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333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屏幕的触控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触摸屏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各种可触控的显示设备的纷纷面世,消费者对触摸屏幕的美观、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容式触摸屏是一种广泛的应用于显示设备的触控结构,外挂式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主要为gf(glass-film)结构或gff(glass-film-film)结构,即玻璃盖板-薄膜电极的结构或玻璃盖板-薄膜电极-薄膜电极的结构,并且薄膜电极需要与位于触控面板一端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绑定,从而实现与显示设备的其他电子器件的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的中间部分为可视区域,可视区域的边缘通过不透明的金属引线将薄膜电极与位于触控面板顶部或底部的柔性电路板绑定连接,实现柔性电路板与薄膜电极的电连接,再将柔性电路板绕折并连接到主板上。为了显示设备的整体美观效果,需要在玻璃盖板的顶部或底部对应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印刷黑色边框来遮蔽柔性电路板,从而缩小了可视区域的尺寸,降低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的顶部或底部边框较宽,可视区域较小,屏占比较低,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透明导电膜、柔性电路板及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叠设置,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边缘,所述盖板在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垂直方向的投影形成投影区,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投影区重合或位于所述投影区范围内,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投影区的外部,所述柔性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延伸部,所述柔性电路板用于电连接所述透明导电膜与主板,以使所述主体部接收的触控信号传递至所述主板。如此,延伸部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盖板未覆盖延伸部,从而柔性电路板未置于盖板下,盖板的黑色边框不需要遮挡柔性电路板,从而减小了黑色边框的尺寸,在不影响触控面板与主板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包括弯折端和固定端,所述弯折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端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并且所述弯折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固定端的尺寸,所述固定端设有第一绑定点,所述柔性电路板设有第二绑定点,所述第一绑定点与所述第二绑定点接触并相互电连接。弯折端在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远小于固定端的尺寸,从而提高弯折端的弯折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延伸部的柔性,主板与触控面板的连接更灵活。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设有触控电极和第一导电引线,所述延伸部设有第二导电引线,所述第一导电引线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的边缘并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引线,所述第二导电引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绑定点,从而使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绑定点。

进一步,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补强片,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固定端均贴合于所述补强片的同一侧表面。此处的补强片用于支撑透明导电膜的固定端,避免由于延伸部柔软且较薄的特点导致固定端易断裂或固定端与柔性电路板脱离等情况。

进一步,所述补强片包括第一贴合区域和第二贴合区域,所述固定端贴合于所述第一贴合区域,所述柔性电路板贴合于所述第二贴合区域,所述第一贴合区域和所述第二贴合区域不相交。如此,第一贴合区域和第二贴合区域不相交以保证第一绑定点与第二绑定点为固定端与柔性电路板的唯一接触并电连接的位置,避免固定端上的第二导电引线与柔性电路板接触而电连接导致短路。

进一步,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贴合所述第二贴合区域的粘贴部,所述第一贴合区域和所述第二贴合区域之间涂覆有封胶,以使所述固定端与粘贴部绝缘。如此可保证第一绑定点与第二绑定点为固定端与柔性电路板的唯一接触并电连接的位置,避免固定端上的第二导电引线与柔性电路板接触而电连接导致短路。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包括设有所述第二导电引线的导电面,所述导电面覆盖有绝缘层,用于保护所述第二导电引线。如此,延伸部弯折时,导电面易于显示设备中的其他电子器件接触,绝缘层将第二导电引线与其他电子器件隔离,即使延伸部与其他电子器件接触,也不会发生触控面板与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边缘形成第一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边缘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垂直方向的投影与第二延伸部不相交。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不相交以减小延伸部的厚度,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单独弯折,避免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叠加导致厚度太大而不易弯折。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如此,该透明导电薄膜的成型方式简单,易实现,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主板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层叠设置,所述显示面板输出图像并穿过所述触控面板的透明区域显示,所述触控面板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主板,以使所述触控面板接收的触控信号传递至所述主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延伸部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盖板未覆盖延伸部,从而柔性电路板未置于盖板下,盖板的黑色边框不需要遮挡柔性电路板,从而减小了黑色边框的尺寸,在不影响触控面板与主板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明显变形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补强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透明导电膜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透明导电膜10、柔性电路板20及盖板30,盖板30与透明导电膜10层叠设置,具体的,盖板30位于透明导电膜10背离显示设备的显示面板的一侧,即显示设备显示图像的一侧。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盖板30为玻璃材质,其他实施方式中,盖板30也可以为塑料等其他透明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膜10为导电材料制成,透明导电膜10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摸,并将用户触摸包含的信息转换成触控信号(电信号)传递至显示设备的主板等处理器件处理分析。进一步的,透明导电膜10同时具有透明度高的特点,以使显示面板发出的包含图像信息的光线穿过触控面板及盖板30传递至用户。

透明导电膜10包括主体部12和延伸部14,延伸部14连接于主体部12的一端边缘,具体的,延伸部14具有可弯折的特点,从而使延伸部14可相对主体部12任意弯折。主体部12为触控面板用于接触用户手指的部分,并且主体部12对应显示设备的显示面板,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4连接于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即顶端或底端,其他实施方案中,延伸部14也可以连接于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

盖板30在透明导电膜10的垂直方向的投影形成投影区,主体部12与投影区重合或位于投影区范围内,延伸部14位于投影区的外部。具体的,盖板30保护主体部12,以防止主体部12暴露在外。盖板30的边缘设有黑色边框300用于遮挡触控面板边缘的导电引线。延伸部14从盖板30的一端边缘突出于盖板30,盖板30未覆盖延伸部14。柔性电路板20固定连接延伸部14,柔性电路板20用于电连接透明导电膜10与主板,以使主体部12接收的触控信号传递至主板。进一步的,柔性电路板20的一个连接端连接延伸部14,另一个连接端连接主板,从而将主板与触控面板电连接。

延伸部14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20,盖板30未覆盖延伸部14,从而柔性电路板20未置于盖板30下,盖板30的黑色边框300不需要遮挡柔性电路板20,从而减小了黑色边框300的尺寸,在不影响触控面板与主板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请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4包括弯折端142和固定端144,弯折端142连接于固定端144与主体部12之间,并且弯折端142的尺寸小于固定端144的尺寸,固定端144设有第一绑定点52,柔性电路板20设有第二绑定点54,第一绑定点52与第二绑定点54接触并相互电连接。具体的,弯折端142为延伸部14起弯折作用的部分,固定端144和主体部12可通过弯折段相对任意弯折,以便延伸部14绑定柔性电路板20后可以弯折到主板后面,不需要设置在黑色边框300来遮挡柔性电路板20。固定端144与柔性电路板20固定连接,并且第一绑定点52与第二绑定点54接触以实现固定端144与柔性电路板20的电连接。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绑定点52为凸设于固定端144表面的金属,第二绑定点54为凸设于柔性电路板20上的金属。本实施例中,弯折端142的尺寸小于固定端144的尺寸,具体的,弯折端142在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远小于固定端144的尺寸,从而提高弯折端142的弯折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延伸部14的柔性,主板与触控面板的连接更灵活。

本实施例中,具体到图3,主体部10设有触控电极122和第一导电引线124a,延伸部14设有第二导电引线124b,第一导电引线124a位于触控电极122的边缘并电连接触控电极122与第二导电引线124b,第二导电引线124b电连接第一绑定点52,从而使触控电极122电连接至第一绑定点52。图3中仅示出了部分第一导电引线124a与第二导电引线124b,实际每一个触控电极122均连接一个第一导电引线124a,第一绑定点52的每一个接触点均连接一个第二导电引线124b,并且每一个第一导电引线124a对应连接一个第二导电引线124b。进一步的,触控电极122为主体部12表面经过图案化形成,触控电极122用于感应用户手指的触控。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引线124a分布于触控面板的边缘区域,从而对应盖板30的黑色边框300也位于盖板30的边缘区域。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补强片40,柔性电路板20和固定端144均贴合于补强片40的同一侧表面。具体的,补强片40通过双面胶粘贴柔性电路板20,补强片40用于支撑透明导电膜10的固定端144,避免由于延伸部14柔软且较薄的特点导致固定端144易断裂或固定端144与柔性电路板20脱离等情况。一种实施方式中,补强片40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覆铜板(fr4)等具有一定硬度且不易弯折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补强片40包括第一贴合区域402和第二贴合区域404,固定端144贴合于第一贴合区域402,柔性电路板20贴合于第二贴合区域404,第一贴合区域402和第二贴合区域404不相交。具体的,柔性电路板20与补强片40之间、固定端144与补强片40之间均通过双面胶粘贴。第一贴合区域402为固定端144贴合补强片40的部分,第二贴合区域404为柔性电路板20贴合补强片40的部分,第一贴合区域402和第二贴合区域404不相交以保证第一绑定点52与第二绑定点54为固定端144与柔性电路板20的唯一接触并电连接的位置,避免固定端144上的第二导电引线124b与柔性电路板20接触而电连接导致短路。进一步的,第一贴合区域402对应避开固定端144的走线区,避免压伤第二导电引线124b。

本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20包括贴合第二贴合区域404的粘贴部202,第一贴合区域402和第二贴合区域404之间涂覆有封胶60,以使固定端144与粘贴部202绝缘,即保证第一绑定点52与第二绑定点54为固定端144与柔性电路板20的唯一接触并电连接的位置,避免固定端144上的第二导电引线124b与柔性电路板20接触而电连接导致短路。

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4包括设有第二导电引线124b的导电面,导电面覆盖有绝缘层,用于保护第二导电引线124b。具体的,延伸部14弯折时,导电面易于显示设备中的其他电子器件接触,绝缘层将第二导电引线124b与其他电子器件隔离,即使延伸部14与其他电子器件接触,也不会发生触控面板与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的情况发生。

延伸部14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20,盖板30未覆盖延伸部14,从而柔性电路板20未置于盖板30下,盖板30的黑色边框300不需要遮挡柔性电路板20,从而减小了黑色边框300的尺寸,在不影响触控面板与主板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6、图7、图8及图9,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面板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透明导电膜10的数量为两个,具体的,主体部12包括第一主体部102a与第二主体部104a,延伸部14包括第一延伸部102b与第二延伸部104b,第一延伸部102b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02a的一端边缘形成第一透明导电膜102,第二延伸部104b连接于第二主体部104a的一端边缘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104,第一主体部102a与第二主体部104a层叠设置,第一延伸部102b在第二透明导电膜104的垂直方向的投影与第二延伸部104b不相交。进一步的,第一延伸部104a与第二延伸部104b不相交以减小延伸部14的厚度,第一延伸部102b与第二延伸部104b单独弯折,避免第一延伸部102b与第二延伸部104b叠加导致厚度太大而不易弯折。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10,柔性电路板20设有两个第二绑定点54,两个第二绑定点54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02b的第一绑定点52及第二延伸部104b的第一绑定点52接触并电连接,从而使第一透明导电膜102与第二透明导电膜104均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20,形成gff结构的触控面板。

延伸部14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20,盖板30未覆盖延伸部14,从而柔性电路板20未置于盖板30下,盖板30的黑色边框300不需要遮挡柔性电路板20,从而减小了黑色边框300的尺寸,在不影响触控面板与主板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10为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及纳米管中的一种。以上材料具有透明、导电、可弯折的特性,从而既可以满足主体部12对透明度和导电性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延伸部14对柔软性、可弯折性的要求。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10的主体部12和延伸部14一体成型,成型方式简单,易实现,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主板及以上所述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层叠设置,显示面板输出图像并穿过触控面板的透明区域显示,触控面板通过柔性电路板20电连接主板,以使触控面板接收的触控信号传递至主板。

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进一步的,显示设备还包括壳体及电池,电池用于向主板供电,壳体收容主板、电池、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起到保护显示设备内部器件及美观的作用。

延伸部14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20,盖板30未覆盖延伸部14,从而柔性电路板20未置于盖板30下,盖板30的黑色边框300不需要遮挡柔性电路板20,从而减小了黑色边框300的尺寸,在不影响触控面板与主板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大了可视区域的尺寸,提高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