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407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具体是指一种用于保护电池密合度的电池连接片构造,属于电池连接片的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个人化的电子产品日益增加,为了提升这些产品的实用性,其设计皆趋向随身携带,而电池亦成为供给电能的主要来源,于环保意识抬头的今日,随用即抛的电池已渐渐受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够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受到充电电池类型的影响,常需将多个充电电池串联才能获得足够的电压,为达到其方便性,厂商便针对各种产品整合出个别的专用充电电池。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的充电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于圆柱形中空壳体10中间隔设有阴极11、隔板12和阳极13,在中空壳体10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绝缘板14,于内部结构完成后是将中介物16置于中空壳体10的1端与电极盖15之间,利用压合的方式,将电极盖15密合设置于壳体10上,而成为完整的电池。
请参阅图2,其显示现有的整合型充电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于壳体2内装设有四个充电电池21、22、23、24,为将此四个充电电池21、22、23、24串联,是将电池21的+极上点焊一体成型的长方形电池连接片26A,并将电池连接片26A的另一端点焊于充电电池22的一极,以此方法将充电电池22的+极以电池连接片26B连接于充电电池23的一极,以电池连接片26C连接充电电池23的+极与充电电池24的一极,并藉由导电部件27A连接电池21的+极,以及导电部件27B连接电池24的+极,以此配置将四个充电电池21、22、23、24串联形成一电池组以进行供电。
请参阅图3,其显示依据图2中的整合型充电电池的部分结构。充电电池21、22是以电池连接片26A分别利用其焊点28、29相互电性连接,且电池21的+极以导电部件27A电性连接于整合型充电电池的其它部件,电池22的+端以电池连接片27B连接至其它电池。
然而,上述的整合型充电电池组常因电极盖与壳盖之间密合度降低使空气进入电池中,造成阴极与阳极的化学物质液化而出现漏液现象。最初,密合度降低的现象是归因于电池本体组装的过程疏失,但其后,发现该焊接于电极盖上的电池连接片于运送、使用等原因会造成电极盖与壳体之间的拉扯,导致电极盖与壳体间的密合度降低。
请参阅图4,其显示图3中的电池连接片的受力与移动情形。当电池21受到向右的应力而电池22未受到任何应力,连接于两电池21、22的电池连接片26A为一体成型的金属片,不容易产生形变或移动,则焊于电池连接片26A上的焊点28、29亦不会有任何移动,由于电极盖25是藉由中介物压合于壳体上,使得电极盖25的配置不稳定,易因电池或电池连接片受到应力而产生移动,此种移动将会造成与壳体间的密合度降低,进而产生漏液现象。
鉴于上述的缺点,于此技术领域中,亟需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于不改变其电池本体的制程的情形下,可减少具有点焊的电池连接片的充电电池组因电池间的相对运动的应力而造成密合度不佳的情形。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当其固定于电极盖时,可缓冲电池间的拉扯,以保护电极盖与电池壳体间的密合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具有缓冲电池间应力的作用,且不影响生产具有复数个电池的整合型电池的制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配合分别定位有电极盖的至少二个电池设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片结构为一体成型并具有至少一弯折部以及位于弯折部两侧的连接部,该电池连接片结构藉由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电极盖上进行导电,并以该弯折部变形缓冲两电池间因电池连接片造成的应力。
所述的电池连接片结构,该电池连接片结构的连接部藉由点焊的方式固定于该电极盖上。
所述的电池连接片结构,该电池连接片结构具有至少一贯穿孔,该贯穿孔由一连接部经过弯折部延伸至另一连接部,以缓冲电池连接片造成的拉扯。
所述的电池连接片结构,该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弯折部为弯弧形或折线形。请参阅图5,为达成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成型的电池连接片结构,其包含至少一弯折部51以及连接于弯折部51两侧的连接部52A、52B,该电池连接片构造是利用点焊的方式将电极盖分别固定于不同连接部52A、52B上。
请参阅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一体成型的电池连接片结构包含至少一弯折部51、连接于弯折部51两侧的连接部52A、52B以及至少一贯穿孔53,其中贯穿孔53由一连接部经过弯折部延伸至另一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弯折部造型为折线形。
依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其提供一种具有弯折部的电池连接片,于电池受到应力时,利用该弯折部产生形变而提供缓冲,使电池的电极盖不会因电池连接片的连动而影响与壳盖间的密合度。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配合分别定位有电极盖的至少二个电池设置,该电池连接片结构为一体成型并具有至少一弯折部以及位于弯折部两侧的连接部,该电池连接片结构藉由连接部固定于电极盖上,并以弯折部于电池受到应力时产生形变,避免电极盖产生位移,以此方式可不改变电池本体结构而保护电池的密合度。
依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其提供一种预先成型的电池连接片,于固定数个电池于其上的过程中,无须加入其它制程,即可达成缓冲电池间应力的效果。


图1其为现有的充电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其显示现有的整合型充电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其显示依据图2中的整合型充电电池的部分结构;图4其显示图3中的电池连接片的受力与移动情形;图5其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片;图6A其为图5中的电池连接片固定于电池A、B上的侧视图;图6B其为图5中的电池连接片固定于电池A、B两端的示意图;
图7其显示图6A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受应力时的变化;图8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图9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另一实施例。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壳体 11阴极12隔板 13阳极14绝缘板15电极盖16中介物21、22、23、24充电电池25电极盖26A、26B、26C现有的电池连接片27A、27B导电部件28、29焊点A、B电池51弯折部51’变形的弯折部52A、52B连接部55电极盖55’电池受应力后的电池盖位置56A、56B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片58、59焊点58’电池受应力后的焊点位置81弯折部82A、82B连接部83贯穿孔91弯折部92A、92B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用,以下将配合图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5,其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成型的电池连接片结构,其包含至少一弯折部51以及连接于弯折部51两侧的连接部52A、52B,请参阅图6A,其为图5中的电池连接片固定于电池A、B上的侧视图,电池连接片以连接部52A、52B)藉由焊点58固定于电极盖55上,而于图6B中,其显示本实施例可同时用于电池两端的连结。
请参阅图7,其显示图6A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受应力时的变化。在图7中空心箭头表示应力,实心箭头表示形变方向,当本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片由左方受到应力时,电池A倾向向右移动至虚线位置,由于电池A藉由电极盖55以焊点58固定于电池连接片的连接部52A上,当电池A向右移动至A’位置时,电池连接片的连接部52A将向右推挤弯折部51,使弯折部51推挤成51’的形状,藉由产生形变而缓冲应力,进而使电极盖55不易受应力影响,而保护电极盖55与电池壳体间的密合度。
请参阅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片为具有弯折部81、位于弯折部81两侧的连接部82A、82B、以及贯穿孔83,其中,该弯折部81的造型为弯弧形,该贯穿孔83由连接部82A经过弯折部81延伸至连接部82B,由电池连接片正上方俯视贯穿孔83为长方形,贯穿孔83使弯折部81的结构较为脆弱,于受力时更容易产生形变,造成更佳的缓冲效果。
请参阅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片的另一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该电池连接片包括弯折部91以及连接部92A、92B,其中弯折部91的形状为折线形,其作用原理与弯弧形的弯折部相同,可利用形变缓冲电池受到的应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电池连接片上预设弯折部,当电池受应力影响时将于该弯折部产生形变缓冲,使应力不会拉扯电池的电极盖,进而保护电池的密合性;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应已无庸置疑,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结构,申请前并未见诸刊物,亦未曾公开使用,是故,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进步性』又均已符合,爰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祈求惠予审查并早日赐准实用新型专利,实感德便。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配合分别定位有电极盖的至少二个电池设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片结构为一体成型并具有至少一弯折部以及位于弯折部两侧的连接部,该电池连接片结构藉由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电极盖上进行导电,并以该弯折部变形缓冲两电池间因电池连接片造成的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连接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片结构的连接部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于该电极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连接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片结构具有至少一贯穿孔,该贯穿孔由一连接部经过弯折部延伸至另一连接部,以缓冲电池连接片造成的拉扯。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连接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片结构的弯折部为弯弧形或折线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池连接片结构,配合分别定位有电极盖的至少二个电池设置,该电池连接片结构为一体成型并具有至少一弯折部以及位于弯折部两侧的连接部,该电池连接片结构藉由连接部固定于电极盖上,并以弯折部于电池受到应力时产生形变,避免电极盖产生位移,以此方式可不改变电池本体结构而保护电池的密合度。
文档编号H01R11/00GK2849992SQ20052012769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30日
发明者伍贻杰 申请人:伍贻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