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088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
技术背景目前科技与工业的发达使得各项电子产品的使用率与普及率亦越来越广泛,而电子产品最主要是要依靠电源供应才能使其运作。所以如何将电源和电子产品实现连结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如图5和图6所示,传统的端子具有多个相互连结的中空的壳体40,每一壳体4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孔41与第二插孔42,于第二插孔42的下方设有调整孔43,并于该壳体40的中空处设有一经弯折的金属片50与一中空的金属块51。
该金属块51相对于调整孔43位置处设有一螺纹孔52,在该调整孔43与螺纹孔52内穿设有一螺栓53,该螺栓53的一端由调整孔43向外延伸,另一端则延伸至金属块51内部。该金属块51相对于第二插孔42位置处设有一插孔54,在相对于该插孔54位置处设有一穿孔55。
该金属片5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插孔41内,另一端由该穿孔55穿入金属块51内部,并且由该插孔54向外延伸至金属块51外部,而且该金属片50位于金属块51的部分被螺栓53顶紧固定。
如图6和图7所示,实际使用时可将壳体40设有第一插孔41的一端与电子用品的电路板相互结合,并且该电路板的线路会插入第一插孔41内,并与金属片50相互接触,再将电源线60由第二插孔42处插入,并且使用螺栓53调整金属块51位于壳体40内的位置,而使金属片50与插孔54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得该电源线60可被金属片50与金属块51夹固于插孔54内。
然而,传统的端子还存在如下缺点因为制造传统端子时,将金属片50与金属块51置入壳体40内时,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工,并且金属片50与金属块51之间相互结合的程序颇为繁复,因此整个制造程序就会变得繁杂,因此整体制造成本增加。
另外,电源线60是依靠金属块51的插孔54与金属片50之间距离的缩短而被夹固于其间,然而电源线60往往无法有效地被前述之物所夹固,因此就会造成电源线60的松落。
综上所述,传统的端子具有组装程序繁杂,制造成本高,以及电源线60易于松落等问题,因此对使用者或制造者而言,极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传统端子座压线结构存在组装程序繁杂,制造成本高,以及电源线60易于松落等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为提供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其具有多个中空的壳体,每一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孔,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孔,于第二插孔的下方设有一调整孔,壳体内部设有一金属的块体,该块体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另一端设有推顶端。于壳体内部且位于第一插孔与第二插孔之间的内壁处设有第一片状物,另于壳体内部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设有第二片状物,第二片状物的一端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设有螺纹孔,于螺纹孔设有一螺栓,该螺栓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内部且与块体相互接触,第二片状物的另一端延伸至块体的另一端,并且与块体相互推顶。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为提供另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其具有中空的壳体一端设有第一插孔,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孔,于第二插孔的下方设有一调整孔,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部设有一金属质块体,该块体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另一端设有推顶端,该推顶端处形成有凹槽;于壳体内部且位于第一插孔与第二插孔之间的内壁处固设有第一片状物;另于壳体内部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固设有第二片状物,第二片状物的一端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设有螺纹孔,于该螺纹孔与调整孔之间设有一螺栓,该螺栓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内部且与块体相互推顶;在壳体内部且相对于块体的凹槽处设有凹槽,于两个凹槽之间设有弹性原件。所述弹性原件为弹簧。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将端子座与电路板相互固定,并将电源线由第二插孔处插入壳体内,并使用螺栓推顶块体,使其压紧固定电源线于第一片状物处,由于电源线是被块体所压紧固定,因此电源线不易由壳体内脱落。另外,由于块体系枢设于壳体内,因此可简化其制作程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端子压线结构释放电线时的剖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端子压线结构之压紧电线时的剖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端子压线结构释放电线时的剖面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端子压线结构压紧电线时的剖面图。
图5传统端子座压线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6传统端子座压线结构的剖面图(一)。
图7传统端子座压线结构的剖面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端子座压线结构具有多个中空的壳体10,每一壳体10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孔11,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孔12。于第二插孔12的下方设有一调整孔13,在壳体10内部设有一金属质块体20,该块体20的一端设有固定端21,另一端设有推顶端22,该推顶端22处形成有凹槽23。
于壳体10内部且位于第一插孔11与第二插孔12之间的内壁处设有金属质第一片状物30。
另于壳体10内部且相对于调整孔13位置处设有第二片状物31,第二片状物31的一端相对于调整孔13位置处设有一螺纹孔32,于该螺纹孔32设有一螺栓33,该螺栓33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0内部且与块体20相互接触,第二片状物31的另一端延伸至块体20的推顶端22,并且与块体20相互推顶。
使用时,如同前述可将第一插孔11与电路板的电路相互结合,该结合方式为该领域技术人员能轻易实施,故不赘述。如图1和图2所示,该电路板通过第一插孔11与第一片状物30产生电性连接。当电源线15由第二插孔12插入壳体10内部时,可使用工具调整位于调整孔13内的螺栓33,使其推顶块体20,该块体20的固定端21就会朝向第一片状物30方向移动,并且将电源线15挤压变形,而固定于第一片状物30处。此时,块体20的推顶端22压触第二片状物31的一端。
如欲取出电源线15,只需以工具将螺栓33调整远离块体20的方向即可,而受到压触的第二片状物31就会推顶块体20,使远离第一片状物30处,而电源线15就不再受到块体20的压紧固定,所以电源线15即可抽离。
实施例二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端子座压线结构的块体20可被第二片状物31所推顶外,亦可被一弹性体所推抵,该弹性体可为弹簧34,在壳体10内部且相对于块体20的凹槽23处设有一凹槽14,而前述之弹簧34置于凹槽14与凹槽23之间。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电源线15与端子座的结合方式与前述相同,故不再赘述。而当块体20的固定端21将电源线15压紧变形且固定于第一片状物30处时,位于凹槽14与凹槽23之间的弹簧34就会受到块体20的挤压。
所以当螺栓33远离块体20时,弹簧34就会推动块体20,使其固定端21远离第一片状物30,如同前述电源线15即可被抽离,所以弹簧34在此的作用如同前述之第一实施例中之第二片状物31。
综合以上所言,本创作的块体20置于壳体10内,因此其制作方式可较为简易,故可降低制作成本,另外,电源线15是被块体20所压制变形固定,因此与传统的端子座压线结构相比不易松落,故本实用新型为一具有实用性之创作。
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它的中空的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孔,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孔,于第二插孔的下方设有一调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一金属质块体,所述块体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另一端设有推顶端;于壳体内部且位于第一插孔与第二插孔之间的内壁处设有第一片状物;同时在壳体内部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置有第二片状物,第二片状物的一端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置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内置有一螺栓,该螺栓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内部且与块体相互接触,第二片状物的另一端延伸至块体的推顶端,并且与块体相互推顶。
2.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其具有中空的壳体一端设有第一插孔,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孔,于第二插孔的下方设有一调整孔,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部设有一金属质块体,该块体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另一端设有推顶端,该推顶端处形成有凹槽;于壳体内部且位于第一插孔与第二插孔之间的内壁处设有第一片状物;另于壳体内部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设有第二片状物,第二片状物的一端且相对于调整孔位置处设有螺纹孔,于该螺孔与调整孔之间置有一螺栓,该螺栓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内部且与块体相互推顶;在壳体内壁且相对于块体的凹槽处设有一个凹槽,于块体的凹槽与壳体内部的凹槽之间设有弹性原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座压线结构,其中所述弹性原件为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端子座压线结构,其具有多个壳体,每一壳体内部设有块体,该块体受到一螺栓的推顶,使块体能将电源线压紧固定于壳体内部,由于块体整体设于壳体内部,因此可简化端子座的制作程序,并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端子座压线结构中使用块体压紧固定电源线,可使之不易由壳体内部脱落。
文档编号H01R4/50GK2726139SQ200420084389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1日
发明者吴智远 申请人:吴智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