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274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其中触控面板可内建于显示面板中或外贴于显示面板上。目前,触控面板依照其感测方式的不同而大致上区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声波式触控面板以及电磁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具有反应时间快、可靠度佳以及耐用度高等特点,电容式触控面板可被广泛地使用于电子产品中。

一般来说,触控面板的周边线路与显示面板的周边线路的布局需考量到电路板的位置以及上下基板的元件的位置关系。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线路布局可能会浪费许多面板的空间,而使得触控面板的设计受到许多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可以有效整合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元件层与显示元件在周边区域的线路布局。

具体地说,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及一与所述显示区相连接的非显示区;

多个连接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非显示区上;

一触控元件层,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显示区上;

一缓冲层,覆盖于所述触控元件层上;

一显示元件,配置于所述缓冲层上且对应于所述显示区分布,所述显示元件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一显示介质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以及多个导电通孔,贯穿所述缓冲层且对应于所述非显示区分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通过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连接电极电性连接。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元件层还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导电通孔贯穿所述缓冲层与所述触控元件层。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显示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显示电极,所述第一显示电极、所述显示介质层与所述第二显示电极堆栈于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第一显示电极与所述第二显示电极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第一填充区,配置于所述第一显示电极间,使所述多个第一显示电极间互相绝缘。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元件,还包括:一第二填充区,配置于所述第二显示电极间,使所述多个第二显示电极间互相绝缘。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导电通孔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通孔以及多个第二导电通孔,所述第一导电通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电极与部分所述连接电极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电通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显示电极与其余所述连接电极之间。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导电通孔贯穿所述缓冲层与所述触控元件层,且所述第二导电通孔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触控元件层与所述显示介质层。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导电通孔贯穿所述缓冲层与所述触控元件层,且所述第二导电通孔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触控元件层与部分所述显示元件。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第二电极层延伸至未被所述显示介质层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通孔上,且所述第二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二导电通孔与部分所述连接电极电性连接。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阻障层,其中所述阻障层配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基板之间、所述基板的一外表面上或所述第二电极层上。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第二电极层延伸至未被所述触控元件层覆盖的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第二电极层通过部分所述导电通孔与部分所述连接电极电性连接。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元件层包括多个彼此绝缘的感测电极。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遮蔽电极,其中所述遮蔽电极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非显示区上,且所述遮蔽电极配置于所述连接电极之间。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感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缓冲层上,所述感测电极与所述显示元件分别位于所述缓冲层的相对侧,且所述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用于感测一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用于感测一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感测电极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多个第二感测电极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之间的绝缘层,所述第一感测电极、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第二感测电极堆栈于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第一感测电极与所述第二感测电极用于感测一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一像素阵列,而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一共用电极,所述像素阵列、所述显示介质层与所述共享电极堆栈于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像素阵列与所述共享电极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导电通孔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通孔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电通孔,所述第一导电通孔连接于所述像素阵列与部分所述连接电极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电通孔连接于所述共享电极与其余所述连接电极之间。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加易懂,下文结合实施例并配以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第一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B、图1C分别为沿图1A中剖线A-A’、B-B’的剖面示意图;

图2A、图2B分别为第二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A、图3B分别为第三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A、图4B分别为第四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第五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A为第六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仰视示意图;

图6B为沿图6A中剖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7A为第七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仰视示意图;

图7B为沿图7A中剖线D-D’的剖面示意图;

图8A为第八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仰视示意图;

图8B为沿图8A中剖线E-E’的剖面示意图;

图9A为第九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B为第十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0A为第十一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0B为沿图10A中剖线F-F’的剖面示意图;

图11A为第十二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1B为沿图11A中剖线G-G’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为第十三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2B为沿图12A中剖线H-H’的剖面示意图;

图13A为第十四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3B为沿图13A中剖线I-I’的剖面示意图;

图14A为第十五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4B为沿图14A中剖线J-J’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第十六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触控显示面板

110:基板 110a、1510a:显示区 110b、1510b:非显示区

112:基板保护结构 120、220、520、1520:连接电极

130、230、630、730、830、1030、1130、1230、1330、1430:触控元件层

532、632、732、832、932、932’、1032、1132、1232、1332、1432:感测电极

732a、832a、1032a、1032a’、1132a、1232a、1232a’、1332a、1432a:第一感测电极

732b、832b、1032b、1132b、1232b、1332b、1432b:第二感测电极

732a1、832a1:第一部分 732a2、832a2:第二部分

732b1、832a3:第三部分 732b2:第四部分

834、1034、1134、1234、1334、1434:绝缘层

1236、1336、1436:触控架桥 140、240、640、740、840:缓冲层

150、350、450:显示元件 152、352、452、1552:第一电极层

152a、352a、452a、952a、952a’、1552a:第一显示电极

154、354、454:第二电极层 1554b:共享电极

154a、354a、454a、954a、954a’:第二显示电极

156、356、456:显示介质层 158、358、458:填充区

DL:数据线 SL:扫描线 PE:像素电极

SP:子像素 AD:主动元件

160、260、360、460、1160、1260、1360、1460、1560:导电通孔

162、262、362、462、1562:第一导电通孔

164、264、364、464、1564:第二导电通孔

170:阻障层 580:遮蔽电极 1590:像素阵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第一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图1B及图1C分别为沿图1A中剖线A-A’、B-B’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A、图1B及图1C,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一基板110、多个连接电极120、一触控元件层130、一缓冲层140、一显示元件150以及多个导电通孔160。基板110具有一显示区110a以及一非显示区110b,且非显示区110b与显示区110a相连接。连接电极120位于基板110的非显示区110b上。触控元件层130位于基板110的显示区110a上并且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缓冲层140覆盖于触控元件层130上。显示元件150配置于缓冲层140上且对应于显示区110a分布,显示元件150包括一第一电极层152、一第二电极层154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层152与第二电极层154之间的一显示介质层156,其中第一电极层152与第二电极层154从显示区110a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多个导电通孔160贯穿缓冲层140且对应于非显示区110b分布,其中第一电极层152与第二电极层154透过多个导电通孔160与对应的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可为具有可见光穿透性的硬质基板或可挠性(柔性)基板,以使显示元件150所发出的光线穿透。硬质基板的材料例如是玻璃

或其他硬质材料,而前述的可挠性基板材料例如是聚亚酰胺(polyimide,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胺(polyamide,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聚氨酯(polyurethane,PU)、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压克力系(acrylate)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等、醚系(ether)聚合物例如是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等、聚烯(polyolefin)或其他可挠性材料,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连接电极12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合金或其他导电材料,且连接电极120的一端与显示元件150重叠。在一实施例中,与连接电极120的另一端相比,连接电极120在与显示元件150重叠的一端具有较大宽度,以形成一连接垫(landing pad),用以与导电通孔160接触而电性连接。前述连接垫的形状例如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触控元件层130用于监测使用者在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00时所产生的信号,此信号类型可以是电容变化、电阻变化等。以电容式的触控元件层130为例,当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00时,触控元件层130在其被触碰的区域可产生电容的变化,前述的电容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130连结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40可为一介电层。举例而言,缓冲层140可以是由一无机材料构成,其包含: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N)、氧化铝(AlOx)、氮氧化铝(AlON)或是其他类似物。于其它实施例中,缓冲层140可以是由一有机材料所构成,其包含:聚亚酰胺(polyimide,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胺(polyamide,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聚氨酯(polyurethane,PU)、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压克力系(acrylate)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等、醚系(ether)聚合物例如是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等、聚烯(polyolefin)或是其他类似物或其组合。于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可交替堆栈以形成缓冲层140。缓冲层140形成于

触控元件层130与显示元件150之间,缓冲层140可用以分隔触控元件层130及显示元件150。

缓冲层140具有一平坦的上表面,以使后续形成的显示元件150可以制作于前述平坦的上表面上。此外,缓冲层140可阻隔氧气及/或水气的渗透。当触控显示面板100为可挠性触控显示面板,则在可挠性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上,除了要克服以可挠性基板制作触控显示面板的工艺问题外,显示元件150的封装过程也因可挠性基板而难度加大。举例而言,硬质触控显示面板可通过前述的硬质基板来阻挡空气的穿透,以防止空气中的水分与氧气损坏显示元件150。由前述的可挠性材料所制成的可挠性基板,其阻障(barrier)能力可能无法满足显示元件150在封装过程中所需的阻气需求。此时,可通过具有阻障功能的缓冲层140来防止空气穿透可挠性基板而影响显示元件150。更进一步,在触控元件层130及显示元件150之间形成缓冲层140可以减少显示信号以及感测信号彼此的干扰(crosstalk),进而提升本发明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与触控质量。

显示元件150的第一电极层152包括多个第一显示电极152a,而第二电极层154包括多个第二显示电极154a。第一显示电极152a、显示介质层156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堆栈于缓冲层140上,且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从显示区110a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相邻的第一显示电极152a之间可具有填充区158,其可以由一绝缘材料构成,以使相邻的第一显示电极152a之间电性绝缘。相邻的第二显示电极154a之间具有填充区158,其可以由一绝缘材料构成,以使相邻的第二显示电极154a之间电性绝缘。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的材料可为透明导电材料或不透明导电材料。前述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是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等,而前述的不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此外,显示介质层156的材料例如是有机电激发光材料。

导电通孔16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通孔162以及多个第二导电通孔164。第一导电通孔162连接于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部分连接电极120之间,且第一导电通孔162贯穿缓冲层140及触控元件层130。第二导电通孔164连接于第二显示电极154a与其余的连接电极120之间,且第二导电通孔164贯穿缓冲层140、触控元件层130与显示介质层156。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蚀刻、研磨钻孔、激光钻孔或其他工艺于缓冲层140、触控元件层130与显示介质层156中形成贯孔(through hole),接着,再于前述贯孔中填入导电物质,使缓冲层140、触控元件层130与显示介质层156中形成导电通孔160。各第一显示电极152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一导电通孔162与非显示区110b上的其中一个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且各第二显示电极154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二导电通孔164与非显示区110b上的其中另一个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可还包括一基板保护结构112,此基板保护结构112配置于基板110上且相对于触控元件层130的一侧。换言之,基板保护结构112与触控元件层130分别位于基板110的相对侧。在一实施例中,基板保护结构112的材料例如是强化玻璃或石英玻璃等,且基板保护结构112的硬度例如高于1H以避免基板110的磨损或撞击。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一阻障层170,其中阻障层170可配置于第二电极层154与基板110之间、基板110的一外表面上或第二电极层154上,其中阻障层170的水气透过率例如是小于或等于0.1g/m2/day。较佳地,阻障层170的水气透过率小于0.01g/m2/day。此外,阻障层170的材质可包括一无机材料,其中无机材料例如是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等。此外,阻障层170的材质也可包括一金属材料,而金属材料例如是钼、钛、铝、铬、钼/铝/钼或钛/铝/钛等。在本实施例中,阻障层170的材质选择与其所设置的位置相关,此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依据阻障层170所设置的位置选择适当的阻障层170的材质,以不使连接电极120、触控元件层130、显示元件150及/或导电通孔160发生异常短路为原则。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阻障层170的位置、数量与型态。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阻障层170是配置于基板110与触控元件层130之间,但阻障层170也可配置于触控元件层130与缓冲层140之间、缓冲层140与第一电极层152之间、第一电极层152与显示介质层156之间及/或显示介质层156与第二电极层之间。

以下将以不同的实施例来说明触控显示面板。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可延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可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述。

图2A及图2B为第二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2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本实施例采用图1A、图2A与图2B针对触控显示面板200进行描述。在图1B、图1C、图2A与图2B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故针对图1B与图1C中说明过的构件于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层230未覆盖连接电极220,且缓冲层240配置于基板110上,以覆盖触控元件层230以及部份连接电极22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导电通孔26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通孔262以及多个第二导电通孔264。第一导电通孔262连接于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部分连接电极220之间,且第一导电通孔262贯穿缓冲层240。第二导电通孔264连接于第二显示电极154a与其余的连接电极220之间,且第二导电通孔264贯穿缓冲层240与显示介质层156。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蚀刻、研磨钻孔、激光钻孔或其他工艺于缓冲层240与显示介质层156中形成贯孔,接着,再于前述贯孔中填入导电物质,使缓冲层240与显示介质层156中形成导电通孔260。各第一显示电极152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一导电通孔262与非显示区110b(绘示于图1A中)上的其中一个连接电极220电性连接,且各第二显示电极154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二导电通孔264与非显示区110b(绘示于图1A中)上的其中另一个连接电极220电性连接。

图3A及图3B为第三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第三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3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采用图1A、图3A与图3B针对触控显示面板300进行描述。在图1B、图1C、图3A与图3B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故针对图1B与图1C中说明过的构件于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元件350中的第二显示电极354a覆盖于显示介质层356以及部份填充区358上。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通孔36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通孔362以及多个第二导电通孔364。第一导电通孔362连接于第一显示电极352a与部分连接电极120之间,且第一导电通孔362贯穿缓冲层140及触控元件层130。第二导电通孔364连接于第二显示电极354a与其余的连接电极120之间,且第二导电通孔364贯穿缓冲层140、触控元件层130以及部分显示元件350(例如显示元件中的填充区358)。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蚀刻、研磨钻孔、激光钻孔或其他工艺于缓冲层140、触控元件层130与部分显示元件350中形成贯孔,接着,于前述贯孔中填入导电物质,使缓冲层140、触控元件层130与部分显示元件350中形成导电通孔360。各第一显示电极352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一导电通孔362与非显示区110b(绘示于图1A中)上的其中一个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且各第二显示电极354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二导电通孔364与非显示区110b(绘示于图1A中)上的其中另一个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

图4为第四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第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4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本实施例采用图1A、图4A与图4B针对触控显示面板400进行描述。在图1B、图1C、图4A与图4B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故针对图1B与图1C中说明过的构件于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元件450中的第二显示电极454a覆盖于显示介质层456上、部份的填充区458上,以及部份的缓冲层140上。进一步说,第二显示电极454a自显示介质层456上延伸至缓冲层140上,并且于填充区458的侧壁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通孔46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通孔462以及多个第二导电通孔464。第一导电通孔462连接于第一显示电极452a与部分连接电极120之间,且第一导电通孔462贯穿缓冲层140及触控元件层130。第二导电通孔464连接于第二显示电极454a与其余的连接电极120之间,且第二导电通孔464贯穿缓冲层140与触控元件层130。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蚀刻、研磨钻孔、激光钻孔或其他工艺于缓冲层140与触控元件层130中形成贯孔,接着,再于前述贯孔中填入导电物质,使缓冲层140与触控元件层130中形成导电通孔460。各第一显示电极452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一导电通孔462与非显示区110b(绘示于图1A中)上的其中一个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且各第二显示电极454a分别透过对应的第二导电通孔464与非显示区110b(绘示于图1A中)上的其中另一个连接电极120电性连接。

图5为第五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5省略绘示部分膜层。在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500与图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在触控显示面板500中,触控元件层(未绘示)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感测电极532以及多个遮蔽电极580,其中遮蔽电极580位于基板110的非显示区110b上,且遮蔽电极580配置于连接电极5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与触控显示面板500连结的控制器可将接地信号与至少一个遮蔽电极580连接。如此,遮蔽电极580可以减少显示信号以及感测信号彼此的干扰,进而提升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500的显示与触控质量。

图6A为第六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仰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6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图6B为沿图6A中剖线C-C’的剖面示意图。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6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因此,本实施例以相同或相似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需注意的是,图6A的仰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部分(对应于图1A显示区110a)。在图6B中,虽第二显示电极154a不会出现在剖线C-C’上,但本实施例仍将第二显示电极154a的投影范围以虚线绘出,以表示出第一显示电极152a、显示介质层156以及第二显示电极154a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640配置于感测电极632上,且感测电极632与显示元件150分别位于缓冲层640的相对侧。此外,缓冲层640使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感测电极632相互间电性绝缘。并且,位于显示区110a(绘示于图1A中)的感测电极632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例如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且感测电极632不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电极152a不仅可作为显示元件150的显示电极,还作为感测元件的感测电极。换言之,透过适当的分时驱动,第一显示电极152a可于不同时间区间分别接收显示信号以及感测信号,当第一显示电极152a在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显示信号时,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可驱动显示介质层156显示所需影像;当第一显示电极152a在另一时间区间内接收到感测信号时,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触控元件层630中的感测电极632可用以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例如:电容、电阻等)变化。若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600时,第一显示电极152a与感测电极632所感测的电性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630连接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图7A为第七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仰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7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且图7A的仰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部分(对应于图1A显示区110a)。图7B为沿图7A中剖线D-D’的剖面示意图。第七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7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层730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感测电极732,且感测电极7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732a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732b,其中感测电极732配置于缓冲层740上,且感测电极732与显示元件150分别位于缓冲层740的相对侧。此外,缓冲层740使第一显示电极152a、第一感测电极732a与第二感测电极732b彼此电性绝缘。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显示区110a(绘示于图1A中)的第一感测电极732a以及第二感测电极732b例如皆为网状电极(meshed electrode)。第一感测电极732a具有与第一显示电极152a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一部分732a1(例如垂直部分)以及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的第二部分732a2(例如水平部分),其中第一部分732a1(即垂直部分)不与第一显示电极152a重叠,且第二部分732a2(即水平部分)不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重叠。第二感测电极732b具有与第一显示电极152a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三部分732b1(例如垂直部分)以及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具有相同延伸方向的第四部分732b2(例如水平部分),其中第三部分732b1不与第一显示电极152a重叠,且第四部分732b2不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重叠。如图7A与图7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732a与第二感测电极7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

图8A为第八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仰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8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图8B为沿图8A中剖线E-E’的剖面示意图。需注意的是,图8A的仰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部分(对应于图1A显示区110a)。在图8B中,虽第二显示电极154a不会出现在剖线E-E’上,但本实施例仍将第二显示电极154a的投影范围以虚线绘出,以表示出第一显示电极152a、显示介质层156以及第二显示电极154a的相对位置。第八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8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层830包括多个彼此绝缘的感测电极832,且感测电极8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832a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832b,其中感测电极832配置于缓冲层840上,且感测电极832与显示元件150分别位于缓冲层840的相对侧。此外,缓冲层840使第一显示电极152a、第一感测电极832a与第二感测电极832b彼此间电性绝缘。

在本实施例中的触控元件层830可进一步具有一绝缘层834,其中第一感测电极832a与第二感测电极832b配置于绝缘层834上,而第二感测电极832b配置于绝缘层834以及缓冲层840之间,且位于显示区110a(绘示于图1A中)的第一感测电极832a为网状电极。第一感测电极832a具有与第一显示电极152a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一部分832a1(例如垂直部分),以及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具有相同延伸方向的第二部分832a2及第三部分832a3(例如水平部分)。第一感测电极832a的第一部分832a1不与第一显示电极152a重叠,并配置于绝缘层834上且相同于第二感测电极832b的一侧。第一感测电极832a的第二部分832a2不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重叠,并配置于绝缘层834上且相同于第二感测电极832b的一侧。第一感测电极832a的第三部分832a3不与第二显示电极154a重叠,并配置于绝缘层834上且相对于第二感测电极832b的一侧。换言之,第一显示电极152a的第一部分832a1及第二部分832a2,与第二感测电极832b位于绝缘层834的相同侧。第一显示电极152a第三部分832a3与第二感测电极832b位于绝缘层834的二相对侧。在第一感测电极832a中,第一部分832a1与第三部分832a3重叠的区域,第一感测电极832a中的第一部分832a1贯穿绝缘层834,以与位于绝缘层834相对侧的第三部分832a3电性连接。如图8A与图8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832a与第二感测电极8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

图9A为第九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9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第九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9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本实施例中,位于显示区110a(绘示于图1A)的第二显示电极954a与第一显示电极952a重叠,且第二显示电极954a包括多个未与第一显示电极952a重叠的颈缩部分。如图9A所示,第二显示电极954a的颈缩部分与感测电极932交错并且重叠。由于第二显示电极954a的颈缩部分相较于其他部分具有较小的宽度,因此第二显示电极954a的颈缩部分与感测电极932的重叠面积不会过大。换言之,第二显示电极954a与感测电极932的重叠区域可被最小化以减少显示信号与感测信号彼此的干扰,进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900的显示与触控质量。

图9B为第十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9B省略绘示部分膜层。第十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900’与图9A的触控显示面板900类似,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电极954a’的颈缩部分的长度小于相邻两第一显示电极952a’间的距离。同样地,第二显示电极954a’与感测电极932’的重叠区域可被最小化以减少显示信号与感测信号彼此的干扰,进而提升本发明触控显示面板900’的显示与触控质量。

图10A为第十一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10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且图10A的俯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0a及非显示区110b相连接区域。图10B为沿图10A中剖线F-F’的剖面示意图。第十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层1030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感测电极1032,其中感测电极1032可为双层电极结构。位于显示区110a的感测电极10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1032b,且位于显示区110a的第二感测电极1032b位于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基板110之间。绝缘层1034配置于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1032a之间、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1032b之间、以及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032b之间,使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1032a、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1032b、以及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032b彼此电性绝缘。

在本实施例中,感测电极1032进一步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感测电极1032还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且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032b位于基板110上。进一步,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第一感测电极1032a’可覆盖位于显示区110a的部份绝缘层1034,且与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对应第一感测电极1032a电性连接。如图10A与图10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0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若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000时,第一感测电极10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032b所感测的电性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1030连接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图11A为第十二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11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且图11A的俯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0a及非显示区110b相连接区域。图11B是沿图11A中剖线G-G’的剖面示意图。第十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100与图10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134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且感测电极1132也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感测电极11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132a’,且第一感测电极11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132b位于基板110上。进一步,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绝缘层1134具有导电通孔1160。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各第一感测电极1132a’分别通过对应的导电通孔1160与位于显示区110a上的其中一个第一感测电极1032a电性连接。如图11A与图11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1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1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若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100时,第一感测电极11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132b所感测的电性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1130连接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图12A为第十三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12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且图12A的俯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0a及非显示区110b相连接区域。图12B为沿图12A中剖线H-H’的剖面示意图。第十三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2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层1230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感测电极1232,其中感测电极1232可为单层电极结构,或为架桥式电极结构。位于显示区110a的感测电极12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多个第二感测电极1232b,且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232b位于基板110上。绝缘层1234配置于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1232a之间、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1232b之间、以及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232b之间,使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1232a、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1232b、以及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232b彼此电性绝缘。进一步,位于显示区110a的触控元件层1230具有触控架桥1236,其中绝缘层1234位于触控架桥1236及第二感测电极1232b之间,而使触控架桥1236及第二感测电极1232b彼此电性绝缘。位于显示区110a的绝缘层1234可具有导电通孔1260,位于显示区110a的各第一感测电极1232a分别透过对应的导电通孔1260与对应的触控架桥1236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感测电极1232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感测电极1232还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且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232b位于基板110上。进一步,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第一感测电极1232a’覆盖位于显示区110a的部份绝缘层1234,并且与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对应触控架桥1236电性连接。如图12A与图12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2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200时,第一感测电极12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232b所感测的电性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1230连接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图13A为第十四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13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且图13A的俯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0a及非显示区110b相连接区域。图13B为沿图13A中剖线I-I’的剖面示意图。第十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300与图12A的触控显示面板12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334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且感测电极1332也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感测电极13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332a,且第一感测电极13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332b位于基板110上。进一步,绝缘层1334具有导电通孔1360。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各第一感测电极1332a分别透过对应的导电通孔1360与位于显示区110a上的其中一个触控架桥1336电性连接。如图13A与图13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3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3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300时,第一感测电极13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332b所感测的电性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1330连接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图14A为第十五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14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且图14A的俯视示意图仅绘示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0a及非显示区110b相连接区域。图14B为沿图14A中剖线J-J’的剖面示意图。第十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400与图13A的触控显示面板13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434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且感测电极1432也可延伸至非显示区110b。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感测电极1432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1432a,且第一感测电极14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432b位于绝缘层1434上。进一步,绝缘层1434具有导电通孔1460。位于非显示区110b的各第一感测电极1432a分别透过对应的导电通孔1460与位于显示区110a上的其中一个触控架桥1436电性连接。如图14A与图14B所示,第一感测电极14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432b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所产生的电性变化。使用者触碰触控显示面板1400时,第一感测电极1432a与第二感测电极1432b所感测的电性变化可被一与触控元件层1430连接的控制器所监测及辨识。

图15为第十六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求清晰,图15省略绘示部分膜层。第十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5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类似,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552包括一像素阵列1590,而第二电极层(未绘示)包括一共用电极1554b,其中像素阵列1590、显示介质层(未绘示)与共用电极1554b堆栈于缓冲层(未绘示)上,像素阵列1590与共用电极1554b可从显示区1510a延伸至非显示区1510b。

在本实施例中,扫描线SL以及数据线DL彼此交错(图15仅示意性标出部份扫描线SL及数据线DL),以定义出各子像素SP的所在区域。并且,前述的子像素SP以阵列方式排列以形成像素阵列1590。此外,用以驱动像素阵列1590的扫描线驱动电路(未绘示)通过多数条扫描线SL耦接至像素阵列1590,用以驱动像素阵列1590的数据线驱动电路(未绘示)则是通过多数条数据线DL耦接至像素阵列1590。各子像素SP包括主动元件AD及像素电极PE,其中各主动元件AD与对应的扫描线SL以及数据线DL电性连接,且各子像素SP通过所对应的其中一条扫描线SL以及其中一条数据线DL所传送的电信号所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主动元件AD可为薄膜晶体管或其他具有三端子的切换元件。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薄膜晶体管的闸极(栅极)电性连接至对应的扫描线SL,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性连接至对应的数据线DL,而薄膜晶体管的汲极(漏极)则与像素电极PE电性连接接。在实施例中,各子像素SP与共用电极1554b可用以驱动显示介质层(未画出)。举例而言,共享电极1554b可接地或电性连接至共同电压VSS。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有效整合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元件层与显示元件在周边区域的线路布局。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可将触控元件层与显示元件整合在同一基板上,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更进一步,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具有遮蔽电极,可以减少显示信号以及感测信号彼此的干扰(crosstalk),进而提升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与触控质量。

虽然本发明以上述实施例公开,但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可作一些的变更和完善,故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