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661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无需专用的设备或工 具即可轻易完成将线路与连接器完成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手机、笔记本电脑、GPS、 MP3/MP4、数码相机、手持式游戏机等),是 实现此类设备内部各功能性器件与主机板之间信号或电源连接或传递, 最终完成功能性器件性能的实现。如手机中话筒与主机板的连接、振动 马达与主板机的连接、电脑中冷却风扇与主机板的连接、状态指示灯与 主机板的连接、手机(或MP3/MP4等)带线电池与主机板的连接等等。 一般情况下,线对板连接器包括一对相互配用的部分,即线端连接器(连 有导线,与具体的电子器件相接)及板端连接器( 一般焊接在主机板上), 只有相同型号的连接器,其线端与板端才能相互配用。线端连接器与对 应线材(即电线)的连接,常规设计的线端连接器包含数个线端端子及 用以固定该些线端端子的塑胶体,该数个线端端子并排且朝同一方向插 设于塑胶主体的对接面上,借助该数个线端端子与外部线路相连接。一 般连接步骤是在线端端子插入塑胶前,就预先要将线材与线端端子借助 专用的设备或工具连在一起。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线端连接器的线端 端子9,其为一个具有打线槽的金属片,依序从接线端设有一对前端夹板 91, 一对后端夹板92,两侧的弹片93,框口 94。于实际使用时,借助专 用设备先把线材7头部的胶皮剥去,露出适当长度的金属丝7 ,,再将剥 去胶皮的线材7置于端子的打线槽中,再借助专用的夹线机构夹合该对 前端夹板91,后端夹板92,使该对后端夹板92用于压紧材线7剥去胶皮露出的金属丝7 ,,使后端夹板用于夹紧线材7的胶皮,以防止线材7脱落。其中,当线端端子9的接线端与线材7连接好后,从线端塑胶体的后部一排孔中装入,以组成线端连接器9';与所述线端连接器9'相配合的板端连接器8'—般是具有一个长方体的塑胶体,该塑胶体设有一个用以容纳该线端连接器9'的凹部,将线端连接器9置入板端连接器的凹部配合好后,板端端子8伸入线端端子9头部的框口 94中,并与线端端子9的弹片93接触,由于两側弹片93之间的间距略小于板端端子8的直径,因此,弹片93与板端端子8达到紧密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线端连接器9,与板端连接器8配合视图,从此图2中可以清楚了解线端端子9与板端端子8连接的状态,同时可以清楚传统线对板的结构特点。
上述现有连接器的好处在于,线端端子9与线材7利用前后端夹板91, 92夹紧,且后端夹板92夹合在露出的金属丝7,上,使结构可靠,接触面积大,接触较好;与之配合的板端端子8为简单的直型结构, 一般为0. 5X0. 5mm及0. 64X0. 64mm两种规格,结构简单可靠,适用性广泛。
但是,由于上述连接器的线端端子9结构较为复杂,在连线作业时多次需要专门的设备作业,组装过程长,效率难以提升,且组装时必须先将线材7与线端端子9连接,使其实际应用起来,不够方便灵活,尤其是在更换时尤其如此,而且由于需要设计儿对夹板结构,线端端子进一步小型化就很困难,例如若将各线端端子的间距做成小于1.25毫米,就显得尤为困难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线对板连接器,该线对板连接器具有结构简单,连线作业方便,且在组装过程中省去专门设备或工具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具有组装过程简单、灵活、能提高生产效率、且可使连接器整体体积可进一步小型化的
5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线端连接主要包括数个线端端子及一个塑胶体构成。各该线端端子分别依序设有接线端、固定部及位于
末端的接触部;该接线端为至少一个带有细缝的薄型导线卡板,该细缝的开口向上;该固定部为至少一个向外侧延伸的凸点部; 一个塑胶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塑胶体的第一表面设有数条用以固定容纳各该线端端子的槽道,各该槽道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条从顶面向各该槽道底部延伸的滑槽,各该滑槽之间的距离与各该凸点部的距离相等,各该槽道的一端具有一个开口,另一端具有一个穿孔;各该线端端子借助各该线端端子的凸点部卡掣于各该滑槽而铆合于各该槽道中,各该接触部穿过各该穿孔。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各该线端端子在安装于塑胶体上时,只需将各该线端端子的凸点部对位于各槽道上的滑槽,从塑胶体上方垂直向下按压各线端端子至槽道底部,即可铆合固定该些线端端子。本发明利用端子与塑胶长度方向的空间,将配合的方向从纵向变为垂直方向,而实现可靠的配合,而在进行连线作业时,由于线端端子设有至少一个具细缝的薄型导线卡板,当线材从细缝处被强行压入后,线材外被的绝缘层(即电线的胶皮)被端子的卡板切破,卡板与线材的导体部分(即线芯)接触而实现可靠的连接,同时,由于细缝的上部是空的,故线材此处的胶皮并未被切破,即线材上的胶皮实质上还是相连的,借此能够起到防止线材从纵向脱落的可能。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 此设计方式大大方便客户使用的灵活性,可以在同样线对板连接器的基础上按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产品。
2. 在连线作业时不需要昂贵复杂的专用设备。
3. 线端端子的安装方便,铆合作业动作简单,只需向下将端子压入
6塑胶即可。
4.利用端子与塑胶长度方向的空间,将配合的方向从纵向变为垂直方向,使连接器整体体积更加小型化。


图l现有线对板连接器的线端端子结构图。
图2现有线对板连接器的分解结构图。
图3本发明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线端端子结构图。
图4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塑胶体结构图。
图5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接线示意图。
图6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塑胶体第二表面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配合示意图。
符号标记i兌明
9'线端连接器9线端端子91前端夹板92后端夹板
93弹片94框口8'板端连接器8板端端子
7线材7 ,金属丝IO线端连接器1 ^i ^ -
2塑胶体111导线卡板112细缝141凸点部
20第一表面21槽道211开口212滑槽
22穿孔5导线2111止退结构122夹型弹片
1221窄缝20,第二表面24导槽25导槽开口
40板端连接器41板端端子接触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特征、优点能更加清楚地被了解,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予以说明。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线对板连接器包含一个线端连接器10,由数个线端端子1及一个塑胶体2所构成。各线端端子1分别具有一接线端、一固定部及一接触部。接线端设是线端端子1与导线形成可靠导通连接的部位,其计为薄型导线卡板111,该导线卡板111中间形成细缝112,细缝112的上部为开口,由于形成导线卡板111的金属片很薄,且细缝112间距很小,当从细缝112上方向下按压导线线材时,细缝112能够很容易地将线材外部的胶皮割破,该接线端的该薄型导线卡板可多个,本实施例以两个为例。固定部为各线端端子1与塑胶体2形成稳固结合的部分,其设计为分布于线端端子1两側的凸点部141。在本实施例中,该凸点部141为线端端子的底板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圆弧形凸点。
塑胶体2为整体略成一个塑胶方块,具有第一表面20及第二表面20,,其在一个第一表面20上设有数用以容纳以及固定各该线端端子1的槽道21,各槽道21的宽度略等于或小于线端端子1宽度,而其长度大于线端端子l的长度,且各槽道21具有开口 211,以便使导线从该开口伸出。各槽道21的侧壁设有数个从顶端至槽道21底部的滑槽212。槽道21的另一端设有穿孔22以用于线端端子1的接触部12在与配套的板端端子通过该穿孔22实现连接。而各滑槽212之间的距离设置与线端端子1的各凸点部141之间的距离设置相对应,且滑槽212的宽度以刚好可容纳各凸点部141为较佳,各滑槽212的顶端可形成一定的弧形倒角,以便凸点部141在对齐及被用力向下按压时,可减少碰撞而便于作业。在各该线端端子1安装固定时,接线端11端朝向槽道21的开口 211,并将各该端子的凸点部141对准塑胶体2上的滑槽212,从槽道21的正上方,用力向下方按压,则各凸点部141沿着滑槽212滑到槽道21的底部,且
8被卡在滑槽212中,从而使整个线端端子l被固定好。
请参照图4,借助上述借助,将各线端端子1与塑胶体2组合后即构 成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10。在实际连接作业中,将导线5从导线卡板111 的上方被强行压入细缝112后,导线5外被的绝缘层(即电线的胶皮) 被细缝112切破,导线卡板111与线材的导体部分(即线芯)接触而实 现可靠的连接。同时,由于导线卡板111上细缝112的上部是空的,故 此导线此处的上部胶皮并未被切破,即胶皮仍然部分连接,从而起到防 止线材从纵向脱落的可能。
其中,导线卡板111的数量可依照实际需要设置。例如,仅设置一 个卡板,以进一步减小线端端子1本身的长度,或设置三个卡板,以进 一步增加导线连接的牢固度,有时为了适应电连接时,需要传输较大的 电流,也可以适当增加个卡板,以增大线端端子1与导线线芯的接触面。
凸点部141的数量及几何形状也可依需要设置,例如多个方形的凸 点或多个三角形凸点等,而塑胶体上滑槽212的数量及横截面形状也可 以依需要与凸点部141相对应地i殳置,而且,其中凸点部141的i殳置位 置并不限于线端端子1的底板外侧,也可以设置于线端端子1的其他部 位,如也可以将凸点部141设置于导线卡板的外侧。还可将一个导线卡 板111的外侧宽度做成略大于槽道21的宽度,同时也在槽道21的侧壁 上开设用于容置该些导线卡板111的数个滑槽,进一步地限制和固定各
纟戈^fi^ ""^"" 1 。
进一步地,可在塑胶体2的开口 211处设置止退结构2111,在本实 施例中,该止退结构2111为设置于两侧壁上,且靠近顶面的凸块,从而 可防止导线从垂直方向脱落,以进一步保证与导线5与线端端子1的可 靠连接。此外,该止退结构2111也可由开口 211的宽度从下至上逐渐缩 小而形成。
9上述各线端端子1的接触部为通过塑胶体的穿孔22与板端端子形成 可靠的导通连接的部位。线端端子的接触部结构可以采取现有技术中的 各种结构,例如,可以采取背景技术中的两侧弹性片和框口的结构。
请再参照图3所示,本发明为了进一步简化现有连接器的构造及进 一步小型化的目的,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IO的各线端端子1的接触部特 别地设计为一对有一定窄缝1221的夹型弹片122,其夹型弹片122的上
端有一定的外张角,以方便与之配套使用的板端端子配合时的导入。夹 型弹片122为与导线卡板111相反的方向垂直弯折,使夹型弹片122的 上端与导线卡板111的上端形成较大的垂直距离。
请参照图6及图7所示,夹型弹片122从塑胶体2的穿孔22穿出, 并到达塑胶体2的第二表面20,,在塑胶体2的第二表面20,设有数个导 槽24,各导槽通过该露出的夹型弹片122的中心,且略宽于该窄缝1221, 并向两端各延伸一段距离,使导槽24的背向线端端子接线端11的一侧 具有开口 25。与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10配套使用的板端连接器40的板 端端子接触区41设计成一长直扁针形,其头部设计有一定的倒角,其作 用与夹型弹片122的外张角一样,方便两者相互配合,不至产生碰撞或 干涉。板端端子接触区41的厚度略宽于夹型弹片122之间的该窄缝1221。 在与夹型弹片122配合时,板端端子接触区41通过开口 25伸入到夹型 弹片122之间的窄缝1221,因板端端子接触区41的厚度大于窄缝1221 的宽度,故夹型弹片122被向外推开,同时对板端端子接触区41产生一 个夹紧力(正向力),从而实现可靠的连接。
由于本发明的线端连接器IO的塑胶体为整体略成方块,且供板端连 接器40连接的端面上,各夹型弹片122贯穿该塑胶体2的第二表面20,, 因此,板端连接器40的板端端子接触区41必须相应位于板端连接器40 端面上偏离中心位置的某一侧才能恰好通过各开口 25插入至各夹型弹片122之间的窄缝1221,而实现与线端连接器10的电连接。从而,使板端 连接器40与线端连接器10配合时起定位及防呆作用 以上设计的优点为
可在尺寸较小的条件下实现与常规设计(较大尺寸的连接器)相同 的连接效果,且导通的可靠性高;由于线端及板端端子尺寸都较常规型 连接器的小,故其接触阻抗也较小,有利于用于对损耗要求更严格的产 品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线端端子,各该线端端子分别依序设有接线端、固定部及位于末端的接触部;该接线端为至少一个带有细缝的薄型导线卡板,该细缝的开口向上;该固定部为至少一个向外侧延伸的凸点部;一个塑胶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塑胶体的第一表面设有数条用以固定容纳各该线端端子的槽道,各该槽道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条从顶面向各该槽道底部延伸的滑槽,各该滑槽之间的距离与各该凸点部的距离相等;各该槽道的一端具有一个开口,另一端具有一个穿孔;各该线端端子借助各该线端端子的凸点部卡掣于各该滑槽中而铆合固定于各该槽道中,各该接触部穿过各该穿孔。
2. 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卡板 为两个。
3. 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卡板 的外侧宽度大于各该槽道的宽度,且各该槽道侧壁上另设有供容纳所述 各导线卡板的滑槽。
4. 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部分 布于各该线端端子的两侧。
5. 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该槽道的开 口处设有止退结构,各该止退结构为设于各该槽道侧壁上的凸块或为一个宽度自下而上缩小的开口。
6. 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该接触部分别为一对夹型弹片,且各所述对夹型弹片顶端形成张角。
7. 依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对夹型弹片为线端端子向沿所述导线卡板的相反方向延伸形成。
8. 依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对 夹型弹片贯穿该塑胶体的第二表面。
9. 依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线 端线端端子配合使用的板端端子接触区为长直扁针形,且其端部具有倒 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数个线端端子及一个塑胶体。各该线端端子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带细缝的薄型导线卡板、至少一个向外侧延伸的凸点部及一个接触部;该塑胶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塑胶体的第一表面设有数条用以固定容纳各该线端端子的槽道,各该槽道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条从顶面向各该槽道底部延伸的滑槽,各该滑槽之间的距离与各该凸点部的距离相等,各该槽道的一端具有一个开口,另一端具有一个穿孔。借助将各该线端端子的凸点部对位于各该滑槽,并向下按压而将各该线端端子铆合于各该槽道中,各该接触部穿过各穿孔。以上结构设计,无论在安装线端端子及实际接线作业中,无需专用设备,作业过程灵活,使产品更小型化。
文档编号H01R12/00GK101651263SQ20091016957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9日
发明者刘大海 申请人:昆山捷讯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