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绕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821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次级绕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动PHC线圈的次级绕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汽油发动机向高转速、高压缩比、大功率、低油耗和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点火装置已经不适应使用要求。点火装置的核心部件是点火线圈和开关装置,通常的点火线圈里面有两组线圈,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用较粗的漆包线,通常用 0. 5 1毫米左右的漆包线绕200 500匝左右;次级线圈用较细的漆包线,通常用0. 1毫米左右的漆包线绕15000 25000匝左右。在点火线圈的制造过程中,其中一道关键工序为次级线圈绕线单元,本单元包括 次级骨架上料,次级线圈绕线,醮松香,焊接,折弯,压高压帽及最后装入壳体。在整个过程中次级线圈表面不允许手工接触。目前生产线上已有此次级线圈装配生产线,但由于国内汽车行业的迅猛增速,因次级绕组机是整个单元的瓶颈设备已无法满足生产。由此可知,现有的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已不能满足产能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可有效提高次级绕组的产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包括上料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一传感器;取件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移动气缸是否达到工作位置的接近传感器和工件高度是否放到位的高度传感器;以及下料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二传感器。优选的,还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次级绕组上料装置是否正在运行的三色塔灯。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传感器对次级绕组进行精确定位,可实现可靠的工件取放,且利用已有的离线绕线机,与目前已有的次级绕线单元联合,保证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操作可靠,进而提高次级绕组的产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次级绕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0014]参见图1,为本实施例中次级绕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包括上料位置1,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一传感器;取件位置2,设置有用于检测移动气缸4是否达到工作位置的接近传感器和工件高度是否放到位的高度传感器;以及下料位置3,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二传感器。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次级绕组上料装置是否正在运行的三色塔灯 (图中未示出)。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线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包括绕线机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1#绕线机与已有绕线单元的操作流程第1步、将绕线完成后的两段工装从1#绕线机上取下,放上周转车,然后等待;第2步、手动打开安全门;第3步、操作工从周转车上取第一段工装并放到上料架上,取放工装时用提手,避免了操作时碰到工件,然后工装紧固;步骤4、手动关上安全门,绿灯闪烁;步骤5、工件被气缸送入到工作位置,该气缸可带动工件从上料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步骤6、机器人完成工上下料后,对此工装上下料;步骤7、完成后上下料后把托架自动推出;步骤8、三色塔灯,绿灯亮,打开安全门松开工件;步骤9、取下工装,并放到周转车上;重复步骤3至步骤9把上完料的工件搬送到离线绕线机。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传感器对次级绕组进行精确定位,可实现可靠的工件取放,且利用已有的离线绕线机,与目前已有的次级绕线单元联合,保证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操作可靠,进而提高次级绕组的产能。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一传感器; 取件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移动气缸是否达到工作位置的接近传感器和工件高度是否放到位的高度传感器;以及下料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二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次级绕组上料装置是否正在运行的三色塔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次级绕组上料装置,包括上料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一传感器;取件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移动气缸是否达到工作位置的接近传感器和工件高度是否放到位的高度传感器;以及下料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工件存放的位置是否空闲的第二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对次级绕组进行精确定位,可实现可靠的工件取放,且利用已有的离线绕线机,与目前已有的次级绕线单元联合,保证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操作可靠,进而提高次级绕组的产能。
文档编号H01F41/06GK202189676SQ201120319430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1日
发明者周立刚, 唐瑞晟, 许亮, 许文国 申请人: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