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3463发布日期:2018-08-10 20:1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技术的逐渐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穿戴设备等装置的显示面板普遍采用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依感应技术不同可区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音波式四种,其中,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可采用自电容式触控技术或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在自电容式触控技术中,触控电极与地分别作为自电容的两极,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手指的电容会增加到自电容上,因此自电容的电容量增加并产生触控信号,在检测触控信号时,触控显示面板依次从横向与纵向检测自电容的电容量,根据触摸前后电容量的变化,分别确定触控位点的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

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中,触控电极包括横向触控电极与纵向触控电极,它与自电容式触控技术的区别在于,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互电容,也即这两组电极分别构成了互电容的两个极板。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互电容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触控位点时,向横向的触控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纵向的所有触控电极同时接收检测信号,这样就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纵向触控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摸屏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从而确定触控位点。

由于在用户进行多点触控操作时,自电容触控技术会检测到“鬼点”,即无法实现真正的多点触控,因此越来越多的触控显示面板生产厂商选择采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

在用户使用电容式触控面板时,一般使用手指在触控面板上点击或者滑动的方式对电子设备输入指令,电子设备接收到指令后再做出相应的反馈,当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较差或灵敏度较低时,将导致反馈错误甚至不反馈,降低用户体验,而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和灵敏度越高,用户的体验越好。

因此,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改善互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和灵敏度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改善了互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和灵敏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层;

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基板层的一侧;

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层一侧,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层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层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绝缘;

第一扩展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同层绝缘设置,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内部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扩展电极电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出的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第二电极内部设置第一开口,在第一开口内部设置第一扩展电极,并将第一扩展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使得第一扩展电极作为第二触控电极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第二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51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了触控灵敏度,并且优化了触控性能的均匀性,减小了触控显示面板上不同位点的触控性能差异,改善了用户体验。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沿切线jj’的切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区域b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沿切线aa’的切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沿切线kk’的切面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9中沿切线bb’的切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1中沿切线cc’的切面图;

图13为图11中沿切线dd’的切面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4中沿切线ee’的切面图;

图16为图14中沿切线ff’的切面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7中沿切线gg’的切面图;

图19为图17中沿切线hh’的切面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图20中沿切线ll’的切面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4为图23中沿切nn’的切面图;

图25为图23中沿切线mm’的切面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例如带有触控功能的手机和平板,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10和非显示区20,触控电极设置在在显示区10。

发明人发现,对于采用互电容触控技术制备的触控显示装置,位于该触控显示装置边缘、异形区和开口等位置的触控性能,往往低于该触控显示装置中心位置的触控性能。例如图1中的区域a,如图1所示,区域a位于触控显示装置显示区10的一角,发明人发现,区域a的触控性能低于触控显示装置中心位置的触控性能。

发明人在发现上述问题后,尝试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研究,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图,图3为图2中沿切线jj’的切面图,如图2所示,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空白电极23,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a和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a和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呈陈列排布,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层24、绝缘层25和电极层26,请参考图2和图3,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空白电极23位于电极层26,在第一方向a上,各个第一触控电极彼此电连接,在第二方向b上,各个第二触控电极彼此通过跨桥部27电连接,空白电极23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内部的开口中。在图2中,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a和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a为菱形,在区域a中靠近显示区10的弧形边界处,为了使得触控电极的形状与弧形边界相适应,需要设计采用不完整的触控电极,形成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和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和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的尺寸小于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a和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a,即位于显示区边缘的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的尺寸小于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a的尺寸,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的尺寸小于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a的尺寸,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形成互电容的两个极板,互电容的电容值正比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相对面积的大小,所以由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和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所形成的互电容,其电容值小于由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a和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a所形成的互电容,而互电容的电容值减小将导致触控性能降低,触控灵敏度下降。而在触控显示装置的边缘、异形区和内部开口等位置,为了使触控电极的尺寸与触控显示装置的形状相适应,很多时候不能采用完整的触控电极,而是设计成不完整的触控电极,所以这些位置的触控性能,往往低于触控显示装置中心位置的触控性能。

发明人在分析了触控显示装置的边缘、异形区和内部开口等位置触控性能降低的原因之后,经进一步思考认为,触控性能降低是因为触控电极的尺寸减小,如果能够增加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触控电极的相对面积,就能增加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触控性能。但是,触控显示装置的面积是一定的,增加其中一个触控电极的尺寸必然会减小其他触控电极的尺寸,发明人进一步思考,如果将图2中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内部的空白电极23,与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电连接,就可以增加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21b和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22b之间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触控性能。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5为图4中区域b的放大图,图6为图5中沿切线aa’的切面图,具体的,图4、图5和图6只作为一种示例对本发明所提出的显示面板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中显示面板的尺寸和形状做任何限定。请参考图4、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层30、第一绝缘层40、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电极52和第一扩展电极53。

基板层30,可以使用金属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备,可以是导电材料、也可以是非导电材料,可以是具有较强刚度的材料,也可以是柔性材料,可以根据具体的制备要求选择,可选的,基板层30可以由具有柔性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基板层30可以由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甲酸乙二醇酯、多芳基化合物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聚合物材料形成。

请参考图5和图6,第一绝缘层40,位于基板层30的一侧,采用绝缘材料制备,可选的,第一绝缘层40覆盖基板层30的整个上表面,第一绝缘层40可以由从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或氮化铝等的无机材料制备,或者由压克力、聚酰亚胺或聚酯等有机材料中选择的材料制备,第一绝缘层40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第一绝缘层40可以阻挡氧气、水分子和杂质向基板层30扩散,并且在基板层30的上表面上提供平坦的表面。可选的,第一绝缘层40采用具有韧性良好的绝缘材料制备。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一触控电极51,位于第一绝缘层40远离基板层30一侧,包括: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1b。第一电极51a在基板层30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电极51b在基板层的投影面积,请参考图5,在位于边缘或异形区等位置,由于需要根据显示面板的具体形状设计第一触控电极51的尺寸,因此在这些区域需要使用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也就是第二电极51b,而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就是第一电极51a,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1b都属于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电极51b与第一电极51a同层设置,第二电极52b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二触控电极52位于第一绝缘层40远离基板层30一侧,并与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1b绝缘。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构成互电容的两个极板,两者均采用导电材料制备,例如可以采用氧化铟锡或金属制备,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可以呈阵列排布,从而形成多个互电容,均匀分布在显示面板上,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用户的手指按压显示面板,导致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的距离减小,所形成的互电容的电容值发生改变,通过检测电容值变化的位点从而确定触控位点,以图5中的排布方式为例,第一触控电极51沿第一方向a可以互相电连接,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沿第二方向b排布的触控电极行,第二触控电极52沿第二方向b可以互相电连接,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沿第一方向a排布的触控电极列,当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显示面板向各个触控电极行依次释放传输信号,即确定触控位点的横向坐标,各个触控电极列同时接受检测信号并确定互电容值发生改变的触控电极列,即确定触控位点的纵向坐标,从而确定用户进行触控操作的具体位点。本发明所提出上述检测触控位点的方法仅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中检测触控位点的方法做任何限定。

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1b同层绝缘设置,位于第一开口内。第二触控电极52与相邻的第二电极51b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可选的,可以增大第一开口和第一扩展电极53的尺寸,从而增大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1b的相对面积,由于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触控电极52电连接,所以第一扩展电极53可视为第二触控电极52的一部分,通过增大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电极51b的相对面积,可以增加由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形成的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优化触控性能,改善用户体验。可选的,第一扩展电极53采用导电材料制备,可以采用与第二触控电极52相同的导电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与第二触控电极52不同的导电材料制备,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触控电极52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方式,通过在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搭建跨桥电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电连接,。

可选地,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沿切线kk’的切面图,请参考图7和图8,可以将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触控电极52同层设置,即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二触控电极52位于同一电极层50,此时可以在第二电极51b上设置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具有两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通槽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开口,第二端口贯穿第二电极51b靠近第二触控电极52的边,将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触控电极52通过铺设在第二电极51b上的通槽直接连接,由于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电极52和第一扩展电极53位于同一层,且可以采用相同的导电材料制备,所以此时可以采用一次掩膜工艺制备第一扩展电极53、第二触控电极52和第一扩展电极53,不用进行过孔,减少一次掩膜光刻工艺,成本低,制备效率高,通槽的形状并不限于图7中直线形,可以是锯齿形或曲线形,连接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触控电极52的部分与通槽的形状成套嵌合,增加相对的面积,从而提高互电容的电容值,改善触控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在采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形成互电容两个极板由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组成,第一触控电极51包括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1b,第二电极51b是不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其尺寸小于第一电极51a,所以第二电极51b与第二触控电极52所形成的互电容的电容值,小于第一电极51a与第二触控电极52所形成的互电容的电容值,导致触控灵敏度降低,触控显示面板上各个位点的触控性能不同,本发明通过在第二电极51b内部设置第一开口,在第一开口内部设置第一扩展电极53,并将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二触控电极52电连接,使得第一扩展电极53作为第二触控电极52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第二触控电极52与第一触控电极51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了触控灵敏度,并且优化了触控性能的均匀性,减小了触控显示面板上不同位点的触控性能差异,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中的第一扩展电极53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空白电极,也可以不是,本发明中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1内部可以设置空白电极也可以不设置,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本发明中第一触控电极52、第二触控电极53和/或第一扩展电极53可以采用金属制备以形成金属网格,也可以采用氧化铟锡制备,当采用金属制备形成金属网格时,可以将金属网格设置在在触控显示面板靠近用户一侧,金属网格在基板层30的投影面积小,不会对出光量造成明显影响,当采用氧化铟锡制备时,可以采用外挂式工艺,分别制备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的和阵列基板,再将触控电极外挂在阵列基板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9中沿切线bb’的切面图,请参考图9和图10,第二触控电极52包括第三电极52a和第四电极52b。第三电极52a在基板层30的投影面积大于第四电极52b在基板层的投影面积。第四电极52b与第三电极52a同层设置。第三电极52a是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第四电极52b是不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即第三电极52a的尺寸大于第四电极52b。第三电极52a和第四电极52b在基板层30的投影,与第一电极51a和第二电极51b在基板层30的投影互不重叠,即作为互电容两个基板的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二触控电极52在基板层30的投影互不重叠,当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二触控电极52在基板层30的投影互相重叠时,即在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方向上两者部分重叠,则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将形成耦合电容,耦合电容的形成将对用于检测触控操作的互电容造成干扰,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在基板层30的投影互不重叠,从而减小了的耦合电容对互电容的影响,提高触控性能。

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四电极52b与相邻的第二电极51b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第四电极52b的尺寸小于第三电极52a,第二电极51b的尺寸小于第一电极51a,因此,由第二电极51b和第四电极52b所形成互电容的电容值,将小于第一电极51a和第三电极51b所形成的互电容的电容值,导致触控显示面板上位点的触控性能不一致,因此,通过让第四电极52b与相邻的第二电极51b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从而增加由第二电极51b和第四电极52b所形成互电容的电容值,改善触控性能,提高触控显示面板上触控性能的一致性,在图10中第二电极51b和第四电极52b通过跨桥电连接的方式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对具体的电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图11中沿切线cc’的切面图,图13为图11中沿切线dd’的切面图,请参考图1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扩展电极54,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四电极52b同层绝缘设置;第四电极52b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二扩展电极54位于第二开口内,请参考图12和图13,第二电极51b与相邻的第四电极52b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二扩展电极54电连接,第四电极52b与相邻的第二电极51b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从而进一步增加相邻的第二电极51b和第四电极52b相对的面积,提高互电容的电容值,改善触控性能。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2和图13,第一电极51a、第二电极51b、第三电极52a、第四电极52b、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位于同一电极层50,此时各个电极可以采用相同的导电材料制备,可以通过一次光刻,制备上述各个电极,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图12和图13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可行性,并不对本发明中各个电极的位置关系和连接方式做任何限定。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2和图13,第四电极52b,与第一扩展电极53通过第一跨桥部55电连接,第二电极51b与第二扩展电极54通过第二跨桥部56电连接。第一跨桥部55,通过第一过孔571与第四电极52b电连接,通过第二过孔572与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第二跨桥部56,通过第三过孔573与第二电极51b电连接,通过第四过孔574与第二扩展电极54电连接,第一过孔571、第二过孔572、第三过孔573和第四过孔574贯穿第一绝缘层40。在触控显示面板领域,跨桥连接是常用的连接方式,采用跨桥连接可以保证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效率高,无需额外购置其他设备,易于设计和实现。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1、图12和图13,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位于基板层30与第一绝缘层40之间。现有技术中,在互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51在第一方向a上彼此互相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52在第二方向b上彼此互相电连接,通常第一触控电极51通过位于基板层30和第一绝缘层40的跨桥在第一方向a上彼此电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设置在基板层30和第一绝缘层40之间,可以与第一触控电极51的跨桥采用一次光刻工艺制备,从而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5为图14中沿切线ee’的切面图,图16为图14中沿切线ff’的切面图,请参考图14、图15和图1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60,第二绝缘层60可选择氧化硅等绝缘透明材料制备,第二绝缘层60位于电极层50远离基板层30的一侧,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位于第二绝缘层60远离基板层30一侧,第一跨桥部55,通过第五过孔575与第四电极52b电连接,通过第六过孔576与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第二跨桥部56,通过第七过孔577与第二电极51b电连接,通过第八过孔578与第二扩展电极54电连接,第五过孔575、第六过孔576、第七过孔577和第八过孔578贯穿第二绝缘层60,在制备了第二绝缘层60之后再制备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第二绝缘层60为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的制备提供了平坦的表面,方便设计掩膜光刻图形和实现掩膜光刻制程。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8为图17中沿切线gg’的切面图,图19为图17中沿切线hh’的切面图,请参考图17、图18和图19,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60,第二绝缘层60位于电极层50远离基板层30一侧,第一跨桥部55位于第二绝缘层60远离基板层30一侧,第一跨桥部55,通过第五过孔575与第四电极52b电连接,通过第六过孔576与第一扩展电极53电连接;第五过孔575和第六过孔576贯穿第二绝缘层60。第二跨桥部56位于基板层30与第一绝缘层40之间,第二跨桥部56,通过第三过孔573与第二电极51b电连接,通过第四过孔574与第二扩展电极54电连接,第三过孔573和第四过孔574贯穿第一绝缘层4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分别设置在电极层50的两侧,可以减小掩膜光刻图形的设计难度,在设计第一跨桥部55的图形时无需考虑第二跨桥部56的位置,第一跨桥部55在基板层30的投影,与第二跨桥部56在基板层的投影可以相重叠也可以不重叠,减小设计难度。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21为图20中沿切线ll’的切面图,请参考图20和图2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第一扩展电极53通过第一跨桥部55与第四电极52b电连接,第二扩展电极54通过第二跨桥部56与第二电极51b电连接,第一跨桥部55位于第二绝缘层60远离电极层50一侧,第二跨桥部56位于第一绝缘层40与基板层30之间,在垂直于基板层的方向上,第一跨桥部55与第二跨桥部56部分重叠,第一跨桥部55与第二跨桥部56均采用导电材料制备,两者之间形成的电容将增加互电容的电容值,从而改善触控性能,增加触控灵敏度。将第一跨桥部55和第二跨桥部56分别设置在间几层50两侧,还可以使得异形区的图形与其他非异形区域的图形保持一致,降低出现跨桥图形可见的风险。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22,第一扩展电极53在基板层的投影为菱形,第二扩展电极54在基板层的投影为双菱形,本发明对第一扩展电极53和第二扩展电极54的形状不做限定,第一扩展电极53在基板层的投影可以是菱形、双菱形或米字型,和/或,第二扩展电极54在基板层的投影可以是菱形、双菱形或米字型。采用双菱形或米字型设计,可以增加第一扩展电极53和/或第二扩展电极54的外边缘尺寸,增加与触控电极的相对面积,从而提高互电容的电容值,改善触控性能。

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图,图24为图23中沿切线nn’的切面图,图25为图23中沿切线mm’的切面图,请参考图23、图24和图25,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均位于同一层,第二电极51b上设置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上有两个端口,分别是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通槽的第一端口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一通槽的第二端口贯穿第二电极51b靠近第四电极52b的边,第一扩展电极53与第四电极52b通过第一通槽电连接。第四电极52b上设置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包括两个端口,分别是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第二通槽的第三端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二通槽第四端口贯穿第四电极52b靠近第二电极51b的边,第二扩展电极54与第二电极通过第二通槽电连接。如图24和图25所示,触控电极、扩展电极、以及连接触控电极和扩展电极的部分均位于同一层,通过设计掩膜板的形状,就可以在一次掩膜光刻工艺中完成触控电极和扩展电极的制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无需增加额外的掩膜光刻步骤,就能够制备完成本实施例所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出的任意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提出的触控显示面板具有的特征和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第二电极内部设置第一开口,在第一开口内部设置第一扩展电极,并将第一扩展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使得第一扩展电极作为第二触控电极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第二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的相对面积,即增加了用于检测触控信号的互电容的电容值,提高了触控灵敏度,并且优化了触控性能的均匀性,减小了触控显示面板上不同位点的触控性能差异,改善了用户体验。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