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262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具备:包含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的线圈部(2);以及连接器壳体部(3)。初级线圈通过在树脂制的初级卷线筒(211)的外周卷绕初级电线而形成。在连接器壳体部(3)上设置有从其嵌合孔内配置到连接器部的由导体构成的端子(4)。在端子(4)中,在配置于嵌合孔内的插入部(41),沿着线圈部(2)与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方向(A)形成有插入狭缝(42)。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大致沿着初级电线的卷绕方向(B)被引出,并且沿嵌合方向(A)插入于插入狭缝(42)。
【专利说明】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使内燃机的燃烧室内产生火花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以来,在内燃机的点火中,多使用点火线圈。在该内燃机中使用的点火线圈中,在初级卷线筒上卷绕初级电线而形成初级线圈,并且,在次级卷线筒卷绕次级电线而形成次级线圈。并且,将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以形成为同心状的方式配置在壳体内而形成线圈部,并使该线圈部的端部与配置有点火器的连接器壳体部的嵌合孔嵌合。
[0003]并且,当在初级卷线筒的外周卷绕初级电线后,将初级电线的绕线端部固定于设置在初级卷线筒的端子上。进而,将设置于初级卷线筒的端子、和设置于连接器壳体部的端子(导体引脚)通过进行电阻焊、熔融等处理接合在一起。
[0004]另一方面,例如,在专利文献I的点火线圈中,将初级线圈的卷绕开始侧以及卷绕结束侧的绕线固定于初级卷线筒的凸缘部上所设置的绕线保持部。进而,通过将端子嵌合固定在设置于凸缘部的绕线保持部来保持卷绕开始侧以及卷绕结束侧的绕线。并且,通过将端子直接配置在连接器部,能够废除设置于初级卷线筒的中间端子。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1240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将初级电线朝沿着初级卷线筒的轴向的上方引导,因此初级线圈在上方变大。并且,为了更容易进行点火线圈的组装,需要进一步在端子的组装构造上下功夫。
[0010]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组装工时以及部件数量、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2]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作为其基本结构具备:线圈部,通过在内外周呈同心状配置的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配置在线圈壳体内而形成;以及连接器壳体部,形成有供该线圈部的端部嵌合的嵌合孔,具有用于进行上述初级线圈的通电及其切断的连接器部。上述初级线圈通过在树脂制的初级卷线筒的外周卷绕初级电线而形成。在上述连接器壳体部设置有从上述嵌合孔内配置到上述连接器部的由导体构成的端子。在该端子中,在配置于上述嵌合孔内的插入部,沿着上述线圈部与上述连接器壳体部的嵌合方向形成有插入狭缝。上述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大致沿着上述初级电线的卷绕方向被引出,并且沿上述嵌合方向插入于上述插入狭缝。
[0013]发明效果[0014]在上述内燃机用点火线圈中,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和使之导通的端子的构造具有特征。
[0015]具体地说,将端子设置于连接器壳体部,在端子的插入部,沿着线圈部与连接器壳体部的嵌合方向形成有插入狭缝。并且,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大致沿着初级电线的卷绕方向被引出。
[0016]进而,当将线圈部嵌合于连接器壳体部时,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插入于配置在嵌合孔内的插入部的插入狭缝。此时,绕线端部与端子之间的接合借助绕线端部与端子的圧接进行。
[0017]由此,能够在进行线圈部与连接器壳体部的嵌合的同时进行绕线端部与端子的圧接。因此,能够极其简单地进行绕线端部与端子的接合(圧接),能够减少点火线圈的组装工时。
[0018]并且,通过采用将端子设置于连接器壳体部、并使绕线端部与端子圧接的构造,能够废除端子彼此的接合。由此,能够减少点火线圈的组装工时以及部件数量。
[0019]此外,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大致沿着初级电线的卷绕方向引出。由此,能够防止初级线圈在初级卷线筒的轴向变大。因此,能够使点火线圈在轴向小型化。并且,通过能够废除端子彼此的接合也能够使点火线圈小型化。
[0020]因此,根据上述内燃机用点火线圈,能够减少组装工时以及部件数量,能够实现小型化。
[0021]在具有上述的基本结构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中,上述连接器部能够形成为在上述连接器壳体部中与上述点火线圈的外部电连接的部分。并且,当在上述连接器壳体部内配置有内置了进行上述初级线圈的通电及其切断的开关电路的点火器的情况下,上述连接器部也可以是点火器的外设。
[0022]并且,作为优选的一例,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插入部具有:带板形状的板面相互面对的一对对置板部;以及与该一对对置板部的前端部彼此相连的前端板部,上述插入狭缝将上述前端板部隔断,并且连续地形成至上述一对对置板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确保端子的插入部的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以从正面观察的状态示出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剖视图。
[0024]图2是以从正面观察的状态示意性地示出该实施例所涉及的、连接器壳体部的周边的端子的配置的说明图。
[0025]图3是以从上面观察的状态示意性地示出该实施例所涉及的、连接器壳体部的周边的端子的配置的说明图。
[0026]图4是示出该实施例所涉及的、将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插入于端子的插入部的插入狭缝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5是示出该实施例所涉及的、将线圈部的端部向连接器壳体部的嵌合孔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6是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初级线圈的绕线端部向端子的插入部的插入狭缝插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9]图7是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端子的插入部的说明图。
[0030]图8是将实施例所涉及的、对置板部中的插入狭缝的周边放大示出的说明图。
[0031]图9是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其他端子的插入部的说明图。
[0032]图10是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其他端子的插入部的说明图。
[0033]图11是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其他端子的插入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参照图1?图11,对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5]首先,对该内燃机用点火线圈的概要进行说明。
[0036]图1利用从正面观察的截面示出内燃机用点火线圈I (以下仅称为点火线圈I)。
[0037]如该图所示,点火线圈I具备:线圈部2,该线圈部2通过在内外周呈同心状配置的初级线圈21以及次级线圈22配置在线圈壳体23内而形成;以及连接器壳体部3,该连接器壳体部3形成有供线圈部2的端部嵌合的嵌合孔31,且具有用于进行初级线圈21的通电及其切断的连接器部32。
[0038]图2以从正面观察的状态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器壳体部3周边的端子4的配置,图3以从上面观察的状态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器壳体部3周边的端子4的配置。图4示出将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到端子4的插入部41的插入狭缝42后的状态。在图2、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端子4的连接器部32附近的形状。
[0039]如图2、图3所示,初级线圈21通过在树脂制的初级卷线筒211的外周卷绕初级电线212而形成。在连接器壳体部3上设置有从嵌合孔31内配置到连接器部32的由导体构成的端子4。如图4所示,在端子4中,在配置于嵌合孔31内的插入部41上,沿着线圈部2与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方向A形成有插入狭缝42。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大致沿着初级电线212的卷绕方向B引出,并且沿嵌合方向A插入于插入狭缝42。
[0040]其次,对该点火线圈I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0041]如图1所示,本例的点火线圈I将线圈部2配置在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火花塞孔内,并将连接器壳体部3配置在火花塞孔的外部而进行使用。连接器壳体部3嵌合在线圈部2的轴向上端部,在线圈部2的轴向下端部设置有与火花塞导通的火花塞装配部5。
[0042]在线圈部2中,在初级线圈21以及次级线圈22的内周侧配置有由软磁体构成的中心芯24,在线圈壳体23的外周侧配置有由软磁体构成的外周芯25。次级线圈22通过将比初级电线212细的次级电线在次级卷线筒221的外周卷绕比初级线圈21多的匝数而形成。
[0043]如该图所示,火花塞装配部5使用下述部件构成:高电压端子51,该高电压端子51在初级卷线筒211的轴向下端部与次级线圈22的高电压绕线端部导通;螺旋弹簧52,该螺旋弹簧52与高电压端子51导通、且与火花塞的电极部导通;以及圧入火花塞的绝缘子部的火花塞帽53。
[0044]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孔31贯通连接器壳体部3形成。线圈部2的轴向上端部从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孔31的下方嵌入嵌合孔31。进而,在线圈部2与连接器壳体部3嵌合时,进行中心芯24、初级线圈21、次级线圈22的调心。[0045]并且,在形成于线圈部2以及线圈壳体部3内的间隙填充有作为热固性树脂的环氧树脂6。
[0046]在连接器壳体部3内配置有内置了进行初级线圈21的通电及其切断的开关电路的点火器34。从连接器壳体部3朝径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多个导体引脚331排列配置而成的连接器端子部33、以及用于将点火线圈I固定于发动机的安装部35。
[0047]在连接器端子部33,排列配置有正侧电源引脚、负侧电源引脚、开关信号引脚等多个导体引脚331。
[0048]在形成于连接器壳体部3的下端部的筒状突起部36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浸入火花塞孔内的密封橡胶37。
[0049]如图2、图3所示,本例的连接器部32形成为配置于连接器端子部33的导体引脚331。端子4从位于嵌合孔31内的插入部41形成到配置于连接器端子部33的导体引脚331的部分。另外,端子4也可以形成为从点火器34直接引出。
[0050]对于位于初级线圈21的两端的一对绕线端部213,在初级卷线筒211的轴向上端部,在初级卷线筒211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引出为一对。
[0051]使初级线圈21导通的端子4在连接器壳体部3内配设为一对。设置于各端子4的插入部41在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孔31的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配置为一对。如图5所示,本例的点火线圈I构成为:通过使线圈部2与连接器壳体部3嵌合,将一对绕线端部213插入于一对插入部41的插入狭缝42。另外,该图示出将线圈部2的端部向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孔31嵌合的状态。
[0052]如图4所示,各端子4的插入部41具有:带板形状的板面相互面对的一对对置板部411 ;以及与一对对置板部411的前端部彼此相连的前端板部412。插入部41通过针对一对对置板部411在与线圈部2对置的下方侧设置前端板部412而形成。
[0053]如图5所示,初级线圈21通过在初级卷线筒211的外周卷绕初级电线212,并将初级电线212的绕线端部213固定在初级卷线筒211的轴向上端部而形成。
[0054]如图4所示,在初级卷线筒211的轴向上端部形成有支承部215,当将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于端子4的插入部41的插入狭缝42时,支承部215对绕线端部213进行支承。支承部215形成在从下方(轴向中心侧)承接大致沿着初级电线212的卷绕方向B被引出的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的位置。在支承部215的上表面例如能够形成保持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的槽形状。
[0055]在初级卷线筒211的轴向上端部的形成支承部215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部41的一对对置板部411以及前端板部412配置的凹部216。
[0056]图6示出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向端子4的插入部41的插入狭缝42插入的状态。
[0057]如该图所示,初级电线212通过在由铜材料等形成的导体部212A的周围涂覆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覆膜212B而形成。在导体部的周围具有绝缘覆膜的构造对于次级电线也是同样的。当初级电线212作为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而插入于端子4的插入狭缝42时,绝缘覆膜212B以及导体部212A的一部分被削掉,导体部212A压接于端子4。
[0058]图8将对置板部411的插入狭缝42的周边放大示出。如该图所示,本例的插入狭缝42具有:在一对对置板部411中,由相互平行的端面43形成的狭缝主体部421 ;与狭缝主体部421连续且形成于前端板部412所位于的开口侧、且朝开口侧呈锥状扩展的狭缝引导部422。在狭缝引导部422的与开口侧相反侧的里侧形成有与狭缝主体部421平行且宽度比狭缝主体部421宽的宽幅部423。在宽幅部423的里侧形成有与狭缝主体部421相连的锥状部424。锥状部424形成为朝插入狭缝42侧鼓出的圆弧形状。并且,在狭缝引导部422与宽幅部423之间形成有棱形状的角部425。
[0059]如图6所示,当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于插入狭缝42时,狭缝引导部422作为将绕线端部213稳定地朝狭缝主体部421引导的部分发挥功能。当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于插入狭缝42时,棱状的角部425作为切削(剥离)绕线端部213的绝缘覆膜212B的部分发挥功能。并且,当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于插入狭缝42时,锥状部424作为切削绝缘覆膜212B被削掉后的绕线端部213的导体部212A的部分发挥功能。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的绝缘覆膜212B以及导体部212A的一部分被削掉,且压接于狭缝主体部421。
[0060]图7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端子4的插入部41。如该图所示,插入狭缝42从下方设置于前端板部412以及一对对置板部411,将前端板部412隔断,且连续地形成至一对对置板部411。
[0061]插入狭缝42的狭缝引导部422、宽幅部423、锥状部424、狭缝主体部421的各端面43能够相对于对置板部411的板面垂直地形成。
[0062]并且,如图9?图11所示,插入狭缝42的各端面43也能够形成为尖端尖锐的截面形状。图9不出在各端面43中使相互面对的一对对直板部411的外侧端变尖的情况,图10示出在各端面43中使相互面对的一对对置板部411的内侧端变尖的情况,图11示出在各端面43中使相互面对的一对对置板部411的中心部变尖的情况。
[0063]在本例的点火线圈I中,在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与使之导通的端子4的构造上下功夫。
[0064]具体地说,将一对端子4设置于连接器壳体部3,在一对端子4的插入部41中,沿着线圈部2与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方向A形成插入狭缝42。并且,初级线圈21的两端的绕线端部213大致沿着初级电线212的卷绕方向B被引出。
[0065]进而,如图5、图6所示,当将线圈部2嵌合于连接器壳体部3时,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于配置在嵌合孔31内的插入部41的插入狭缝42。在将线圈部2的端部嵌合于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孔31时,各绕线端部213由狭缝引导部422朝对置板部411的中心侧引导,且绝缘覆膜212B由棱状的角部425削掉。进而,对于各绕线端部213,在通过一对宽幅部423后,导体部212A的一部分被锥状部424削掉,导体部212A的残留部压接于端子4。
[0066]这样,绕线端部213与端子4之间的接合借助绕线端部213与端子4之间的圧接来进行。由此,能够在进行线圈部2与连接器壳体部3的嵌合的同时进行一对绕线端部213与一对端子4的圧接。因此,能够极其简单地进行一对绕线端部213与一对端子4的接合(圧接),能够减少点火线圈I的组装工时。
[0067]并且,在端子4的周围填充有环氧树脂6,在使环氧树脂6固化时会产生应力。作用于该环氧树脂6的应力在收缩侧产生,沿使端子4的插入狭缝42的宽度变窄的方向发挥作用。能够利用该环氧树脂6的固化收缩力使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的导体部212A与端子4之间的接触力增加,从而进行它们的可靠的圧接。
[0068]此外,与一对对置板部411的前端部彼此相连的前端板部412平行于绕线端部213配置,由此,容易承受环氧树脂6的固化收缩力,能够更可靠地将绕线端部213的导体部212A压接于端子4。
[0069]并且,通过采用将一对端子4设置于连接器壳体部3,并使一对绕线端部213与一对端子4圧接的构造,能够废除端子4彼此的接合。由此,能够减少点火线圈I的组装工时以及部件数量。
[0070]此外,初级线圈21的两端的绕线端部213大致沿着初级电线212的卷绕方向B引出。由此,能够防止初级线圈21在初级卷线筒211的轴向(与嵌合方向A相同)变大。因此,能够使点火线圈I在轴向小型化。并且,通过能够废除端子4彼此的接合也能够使点火线圈I小型化。
[0071]因此,根据本例的点火线圈1,能够减少组装工时以及部件数量,能够实现小型化。
[0072]另外,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则进一步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开。
[0073]标号说明
[0074]I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0075]2 线圈部
[0076]21 初级线圈
[0077]211初级卷线筒
[0078]212初级电线
[0079]213绕线端部
[0080]22 次级线圈
[0081]23 线圈壳体
[0082]3 连接器壳体部
[0083]31 嵌合孔
[0084]32 连接器部
[0085]4 端子
[0086]41 插入部
[0087]411对置板部
[0088]412前端板部
[0089]42 插入狭缝
[0090]421狭缝主体部
[0091]422狭缝引导部
[0092]423宽幅部
[0093]424锥状部
[0094]425 角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具备: 线圈部(2),通过在内外周呈同心状配置的初级线圈(21)以及次级线圈(22)配置在线圈壳体(23)内而形成;以及 连接器壳体部(3),形成有供该线圈部(2)的端部嵌合的嵌合孔(31),具有用于进行所述初级线圈(21)的通电及其切断的连接器部(32), 所述初级线圈(21)通过在树脂制的初级卷线筒(211)的外周卷绕初级电线(212)而形成,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上设置有从所述嵌合孔(31)内配置到所述连接器部(32)的由导体构成的端子(4), 在该端子(4)中,在配置于所述嵌合孔(31)内的插入部(41),沿着所述线圈部(2)与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 )的嵌合方向(A )形成有插入狭缝(42 ), 所述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大致沿着所述初级电线(212)的卷绕方向(B)被引出,并且沿所述嵌合方向(A)插入于所述插入狭缝(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41)具有带 板形状的板面相互面对的一对对置板部(411)以及与该一对对置板部(411)的前端部彼此相连的前端板部(412), 所述插入狭缝(42)将所述前端板部(412)隔断,并且连续地形成至所述一对对置板部(4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初级卷线筒(211)的端部形成有支承部(215),当将所述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插入所述插入狭缝(42)时,所述支承部(215)支承该绕线端部(21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在所述初级卷线筒(211)的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引出为一对, 所述端子(4)在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内配设为一对, 设置于该一对端子(4 )的所述插入部(41)在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 )的所述嵌合孔(31)的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配置为一对, 通过使所述线圈部(2)与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嵌合,构成为使所述一对绕线端部(213)插入所述一对插入部(41)的所述插入狭缝(4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狭缝(42)具有:狭缝主体部(421),在所述一对对置板部(411)中,由相互平行的端面形成;以及狭缝引导部(422),与该狭缝主体部(421)连续、且形成在所述前端板部(412)所位于的开口侧,朝该开口侧呈锥状扩展。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的与所述开口侧相反侧的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平行、且宽度比该狭缝主体部(421)宽的宽幅部(423), 在该宽幅部(423)的所述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相连的锥状部(424),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与所述宽幅部(423)之间形成有棱形状的角部(42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21)的绕线端部(213)在所述初级卷线筒(211)的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引出为一对, 所述端子(4)在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内配设为一对, 设置于该一对端子(4 )的所述插入部(41)在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 )的所述嵌合孔(31)的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配置为一对, 通过使所述线圈部(2)与所述连接器壳体部(3)嵌合,构成为使所述一对绕线端部(213)插入所述一对插入部(41)的所述插入狭缝(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狭缝(42)具有:狭缝主体部(421),在所述一对对置板部(411)中,由相互平行的端面形成;以及狭缝引导部(422),与该狭缝主体部(421)连续、且形成在所述前端板部(412)所位于的开口侧,朝该开口侧呈锥状扩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的与所述开口侧相反侧的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平行、且宽度比该狭缝主体部(421)宽的宽幅部(423), 在该宽幅部(423)的所述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相连的锥状部(424),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与所述宽幅部(423)之间形成有棱形状的角部(425)。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狭缝(42)具有:狭缝主体部(421),在所述一对对置板部(411)中,由相互平行的端面形成;以及狭缝引导部(422),与该狭缝主体部(421)连续、且形成在所述前端板部(412)所位于的开口侧,朝该开口侧呈锥状扩展。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的与所述开口侧相反侧的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平行、且宽度比该狭缝主体部(421)宽的宽幅部(423), 在该宽幅部(423)的所述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相连的锥状部(424),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与所述宽幅部(423)之间形成有棱形状的角部(425)。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的与所述开口侧相反侧的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平行、且宽度比该狭缝主体部(421)宽的宽幅部(423), 在该宽幅部(423)的所述里侧形成有与所述狭缝主体部(421)相连的锥状部(424), 在所述狭缝引导部(422)与所述宽幅部(423)之间形成有棱形状的角部(425)。
【文档编号】H01F27/29GK103858188SQ201280049117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6日
【发明者】山内勇希, 武山正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