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排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585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性排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性排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使得排线两端接点位于不同直线上并且方便自动 化生产的软性排线结构。
背景技术
软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 FFC)为一种信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信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该软性排线与电连接器搭配使用,以将信号由一端传递至另外一端,达到信号传递的目的。一般来说,软性排线的本体呈长条形结构,其在设置于电子产品中时,需要配合产品内部空间的设计以及绕过其它电子零组件,故本体必须要有一些折叠固定的结构设计,以使软性排线的长条形本体可以做一些弯折与折叠的构造,如此软性排线的本体才可以顺利地组装于电子产品内部。如图I所示,即为一种现今软性排线I弯折固定的作法,其利用绝缘胶带10将软性排线I的弯折部12、重叠部14及夹角部16以环绕的方式固定,如此不但使得软性排线I可以配合产品内部的空间设计,也可使得软性排线I两端的接点18位于不同的直线方向上,借以利于与设于不同方向位置的连接器搭接。然而,随着产品朝向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此种利用绝缘胶带以环绕的方式固定软性排线的弯折部、重叠部及夹角部的作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绝缘胶带环绕弯折部与重叠部的部份会造成厚度增加,而且利用绝缘胶带的固定方式不利于自动化大量生产,因此无法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性排线结构,解决现有利用绝缘胶带环绕固定软性排线的弯折部、重叠部及夹角部的作法造成厚度增加与无法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排线结构,包括数条导线,该些导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及至少一弯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位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之间,且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位于不同直线上;及一绝缘层,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的该第一线段、该第二线段及该弯折部以分别形成一第一包覆部、一第二包覆部及一折弯保护部,该第一包覆部、该第二包覆部及该折弯保护部的厚度皆为相等。所述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三线段及另一弯折部,其中该另一弯折部位于该第二线段及该第三线段之间,且该第二线段及该第三线段位于不同直线上,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的该第三线段及该另一弯折部以分别形成一第三包覆部及另一折弯保护部,该第一包覆部、该第三包覆部及该另一折弯保护部的厚度皆为相等。所述每一条该导线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触点及一第二接触点,该些导线的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外露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端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一接触点的间距等于该第二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二接触点的间距。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一接触点的间距大于该第二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二接触点的间距。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宽度。所述每一条该导线的两端分别经过加工后形成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一接触点的宽度大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的线宽。所述弯折部、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的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该第一线段的线宽等于该第二线段的线宽。所述每一条该导线为一铜线,且该铜线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包覆部、该第二包覆部及该折弯保护部之间亦形成该夹角。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软性排线结构,其在数条导线于合线热压于绝缘层的制程中就直接将导线弯折,如此使得弯折的导线被包覆于绝缘层中,以达到排线两端的接点位于不同直线上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软性排线结构的厚度均一且较薄,不会有造成厚度增加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软性排线结构直接于合线热压的制程中实施,故有利于自动化大量生产,因此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现有软性排线弯折固定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软性排线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软性排线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2软性排线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软性排线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软性排线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图5软性排线结构的俯视图。图8为图5软性排线结构再改良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2-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排线结构2,此软性排线结构2包含数条金属导线3及包覆于该些金属导线3的一绝缘层4,其中绝缘层4包括下绝缘层41及设置于下绝缘层41上的上绝缘层4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图4中将上绝缘层42隐藏而只留下绝缘层41于俯视图中。数条金属导线3排列设置于上绝缘层42与下绝缘层41之间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金属导线3具有第一线段31、第二线段32及弯折部33,其中弯折部33位于第一线段31及第二线段32之间且使第一线段31及第二线段32位于不同直线上。绝缘层4包覆该些金属导线3的第一线段31、第二线段32及弯折部33以分别形成第一包覆部431、第二包覆部432及折弯保护部433,其中第一包覆部431、第二包覆部432及折弯保护部433的厚度皆为相 等,如此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直接将软性排线折叠固定所造成的厚度增加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导线3的弯折部33、第一线段31与第二线段32之间形成一夹角a,该夹角a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包覆部431、第二包覆部432及折弯保护部433之间亦可形成夹角a,只要第一包覆部431、第二包覆部432及折弯保护部433沿着金属导线3的弯折部33、第一线段31与第二线段32的线路布局图案切齐包覆即可形成。每一条金属导线3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触点341及一第二接触点342,该金属导线3的第一接触点341及第二接触点342外露于绝缘层4的相对两端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35及一第二连接部36,于第一连接部35及第二连接部36下方各设有一补强板5,其中第一连接部35上的数个第一接触点341的间距大于第二连接部36上的数个第二接触点342的间距,且第一连接部35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部36的宽度。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第一连接部35的数个第一接触点341的间距可等于第二连接部36的数个第二接触点342的间距。请参阅图5-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软性排线结构6,此软性排线结构6 —样包含有数条金属导线7及包覆金属导线7的绝缘层8,其中绝缘层8包括下绝缘层81及上绝缘层82,在本实施例中,一样为了方便说明,图7中将上绝缘层82隐藏而只留下绝缘层81于俯视图中。数条金属导线7排列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位于上绝缘层82与下绝缘层81之间,其中该些金属导线7包括数条电源线71及信号线72,且该些电源线71集中设置于靠近软性排线结构6的一侧,而该些信号线72则集中设置于靠近软性排线结构6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让两组不同功能的电源线71及信号线72在软性排线结构6的两端形成不同的间隔设置,所以每一条电源线71具有第一线段711、第二线段712、第三线段713及二弯折部714,其中的一弯折部714位于第一线段711及第二线段712之间且使第一线段711及第二线段712位于不同直线上,另一弯折部714位于第二线段712及第三线段713之间且使第二线段712及第三线段713位于不同直线上。同样的,每一条信号线72亦是借由类似于弯折部714的结构使其分成三段,故在此不再赘述。绝缘层8包覆该些电源线71的第一线段711、第二线段712、第三线段713与二弯折部714以及信号线72的类似结构,如此以分别形成第一包覆部831、第二包覆部832、第三包覆部833及二折弯保护部834,其中第一包覆部831、第二包覆部832、第三包覆部833及折弯保护部834的厚度皆为相等。每一条金属导线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触点731及一第二接触点732,金属导线7的第一接触点731及第二接触点732外露于绝缘层8的相对两端以形成第一连接部74及第二连接部75,于第一连接部74及第二连接部75下方各设有一补强板9,其中第一连接部74的宽度小于第二连接部75的宽度,如此设计使得数条金属导线7在软性排线结构6的两端形成不同的间隔设置。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条金属导线7为一铜线,此铜线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电源线71的 第一线段711、第二线段712、第三线段713及二弯折部714的线宽皆为相等,同样的,信号线72的三段结构的线宽亦皆为相等,其中金属导线7两端的第一接触点731及第二接触点732的宽度大约等于金属导线7的线宽。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如图8所示,每一条金属导线7的两端可分别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第一接触点731’及第二接触点732’,此第一接触点731’及第二接触点732’的宽度大于第一线段711及第二线段712的线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软性排线结构利用在数条导线于合线热压于上下绝缘层的制程中就直接将导线弯折,如此使得弯折的导线被包覆于绝缘层中,以达到排线两端的接点位于不同直线上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软性排线结构的厚度均一且较薄,不会造成厚度增加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软性排线结构直接于合线热压的制程中实施,故有利于自动化大量生产,因此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条导线,该些导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及至少一弯折部,其中该弯折部位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之间,且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位于不同直线上 '及 一绝缘层,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的该第一线段、该第二线段及该弯折部分别形成一第一包覆部、一第二包覆部及一折弯保护部,该第一包覆部、该第二包覆部及该折弯保护部的厚度皆为相等。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三线段及另一弯折部,其中该另一弯折部位于该第二线段及该第三线段之间,且该第二线段及该第三线段位于不同直线上,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的该第三线段及该另一弯折部分别形成一第三包覆部及另一折弯保护部,该第一包覆部、该第三包覆部及该另一折弯保护部的厚度皆为相等。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条该导线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触点及一第二接触点,该些导线的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外露于该绝缘层的相对两端以形成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一接触点的间距等于该第二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二接触点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一接触点的间距大于该第二连接部的数个该第二接触点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条该导线的两端分别经过加工后形成该第一接触点及该第二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第一接触点的宽度大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的线宽。
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该第一线段与该第二线段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该第一线段的线宽等于该第二线段的线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条该导线为一铜线,且该铜线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性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部、该第二包覆部及该折弯保护部之间亦形成该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排线结构,包括数条导线,该些导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上,每一条该导线具有一第一线段、一第二线段及至少一弯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位于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之间,且该第一线段及该第二线段位于不同直线上;及一绝缘层,该绝缘层包覆该些导线的该第一线段、该第二线段及该弯折部分别形成一第一包覆部、一第二包覆部及一折弯保护部,该第一包覆部、该第二包覆部及该折弯保护部的厚度皆为相等。
文档编号H01B13/00GK202796144SQ20122035902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3日
发明者陈仁豪, 林贤昌 申请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