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763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触控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触摸屏作为一种特殊的计算机外设,能够提供电子系统与使用者之间一人机交互界面,并已经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中,例如,在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游戏机、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等离子显示器(PlasmaDisplayPanel,PDP)等。现有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结构大多采用较成熟的外挂触控膜层(ITO)的方案,但存在厚度较厚、弯折性差以及光学透过率低等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面板弯折性和光学透过率,满足产品轻薄化要求的触控显示面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线偏光片,形成于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线偏光片和所述显示组件之间,所述光学薄膜包括:1/2λ波片;1/4λ波片,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一侧;触控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或所述1/4λ波片任意一侧;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远离所述1/2λ波片的一侧。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远离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胶层。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靠近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远离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1/2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胶层。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远离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1/2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胶层。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1/4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远离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1/2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线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胶层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显示区域,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连接;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1/2λ波片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端突出于所述1/4λ波片和所述线偏光片。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1/2λ波片和所述1/4λ波片为液晶涂布式波片。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为网格状电极。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柔性衬底;有机发光元件,形成于所述柔性衬底上;以及封裝薄膜,用于封装所述有机发光元件。本发明的触控膜层内置于偏光片与显示组件之间,并且各触控膜层分别与1/2λ波片和1/4λ波片粘接固定为一体的复合薄膜,而不再需要另外设置触控衬底,降低了面板的叠层厚度,从而提高了面板的抗弯折性和光学透过率,满足产品轻薄化要求,并可适用于柔性显示面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示出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1B示出了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以图案化涂布方式形成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8A-8B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如图1A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110、偏光片120、触控膜层130和玻璃盖板140,其中显示组件110、偏光片120、触控膜层130和玻璃盖板140依序叠放设置。显示组件110包括基底1101、薄膜晶体管阵列1102、发光元件1103和封装膜1104。显示组件110的封装膜1104上形成有阻挡膜(BarrierFilm)150,阻挡膜150通过第一胶层160粘附于偏光片120,触控膜层130和偏光片120之间以及触控膜层130和玻璃盖板140之间通过第二胶层170以及第二胶层180,将触控膜层130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与偏光片120和玻璃盖板140粘接固定。触控膜层130和偏光片120都有独立的衬底膜层,触控层的衬底膜层材质一般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COP(环烯烃聚合物)等。如图1B所示,为偏光片120的结构示意图。偏光片120一般包括在图中方向从下至上的:λ/4波片1201、λ/2波片1202和线偏光片1203。λ/4波片1201和λ/2波片1202共同组成相位差膜,相位差膜的材质一般为COP(环烯烃聚合物)。发明人经研究发现,采用上述图1~2中的结构的显示面板往往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触控膜层130和偏光片120都有独立的衬底膜层,导致显示面板中的膜层较多,大大增加了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这一问题对于柔性OLED显示面板来说影响更大;柔性OLED显示面板是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可变形可弯曲的面板。现有技术中的柔性显示面板一般采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这种技术具有低功耗、体积小、轻便、显示方式多样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然而显示面板的厚度较大时,无疑会对整体显示面板的弯折性影响很大;(2)显示面板中采用的结构部件较多,成本较高;同时在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先制备在一衬底膜层上制备偏光片120,在另一衬底膜层上制备触控膜层130,然后将两者合并在一起,由此工艺比较繁杂,生产效率不高。同时,发明人还试验了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其中触控膜层位于偏光片和显示组件之间,且触控层具有单独的触控衬底膜层。采用这种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具有触控层的显示面板的工艺难度,并且也没有解决上述两个技术问题,即仍具有较大的厚度而不易弯折,并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另外,为了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可以采用一种将触控层集成在显示组件中的技术方案,例如可以将触控电极层与栅线和/或显示电极设置于同一金属层。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强了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然而,将触控层集成在显示层中对触控层和显示层均提出了更高的工艺要求,即大大增加了显示面板制程中的工艺难度,相应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将触控层与显示层集成在一起,触控层容易对显示层的显示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在后期维护过程中,如果触控层出现了故障,则需要一并对显示层进行维修更换,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面板叠层,提升面板弯折性和光学透过率的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线偏光片,形成于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线偏光片和所述显示组件之间,所述光学薄膜包括:1/2λ波片,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和所述显示组件之间;1/4λ波片,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远离所述线偏光片的一侧;触控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或所述1/4λ波片任意一侧上;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远离所述1/2λ波片的一侧。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描述。参见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截面图。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线偏光片210、1/2λ波片220、1/4λ波片230、第一触控电极层240、第二触控电极层250和显示组件260。1/2λ波片220形成于线偏光片210的一侧。1/4λ波片230形成于1/2λ波片220远离线偏光片210的一侧,也即1/2λ波片220位于1/4λ波片230与线偏光片210之间。通过上述结构,自然光通过线偏光片210变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经过1/2λ波片220,其偏振方向旋转,偏振方向旋转后光线经过的1/4λ波片230变为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当该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经由触控面板内部金属触控电极层或其他会产生反射的金属层反射后,可以经由1/4λ波片230、1/2λ波片220以及线偏光片210而被部分抵消或完全抵消,进而减少触控面板的反射率。其中,考虑到触控面板200的整体厚度,同时考虑到1/2λ波片220和1/4λ波片230的垂直相位差,1/2λ波片220和1/4λ波片230的厚度范围1/2λ波片220的厚度范围可以是30μm至50μm。1/4λ波片230的厚度范围也可以是30μm至50μm。1/2λ波片220和1/4λ波片230的材料可以是聚碳酸酯或者环烯烃聚合物。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触控面板厚度及制程需求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例,在此不予一一赘述。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形成于1/2λ波片220远离所述线偏光片21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形成于图示中1/2λ波片220的下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250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210远离所述1/2λ波片2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触控电极层250形成于图示中线偏光片210的上表面;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和所述1/4λ波片230靠近所述线偏光片210的第一表面(1/4λ波片23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胶层270,1/2λ波片220的上表面与偏光片210的下表面粘接,以将以上各层粘接固定形成复合结构。形成的复合结构再通过胶层与偏光片210和显示组件260粘接固定得到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形成于1/2λ波片220的下表面,即第一触控电极层240直接形成于1/2λ波片220上,而不再设置另外的触控衬底,减少了一个层级结构,进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类似地,第二触控电极层250形成于线偏光片210的上表面,即第二触控电极层25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230上,而不再设置另外的触控衬底,进一步减少了一个层级结构,进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此外,本实施例通过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还可以使得通过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线具有最小色散,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面板对于宽波段光线的减反射性能。参见图3,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300的截面图。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线偏光片310、1/2λ波片320、1/4λ波片330、第一触控电极层340、第二触控电极层350和显示组件360。本实施例中1/2λ波片320和1/4λ波片330的结构与设置位置与图2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图2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触控电极层340的设置位置不同。第一触控电极层340形成于1/2λ波片320靠近所述线偏光片310的第二表面上,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340形成于图示中1/2λ波片320的上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350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310远离所述1/2λ波片3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触控电极层350形成于图示中线偏光片310的上表面;1/2λ波片320远离所述线偏光片310的第一表面(1/2λ波片320的下表面)与所述1/4λ波片330靠近所述线偏光片310的第一表面(1/4λ波片33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胶层370,将整体粘接固定以形成复合结构。形成的复合结构再通过胶层与偏光片310和显示组件360粘接固定得到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340形成于1/2λ波片320的上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350形成于线偏光片310的上表面,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340直接形成于1/2λ波片320上,第二触控电极层35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330上,而不再设置另外的触控衬底减少了两个层级结构,进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此外,本实施例通过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还可以使得通过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线具有最小色散,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面板对于宽波段光线的减反射性能。参见图4,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300的截面图。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线偏光片410、1/2λ波片420、1/4λ波片430、第一触控电极层440、第二触控电极层450和显示组件460。本实施例中1/2λ波片420和1/4λ波片430的结构与设置位置与图2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图2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触控电极层440的设置位置不同。第一触控电极层440形成于1/4λ波片430靠近所述线偏光片41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440形成于图示中1/4λ波片430的上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450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410远离所述1/2λ波片4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触控电极层450形成于图示中线偏光片410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450和所述1/2λ波片420远离所述线偏光片410的第一表面(1/2λ波片420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胶层470,将整体粘接固定以形成复合结构。形成的复合结构再通过胶层与偏光片410和显示组件460粘接固定得到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440形成于1/4λ波片430的上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450形成于线偏光片410的上表面,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44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430上,第二触控电极层450直接形成于线偏光片410上,而不再设置另外的触控衬底,减少了两个层级结构,进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此外,本实施例通过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还可以使得通过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线具有最小色散,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面板对于宽波段光线的减反射性能。参见图5,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300的截面图。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线偏光片510、1/2λ波片520、1/4λ波片530、第一触控电极层540、第二触控电极层550和显示组件560。本实施例中1/2λ波片520和1/4λ波片530的结构与设置位置与图2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图2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触控电极层540的设置位置不同。第一触控电极层540形成于1/4λ波片530远离所述线偏光片510的第二表面上,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540形成于图示中1/4λ波片530的下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550形成于所述线偏光片510远离所述1/2λ波片5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触控电极层550形成于图示中线偏光片510的上表面;所述1/2λ波片520远离所述线偏光片510的第一表面(1/2λ波片520的下表面)与所述1/4λ波片530靠近所述线偏光片510的第一表面(1/4λ波片53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胶层570,将整体粘接固定以形成复合结构。形成的复合结构再通过胶层与偏光片510和显示组件560粘接固定得到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540形成于1/4λ波片530的下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550形成于线偏光片510的上表面,亦即第一触控电极层54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530上,第二触控电极层550直接形成于线偏光片510上,而不再设置另外的触控衬底,减少了两个层级结构,进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此外,本实施例通过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还可以使得通过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线具有最小色散,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面板对于宽波段光线的减反射性能。上述实施例的1/2λ波片和1/4λ波片都是以独立的基材为例进行说明,然而,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也可以为液晶涂布式波片,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也可以通过涂布的图案化方式形成。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610、复合结构620、偏光片630和玻璃盖板640。显示组件610包括依序叠放设置的柔性基底6101、薄膜晶体管阵列6102、OLED6103和封装膜6104。本实施例中以显示组件为柔性面板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复合结构620包括1/2λ波片6201、1/4λ波片6202、第一触控电极层6203、第一平坦层6205和第二平坦层6206。其中,1/2λ波片6201和1/4λ波片6202为液晶涂布式波片,1/4λ波片6202是以液晶涂布的方式形成在支撑膜(图中未示出)上表面,然后采用涂布方式自下而上依序形成第一平坦层6205、第一触控电极层6203、第二平坦层6206和1/2λ波片6201,最后去除支撑膜形成本实施例的复合结构620。偏光片630的下表面通过胶层660与复合结构620粘接,偏光片630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触控电极层6204,然后在第二触控电极层6204的上表面覆盖玻璃盖板640,将复合结构620与显示组件610通过胶层650粘接形成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中1/4λ波片、第一触控电极层和1/2λ波片和是依序层叠形成,进一步减少了第一触控电极层与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之间的粘接胶层,并且本实施例在支撑膜上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层、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之后可以直接去除,而不另外设置触控衬底,减少了两个层级结构,进而减少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本实施例的复合结构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形成顺序是对应于图2所示的复合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第一触控电极层、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形成顺序可以做相应改变以得到对应于图3-5所示的复合结构。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图。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290、第二柔性电路板291和控制电路292。第一柔性电路板290设置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显示区域,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240。第二柔性电路板291设置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显示区域,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250。控制电路292与第一柔性电路板290和第二柔性电路板291分别电连接,以根据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和第二触控电极层250感应的触控信号,确定触控位置。其中,1/2λ波片220可以略微突出线偏光片210和1/4λ波片230,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柔性电路板290进一步向非显示区域延伸,以避免复合薄膜在贴附时,柔性电路板与复合薄膜中各膜层之间干扰而无法贴合平整,从而影响触控薄膜的触控感应精度。此外,柔性电路板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也可以共用同一柔性电路板,以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结构。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是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1/2λ波片略微突出于线偏光片和1/4λ波片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图3-5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图8A-8B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A所示,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条状电极240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250包括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条状电极2501,所述第一条状电极2401和所述第二条状电极2501相交叠。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条状电极和第二条状电极相互正交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图8B所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24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250为网格状电极2401’、2501’,可以减少走线电阻降低寄生电容,进一步提升触控特性。所述网格状电极2401’、2501’的材料为金属,例如可以为Ag,Mo,Al,Ti,Cu或者其他合金材料、纳米导电材料等。网格状电极2401’、2501’可以采用纳米压印、喷墨打印、黄光等工艺制造。此处列举的触控电极的材料选择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触控电极的材料选择不限于上面列举的情况。本发明的互电容触控层可以在两个触控电极层上分别设置不同方向的电极,且两个触控电极层上的电极互相垂直,由于两个触控电极层上的电极架构在不同表面,其相交处形成一电容节点,一个触控电极层可以作为驱动层,一个触控电极层可以作为感应层。当电流流过驱动层中的一条导线时,如果外界有电容变化的信号,就会引起另一层导线上电容节点的变化,侦测电容值的变化可以通过感应层以及与之相连的电子回路测量到,根据测量到的感应信号进行触控定位。本发明的触控膜层内置于偏光片与显示组件之间,并且各触控膜层分别与1/2λ波片和1/4λ波片粘接固定为一体的复合薄膜,降低了面板的叠层厚度,从而提高了面板的抗弯折性和光学透过率,满足产品轻薄化要求,并可适用于柔性显示面板。下面以几个对比例和本发明的对比来进一步介绍:对比例1:参见图1A~1B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110、偏光片120和触控膜层130,其中显示组件110、偏光片120、触控膜层130和玻璃盖板140依序叠放设置。且触控膜层130具有独立的触控衬底膜层。对比例2: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偏光片和触控膜层,触控膜层位于偏光片和显示组件之间,且触控膜层具有独立的触控衬底膜层;对比例3: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偏光片和触控膜层,偏光片设置于显示组件上,触控层集成于显示组件中。下表1中体现了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在实际制程与使用中与对比例1~3在弯折性能、便携性能、工艺难度、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几方面的效果对比:表1显示面板效果对比表弯折性能便携性能工艺难度生产成本维护成本本发明非常好较好较好较好较好对比例1差差一般较差较差对比例2差差一般较差较差对比例3较好较好差差差其中,技术效果由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依次递减。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置换。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