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5959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指公母同体的公端连接器可配合另一结构相同的母端连接器对接使用,即可将另一绝缘座体的插接部嵌插于嵌置部内,使第二端子组与第一端子组呈相对应抵持接触,只需利用一套模具即可制造,使生产及组装成本得以有效降低。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电脑、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皆已普遍存在于社会上各个角落,且时下电子产品都趋向于轻、薄、短、小,而为了能使电子产品体积缩小,电子产品内部电路板上的零组件构造,则需要更为的精密且小型化,整体结构强度亦需随的加强,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再者,传统的连接器(如板对板连接器、线对板连接器或其它型式的连接器)通常 会利用一个公端连接器及一个母端连接器进行配合对接,并将信号或电源通过电路板来传送至控制电路中,但因此种公端连接器及母端连接器可供端子组定位的座体构造不同,便需要利用两套模具及不同的制作过程分别进行生产,造成整体成本无法有效降低,且公端连接器及母端连接器于设计时,即需要考量到座体结构如何设计及模具使用成本是否较为低廉,亦需要配合端子组与其它零组件的形状及结构来进行设计,才可使连接器制造品质、生产成本及结构稳定性得以有效控制。然而,当公端连接器及母端连接器的座体对接时,可将公座与母座上的端子组相互抵持接触,从而实现两个平行相对的电路板间的电性对接,但因公座与母座结构大都不相同,其两组规格的端子组的外观尺寸及形状上亦有些许的差异,当公座与母座于对接时,便会因公座与母座上并无任何匹配的导引或防呆结构,让使用者极易因未注意到端子组的设置型态,进而将公座误插于母座内部所造成端子组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或是因端子组变形造成抵接处的抵持接触力量不足而产生松动或脱落的情况。此外,公座与母座的底部大都皆设计成封闭式的结构,并使端子组为分别与公座或母座内部的端子槽间紧密结合,当公座与母座于对接时,便会因端子槽上并无足够的空间可作较佳的弹性变形,极易使端子组间相互刮擦、损伤而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甚至很可能产生有公座、母座因端子组间形成卡制而无法拔出的情况发生,使得整体操作上较为不便与困难且不顺手,故,座体的模块化结构设计上便需要更加小心与谨慎,并在座体有限的空间下要如何妥善安排端子组与其它零组件整体空间配置,亦将是影响连接器设计上的高度能否降低且更为薄型化的关键所在,而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公母连接器的问题与缺失,于是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板对板连接器实用新型诞生。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绝缘座体所具的对接部两侧处分别设有嵌置部及插接部,并于嵌置部与对接部间内凹的容置槽道设有可供第一端子组定位的多个端子槽,而插接部上所具的定位凸体与对接部间则形成有对接空间,并于定位凸体定位有第二端子组,即可将另一绝缘座体插接部的定位凸体嵌插于嵌置部的容置槽道内,其对接部便会嵌入于对接空间中,同时使第二端子组与第一端子组呈相对应抵持接触后形成电性对接,此种模块化的公母同体结构设计,只需利用一套模具即可制造,使生产及组装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且可妥善安排端子组整体空间配置,并达到结构稳定、组装容易、便于量产且成本低廉的效用。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绝缘座体的对接部的基底一侧处向上凸伸出第一边板及第一边板两侧的第二边板,且第一边板、第一边板与第二边板间形成有连通于对接空间凹陷状的轨槽,当另一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嵌插时,可使另一基底沿着轨槽嵌插于对接空间中,且第一边板抵靠于基底侧边处的导引与限位作用,便可将另一对接部与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呈相对应互补状的嵌合卡固,以有效避免因误插所造成端子组产生变形或结构破·坏,甚至是绝缘座体形成卡制而无法拔出等问题,并具有良好的防呆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第一端子组的基部一侧处向下弯折有具第一凸点的抵持部及悬臂,并于悬臂底面朝端子槽向上斜伸形成有抵止面,且抵止面末端以一弯折部朝抵持部向上反折有接触部,而接触部朝抵持部向上弯折形成有第二凸点,再朝端子槽反折有转折端,以此悬臂结构设计,可增加第二凸点至弯折部的力臂长度,使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受力时具有较佳的弹性而不会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整体结构更为稳定,当另一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嵌插时,可使第二端子组的连接部进入于第一端子组的弹性空间内,同时凭借第一端子组的第一凸点与第二凸点相对夹抵于第二端子组上形成电性对接,更能增加端子组的抵持接触力量,并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绝缘座体嵌置部的各端子槽沿着容置槽道延伸至对接部壁面处的顶部位置皆形成有一退缩空间,而第二端子组抵触于第一端子组的过程中,其接触部便以基部为支点朝端子槽弹性位移至退缩空间内,以供第一端子组对接时的弹性位移行程变大,并利用悬臂抵紧于端子槽底面处作为接触部抵持时的弹性行程限位,使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不会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体、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其中该绝缘座体具有一对接部,并于对接部两侧处分别设有嵌置部及插接部,且嵌置部与对接部间所内凹的容置槽道长边方向设有供第一端子组定位的多个端子槽,而插接部上具有嵌插于另一插接部的容置槽道内的定位凸体,且定位凸体与对接部间形成有供另一对接部嵌入的对接空间,并于定位凸体长边方向定位有第二端子组;该第一端子组具有一基部,并于基部一侧处向下弯折有抵持部及由抵持部延伸对应于容置槽道底部的悬臂,而悬臂底面朝端子槽向上斜伸形成有抵止面,且抵止面末端以一弯折部朝抵持部向上反折有接触部,且抵持部、悬臂与接触部间形成有弹性空间;该第二端子组也具有一基部,并于该第二端子组的基部一侧处设有能够抵持于另一第一端子组上形成至少一点电性接触且位于弹性空间内的连接部。[001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具有呈长矩形的基底,并于基底一侧处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平行于嵌置部的第一边板,且第一边板两侧同向延伸有较基板的宽度短的第二边板,再于基底、第一边板与第二边板间形成有连通于对接空间且供另一基底嵌入的凹陷状轨槽。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各第二边板后方朝插接部为纵向形成有供另一第二边板嵌入的镂空部。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绝缘座体的嵌置部具有由对接部延伸而成的基板,并于基板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第一侧壁,而基板相邻于第一侧壁的另一侧两边处沿着短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延伸至插接部上的阶面状第二侧壁,而绝缘座体的插接部具有由对接部延伸而成的底板,并于底板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平行于第一侧壁的定位凸体。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嵌置部上的多个端子槽呈间隔排列状,且各端子槽由第一侧壁沿着基板延伸至对接部位置。 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定位凸体两侧处延伸至第二侧壁上且远离于第一侧壁,且定位凸体的宽度与长度皆分别小于容置槽道的宽度与长度。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绝缘座体嵌置部的各端子槽沿着容置槽道延伸至对接部壁面处皆形成有一退缩空间,而第一端子组的抵持部分别向下伸入于容置槽道内,悬臂末端的接触部分别由端子槽向上伸入且位于退缩空间内,并于基部相对于接触部的另一侧处设有焊接部,且焊接部朝基部向上弯折形成有一支撑臂。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第一端子组的抵持部朝基部反向表面为形成有第一凸点,并于接触部朝抵持部向上弯折形成有与第一凸点凸出于容置槽道相对内侧处的第二凸点,再朝端子槽反折有转折端。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第二端子组的连接部朝基部向下弯折形成有第一侧臂,并于连接部相对于第一侧臂的另一侧处向下弯折形成有第二侧臂。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该连接部上的第一侧臂平行于第二侧臂,并于第二侧臂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卡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此种模块化的公母同体结构设计,只需利用一套模具即可制造,使生产及组装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且可妥善安排端子组整体空间配置,并达到结构稳定、组装容易、便于量产且成本低廉的效用。2、有效避免因误插所造成端子组产生变形或结构破坏,甚至是绝缘座体形成卡制而无法拔出等问题,并具有良好的防呆功能。3、具有较佳的弹性而不会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整体结构更为稳定,更能增加端子组的抵持接触力量,并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4、不会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003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接前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接后的侧视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座体;10_对接空间;11_对接部;110-退缩空间;111_基底;112_第一边板;113_第二边板;114_轨槽;115_镂空部;12-嵌置部;121-基板;
122-第一侧壁;123-第二侧壁;124-容置槽道;125_端子槽;13_插接部;131_底板;132-定位凸体;2_第一端子组;20_弹性空间;21_基部;22_抵持部;221_第一凸点;23_悬臂;231-抵止面;232_弯折部;24_接触部;241_第二凸点;242_转折端;25_焊接部;251-支撑臂;3_第二端子组;31_基部;32_连接部;321_第一侧臂;322_第二侧臂;323_卡 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I、图2、图3、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俯视图及立体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绝缘座体I、第一端子组2及第二端子组3,其中该绝缘座体I具有呈长矩形的对接部11,并于对接部11两侧处分别设有嵌置部12及插接部13,其嵌置部12具有基板121,且基板121由对接部11朝前方所延伸而成,并于基板121前侧处沿着长边方向为垂直向上凸伸出第一侧壁122,而基板121相邻于第一侧壁122的另一侧两边处则沿着短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延伸至插接部13上的阶面状第二侧壁123,且基板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与对接部11间内凹形成有呈U形状的容置槽道124,再于嵌置部12上长边方向设有可供第一端子组2定位的多个间隔排列状端子槽125,且各端子槽125由第一侧壁122沿着基板121延伸至对接部11前方壁面处的顶部位置皆形成有一预定槽深的退缩空间110。再者,插接部13具有一底板131,且底板131由对接部11朝后方所延伸而成,并于底板131后侧处沿着长边方向为垂直向上凸伸出平行于第一侧壁122的定位凸体132,而定位凸体132两侧处为延伸至第二侧壁123上且远离于第一侧壁122,并于底板131、定位凸体132与对接部11、第二侧壁123间形成有呈凹陷状的对接空间10,且定位凸体132的宽度与长度皆分别略小于容置槽道124的宽度与长度,另于定位凸体132上可利用镶嵌射出方式(Insert Molding)沿着长边方向一体成型有对应于第一端子组2且呈间隔排列状的第二端子组3。然而,对接部11具有向上凸出的呈长矩形的基底111,并于基底111 一侧处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平行于嵌置部12的第一侧壁122的第一边板112,其第一边板112两侧同向延伸有较基板111的宽度短且相邻于第二侧壁123处的第二边板113,再于基底
111、第一边板112与第二边板113间形成有连通于对接空间10的凹陷状轨槽114,且各第二边板113后方朝插接部13纵向形成有可为凹槽或透孔型式的镂空部115。该第一端子组2具有一基部21,并于基部21 —侧处向下弯折有抵持部22及由抵持部22延伸的悬臂23,且抵持部22朝基部21反向表面形成有第一凸点221,其悬臂23底面朝端子槽125向上斜伸形成有位于退缩空间110内的抵止面231,且抵止面231末端以一弯折部232朝抵持部22则向上反折有接触部24,而接触部24朝抵持部22向上弯折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凸点221的第二凸点241,再朝端子槽125反折有转折端242,且抵持部22、悬臂23与接触部24间形成有可供接触部24弹性变形的弹性空间20,另于基部21相对于接触部24的另一侧处设有焊接部25,且焊接部25朝基部21向上垂直弯折形成有一支撑臂251。该第二端子组3也具有一基部31,并于基部31 —侧处设有连接部32,且连接部32朝基部31向下垂直弯折形成有第一侧臂321,而连接部32相对于第一侧臂321的另一侧处向下垂直弯折形成有平行于第一侧臂321的第二侧臂322,并于第二侧臂322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弧形卡扣323。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先将第一端子组2定位于绝缘座体I嵌置部12的多个端子槽125内,并使基部21 —侧处的抵持部22分别对应于第一侧壁122向下伸入于容置槽 道124内,且悬臂23对应于基板121位置后,其接触部24则由端子槽125向上伸入且位于对接部11前方壁面处的退缩空间110内,同时使抵持部22的第一凸点221与接触部24的第二凸点241略凸出于容置槽道124相对内侧处,而基部21另一侧处的焊接部25则由支撑臂251向下垂直越过至第一侧壁122前方底部位置,再水平穿出至绝缘座体I外部。另第二端子组3利用镶嵌射出方式(Insert Molding) —体成型于绝缘座体I的插接部13上,使基部31 —侧处的连接部32以第一侧臂321由底板131位置向上垂直伸入于对接空间10内且结合于定位凸体132前方处后,再由连接部32相对于第一侧臂321另一侧处的第二侧臂322则向下垂直越过且结合于定位凸体132后方处成为一体,便完成本实用新型板对板公端连接器或母端连接器整体的组装。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端子组3与绝缘座体I的插接部13利用镶嵌射出方式一体成型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亦可视结构设计上的考量来选择利用组装方式使第二端子组定位于插接部13上结合成为一体,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请同时参阅图2、图3、图5、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俯视图、较佳实施例对接前的侧视剖面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接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公端连接器的绝缘座体I可配合母端连接器另一结构相同的绝缘座体I作对接使用,此种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模块化的公母同体结构设计,只需利用一套模具即可制造,而使生产及组装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且可妥善安排第一端子组2及第二端子组3整体空间配置,以确保端子组不会因受到过度挤压产生变形或结构破坏的缺失,并达到结构稳定、组装容易、便于量产且成本低廉的效用。当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先将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于绝缘座体I上的第二端子组3及第二端子组3分别焊接于相对应的预设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且第一端子组2的焊接部25及第二端子组3的基部31与预设电路板的焊接方式可利用表面黏着技术(SMT)或是穿出预设电路板的穿孔式(Through Hole)进行焊接,但此种利用表面黏着技术(SMT)的焊接方式为具有快速量产及品质容易控管的效用。续将另一绝缘座体I翻转倒置于绝缘座体I上方处,使另一对接部11对正于绝缘座体I的对接空间10,且另一插接部13对正于嵌置部12,再将另一对接部11向下嵌插于对接空间10中,其另一基底111即沿着轨槽114处嵌入于对接空间10中,而另一第一边板112抵靠于基底111侧边处,同时凭借第二边板113嵌入镂空部115的导引与限位作用,并将另一嵌置部12的阶面状第二侧壁123与嵌置部12对应的第二侧壁123相互抵靠,便可将另一对接部11与绝缘座体I的对接部11呈相对应互补状的嵌合卡固,同时使另一插接部13的定位凸体132嵌插于绝缘座体I嵌置部12的容置槽道124内,其对接部11便会嵌入于对接空间10中,且嵌置部12的第一侧壁122位于定位凸体132外侧位置,同时使第二端子组3抵持于第一端子组2上形成至少一点电性接触后,从而实现两个平行相对的预设电路板间的电性对接,且可通过对接部11有效避免因另一绝缘座体I误插所造成端子组产生变形或结构破坏的缺失,甚至是绝缘座体I形成卡制而无法拔出等问题,并具有良好的防呆功能。而第二端子组3在抵触于第一端子组2的过程中,可使连接部32两侧处的第一侧臂321及第二侧臂322分别推顶于接触部24的第二凸点241与抵持部22的第一凸点221, 其接触部24便以基部21为支点朝端子槽122弹性位移至对接部11前方壁面处的退缩空间110内,以供第一端子组2对接时的弹性位移的行程变大,并利用悬臂23的抵止面231抵紧于端子槽125底面处作为接触部24的弹性行程限位,同时使接触部24便以悬臂23的弯折部232为支点朝退缩空间110呈一弹性变形,以此悬臂23结构设计可增加接触部24的第二凸点241至弯折部232的力臂长度,使第一端子组2的接触部24受力时具有较佳的弹性而不会产生过度变形或结构破坏的缺失,整体结构更为稳定。另第二端子组3的连接部32完全进入于第一端子组2的弹性空间20内后,便可凭借第一端子组2的第一凸点221与第二凸点241相对夹抵于连接部32两侧处的第一侧臂321及第二侧臂322上形成电性对接,并利用第二侧臂322的卡扣323扣持于第一端子组2的第一凸点221上稳固定位,让使用者将另一绝缘座体I进行嵌插时可产生一定的段落手感,并增加端子组间的抵持接触力量而形成稳固、确实的定位,进而达到组装容易、定位牢靠且信号传输良好的功效。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举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板对板连接器,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创作,实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盼审委早日赐准本案,以保障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的辛苦创作,倘若钧局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德便。
权利要求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体、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其特征在于 该绝缘座体具有一对接部,并于对接部两侧处分别设有嵌置部及插接部,且嵌置部与对接部间所内凹的容置槽道长边方向设有供第一端子组定位的多个端子槽,而插接部上具有嵌插于另一插接部的容置槽道内的定位凸体,且定位凸体与对接部间形成有供另一对接部嵌入的对接空间,并于定位凸体长边方向定位有第二端子组; 该第一端子组具有一基部,并于基部一侧处向下弯折有抵持部及由抵持部延伸对应于容置槽道底部的悬臂,而悬臂底面朝端子槽向上斜伸形成有抵止面,且抵止面末端以一弯折部朝抵持部向上反折有接触部,且抵持部、悬臂与接触部间形成有弹性空间; 该第二端子组也具有一基部,并于该第二端子组的基部一侧处设有能够抵持于另一第一端子组上形成至少一点电性接触且位于弹性空间内的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具有呈长矩形的基底,并于基底一侧处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平行于嵌置部的第一边板,且第一边板两侧同向延伸有较基板的宽度短的第二边板,再于基底、第一边板与第二边板间形成有连通于对接空间且供另一基底嵌入的凹陷状轨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的对接部各第二边板后方朝插接部为纵向形成有供另一第二边板嵌入的镂空部。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的嵌置部具有由对接部延伸而成的基板,并于基板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第一侧壁,而基板相邻于第一侧壁的另一侧两边处沿着短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延伸至插接部上的阶面状第二侧壁,而绝缘座体的插接部具有由对接部延伸而成的底板,并于底板沿着长边方向垂直向上凸伸出平行于第一侧壁的定位凸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嵌置部上的多个端子槽呈间隔排列状,且各端子槽由第一侧壁沿着基板延伸至对接部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凸体两侧处延伸至第二侧壁上且远离于第一侧壁,且定位凸体的宽度与长度皆分别小于容置槽道的宽度与长度。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嵌置部的各端子槽沿着容置槽道延伸至对接部壁面处皆形成有一退缩空间,而第一端子组的抵持部分别向下伸入于容置槽道内,悬臂末端的接触部分别由端子槽向上伸入且位于退缩空间内,并于基部相对于接触部的另一侧处设有焊接部,且焊接部朝基部向上弯折形成有一支撑臂。
8.如权利要求I或7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组的抵持部朝基部反向表面为形成有第一凸点,并于接触部朝抵持部向上弯折形成有与第一凸点凸出于容置槽道相对内侧处的第二凸点,再朝端子槽反折有转折端。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子组的连接部朝基部向下弯折形成有第一侧臂,并于连接部相对于第一侧臂的另一侧处向下弯折形成有第二侧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上的第一侧臂平行于第二侧臂,并于第二侧臂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卡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体、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其中绝缘座体具有一对接部,并于对接部两侧处分别设有嵌置部及插接部,且嵌置部与对接部间所内凹的容置槽道设有可供第一端子组定位的多个端子槽,而插接部上具有定位凸体,且定位凸体与对接部间形成有对接空间,并于定位凸体定位有第二端子组,即可将另一绝缘座体插接部的定位凸体嵌插于嵌置部的容置槽道内,其对接部便会嵌入于对接空间中,同时使第二端子组与第一端子组呈相对应抵持接触,此种公母同体的公端连接器配合另一结构相同的母端连接器作对接使用,只需利用一套模具即可制造,使生产及组装成本得以有效降低。
文档编号H01R12/50GK202616476SQ20122018504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6日
发明者陈俊元 申请人: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