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9079发布日期:2020-09-15 19:08阅读:81来源:国知局
触摸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摸显示器因其具有让使用者直接通过碰触显示屏上的图符或文字就能实现对主机的操作,以摆脱了键盘和鼠标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大厅信息查询、领导办公、电子游戏、点歌点菜等场合。

目前,触摸显示器包括后壳和固定在后壳上且与后壳相对设置的前框,在后壳与前框之间夹持有显示模组和触摸玻璃盖板,触摸玻璃盖板的感应面朝向用户,显示模组设置在触摸玻璃盖板与后壳之间,前框挡设在触摸玻璃盖板的边缘区域,以将触摸玻璃盖板稳定地装配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

然而,前框的设置增加了触摸显示器的整体重量,且会对从触摸显示器的前侧方射出的光造成遮挡,从而影响触摸显示器的斜视方向的观看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摸显示装置,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触摸显示器较重且会对从触摸显示器的前侧方射出的光造成遮挡,从而影响触摸显示器的斜视方向的观看效果或者其他潜在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包括:

后壳,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外缘往上延伸的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共同围合成安装槽;

显示模组,嵌设在所述安装槽内;

触摸盖板,盖设在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且所述触摸盖板的感应面齐平于或者高于所述侧板;

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的外缘与所述触摸盖板的背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触摸盖板的外边缘齐平或者伸出所述侧板的外缘。

可选地,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模组外壳,包括:侧框,围设在所述模组主体的侧壁上;前框,一端连接在所述侧框上,另一端伸入至所述模组主体的显示面与触摸盖板之间,所述粘接层的一侧粘接在所述前框上;

模组主体,嵌设在所述侧框与所述前框围合成的容纳腔内。

可选地,所述模组主体包括:

显示区域;

非显示区域,环绕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前框在所述模组主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触摸盖板的背面还形成有遮光丝印层;

所述遮光丝印层的至少部分在所述模组主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遮光丝印层的内缘在所述模组主体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前框远离所述侧框的一端在所述模组主体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可选地,所述遮光丝印层的内缘在所述模组主体上的投影齐平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缘;

可选地,所述遮光丝印层的内缘在所述模组主体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缘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小于或者等于1mm。

可选地,所述遮光丝印层的外缘延伸至所述侧板的外缘。

可选地,所述粘接层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前框之间的垂直距离;

和/或,所述粘接层为黑色压敏双面胶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包括后壳、显示模组及触摸盖板;后壳包括底板和从底板的外缘往上延伸的侧板,显示模组嵌设在底板与侧板围合成的安装槽内,触摸盖板盖设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且触摸盖板的感应面齐平于或者高于侧板;触摸盖板的背面的边缘通过粘接层粘接在显示模组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显示模组嵌设在底板以及底板上的侧板围成的安装槽内,同时将触摸盖板通过粘接层粘接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即背离底板的表面,以使该触摸盖板稳定地固定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从而通过触摸该触摸盖板实现对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的稳定切换,另外,通过触摸盖板的感应面即朝向用户的表面齐平于或者侧板,使得侧板不会遮挡从触摸盖板的前侧方散发出的光束,从而保证该触摸显示装置的斜视方向的观看效果。另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触摸盖板的感应面设置前框,有效的降低了整个触摸显示装置的重量,从而使得该触摸显示装置的移动与固定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后壳;

110-底板;

120-侧板;

130-安装槽;

200-显示模组;

210-模组主体;

211-显示区域;

212-非显示区域;

220-模组外壳;

221-底壳;

222-侧框;

223-前框;

300-触摸盖板;

310-遮光丝印层;

400-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装置包括后壳100、显示模组200、触摸盖板300及粘接层400。

本实施例的触摸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终端设备。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触摸显示装置的后壳100包括底板110和从底板100的外缘往上延伸的侧板120,该侧板120和底板110共同围合成安装槽130。

为了表述更加方便,本实施例具体以水平方向放置的触摸显示装置的方向作为方位参考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后壳100的底板110位于触摸显示装置的最底层,侧板120与底板110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可以理解的是,侧板120与底板110之间的夹角可以是90度,以在保证安装槽130的安装空间的同时,缩小触摸显示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尺寸。

其中,该侧板120可以与底板110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以简化该后壳100的结构,提高装配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后壳100的结构强度。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侧板120还可以通过螺钉或者粘接的方式与底板100可拆卸连接,以在底板110或者侧板120发生损坏时可以单独更换,从而降低后壳100的维修成本。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200用于显示画面信息。该显示模组200可以是自主发光的led显示模组,也可以是液晶显示模组。具体的led显示模组或者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参照现有技术中。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200嵌设在后壳100的底板110和侧板120围合成的安装槽130内,且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背离底板110设置,以保证用户能够顺利地观察到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所显示的画面信息。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200包括模组主体210和安装在模组主体210外壁上的模组外壳220。具体地,该模组主体210用于显示画面信息。该模组外壳220包括设置在模组主体210背离显示面的一侧的底壳221、从底壳221的外缘往上延伸的侧框222,该侧框222围设在模组主体210的一周侧壁上,该模组外框220还包括从侧框222的顶端往模组主体210的显示面延伸的前框223。模组外壳220的底壳221、侧框222以及前框223共同围合成一容置腔,模组主体210容纳在该容置腔内。

本实施例将模组主体210夹持在模组外壳220形成的容置腔内,提高了该模组主体210的结构稳定性。另外,显示模组200嵌设于后壳100的安装槽130内时,该模组外壳220的侧框222与后壳100的侧板120的内壁连接,模组外壳220的底壳221与后壳100的底板110连接,从而使该显示模组200稳定地固定在后壳100内。

该模组外壳220对模组主体210的外周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模组主体210的外缘与后壳100的内壁发生摩擦磕碰而损坏模组主体210,同时该模组外壳220也起到连接介质的作用,使得模组主体210能够稳定地装配至后壳100的安装槽130内。

可以理解的是,模组外壳220的侧框222与后壳100的侧板120的内壁之间可通过螺钉的方式紧固连接,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将侧框222粘接在侧板120的内壁上。同理,模组外壳220的底壳221与后壳100的底板110之间也可通过螺钉等方式紧固连接。模组外壳220与后壳100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不作限制,只要保证两者的连接稳固性即可。

实际应用中,模组主体210包括显示区域211和环绕显示区域211外缘设置的非显示区域212。其中,非显示区域212通常为处理器、连接导线等部件。模组外壳220的前框223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位于非显示区域212内,以对非显示区域212的部分区域或者全部区域进行遮挡,从而避免非显示区域212内的结构暴露于外部,影响触摸显示装置的外观体验。

为避免前框223远离侧框222的一端伸入至显示区域211,而影响显示模组200的显示效果,本实施例的前框223远离侧框222的一端与显示区域211的外缘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其中,该间距可设置在3mm~5mm之间。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摸盖板300盖设在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同时,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齐平于或者高于侧板120,换句话说,该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与侧板120远离底板110的端面处于同一水平方向上,或者,该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高于该侧板120远离底板110的端面所在的水平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的外缘区域盖设外框的结构,不仅减轻了整个触摸显示装置的重量,使得触摸显示装置的移动和固定更加方便,而且显示模组200透过显示面以及触摸盖板300发出的光束从前侧方发出时不会受到侧板120的阻挡干涉,从而保证用户在该触摸显示装置的前侧方即斜视方向也能够观察到触摸盖板300上显示的画面信息,提升了用户体验。其中,本实施例的触摸盖板300可以是电容触控玻璃。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该触摸盖板300的外缘可以延伸至与侧板120的外端齐平,以将后壳100以及显示模组200完全遮挡在触摸盖板300的下方,不仅实现对显示模组200的保护作用,而且也进一步保证触摸盖板300的表面无凸起边界,这样不仅方便用户滑动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而且也避免从斜视方向散发处的光束受到遮挡而影响斜视方向的观看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摸盖板300的外缘还可伸出该侧板120的外端面,以降低触摸盖板300的装配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该侧板120沿底板110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侧板120的外端具体是指远离后壳100的安装槽130的一端。

具体设置时,触摸盖板300的外缘伸出侧板120的外端的长度不超过0.5mm,以在保证对显示模组200和侧板120的遮挡的同时,避免触摸盖板300伸出侧板120的长度过大而极易与外部设备磕碰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触摸盖板300的完好无损。例如,该触摸盖板300的外缘可伸出侧板120的外端0.1mm、0.3mm或者0.5mm等合适的数值,具体可根据整个底板110的尺寸进行调整。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的外缘与触摸盖板300的背面之间设置有粘接层400,通过该粘接层400将触摸盖板300稳定地固定在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实现对显示模组200的触控操作。具体装配时,该粘接层400的一侧可以粘接在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上,粘接层400的另一侧粘接在触摸盖板300的背面,以使触摸盖板300稳定地粘接在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上。

实际应用中,当从显示模组200上拆卸粘接层400的过程中,因粘接层400的粘结力,不可避免地会对显示模组200造成一定损坏,本实施例将粘接层400粘结在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上,当粘接层400在拆卸过程中对前框223造成损坏时,可直接更换显示模组200的模组外框220,从而避免将粘接层400粘结在模组主体210的显示盖板上而当显示盖板受到损坏时需首先拆卸模组外框220,继而更换显示盖板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仅降低了显示模组的维修成本,而且也提高了显示模组的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可以在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均设置有粘接层400,即粘接层400的外缘延伸至前框223的外端即靠近侧板120的一端,粘接层400的内缘延伸至前框223的内端即远离侧板120的一端,以使触摸盖板300的外缘一周稳定地粘接在前框223上。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粘接层400的内缘也可与前框223的内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本实施例不对该粘接层400在前框223设置面积进行限定。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摸盖板300的外边缘齐平或者伸出侧板120的外缘时,该触摸盖板300的外缘部分与侧板120的顶端面接触,此时,该触摸盖板300与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侧板120的顶端面与前框223之间的垂直距离。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侧板120的顶端面与前框223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等于夹持在触摸盖板300与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之间的粘接层400的厚度,也可以小于夹持在触摸盖板300与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之间的粘接层400的厚度。例如,侧板120的顶端面与前框22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mm时,粘接层400的厚度可以为3mm,以使粘接层400的上下表面分别粘接在触摸盖板300的背面以及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上;或者,当侧板120的顶端面与前框22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mm时,粘接层400的厚度可以为4mm,此时,可通过下压触摸盖板300,以压缩粘接层400,直至该触摸盖板300的外缘区域与侧板120的顶端面稳定接触,此时,粘接层400处于压缩状态,触摸盖板300和前框233分别与粘接层400之间的粘结力更强,从而增强了粘接层400对触摸盖板300与显示模组200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粘接层400的厚度与侧板120的顶端面与前框223之间的垂直距离之间的差距不超过1mm,以避免粘接层400过厚而无法实现触摸盖板300的外缘区域与侧板120的顶端面稳定接触。

具体设置时,该粘接层400可以为黑色压敏双面胶带,以对前框223以及前框223下方的非显示区域进行遮挡。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200装配至后壳100的安装槽130内时,该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朝向用户即背离后壳100的侧板120,触摸盖板300盖设在显示模组200的显示面,该触摸盖板300背离显示模组200的一侧为感应面,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用于采集用户的触摸操作。用户使用本实施例的触摸显示装置时,触摸盖板300的感应面朝向用户,显示模组200设置在触摸盖板300相对于感应面的背面,触摸盖板300与显示模组200电性连接,即触摸盖板300和显示模组200均与触摸显示装置的处理器电性连接,触摸盖板300基于感应到的触摸操作确定对应待显示画面,然后处理器控制显示模组200对待显示画面进行显示。

本实施例的触摸盖板300的背面还形成有遮光丝印层310,该遮光丝印层310的至少部分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位于非显示区域212内,以对显示模组200的非显示区域212的部分或者全部进行遮挡,例如,将遮光丝印层310遮挡在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正上方,使得用户从触摸盖板300的前方不会看到前框223以及前框223下方的非显示区域212内的处理器及连接线等部分,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该遮光丝印层310为具有遮光作用的丝印层,该遮光丝印层310的材质为丝印油墨。遮光丝印层310具体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丝网印刷的工艺在触摸盖板300的背面的边缘区域印刷一圈可遮挡光线的丝印油墨层。其中,该丝印油墨可以是黑色油墨,也可以是其他可遮挡光线的油墨,本实施例具体不对丝印油墨的颜色进行限制。

具体设置时,该遮光丝印层310环设在触摸盖板300的外缘区域,该遮光丝印层310的外缘可以延伸至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靠近侧板120的一端即前框223的外端,该遮光丝印层310内缘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域211的外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前框223远离侧框222的一端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域211的外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以使该遮光丝印层310遮挡住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的内缘边界。

其中,遮光丝印层310的内缘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可以齐平于显示区域211的外缘,换句话说,该遮光丝印层310的内缘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延伸至显示区域211与非显示区域212的交界处,以使该遮光丝印层310将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以及其他非显示区域212完全遮挡。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该遮光丝印层310的内缘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域211的外缘之间可具有一定间距,以避免在设置时因精度问题而使遮光丝印层310的内缘伸入显示区域211的正上方而对显示模组200的显示效果造成干扰。其中,该遮光丝印层310的内缘在模组主体210上的投影与显示区域211的外缘之间的间距可小于或者等于1mm,例如,该间距可为0.2mm、0.4mm及0.6mm等合适的数值。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遮光丝印层310的外缘也可直接延伸至侧板120的外缘,以使该遮光丝印层310对侧板120也进行遮挡,且当该遮光丝印层310的内缘延伸至显示区域211的外缘处时,用户在触摸盖板300的前方不会看到侧板120以及显示模组200的前框223以及整个非显示区域212,仅将显示区域211呈现给用户。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将显示模组嵌设在由底板和从底板的边缘往上延伸的侧板围成的安装槽内,同时将触摸盖板通过粘接层粘接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上,且该触摸盖板的感应面齐平于或者高于该侧板,在确保该触摸盖板与显示模组稳定电连接,以实现触控效果的同时,降低了整个触摸显示装置的质量。同时,该显示模组透过触摸盖板向斜方发射的光束不会受到侧板的阻挡,从而保证该触摸显示装置的斜视方向的观看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