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24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容许紧密配合地操作的板 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板对板连接器可用于电连接一对并联电路板。这种板对板连接器优选为通 过紧密配合方式附接到一对电路板的各相对表面,使得它们彼此电连接。日本专利申请 No. 8-148240中示出了这种板对板连接器的实例。此外,图12示出了常规板对板连接器的 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如图所示,插头连接器801附接到第一电路板(未示出),且紧密配 合以与附接到第二电路板(未示出)的插座连接器相接合。插头连接器801设有配合在插 头壳体811中的多个端子861,该插头壳体811由绝缘材料形成。尾部862连接到第一电路 板。斜面81 形成在侧壁部814的上表面的内端,以便插座连接器(未示出)的插座 壳体可顺畅地导入插头壳体811中。因此,当插头连接器801紧密地配合以与插座连接器 相接合时,就有可能以容易的方式将插座壳体插入插头连接器801的插头壳体811中。因 此,就改善了紧密配合的操作性。然而,在常规板对板连接器中,可能难以执行紧密配合操作,因为这会花费很长的 时间周期。具体而言,当分别附接到电路板的插头连接器801和插座连接器彼此紧密地配 合时,取决于工作状态,操作人员可能必须执行紧密配合操作,此时不能看到插头壳体811 和插座壳体的配合表面。在此情况下,操作人员可摸索着来调节插座壳体相对于插头壳体 811的位置,以便使插座壳体的配合表面在插头壳体811的配合表面上滑动,且使得插座壳 体容置在插头壳体811中。然而,如从图12中清楚地示出的,仅斜面81 形成于插头壳体 811的配合表面(即,上表面)。因此,当使插座壳体的配合表面在插头壳体811的配合表 面上滑动时,插头壳体811和插座壳体可彼此严重地未对准,或作为备选,插座壳体的一部 分可进入插头壳体811中。因此,插座壳体和插头壳体811可彼此卡住。结果,紧密配合操 作不可以以容易的方式执行,且可能花费较长的时间周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常规板对板连接器所遇到的上述问题,且提供具有 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靠性的板对板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第一级配合引导件布置在 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侧壁部的内端,岛形部布置在由侧壁部围绕的凹部中,第二级配 合引导件布置于第一壳体的四个角,侧壁部的配合表面与岛形部的配合表面在同一表面 上,且两侧壁部的配合引导件之间的间隙设定成预定值,以便使紧密配合操作很容易,且因 此在较短时间周期内以准确的方式完成紧密配合工作变得可能。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壳体,该第一壳 体具有安装于其中的第一端子;和构造成紧密地配合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具有配合于其中的第二端子。第一壳体包括岛形部、形成在 岛形部的两侧的插入凹部,以及形成在插入凹部的两侧的侧壁部。第二壳体包括岛形部插 入其中的凹槽部,以及形成在凹槽部的两侧以插入该插入凹部中的凸出部。第一级配合引 导件形成在侧壁部的配合表面的内端,且第二级配合引导件形成于配合表面的在侧壁部的 两端处的部分,以设置于第一级配合引导件的外侧。侧壁部的配合表面与岛形部的配合表 面在同一表面上。最终,从左侧或右侧的第二级配合引导件到岛形部的相对侧表面的距离 大于从左侧或右侧的各凸出部的外侧表面到另一侧的各凸出部的内侧表面的距离。在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中,侧壁部和岛形部的配合表面是 平的,且第一端子的所有部分均不从配合表面凸出,且其中,凸出部的配合表面为平的,且 第二端子的所有部分均不从配合表面凸出。在根据本发明另外的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第一级配合引导件为形成在配合 表面的内端的倒角部,且第二级配合引导件为形成于在配合表面上形成的凸起部的内端的 倒角部。在根据本发明另外的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中,当使在左侧或右侧的凸出部的配 合表面与侧壁部的配合表面抵靠接触时,在另一侧的凸出部的配合表面与岛形部的配合表 面进行抵靠接触。根据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其中,第一级配合引导件布置在第一连 接器的第一壳体的侧壁部的内端,岛形部布置在由侧壁部围绕的凹部中,第二级配合引导 件布置在第一壳体的四个角,侧壁部的配合表面与岛形部配合表面在同一表面上,且两侧 壁部上的配合引导件之间的间隙设定成预定值。由于这种构造,使得摸索紧密配合操作变 得容易,且因此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以准确的方式来完成紧密配合操作。因此,可以 提供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较高可靠性的板对板连接器。


本发明的结构构造和操作方式及其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参照结合附图进行 的以下详细说明来最佳地理解,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且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视图;图2为从第一连接器的配合表面观察的图1中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示出了第一 连接器紧密地配合到第二连接器的状态;图3为从配合表面观察的图1中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4为从安装表面观察的图1中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5为从配合表面观察的图2中的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图6为从安装表面观察的图2中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7为图2中的连接器的分解视图;图8为连接器的端子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紧密配合操作的第一步骤;图9为连接器的端子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紧密配合操作的第二步骤;图10为连接器的端子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紧密配合操作的第三步骤;图11为连接器的端子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连接器紧密地配合的状态;以及图12为常规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尽管本发明可易于进行附图中所示且本文将详细描述的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通 过理解本文的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应当认作是本发明原理的示例,且并非旨在使本发明仅 限于所示的内容。此外,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阐述本发明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的 方向表述,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些表述在元件处于附图 中的位置时是适合的。然而,如果元件位置的描述变化,则假定这些表述将相应地变化。参看图1至图4,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一个的第一连接器1优 选为表面贴装的连接器,且安装在第一板91的表面上。此外,作为该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 另一个的第二连接器101也优选为表面贴装的连接器,且安装在第二板191的表面上。本 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且构造成使第一板91与第二板 191电连接。优选地,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为电子器件或设备中使用的典型印刷电路板; 作为备选,第一板91和第二板191可为任何类型的板。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壳体11,连接器本体由绝缘材料一体地形成。如从附图 中理解到的,第一壳体11优选为具有大致为矩形的厚板形形状的大致为矩形的平行六边 形构件。具有围绕周边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12形成在第二连接器101所配合的一侧的 表面上,即,配合表面(图1、图3中的上表面)。优选而非排他地,第一连接器1具有大约 10. Omm长、大约2. 5mm宽和大约1.0mm厚的尺寸。此外,凸出部13、即岛形部,形成在凹部12中与第一壳体11为一体。此外,构造 成平行于凸出部13延伸的侧壁部14形成在凸出部13的两侧,以便与第一壳体11为一体。 因此,凸出部13和侧壁部14从凹部12的表面向上凸出,且沿第一壳体11的长轴线方向延 伸。由于这种构造,作为构造成沿第一壳体11的长轴线方向延伸的细长插入凹部的凹部12 的凹槽部1 形成在凸出部13的两侧处,以便设于凸出部13与侧壁部14之间。尽管如图 所示,凸出部13的数目为单数,但也可提供多个凸出部13。此外,例如,凸出部13具有大约 0. 6mm宽的尺寸;该尺寸可适当地变化。在本发明中,第一槽形端子容置腔体15沿凸出部13的两侧处的侧表面和凹槽部 12a的底表面形成,以便将第一端子61容置于其中。优选地,且例如,形成于各表面的第一 端子容置腔体15的数目为20,而间距为大约0. 4mm。此外,例如布置于各表面上的第一端 子61的数目也优选为20,而间距为大约0. 4mm。此外,第一端子容置槽16形成于侧壁部14 的内侧表面的一部分上,且设在对应于相应的端子容置腔体15的位置处。第一端子容置腔 体15和第一端子容置槽16作用为用于容置第一端子61的一系列槽。还应注意到,端子容 置腔体15、第一端子容置槽16和第一端子61的间距和数目不由本文的数字实例设定,且可 适当地变化。第一端子61是例如通过将冲压和弯曲应用于导电金属板来形成的一体式构件。 各第一端子61设有保持部63、连接到保持部63的下端的尾部62、连接到保持部63的上端 的上连接部67、形成在上连接部67的内端附近的第二接触部66、连接到第二接触部66的 下连接部64,以及形成在下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一接触部65。保持部63沿第一壳体11的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延伸。尾部62连接到保持 部63,且沿第一壳体11的左右方向(即,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以便连接到连接焊盘,该连接焊盘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一板91上的导电线路。上连接部67连接到保持部63, 且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此外,具有弯曲形状且构造成向下弯曲和向内凸出 的第二接触部66形成在上连接部67的内端处。下连接部64大致为连接到第二接触部66 下端的U形部。此外,第一接触部65弯曲且构造成弯曲为U形,且向外凸出以形成在自由 端处,即,在下连接部64的内上端附近。第一端子61优选为从安装表面的一侧配合到第一 端子容置腔体15和第一端子容置槽16中,以便利用设置在第一端子容置槽16的侧壁之间 的保持部63固定到第一壳体11处。此外,沿第一壳体11的短轴线方向延伸的端壁部沈布置在第一壳体11的长轴线 方向的两端处,且端壁部26的两端沿侧壁部14的长轴线方向连接到两端。此外,端壁倒角 部26a形成在端壁部沈的内周向端。此外,凹端部12b形成于凹部12的一部分上,该部分 沿由端壁部26和侧壁部14围绕的凸出部13的长轴线方向设置在两端的外侧。换言之,凹 端部12b形成在凹槽部1 两端的外侧。凹端部12b为第二连接器101的插入凸出部112b 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紧密地配合的状态下插入其中的部分,以及第一加强支 架51附接于其上的部分。第一加强支架51为例如通过将冲压和弯曲施加到金属板形成的J形一体式构件。 各第一加强支架51均包括保持部53和连接到保持部53下端的尾部52。第一加强支架51 容置和保持在形成于第一壳体11中的支架保持凹部23中。支架保持凹部23形成在外侧 表面的沿侧壁部14的长轴线方向的两端附近的部分。第一加强支架51由支架保持凹部23 的侧壁夹住的保持部53保持。尾部5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一板91的固定焊盘。在本发明中,配合表面18(即,两侧的侧壁部14的上表面)优选构造成为平的或 光滑的。作为第一级配合引导件的第一倒角部18a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周向端处;S卩,在 配合表面18的内端处。此外,固定在第一壳体11处的第一端子61的所有部分均不从配合 表面18凸出。此外,向上凸起且围绕支架保持凹部23周边的凸起部22形成在配合表面 18的沿长轴线方向在侧壁部14的端部附近的部分。作为第二级配合引导件的第二倒角部 22a形成在凸起部22的内端上;即,凸起部22的上表面的内端上。因此,在第一壳体11的 四个角处,具体而言是在沿长轴线方向的相对侧壁部14的两端附近,配合引导件布置在两 级中,而平的配合表面18设置于其间。配合表面13a(凸出部13的上表面)构造为平的或光滑的表面,且形成在与配合 表面18相同的高度和同一表面处。即是说,包含配合表面13a的平面与包含配合表面18 的平面是一个平面。另外,第一端子61的所有部分均不从配合表面13a凸出。参看图5至图7,将提供对第二连接器101结构的描述。与第一连接器1相似,第二 连接器101包括第二壳体111,由绝缘材料一体地形成连接器本体。如从附图中理解到的, 第二壳体111优选为具有大致为矩形的厚板形形状的大致为矩形的平行六边形构件。优选 而非排他地,第二壳体111具有大约8. Omm长、大约1. 5mm宽和大约0. 8mm厚的尺寸。沿第 二壳体111的长轴线方向延伸的细长凹槽部113和构造成围绕凹槽部113的周边的凸出部 112 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壳体111的一侧的表面(即,配合表面(图5中的上表面)),在该侧 处,第二壳体111插入第一连接器1中。构造成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轴线方向延伸的凸出部11 在第二壳体111的两侧 沿凹槽部113侧边形成。第二端子161布置在凸出部11 中。
如图6中所示,凹槽部113由底板部117的表面(即,安装表面(图6中的下表 面))封闭,在该处,其安装于第二板191。此外,尽管未示出,但凸出部11 的数目为两个, 该数目并未具体地限制。优选地,凹槽部113具有大约0. 7mm宽的尺寸,且其尺寸可适当地变化。第二端子161例如通过将冲压和弯曲施加到导电金属板来一体地形成。各第二端 子161均设有本体部163、连接到本体部163的下端的尾部162、连接到本体部163的上端 的第一接触部165、连接到第一接触部165的上端的连接部164,以及连接到连接部164的 外端的第二接触部166。此外,构造成与第一接触部65接合的接触凹部166a形成在第二接 触部166的表面。本体部163为由第二壳体111围绕的、利用其周边保持的部分(图5至图7中未 示出)。尾部162连接到沿本体部163的左右方向(即,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 本体部163的下端,以便朝第二壳体111外侧延伸,从而连接到连接焊盘,该连接焊盘通过 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二板191的导电线路。第一接触部165为连接到本体部163的平板状 部,以便沿上下方向(即,第二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延伸。连接部164连接到第一接触部 165,且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第二接触部166为连接到连接部164外端的 部分,以便向外延伸。第二端子161通过一体模制的方式与第二壳体111形成为一体。因此,第二端子 161在本体部163置入第二壳体111中的状态下一体地附接到第二壳体111,且第一和第二 接触部165,166和连接部164的表面暴露在凸出部11 和配合表面118的相应侧表面。优 选地,例如,布置在第二壳体111中的第二端子161的数目为20,而间距为大约0. 4mm。此 夕卜,间距和数目可适当地变化。此外,作为沿短轴线方向延伸的厚端壁部的插入凸部112b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轴 线方向布置,且插入凸部112b的两端沿凸出部11 的长轴线方向连接到两端。插入凸部 112b为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紧密地配合的状态下插入凹端部12b中的部分, 以及与第二加强支架151附接的部分。第二加强支架151为在侧视图中具有门形或U形形状的一体式构件,该门形或U 形形状例如通过将冲压施加到金属板来形成。各第二加强支架151均包括杆形本体部154, 成对的尾部152和保持部153。第二加强支架151容置和保持在形成于插入凸部112b中的 支架保持凹部123中。尾部15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二板191的固定焊盘。在本发明中,为凸出部11 的上表面的两侧的配合表面118处于同一表面,且构 造为平的或光滑的表面。此外,作为配合引导件的倒角部118a形成在凸出部11 的外周 向端处;即是说,在配合表面118的外端处。此外,第二端子161的所有部分均不从配合表 面118和倒角部118a凸出。具体而言,暴露于配合表面118的第二端子161的连接部164 的表面与配合表面118在同一表面上。此外,在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与连接部 164连接的位置的部分的表面与倒角部118a在同一表面上,以便该部分的表面暴露于倒角 部 118a。参看图8至图11,将提供紧密地配合第一连接器1以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的操 作的描述。在尾部6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一板91的导电线路,且尾部52通过焊接等 方式连接到第一板91的固定焊盘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表面贴装到第一板91。
如图8至图10中所示,第二接触部66的远端从侧壁部14的第一端子容置腔体15 凸起以插入凹槽部12a中,而第一接触部65的远端从凸出部13的第一端子容置腔体15凸 起以插入凹槽部12a中。因此,如图11中所示,插入凹槽部12a中的第二连接器101的第 二端子161可夹在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此外,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 部66大致在沿第一壳体11厚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且彼此相对。同样地,在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二板191的导电线 路且第二加强支架151的尾部15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二板191的固定焊盘的状态 下,第二连接器101表面贴装到第二板191。如图8至图10中所示,第一接触部165在沿凸出部11 的内侧壁延伸的同时露 出,且第二接触部166在沿第二凸出部11 的外侧壁延伸的同时露出。此外,接触凹部166a 形成于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由于此构造,如图11中所示,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 161的插入凹槽部12a中的第一接触部165和第二接触部166可分别与第一端子61的第 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 (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夹住第二端子161)进行接 触。此外,由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凹部166a相接合,因 此,即使在接收到释放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紧密配合的力,即是说,即使 在接收到将第二连接器101从第二连接器101移除的移除力时也很难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 第二连接器101。即,增大了所需的移除力。以下描述集中于操作人员在不能看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配合表面 情况下执行紧密配合操作的情况。首先,在第一连接器1的配合表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 配合表面相对,以便第一连接器1的配合表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配合表面抵靠接触的状 态下,操作人员朝任一连接器移动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在此情况下,由于 以摸索的方式执行紧密配合操作,因此不可以以准确的方式执行定位。因此,如图8中所 示,第一连接器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第二连接器101的中心轴线在很大程度上未对准。具 体而言,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右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与在第一连接器1的右侧 的凸起部22的上表面抵靠接触,同时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右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 118与第一连接器1的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抵靠接触。出于此原因,第一连接器1的 配合表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配合表面不平行,而是第二板191相对于第一板91倾斜。因 此,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摸索的方式察觉到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101在很大程度 上未对准,以及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二板191的倾斜方向在第一连接器1的右侧。因此,操作人员朝第一连接器1的左侧移动第二连接器101。然后,如图9中所示, 在第二连接器101右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从第一连接器1的右侧的凸起部22 的上表面降低,同时由第二倒角部2 引导以与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进行抵靠接触。此 外,在图9中所示的状态下,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右侧的凸出部11 的倒角部118a与在第 一连接器1的右侧的第二倒角部2 抵靠接触。另一方面,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右侧的凸 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仍与第一连接器1的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抵靠接触。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和在第一连接器1的两侧的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在 同一表面上,且为平的。此外,在第二连接器101的两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在 同一表面上,且为平的。因此,可以通过移动第二连接器101来朝第一连接器1的左侧和右 侧顺畅地滑动,同时第二连接器101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在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和第一连接器1的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上滑动一定范围,直到左侧和右侧的凸 出部11 的倒角部118a与左侧和右侧的第二倒角部2 进行抵靠接触,来执行第一连接 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定位。换言之,由于形成了具有形成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左侧和右侧的配合表面118的 倒角部118a的凸出部112a,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滑动的区域范围变窄,且 因此,可以以容易的方式执行定位。此外,由于在第一连接器1的两侧的侧壁部14的配合 表面18和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在同一表面上且为平的,从而可以移动第二连接器101 以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顺畅地滑动。此外,如图9中所示,距离A设定为比距离B更长。即是说,从第一连接器1的左 侧或右侧的第二倒角部22a到凸出部13的相对侧表面的距离A设定为大于从第二连接器 101的左侧或右侧的各凸出部11 的外侧表面到各凸出部11 的内侧表面的距离B。因 此,只要其在该范围内,直到使在左侧和右侧的凸出部11 的倒角部118a与在左侧和右侧 的第二倒角部2 进行抵靠接触,则在左侧和右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就与凸出 部13的配合表面13a和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抵靠接触,而不配合到凹槽部12a中。因 此,可以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顺畅地滑动。即是说,可以执行定位,同时 防止第二连接器101在第一连接器1处卡住。然后,如图10中所示,当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左侧和右侧的凸出部11 的位置对 应于在第一连接器1的左侧和右侧的凹槽部12a的位置时,就完成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 连接器101之间的定位。在此状态下,当第二连接器101向下移动时,如图11中所示,在第 二连接器101的左侧和右侧的凸出部11 就插入在第一连接器1的左侧和右侧的凹槽部 12a中,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连接器161的第一接触部165进行接触,第一 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进行接触,因此,第一连接器1 紧密地配合地连接到第二连接器101。这样,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就彼此电连接。结果,连接到第一板91上的连 接焊盘的导电线路连接到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该导电线路电连接到与第二板191的连接 焊盘连接的导电线路,该导电线路连接到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 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彼此进行多点接触,从而可以牢固地保持稳定的电连接。此外,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处于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接 触凹部166a接合的状态下。由于此构造,即使接收到释放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 之间的紧密配合的力时,也就是,即使接收到用于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的移 除力时,也很难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即是说,增大了所需的移除力。如上文所述,在本发明中,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第一连接器1具有第 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具有安装于其中的第一端子61,第一壳体11包括凸出部13、形成 在凸出部13两侧处的凹槽部12a、以及形成在各凹槽部12a的两侧处的侧壁部14 ;以及第 二连接器101,构造成用以紧密地配合到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第二壳体111, 第二壳体111具有与第一端子61接触的第二端子161,该第二壳体111包括凸出部13插 入其中的凹槽部113,以及形成在凹槽部113的两侧处以插入凹槽部12a中的凸出部112a, 其中第一倒角部18a形成在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的内端,且第二倒角部2 形成于配 合表面18的在侧壁部14的两端处的部分以设置于第一倒角部18a的外侧;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与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在同一表面上;以及,从左侧或右侧的第二倒角部 22a到凸出部13的相对侧表面的距离大于从左侧或右侧的各凸出部11 的外侧表面到另 一侧的各凸出部11 的内侧表面的距离。由于该构造,使得摸索进行的紧密配合操作变得容易,且因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 周期内以准确的方式完成紧密配合操作,因此,改善了板对板连接器的可操作性。此外,配合表面13a、18为平的,且第一端子61中的所有部分均不从配合表面13a、 18凸出。此外,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为平的,且第二端子161中的所有部分均不从 配合表面118凸出。由于此构造,从而可以通过移动第二连接器101以相对于第一连接器 1顺畅地滑动来执行定位。此外,当使左侧或右侧的配合表面118与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抵靠接触时,另 一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就与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进行抵靠接触。由于此 构造,左侧和右侧的凸出部11 的配合表面118可与凸出部13的配合表面13a和侧壁部 14的配合表面18进行抵靠接触,同时阻止了配合到凹槽部12a中,且因此,可以在防止第二 连接器101在第一连接器1处卡住的同时执行定位。尽管示出且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可以想到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 设计出并未脱离以上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a)第一连接器(1),其具有第一壳体(11),该第一壳体具有安装于其中的第一端子 (61),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岛形部(13),插入凹部(1 ),其形成在所述岛形部(1 的两侧,以及侧壁部(14),其形成在各所述插入凹部(12a)的两侧;以及(b)第二连接器(101),其构造成紧密地配合到所述第一连接器(1),所述第二连接器 (101)具有第二壳体(111),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二端子(161),所 述第二壳体(111)包括凹槽部(113),所述岛形部(13)插入该凹槽部中,以及凸出部(11 ),其形成在所述凹槽部(11 的两侧以插入所述插入凹部(12a)中,其中(c)第一级配合引导件(18a)形成在所述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的内端,且第二 级配合引导件(22a)形成于所述配合表面(18)的在所述侧壁部(14)的两端处的部分以设 置于所述第一级配合引导件(18a)的外侧;(d)所述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与所述岛形部(1 的配合表面(13a)在同一表 面上;以及(e)从左侧或右侧的所述第二级配合引导件(22a)到所述岛形部(1 的相对侧表面 的距离大于从左侧或右侧的各所述凸出部(112a)的外侧表面到另一侧的各所述凸出部 (112a)的内侧表面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侧壁部(14)和所述岛形部(1 的配合表面(18和13a)为平的,且所述第 一端子(61)的所有部分均不从所述配合表面(18和13a)凸出,以及其中,所述凸出部(112a)的配合表面(118)为平的,且所述第二端子(161)的所有部 分均不从所述配合表面(118)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级配合引导件(18a)为形成在 所述配合表面(18)的内端的倒角部,且所述第二级配合引导件(22a)为形成于在所述配合 表面(18)上形成的凸起部02)的内端的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使在所述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凸出部 (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抵靠接触时,在所述另一侧 的所述凸出部(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岛形部(13)的配合表面(118)进行抵靠接 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级配合引导件(18a)为形成在 所述配合表面(18)的内端的倒角部,并且所述第二级配合引导件(22a)为形成于在所述配 合表面(18)上形成的凸起部02)的内端的倒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使在所述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凸出部 (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抵靠接触时,在所述另一侧 的所述凸出部(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岛形部(13)的配合表面(13a)进行抵靠接 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使在所述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凸出部 (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抵靠接触时,在所述另一侧 的所述凸出部(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岛形部(13)的配合表面(13a)进行抵靠接 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使在所述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凸出部 (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侧壁部(14)的配合表面(18)抵靠接触时,在所述另一侧 的所述凸出部(112a)的配合表面(118)与所述岛形部(13)的配合表面(13a)进行抵靠接 触。
全文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其中,第一级配合引导件(18a)布置在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11)的侧壁部(14)的内端,岛形部(13)布置在由侧壁部围绕的凹部(12a)中,第二级配合引导件(22a)布置在第一壳体的四个角,侧壁部的配合表面(18)与岛形部的配合表面在同一表面上,且两侧壁部上的配合引导件之间的间隙设定成预定值。由于这种构造,使得摸索进行的紧密配合操作变得容易,且因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以准确的方式来完成紧密配合操作。因此,可以提供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较高可靠性的板对板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12/52GK102144338SQ200980134659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日
发明者山根古寺, 武内龙太朗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