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482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摸屏(touchscreenpanel)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相应的触摸面板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竞争实力,各触摸面板的生产商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性能为目标,不断提高触控面板的生产科技水平。

在触控显示领域中,触控屏的设置方式很多,包括:单片式(ogs,oneglasssolution)、外挂式(oncell)、内嵌式(incell)等触控结构,其中oncell结构以其触控精度高,便于在有机发光显示屏中制作的优点而备受青睐。oncell技术目前主要分为单层结构制作面板和多层结构制作面板两大类。其中,多层结构制作面板的触控精度高于单层结构制作面板,能支持真正的多点触控,且“消影”效果也明显好于单层结构制作面板,因此,多层结构制作面板在有机发光显示屏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手持显示领域中,如手机、平板等,整体的触控显示都朝着越来越薄的方向发展,随着触控面板堆叠结构的各膜层厚度的不断减薄,最终使得触控感应层与显示层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从而导致触控的噪声不断增加,触控信号量不断下降,触控精度不断降低。

因此,如何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触控单元的触控电极层;

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形状互补设置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相邻两个所述触控单元的触控感应电极相连,相邻两个所述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相连;

每个所述触控单元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呈曲线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所述曲线的起伏变化次数大于等于1;所述曲线的曲度变化次数大于等于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所述曲线的曲度变化范围为90~18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每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两个所述子驱动电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每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两个所述子感应电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所述连接桥;其中,

两个所述子驱动电极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桥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桥沿列方向呈轴对称;

两个所述子感应电极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桥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桥沿行方向呈轴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所述触控单元,还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浮空电极;

所述子浮空电极位于所述子驱动电极与所述子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且与所述子驱动电极和所述子感应电极相互绝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每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两个所述子驱动电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每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两个所述子感应电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所述连接桥;其中,

两个所述子驱动电极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桥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桥呈点对称;

两个所述子感应电极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桥连接,且两个所述连接桥呈点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所述触控单元,还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浮空电极;

所述子浮空电极位于所述子驱动电极与所述子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且与所述子驱动电极和所述子感应电极相互绝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各所述连接桥均匀排布于所述触控单元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摸屏,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摸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层;

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触控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形状互补设置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相邻两个所述触控单元的触控感应电极相连,相邻两个所述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相连;每个所述触控单元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呈曲线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层,具体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

其中,每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每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或,每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每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

在形成有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的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连接桥;

其中,各所述连接桥用于将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内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子驱动电极或两个所述子感应电极进行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还包括:

在形成有多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触控感应电极的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浮空电极;

其中,每个所述浮空电极包括呈轴对称或点对称的两个子浮空电极;所述子浮空电极位于所述子驱动电极与所述子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且与所述子驱动电极和所述子感应电极相互绝缘。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该触控面板包括: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触控单元的触控电极层;每个触控单元包括形状互补设置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相邻两个触控单元的触控感应电极相连,相邻两个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相连;每个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呈曲线变化。这样通过将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互补边缘设置成为曲线变化的边缘,从而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相互作用面积增加,进而可以提高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且曲线变化的边缘设计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边缘具有圆弧形倒角,进而可以减少电极中的电荷聚集,提高触控性能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如图1a和图1b所示,包括: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触控单元d的触控电极层;

每个触控单元d包括形状互补设置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rx;相邻两个触控单元d的触控感应电极rx相连,相邻两个触控单元d的触控驱动电极tx相连;每个触控单元d的触控驱动电极tx与触控感应电极rx互补的边缘呈曲线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通过将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互补边缘设置成为曲线变化的边缘,从而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相互作用面积增加,进而可以提高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且曲线变化的边缘设计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边缘具有圆弧形倒角,进而可以减少电极中的电荷聚集,提高触控性能的均匀性。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互补边缘的曲线的起伏变化次数可以大于等于1;曲线的曲度变化次数也可以大于等于1。具体地,为了增加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相互作用面积,进而提高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本发明将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设置为曲线,如图2a和图2b所示曲线可以具有多个上升和下降的起伏变化,因此该曲线边缘可以呈波浪线的形状延伸,其具有多个波峰和波谷;且该曲线的弯曲程度即波峰和波谷的弧度可以不同,从而使得曲线具有多个不同的曲度,形成多个弧度的倒角,这样还可以减少电极中的电荷聚集,提高触控性能的均匀性。其中,曲线的曲度变化范围可以为90~180度。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如图2a所示,每个触控驱动电极tx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t;两个子驱动电极t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m相连;每个触控感应电极rx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r;两个子感应电极r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m相连;触控单元d还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浮空电极f;子浮空电极f位于子驱动电极t与子感应电极r互补的边缘,且与子驱动电极t和子感应电极r相互绝缘。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触控单元可以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两个子感应电极以及两个子浮空电极;子驱动电极与子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由子浮空电极隔开,这样通过浮空电极可以增加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量,即可以提高触控灵敏度。如图2a所示,两个子驱动电极之间通过连接桥相连,两个连接桥沿列方向呈轴对称;两个子感应电极之间也通过连接桥相连,且两个连接桥沿行方向呈轴对称;四个连接桥m均匀排布于触控单元内,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消影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桥的尺寸需要尽量设置的小一些,以免影响触控显示,因此连接桥一般设置在需要进行连接的两个子电极相互靠近的位置,优选的是两个子电极最接近的且可以设置连接桥的位置,如图2a所示。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如图2b所示,每个触控驱动电极tx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t;两个子驱动电极t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m相连;每个触控感应电极rx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r;两个子感应电极r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桥m相连;触控单元还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浮空电极f;子浮空电极f位于子驱动电极t与子感应电极r互补的边缘,且与子驱动电极t和子感应电极r相互绝缘。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中,触控单元可以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两个子感应电极以及两个子浮空电极;子驱动电极与子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由子浮空电极隔开,这样通过浮空电极可以增加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量,即可以提高触控灵敏度。如图2b所示,两个子驱动电极之间通过连接桥相连,且两个连接桥呈点对称;两个子感应电极之间也通过连接桥相连,且两个连接桥呈点对称;四个连接桥m均匀排布于触控单元内,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消影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桥的尺寸需要尽量设置的小一些,以免影响触控显示,因此连接桥一般设置在需要进行连接的两个子电极相互靠近的位置,优选的是两个子电极最接近的且可以设置连接桥的位置,如图2b所示。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电极图案可适用于外挂结构的有机发光触控屏,触控面板包括跨桥层、绝缘层、触控电极层(本发明的触控电极层结构)及保护层,各膜层的层叠结构及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详述。其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驱动通道l1和感应通道l2都可采用单边连接方式,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连接桥均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比如ito等)制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摸屏,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由于该触摸屏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触控面板相似,因此该触摸屏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触控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摸屏。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触摸屏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触摸屏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层;其中,触控电极层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包括形状互补设置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相邻两个触控单元的触控感应电极相连,相邻两个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相连;每个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呈曲线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将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互补边缘设置成为曲线变化的边缘,从而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相互作用面积增加,进而可以提高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且曲线变化的边缘设计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边缘具有圆弧形倒角,进而可以减少电极中的电荷聚集,提高触控性能的均匀性。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触控电极层,可以具体包括: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其中,每个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每个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呈轴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或,每个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每个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呈点对称的两个子感应电极;在形成有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连接桥;其中,各连接桥用于将每个触控单元内相互对称的两个子驱动电极或两个子感应电极进行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还可以包括:在形成有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触控感应电极的衬底基板上,形成多个浮空电极;其中,每个浮空电极包括呈轴对称或点对称的两个子浮空电极;子浮空电极位于子驱动电极与子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且与子驱动电极和子感应电极相互绝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该触控面板包括: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触控单元的触控电极层;每个触控单元包括互补设置的一个触控驱动电极和一个触控感应电极;相邻两个触控单元的触控感应电极相连,相邻两个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相连;每个触控单元的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互补的边缘呈曲线变化。这样通过将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互补边缘设置成为曲线变化的边缘,从而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相互作用面积增加,进而可以提高触控感应信号量,提高触控灵敏性;且曲线变化的边缘设计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边缘具有圆弧形倒角,进而可以减少电极中的电荷聚集,提高触控性能的均匀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