 2、R2,第一侧边1\、札及第二侧边T2、R2形成复数凸出部T 1(l、R1(l及复数凹口部T12、 R12,该复数凸出部T1(l、R1(l及该复数凹口部T12、R 12的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Ητ、Ηκ沿第二 方向Υ的曲折状。
[0034] 复参阅图1,该复数电极Tx、Rx为触控电极,例如:触控面板的复数传输电极Τ χ& 复数接收电极Rx,一传输电极Τχ及一接收电极R x可以构成一感测单元,而用于感测触控面 板的触控操作。为解决余影问题,本实施例设计该复数电极Tx、R x的几何形状,其几何形状 的实施例请参阅图2,其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接收电极Rx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 图所示,图2以该复数电极T X、RX其中一个作为实施例的说明,例如:接收电极Rx,而传输电 极T x的几何形状如接收电极Rx的几何形状。接收电极Rx包含该复数孔洞Ηκ,该复数孔洞 Ηκ形成后于第一方向X呈现复数列的孔洞Ηκ,该复数孔洞Ηκ形成后于第二方向Y呈现复数 行的孔洞Η κ,且每一列的孔洞Ηκ相邻排列,及每一行的孔洞Ηκ相邻排列,换言之,该复数孔 洞Η κ以第一方向X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Ηκ以第二方向Y呈复数行相邻排列。
[0035] 本实施例的复数行的该复数孔洞Ηκ中以最左侧为第一行L1的该复数孔洞Η κ,而 且,于第一方向X,并邻近接收电极Rx的第一侧边&的第一行L1该复数孔洞Η κ的形成位置, 低于第二行L2该复数孔洞Ηκ的形成位置,以此类推,于第一方向X,第二行L2该复数孔洞 Ηκ的形成位置低于第三行L3该复数孔洞Ηκ的形成位置。然,为使复数行的该复数孔洞Η κ 形成后,其每一行最上侧孔洞Ηκ的顶边往相邻最上侧孔洞Ηκ的顶边接续延伸后而呈现一曲 折状,本实施例将第五行L5该复数孔洞Η κ的形成位置低于第四行L4该复数孔洞Ηκ的形成 位置,以此类推,第六行L6该复数孔洞Η κ的形成位置低于第五行L5该复数孔洞Ηκ的形成 位置。如此,由复数行排列的孔洞Ηκ所形成的曲折状中,第一行L1最上侧孔洞馬至第四行 L4最上侧孔洞Ηκ之间以上升趋势形成,第四行L4最上侧孔洞Ηκ至第十五行L15最上侧孔 洞Η κ之间以下降趋势形成,后续的该复数孔洞Ηκ再轮流以上升趋势及下降趋势接续形成, 其中,上升趋势的角度及下降趋势的角度相差约15度。换言之,该复数孔洞Η κ的复数行排 列沿第一方向X以一曲折状排列。
[0036] 此外,于第一方向X,并邻近接收电极Rx的第二侧边R2的复数行排列的孔洞Η κ所 形成的曲折状中,第一行L1最下侧孔洞Ηκ至第四行L4最下侧孔洞Ηκ之间以下降趋势形 成,第四行L4最下侧孔洞Η κ至第十五行L15最下侧孔洞Ηκ之间以上升趋势形成,后续的该 复数孔洞Ηκ再轮流以下降趋势及上升趋势接续形成。如此,邻近接收电极R x的第一侧边札 及第二侧边R2的该复数孔洞Ηκ以不同趋势形成曲折状,然,邻近接收电极R x的第二侧边R2 的复数行排列的最下侧孔洞Ηκ,也可以如同邻近接收电极Rx的第一侧边&的复数行排列的 最上侧孔洞Η κ,先以上升趋势形成后再以下降趋势形成,所以,本实施例并未限定孔洞馬如 何形成曲折状的复数行排列。而且,在每一行该复数孔洞Η κ的最上侧孔洞Ηκ及最下侧孔洞 Ηκ之间的孔洞Ηκ,于第一方向X同样形成曲折状的行排列。
[0037] 再者,于第二方向Y中,以最上列的该复数孔洞馬为第一列W1的该复数孔洞Ηκ,而 且,第一列W1的最左侧孔洞Η κ可以具有曲折状,且第二列W2的最左侧孔洞Ηκ及第三列W3 的最左侧孔洞Ηκ同样可以具有曲折状,如此,第一列W1的最左侧孔洞Ηκ至第三列W3的最 左侧孔洞Η κ形成后,于第二方向Y形成曲折状。然,每一列该复数孔洞Ηκ于第二方向Y的 曲折状可以有另一种形成方式,例如:第一列W1的第十一个孔洞H m及第二列W2的第十一 个孔洞Hm本身不具有曲折状,但是,第一列W1的第十一个孔洞H K11倾斜形成后,第二列W2 的第十一个孔洞HK11接续第一列W1的第十一个孔洞H K11以倾斜形成,尔后,第三列W3的第 十一个孔洞HK11同样接续第二列W2的第十一个孔洞H K11以倾斜形成,如此,第一列W1的第 十一个孔洞HK11至第三列W3的第十一个孔洞H K11形成后于第二方向Y形成曲折状。如此, 于第二方向Y的每一列该复数孔洞Ηκ形成后,其也如第一方向X所呈现的曲折状而形成曲 折状,换言之,该复数孔洞Η κ的复数列排列沿第二方向Y形成曲折状,其中,第一方向X垂 直第二方向Y。
[0038] 复参阅图2,复数行的该复数孔洞Ηκ形成后,每一行该复数孔洞Ηκ的孔洞数有所 差异,其中,孔洞数代表孔洞Η κ的数量,例如:第一行L1该复数孔洞Ηκ的孔洞数至第十一行 L11该复数孔洞Ηκ的孔洞数分别为三个孔洞Ηκ,而第十二行L12该复数孔洞Ηκ的孔洞数至 第二十行L20该复数孔洞Η κ的孔洞数分别为两个孔洞Ηκ,后续的复数行的该复数孔洞Ηκ再 增加为三个孔洞Η κ。如此,复数行排列的该复数孔洞Ηκ的孔洞数,沿第一方向X减少后转 变为增加,反之,复数行排列的该复数孔洞Η κ的孔洞数也可以设计为沿第一方向X增加后 转变为减少。因此,上述的两种设计方式使复数行排列的该复数孔洞Η κ形成后,孔洞数于 第一方向X随着曲折状的变化而变化。如此,本实施例设计该复数孔洞Ηκ以克服孔洞Η κ产 生的余影(pattern visibility)问题。
[0039] 接收电极Rx具有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R2、一第三侧边R 3及一第四侧边R4,第 二侧边R2相对第一侧边&,第三侧边R 3相对第四侧边R4,且第三侧边R3及第四侧边R4连 接于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R 2之间。邻近接收电极Rx的第一侧边&的该复数孔洞Ηκ的 复数行排列,于第一方向X呈现曲折状,所以,接收电极R x的第一侧边&的几何形状对应该 复数孔洞Ηκ的复数行排列所呈现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折状。同理,邻近接收电极R x的第 二侧边R2的该复数孔洞Ηκ的复数行排列,于第一方向X呈现曲折状排列,所以,接收电极R x 的第二侧边R2的几何形状对应该复数孔洞Ηκ的复数行排列所呈现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 折状。换言之,该复数电极R x对应该复数孔洞Ηκ沿第一方向X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折状 的第一侧边&及相对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R 2。
[0040] 承接上述,邻近接收电极Rx的第三侧边R3的该复数孔洞Η κ,于第二方向Y形成曲 折状,所以,接收电极Rx的第三侧边R3的几何形状对应该复数孔洞Η κ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 状。同理,邻近接收电极Rx的第四侧边R4的该复数孔洞Η κ,于第二方向Y形成曲折状,所 以,接收电极Rx的第四侧边R4的几何形状对应该复数孔洞Η κ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状。换 言之,接收电极Rx的第三侧边R3及第四侧边R 4对应该复数孔洞Ηκ沿第二方向Y的曲折状 而形成曲折状。
[0041] 接收电极Rx的第一侧边Ri及第二侧边R2分别形成复数凸出部R 1(1及复数凹口部 R12,且每一凹口部R12形成于任意两个凸出部R1(l之间。再者,于第二方向Y为形成曲折状, 凹口部R 12可以形成曲折状,所以,由图2可以看出凹口部R12的曲折状延续复数行该复数 孔洞Η κ的曲折状,如此,凹口部R12的几何形状延续复数行该复数孔洞Ηκ的几何形状。此 夕卜,于第二方向Y,凹口部R 12延续该复数孔洞Ηκ所形成的曲折状,可以有另一种形成方式, 例如:第十一个凹口部R 12_n与第十一行L11的该复数孔洞Ηκ本身都不具有曲折状,而是第 十一个凹口部R 12-n接续第十一行L11的该复数孔洞Ηκ以倾斜形成后呈现曲折状。因此,该 复数凹口部R 12的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Ηκ沿第二方向Y的曲折状,而且,该复数凸出部 R1(l的几何形状如该复数凹口部R12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所以,该复数凸出部R1(l的几何 形状也延续该复数孔洞Η κ沿第二方向Y的曲折状。
[0042] 复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更包含复数虚电极D,该复数虚电极 D设于该复数电极Tx、Rx之间,例如:该复数虚电极D设于传输电极Tx及接收电极R x之间, 换言之,该复数虚电极D可以设于传输电极Tx的一侧及接收电极Rx的一侧。复参阅图2, 设于接收电极R x的第一侧边&的该复数虚电极D延续凸出部R1(l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状, 而且,凸出部R 1(l的几何形状是延续孔洞Ηκ的曲折状,所以,该复数虚电极D对应该复数孔 洞Ηκ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同理,设于接收电极R x的第二侧边R2的该复数虚电极D对应 该复数孔洞Ηκ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
[0043] 此外,设于接收电极Rx的第三侧边R3的该复数虚电极D,如接收电极R x的第三侧 边R3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同理,设于接收电极Rx的第四侧边R 4的该复数虚电极D,如接 收电极Rx的第四侧边R4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再者,接收电极R x的第三侧边R3的几何 形状及第四侧边R4的几何形状,对应该复数孔洞Η κ沿第二方向Y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状, 所以,该复数虚电极D的几何形状也对应该复数孔洞Ηκ沿第二方向Y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 状。
[0044] 该复数虚电极D如该复数孔洞Ηκ具有一虚电极数DV1,虚电极数D V1代表虚电极的 数量。复参阅图2,设于接收电极Rx的第三侧边R3的虚电极数D V1,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 由设置一个虚电极D变为设置两个虚电极D,再变为设置四个虚电极D,如此,虚电极数D Vi 从接收电极Rx的第三侧边R3往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逐渐递增,然,虚电极数DV1从接收电极 Rx的第三侧边R3往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也可以设计为逐渐递减。因此,逐渐递增或逐渐递 减的虚电极数D V1可以产生渐层的效果,且此渐层效果可以提升显示品质。同理,设于接收 电极Rx的第四侧边R 4的一虚电极数DV2,沿第一方向X由设置四个虚电极D,变为设置两个 虚电极D再变为设置一个虚电极D,所以,设于接收电极R x的第四侧边R4的虚电极数DV2沿 第一方向X可以逐渐递减,或者设计为逐渐递增。
[0045] 复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该复数传输线LT、LK以可以将其几何形状设计为曲折状, 所以,该复数传输线1^、L K布线于基板10的路径不为直线,而且,该复数传输线1^、LK分别 延续传输电极Tx的第三侧边T 3的曲折状及接收电极Rx的第四侧边R4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 状,再者,传输电极T x的第三侧边T3及接收电极Rx的第四侧边R4对应该复数孔洞Η κ沿第 二方向Y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状,所以,该复数传输线LT、LK对应该复数孔洞Η κ沿第二方向 Y的曲折状而形成曲折状。
[004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复数传 输线及复数电极。该复数传输线及该复数电极设于基板,该复数电极相邻设置并电性连接 该复数传输线,该复数电极包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排列, 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向呈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第一方向以一 曲折状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列排列沿第二方向形成曲折状,该复数电极并对应该复 数孔洞沿第一方向的曲折状排列而形成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相对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 边,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部,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口部的 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沿第二方向的曲折状。
[0047]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更包含复数虚电极设于该复数电极之 间,且该复数虚电极延续该复数凸出部的曲折状而呈现曲折状。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凭借设 计孔洞、该复数电极的侧边、虚电极的几何形状,及以递增或/及递减的渐层方式设计虚电 极D的数量而克服余影的问题。
【权利要求】
1. 一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复数传输线,其设于一基板;及 复数电极,设于该基板,该复数电极相邻设置并电性连接该复数传输线,该复数电极包 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向呈 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该第一方向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孔洞 的该复数列排列沿该第二方向形成该曲折状,该复数电极并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一方向 的该曲折状排列而形成该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相对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 边及该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部,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口部的几何形状 延续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复数电极具有连接于 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第三侧边及相对该第三侧边的一第四侧边,该第三侧边 及该第四侧边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而形成该曲折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复数行排列的一孔洞 数沿该第一方向减少后转变为增加,或增加后转变为减少。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复数虚电极,其设于该复数电极之间,且该复数虚电极对应该复数孔洞的该曲折状而 呈现该曲折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设于该第三侧边的一虚 电极数沿该第一方向的反方向逐渐递增或逐渐递减,设于该第四侧边的一虚电极数沿该第 一方向逐渐递减或逐渐递增。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复数凹口部形成 于任意两个该复数凸出部之间。
7. -种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复数传输线,其设于一基板;及 复数电极,设于该基板,该复数电极相邻设置并电性连接该复数传输线,该复数电极 包含复数孔洞,且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一方向呈复数列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以一第二方向 呈复数行相邻排列,该复数孔洞的该复数行排列沿该第一方向以一曲折状排列,该复数孔 洞的该复数列排列沿该第二方向形成该曲折状,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方向,该复 数电极并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一方向的该曲折状排列而形成该曲折状的一第一侧边及 相对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形成复数凸出部及复数凹口部, 该复数凸出部及该复数凹口部的几何形状延续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该复 数电极具有连接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之间的一第三侧边及相对该第三侧边的一第 四侧边,该第三侧边及该第四侧边对应该复数孔洞沿该第二方向的该曲折状而形成该曲折 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复数行排列的一孔洞 数沿该第一方向减少后转变为增加,或增加后转变为减少。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传输线布线于该 基板的路径不是直线,且该复数传输线分别延续该第三侧边及该第四侧边的该曲折状而呈 现该曲折状。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复数虚电极,其设于该复数电极之间,且该复数虚电极对应该复数孔洞的该曲折状而 呈现该曲折状。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设于该第三侧边的一 虚电极数沿该第一方向的反方向逐渐递增或逐渐递减,设于该第四侧边的一虚电极数沿该 第一方向逐渐递减或逐渐递增。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单层电极,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复数凹口部形成 于任意两个该复数凸出部之间。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882292SQ201420316813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3日
【发明者】张育诚, 张凯惇 申请人: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