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148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的结构,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平面型燃料电池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进步,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及天然气的消耗量持续升高,由于天然能源的存量有限,因此必须研发新的替代能源以取代传统能源,而燃料电池便是一种重要且具实用价值的选择。
简单来说,燃料电池基本上是一种利用水电解的逆反应而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来说,其主要是由薄膜电极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简称MEA)及二电极板所构成。薄膜电极组是由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ce)、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阳极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以及阴极气体扩散层所构成。其中,上述阳极催化剂层与阴极催化剂层分别配置于质子交换膜的两侧,阳极气体扩散层与阴极气体扩散层分别设置在阳极催化剂层与阴极催化剂层之上。另外,二电极板包括阳极与阴极,其分别配置于阳极气体扩散层与阴极气体扩散层之上。
目前业界常见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Methanol Fuel Cell,简称DMFC),其是直接使用甲醇水溶液当作燃料供给源,并经由甲醇与氧的相关电极反应来产生电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反应式如下 阳极CH3OH+H2O→CO2+6H++6e- 阴极3/2O2+6H++6e-→3H2O 反应时,阳极会消耗1摩尔的水,阴极会产生3摩尔的水,而反应所产生的水要立即移除,不可滞留在催化剂层的表面上,如此才能够使燃料电池持续进行反应,以产生电流。
关于燃料电池中的水管理,业界已提出多种处理方式。例如,题目为“FUEL CELL”的美国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号2005/0079398A1(U.S.Pub.No.2005/0079398A1),其内容披露,可另外使用泵(pump)、散热片、风扇等装置,将燃料电池中所产生的水移出。然而,这种做法会增加成本,且会造成整个组件的体积过大,而无法小型化。另外,题目为“PASSIVE WATER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DIRECT METHANOL FULE CELLS”的美国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号2004/0209154A1(U.S.Pub.No.2004/0209154A1),其内容披露,在阴极外侧配置具有微孔的疏水材料层,使阴极的水在其间产生背压,接着利用质子交换膜两侧的压力差,可将水渗透至阳极,使其可在燃料电池内部循环应用。但是,此方式容易造成水阻塞在微孔或无法回收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的制作难度较高,且甚至会造成空气无法顺利进入,进而使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受到影响。
另一种关于燃料电池中的水管理为,日本专利WO 2006/101071号公报所记载的燃料电池。该专利的内容披露,燃料电池的阴极侧设置有空气室(air chamber),且在空气室内充填有保湿薄膜(humidity-holdingsheet)。保湿薄膜的作用主要是抑制阴极侧所产生的水产生蒸散,进而使阴极催化剂层内的水分储藏量增加。通过渗透压现象,可促进在阴极催化剂层中生成的水移动至阳极催化剂层。
另外,日本专利WO 2005/112172A1号公报所记载的将液体燃料气化成分供应给催化剂层的方式的燃料电池,其内容披露,燃料电池的阳极结构需要包括有燃料储存槽、燃料气化层以及气化燃料收容室等,以使液体燃料可进行气化,而在阴极侧则设置有具有适当透湿度与透气度的保湿层,但是该保湿层为具有均匀微小孔隙的多孔材料,实际使用时极易因水气凝结而堵住保湿层上的孔隙,进而使得气体无法进入,影响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
故从上可知,水管理是燃料电池的重要关键技术,因此已成为目前业界极力发展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型燃料电池组,能够使阴极部分的水扩散至阳极部分再使用,且制造方法简单,以及可提高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
为达到上述或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平面型燃料电池组,该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包括薄膜电极组、阴极多孔集电层、阳极多孔集电层以及阻气材料层。其中,薄膜电极组具有质子交换膜、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阳极气体扩散层以及阴极气体扩散层,而阳极催化剂层与阴极催化剂层分别配置于质子交换膜的两侧,阳极气体扩散层与阴极气体扩散层分别设置在阳极催化剂层与阴极催化剂层上。阴极多孔集电层配置于薄膜电极组的阴极气体扩散层一侧。阳极多孔集电层配置于薄膜电极组的阳极气体扩散层一侧。另外,阻气材料层配置于阴极多孔集电层上,且阻气材料层中具有暴露出阴极多孔集电层表面的至少一个开孔。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阻气材料层的开孔率介于0.5%~60%之间。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阻气材料层的材质包括聚酯类高分子或聚烯烃类高分子。其中,聚酯类高分子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聚烯烃类高分子例如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或其它可用于开孔加工的阻气材料。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阻气材料层的厚度介于10μm~5mm之间。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阻气材料层与阴极多孔集电层之间存在间隙。如上所述,间隙的宽度介于0~1cm之间。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阻气材料层与阴极多孔集电层相接触。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进一步包括疏水性多孔材料层,其配置在阴极多孔集电层与阻气材料层之间。该疏水性多孔材料层的材质例如是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或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或是表面与孔洞披覆有疏水处理的相关材质。在一实施例中,疏水性多孔材料层全面覆盖在阴极多孔集电层上。在另一实施例中,疏水性多孔材料层位于阻气材料层的开孔所暴露出的阴极多孔集电层上。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质子交换膜的材质例如是高分子膜。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阳极催化剂层的材质例如是铂/钌合金、外镀铂/钌合金的碳材微粒或外镀铂的碳材微粒。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上述阴极催化剂层的材质例如是铂合金、外镀铂合金的碳材微粒或外镀铂的碳材微粒。
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是在阴极多孔集电层上配置具有至少一个开孔的阻气材料层,使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可扩散至阳极催化剂层,以回收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再利用,因此制造方式较为简单,且所需的组件较少,所以可节省制造成本。而且,本发明不需更改现行燃料电池中的薄膜电极组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可使用高浓度的燃料来进行反应,如此可提高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外,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还包括在阴极多孔集电层与阻气材料层之间配置疏水性多孔材料层,其可使阻气材料层上存在极高且均匀的湿度,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回水效果。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阴极催化剂层侧所产生的水的蒸发机制。
图4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200、200’平面型 126开孔的周围区域 燃料电池组 102薄膜电极组202、202’疏水性多孔材料层 104阴极多孔集电层 111阳极催化剂层 106阳极多孔集电层 112阳极气体扩散层 108、108’、122阻气材料层 113阴极催化剂层 110质子交换膜 114阴极气体扩散层 118、120、128蒸发路径 116、116’、124开孔d间隙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包括薄膜电极组(MEA)102、阴极多孔集电层104、阳极多孔集电层106以及阻气材料层108。其中,薄膜电极组102具有质子交换膜110、阳极催化剂层111、阴极催化剂层113、阳极气体扩散层112与阴极气体扩散层114,而阳极催化剂层111与阴极催化剂层113分别配置于质子交换膜110的两侧,阳极气体扩散层112与阴极气体扩散层114分别设置在阳极催化剂层111与阴极催化剂层113上。上述阳极催化剂层111的材质例如是铂/钌合金(Pt/Ru)、外镀铂/钌合金的碳材微粒、外镀铂的碳材微粒或其它合适的材料,阴极催化剂层113的材质例如是铂合金、外镀铂合金的碳材微粒、外镀铂的碳材微粒或其它合适的材料。质子交换膜110是用来当作传输质子的电解质膜,质子交换膜110的材质例如是高分子膜,例如使用美国杜邦(DuPont)公司生产的Nafion膜(商品名)。
阳极多孔集电层106配置于薄膜电极组102的阳极气体扩散层112一侧。阳极多孔集电层106的材质例如是导电材料,其例如使用钛(Ti)及其合金。阴极多孔集电层104配置于薄膜电极组102的阴极气体扩散层114一侧。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阴极多孔集电层104的材质例如使用导电材料,其例如是钛及其合金。
本实施例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还包括阻气材料层108,其配置于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上,且阻气材料层108与阴极多孔集电层104相接触。阻气材料层108的材质包括聚酯类高分子或聚烯烃类高分子。其中,聚酯类高分子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丙烯腈,聚烯烃类高分子例如是聚乙烯、聚丙烯或其它可用于开孔加工的阻气材料。阻气材料层的厚度例如介于10μm~5mm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阻气材料层108的厚度例如为约100μm。阻气材料层108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后阴极催化剂层113所产生的水的蒸发速率,使阴极催化剂层113的水可经质子交换膜110扩散至阳极催化剂层111,而使阴极催化剂层113的水可提供给阳极催化剂层111的反应使用。
阻气材料层108中具有暴露出阴极多孔集电层104表面的至少一个开孔,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绘示有多个开孔116为例进行说明。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对开孔116的形状作特别地限定。由于,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会在阴极催化剂层113进行反应而产生水,因此阻气材料层108的开孔116的尺寸必须考虑要防止造成淹水,而经验上要避免水引起开孔116堵塞,则开孔116的最短孔径必须大于阻气材料层108厚度的两倍。亦即是,若开孔116为圆形开孔,则其直径需大于阻气材料层108厚度的两倍,在本实施例中,开孔116的直径约大于200μm;若开孔116为长方形开孔,则其短边的长度必须大于阻气材料层108厚度的两倍,在本实施例中,开孔116的短边的长度约为大于200μm。
阻气材料层108中的整体开孔率介于0.5%~60%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阻气材料层108的开孔率例如约为5%左右。以下将利用公式计算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阻气材料层的开孔率的适当性。一般而言,当燃料电极组产生1安培(A)电流时,阴极催化剂层需要3.5毫升/分钟(ml/min)的氧气(O2)参与反应,亦即是,大约需要17.4ml/min的空气量,实际应用上则至少必须将此气体量增加1.1~4倍左右,以确保足够的氧气进入阴极催化剂层。阻气材料层所具备的透气程度可以用下面的扩散公式来估算 其中,i为单位面积产生的电流量,单位为(A/cm2);n为摩尔(mole)数,在阴极催化剂层的反应中,1摩尔氧气对应于4摩尔的电子,因此n值为4;F为每摩尔电子的库仑(coul)量,其值约为96500库仑/摩尔;D为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其单位为(cm2/s),一般在空气中氧气的扩散系数约为0.2~0.3cm2/s;ΔC为浓度差,单位为(mole/cm3),在1大气压常温环境中,1立方公分约有8.6×10-6摩尔的氧气;Δy为扩散路径长度,单位为米。以阻气材料层厚度为1×10-2米,阻气材料层的开孔率为1%为例,则用方程式(1)所计算出的电流值i为660mA/cm2,此值还必须除以1.1~4,而其已足够供应许多情况所需的发电量。
另外,请参照图2,其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与上述实施例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类似,惟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的阻气材料层108’配置于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上,阻气材料层108’中具有暴露出阴极多孔集电层104表面的多个开孔116’。而且,阻气材料层108’与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之间存在间隙(gap)。上述间隙的宽度d介于0~1.5cm之间。
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仅需在阴极多孔集电层上配置具有开孔的阻气材料层,而且阻气材料层的开孔率在适当范围内,因此阴极催化剂层能够得以减少水分蒸发,进而形成阴极催化剂层到阳极催化剂层的浓度梯度差异,造成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分向阳极催化剂层方向扩散,达到使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回收至阳极催化剂层再使用的目的,因此制造方式较为简单,且整个燃料电池的所需的组件较少,所以可节省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本发明不需更改现行燃料电池中的薄膜电极组的内部结构,即可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可使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回收至阳极催化剂层再使用,因此可使用高浓度的燃料来进行反应,如此一来可提高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
接着,将以图1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来详细说明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回收方法。
请再次参照图1,将燃料导入阳极多孔集电层106中,在此实施例中,是使用甲醇(MeOH)水溶液当作燃料。当然,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燃料还例如是使用乙醇、丙醇或其它的合适燃料。另外,空气由阻气材料层108的开孔116进入,经过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与阴极气体扩散层114,而传递至阴极催化剂层113。经由阳极催化剂层111的作用可使得甲醇水溶液反应产生质子(H+)、电子(e-)与二氧化碳(CO2)。上述所产生的质子会经由质子交换膜110至阴极催化剂层113侧,电子则经由外电路到达阴极催化剂层113侧,且经由阴极催化剂层113的作用可与空气所提供的氧形成水(H2O)。当阴极催化剂层113反应生成水之后,阻气材料层108可控制累积在阴极催化剂层113侧的水的蒸发速率,形成质子交换膜110左右两边的水的浓度差,使阴极催化剂层113侧的水扩散至阳极催化剂层111侧,达到回水的目标。
更详细而言,请参照图3,其绘示了本发明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阴极催化剂层侧所产生的水的蒸发机制。图3中仅绘示出阻气材料层,而省略绘示出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其它构件。如图3所示,在不同位置产生的水蒸汽,其蒸发路径会不同。阴极催化剂层反应所生成的一部份水蒸汽,会沿着蒸发路径118、120穿过阻气材料层122的开孔124而传送至大气中。另外,如蒸发路径128所示,其余的水蒸汽则会被阻气材料层122所阻挡。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阻气材料层可用以降低整体水蒸汽的蒸发速率,以提高湿度进而达到回水的目的。
请再次参照图3,由蒸发路径118、120、128可明白,阻气材料层122的开孔124的周围区域126是相对较干燥的区域。亦即是,开孔124的周围区域126的湿度会比其余部分的阻气材料层122的湿度低。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回水效果,在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中还可配置有疏水性多孔材料层。以下,特举出多个实施例以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4,其为依照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200与图1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类似,惟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平面型燃料电池组200还包括有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配置在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与阻气材料层108之间,且全面覆盖在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上。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的材质例如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醚砜或是表面与孔洞披覆有疏水处理的相关材质。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的厚度例如约为100μm~2mm。因为,此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具有可保持水蒸汽的功能,所以可使阻气材料层108的开孔116的正下方及周围区域的蒸发速率降低。换言之,在阻气材料层108的开孔116周围区域不会存在相对干燥的区域,而阻气材料层108上会存在有极高且均匀的湿度,如此一来可使回水效果更好地提高且更加稳定。
请参照图5,其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之平面型燃料电池组200’与图1之平面型燃料电池组100类似,惟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平面型燃料电池组200’还包括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配置在阴极多孔集电层104与阻气材料层108之间,且位于阻气材料层104的开孔116所暴露出的阴极多孔集电层108上。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的材质例如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醚砜或是表面与孔洞披覆有疏水处理的相关材质。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的厚度例如约为100μm~2mm。此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不仅可降低阻气材料层108的开孔116正下方及周围区域的蒸发速率,以提高回水效果;而且,疏水性多孔材料层202’还可使阻气材料层108下方的水蒸汽横向扩散,如此同样有助于使阻气材料层108上存在极高且均匀的湿度。
另外,本发明的实际测试数据,可如表一所示。表一中包括比较例1~2以及实验例1~7的测试结果,其中比较例1~2是以未配置阻气材料层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所做的测试,而实验例1~2、3~4、5~6是以分别配置厚度为100μm、200μm、400μm的阻气材料层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所做的测试。实验例7则是平面型燃料电池组配置厚度100μm的阻气材料层与500μm的疏水性多孔材料层所做的测试。
表一 由比较例1~2的测试结果可知,未配置阻气材料层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无法达到阴极回收水的功效。由实验例1的测试结果可知,阻气材料层的厚度为100μm、开孔率为3%,实际阳极水消耗量/理论阳极水消耗量为-0.25,其表示从阴极回收的水量大于阳极消耗的水量,亦即可达到阴极回收水的功效。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确实可回收阴极催化剂层的水而再利用。
另外,由实验例3、4与实验例5、6可知,在阻气材料层的厚度相同时,开孔率越小则阴极回收水的效果越佳。此外,由实验例5与6、实验例7与8、实验例9与10的测试结果皆可知道开孔率越小,则阴极回收水的效果越佳。此外,由实验例3、5与实验例4、6的测试结果可以知道,阻气材料层的厚度愈厚则阴极回收水的效果愈佳。
另外,通过比较实验例1、2与实验例7可以知道在阻气材料层内侧再加上疏水性多孔材料层,可以得到更佳的阴极回水效果。
由表一的测试结果可知阻气材料层的厚度、开孔率和燃料浓度皆会影响阴极回收水量的多寡。一般而言,阻气材料层的厚度愈厚、开孔率愈小,均会使得水蒸发量愈少,阴极侧的水分浓度就愈高,而阳极侧的燃料浓度愈高,则愈有利于形成水从阴极扩散回阳极的浓度梯度。因此若能够适当地搭配这些条件,则本发明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可以达到使阴极催化剂层的水回收至阳极催化剂层使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的制造方式较为简单,且整个燃料电池系统所需的组件较少,所以可节省制造成本。
2.本发明不需更改现行薄膜电极组的内部结构,即可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阴极催化剂层的水的回收。
3.本发明可使用高浓度的燃料来进行反应,如此可提高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可作任意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包括
薄膜电极组,该薄膜电极组具有质子交换膜、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阳极气体扩散层以及阴极气体扩散层,其中该阳极催化剂层与该阴极催化剂层分别配置于该质子交换膜的两侧,该阳极气体扩散层与该阴极气体扩散层分别设置在该阳极催化剂层与该阴极催化剂层上;
阴极多孔集电层,配置于该薄膜电极组的该阴极气体扩散层一侧;
阳极多孔集电层,配置于该薄膜电极组的该阳极气体扩散层一侧;以及
阻气材料层,配置于该阴极多孔集电层上,且该阻气材料层中具有暴露出阴极多孔集电层表面的至少一个开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阻气材料层的开孔率介于0.5%~60%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阻气材料层的材质包括聚酯类高分子或聚烯烃类高分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聚酯类高分子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丙烯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聚烯烃类高分子包括聚乙烯或聚丙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阻气材料层的厚度介于10μm~5mm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阻气材料层与该阴极多孔集电层之间存在间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间隙的宽度介于0~1.5cm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阻气材料层与该阴极多孔集电层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进一步包括配置在该阴极多孔集电层与该阻气材料层之间的疏水性多孔材料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疏水性多孔材料层全面覆盖在该阴极多孔集电层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疏水性多孔材料层位于该阻气材料层的开孔所暴露出的阴极多孔集电层上。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疏水性多孔材料层的材质包括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或聚醚砜。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质子交换膜的材质包括高分子膜。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阳极催化剂层的材质包括铂/钌合金、外镀铂/钌合金的碳材微粒或外镀铂的碳材微粒。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中该阴极催化剂层的材质包括铂合金、外镀铂合金的碳材微粒或外镀铂的碳材微粒。
全文摘要
一种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其包括薄膜电极组、阴极多孔集电层、阳极多孔集电层以及阻气材料层。其中,薄膜电极组具有质子交换膜、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阳极气体扩散层以及阴极气体扩散层,其中阳极催化剂层与阴极催化剂层分别配置于质子交换膜的两侧,阳极气体扩散层与阴极气体扩散层分别设置在阳极催化剂层与阴极催化剂层上。阴极多孔集电层配置于阴极气体扩散层一侧,阳极多孔集电层板配置于阳极气体扩散层一侧。另外,阻气材料层配置于阴极多孔集电层上,且阻气材料层中具有暴露出阴极多孔集电层表面的至少一个开孔。
文档编号H01M4/86GK101308937SQ200710103940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5日
发明者康顾严, 戴椿河, 赖秋助, 许盈盈, 蔡英文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