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99538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挠性印刷基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s:以下简称为“FPC”。)或挠性扁平电缆(FlexibleFlatCable:以下简称为“FFC”。)的连接器,详细地讲,涉及通过省略自动化的连接器的组装工序中的壳体的上下方向的判别工序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抑制制造成本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子设备的进步,以移动电话为首的便携终端机等发展高性能化,并且还发展小型化。为了对安装在这种电子设备中的各种电子部件模块或印刷基板之间进行连接,使用平型柔软电缆即FPC或FFC。而且,连接该FPC或FFC的连接器也发展薄型化,以实现结合电子设备的进步而安装的电子设备内的省空间化。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插拔FPC的FPC用连接器。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FPC用连接器,形成供FPC插入的终端插入口,具有载置于作为接触对象物的印刷基板上的绝缘性的插座壳体,该插座壳体在作为接触对象物的印刷基板中的安装高度为1.5mm以下。而且,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FPC用连接器中,除了插座壳体以外,还具有焊接在印刷基板上的多个接触件和限制片,通过这些结构部件组装FPC用连接器。目前,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连接器的组装的情况多起来了。例如,使壳体流经生产线,依次对该流过来的壳体安装接触件和限制片等,从而进行该组装。【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4-213917号公报这样,在通过自动化设备组装连接器的情况下,在该自动化设备中,要求在朝向固定的状态下供给基本的结构部件例如壳体。并且,在连接器的组装工序中,一般使用用于自动供给壳体的零件供给器,该零件供给器具有判别壳体朝向的机构、用于使其成为相同朝向的机构。在使用零件供给器判别壳体的朝向或使其成为相同朝向的情况下,如果壳体的朝向左右相反,则例如使零件供给器具有棒状部件,通过在壳体上设置供该棒状部件勾挂的结构,能够进行左右反转,成为正确的朝向。这是因为,以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FPC用连接器的壳体为代表的多数壳体的形状形成为左右对称。另一方面,以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FPC用连接器的壳体为代表,壳体的形状故意形成为上下不对称。这是为了易于进行壳体的上下方向的判别。关于这样形成为上下方向不对称的壳体,在组装工序中,在零件供给器中移送时,在判别为壳体的朝向上下相反时,临时从生产线上取下壳体,再次利用零件供给器移送,进行上下方向的判别。因此,进行多个壳体的上下朝向的判别需要时间,存在对下一组装工序供给的壳体的量减少的课题,其结果,生产效率降低,并且,生产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连接器:通过使构成连接器的壳体成为以通过壳体的中心的垂直面为基准左右对称的形状,并且成为以水平面为基准上下对称的形状,能够省略零件供给器中的上下判别工序,生产效率提高,并且,抑制了制造成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连接器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一个面设有供待嵌合的对方侧的连接部插入的第1开口,在与所述一个面对置的另一个面设有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的第2开口,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设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个面为前表面,在配置所述第1开口为水平时,所述壳体构成为关于垂直地通过所述前表面的中心的面左右对称,并且构成为关于水平地通过所述前表面的中心的面上下对称。并且,第2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使所述第1开口与所述第2开口连通的多个连通孔,在所述连通孔中装有触点。并且,第3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待嵌合的对方侧是FPC或FFC。并且,第4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1~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壳体上,在设有所述第1开口或所述第2开口的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的两端部形成有一对卡合部,在所述卡合部上装有加强片。根据第1方式的连接器,壳体的上下和左右的结构形成为,不仅外形对称,而且内部的构造也分别对称,所以,在配置壳体的供对方侧的连接部插入的较宽的开口为水平时,即使将任意朝向作为上下也成为相同形状,所以,在连接器的制造工序中,不需要在壳体上安装其他部件的作业之前判别壳体的上下朝向,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向下一工序运送更多的壳体,能够提高制造效率,并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且,根据第2方式的连接器,装有触点的壳体的连通孔也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所以,能够与壳体的上下朝向无关地进行触点的装设,能够提高制造效率,削减制造成本。并且,根据第3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得到与FPC或FFC嵌合的通用性高的连接器,能够扩大设计范围。并且,根据第4方式的连接器,在装设连接器与基板等安装时被接合的加强片时,装有该加强片的壳体的卡合部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所以,能够与壳体的上下朝向无关地进行加强片的装设,能够提高制造效率,削减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A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从一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B是从另一方观察的连接器。图2A是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从一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B是从另一方观察的立体图。图3A是壳体的主视图,图3B是后视图。图4A是壳体的俯视图,图4B是仰视图。图5A是壳体的从一方观察的侧视图,图5B是从另一方观察的侧视图。图6A是图2A的VIA-VIA线的剖视图,图6B是图2A的VIB-VIB线的剖视图。图7A是触点的立体图,图7B是侧视图。图8A是加强片的立体图,图8B是侧视图。图9A是说明在壳体上装设触点的组装工序的与图6A对应的剖视图,图9B是说明在壳体上装设加强片的组装工序的与图6B对应的剖视图。图10A是实施方式2的壳体的与图6A对应的剖视图,图10B是实施方式2的触点的与图7B对应的侧视图,图10C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与图9A对应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0、10A:连接器;11、11A:壳体;12、12A:前表面;13、13A:后表面;14:一个侧面;15:另一个侧面;16:上表面;17、17A:底面;18、18A:第1开口;19、19A:第2开口;20、20A:连通孔;21、21A:隔壁;22:连接槽;23:锥部;24、24A:触点保持部;25:卡合部;26:卡合槽;27:卡合突起;28:垂直面;29:水平面;30、30A:触点;31、31A:触点主体;32、32A:接触部;33:突出部;34:突起部;35:固定部;36:加强片;37:加强片主体;38:嵌入部;39:夹持部;40:突起;41: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具体化的连接器,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此的意思,同样能够应用于权利要求书所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与FPC(省略图示)连接,如图1所示,由供FPC插入并连接的壳体11、装在壳体11内的多个触点30、装在壳体11的两侧端部的一对加强片36构成。而且,连接器10构成为,通过焊锡等将多个触点30焊接并安装在印刷基板等上,在壳体11中插入FPC并使其与触点30连接。此时,如果装在壳体11的两端的加强片36也与印刷基板等进行焊接,则能够更加牢固地安装连接器10。下面,对各结构部件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2~图6对壳体11进行说明。壳体11形成为高度较低的长方体形状,由前表面12、后表面13、一个或另一个侧面14、15、上表面16和底面17构成。在前表面12上形成有作为供FPC插入的部分的较宽的第1开口18,在与前表面12对置的后表面13上形成有供多个触点30插入的多个第2开口19(参照图3B)。并且,使前表面12的第1开口18与后表面13的第2开口19连通的连通孔20形成在壳体11的内部。在壳体11内形成的连通孔20中,对应于后表面13上形成的多个第2开口19,在壳体11的内部形成隔壁21,以能够装配多个触点30的方式进行划分。并且,各隔壁21从壳体的后表面13形成到前表面12的稍微内侧,其中央部的能够插入FPC的连接槽22沿着第1开口18的横向宽度而形成在各个隔壁21的壳体11中央与后表面之间(参照图6A)。并且,在连通孔20中设有用于装设触点30的触点保持部24。触点保持部通过后表面13侧的各隔壁21和形成有连接槽22的各隔壁21的上部和下部的一部分来保持触点30。另外,前表面12上设置的第1开口18以所插入的FPC的横向宽度和厚度来形成,形成得比连通孔20的高度方向的宽度窄。并且,关于第1开口18的入口,为了易于插入FPC,而沿着第1开口18的横向宽度上下形成锥部23。并且,由于壳体11是高度较低的长方体形状,所以,壳体11的上表面16和底面17的表面积形成得最大。并且,在一个或另一个侧面14、15上分别设有用于装设后述的加强片36的卡合部25。卡合部25形成在壳体11的前表面12的第1开口18的两端,壳体11的上侧和下侧形成的狭缝状的卡合槽26形成到壳体11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在这些卡合槽26的中心形成有卡合突起27。而且,在将底面17配置在下方时,实施方式1的壳体11构成为关于垂直地通过前表面12的中心的面28左右对称,并且,构成为关于水平地通过前表面12的中心的面29上下对称。因此,如图3~图6所示,壳体11关于垂直和水平的各面28、29,上表面16和底面17以相同形状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参照图3和图5),并且,一个侧面14和另一个侧面15也以相同形状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装有加强薄片36的一对卡合部25也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的形状(参照图3和图4)。进而,壳体11内部的形状也以相同形状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第1开口18、第2开口19、连通孔20、以及连通孔20中形成的触点保持部24的各形状也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参照图3和图6)。接着,参照图7对触点30进行说明。触点30形成为规定厚度的板状体,由触点主体31、从该触点主体31的上方和下方延伸设置的形成为两股的接触部32、触点主体31向接触部32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33、在该突出部33的下方延伸设置且通过焊锡等焊接在印刷基板上的固定部35构成。在形成为两股的接触部32a、32b的内侧插入FPC时,接触部32通过上下的接触部32a、32b来夹持FPC。此时,两股的接触部32a、32b的间隙形成得比FPC的厚度稍窄,在插入FPC时,上下的接触部32a、32b被推开,通过此时产生的弹性力来夹持FPC。固定部35形成为在从触点主体31的接触部32相反侧突出形成的突出部33的下方延伸。该固定部35是如下部分:在连接器10安装在印刷基板上时,通过焊锡等焊接并固定在印刷基板上,并与其电连接。并且,在触点主体31的上部形成有突起部34,在触点30插入到壳体11中时,通过将该突起部34压入壳体11中,触点30在壳体11上进行定位、固定和装设。接着,参照图8对加强片36进行说明。加强片36具有由金属制材料构成的形成为板状体的加强片主体37、从该加强片主体37的一个侧面到大致中央部形成为凹状的嵌入部38、在该嵌入部38的上下设置的一对夹持部39。另外,在上侧的夹持部39a的嵌入部38侧形成有突起40,并且,在下侧的夹持部39b和加强片主体37的下侧形成有延伸设置规定长度的固定部41。另外,嵌入部38是与壳体11的卡合部25的卡合突起27嵌合的部分,并且,一对夹持部39a、39b是夹持壳体11的卡合部25的卡合突起27的部分。接着,主要参照图1和图9对连接器10的组装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是在生产线上配置通过模制成型或辊轧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各部件并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组装而成的。首先,为了在壳体11上装设触点30和加强片36,使多个壳体11成为相同朝向。此时,壳体11被供给到零件供给器并在移送线中被移送,在该移送中成为固定朝向并进入下一工序。此时,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壳体11关于以前表面12的中心为基准的垂直和水平的面28、29形成为上下和左右对称。因此,即使壳体11的上下构造相反,也成为相同形状,所以,不需要利用零件供给器进行上下判别,不需要如以往那样进行以下工序:将在上下相反的状态下移送的壳体从生产线上取下,再次供给到零件供给器,再次进行上下判别。并且,由于壳体11形成为左右对称,所以,不需要进行壳体11的左右判别,并且,如以往那样,仅通过水平旋转就能够仅进行前后判别。因此,每单位时间能够向下一工序送出的壳体11的量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接着,壳体11被移送到装设触点30的工序。然后,从形成为两股的接触部32起将触点30插入到在壳体11的后表面形成的多个第2开口19来装设触点30。此时,纵向插入触点30,触点30上形成的两股的上下的接触部32a、32b沿着在壳体11的连通孔20中形成的触点保持部24插入,进而,在触点主体31的上部的接触部32a上形成的突起40被压入壳体11内,由此,触点30的装设完成。通过该触点保持部24和突起40,防止触点30从壳体11脱落,并且对触点30进行定位。并且,触点30装设的朝向为,触点30上形成的固定部35成为下侧(参照图9A)。接着,壳体11被移送到装设加强片36的工序。加强片36装设在卡合部25上,该卡合部25形成在壳体11的一个和另一个侧面14、15上。通过使加强片36的嵌入部38嵌入壳体11的卡合部25的卡合突起27,使加强片36的夹持部39夹持该卡合突起27,从而进行该装设。此时,通过上下的夹持部39a、39b,对设于壳体11的卡合部25上的卡合槽26进行卡合。并且,在加强片36的上侧的夹持部39a的内侧形成的突起40被压入壳体11的卡合突起27中进行固定。另外,加强片36装设的朝向为,在加强片36的下侧的夹持部39b和加强片主体37的下侧形成的固定部41成为下侧(参照图9B)。至此,连接器10的组装完成。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说明了在连接器上连接FPC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与FFC等连接。[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说明了如下情况:为了在对方侧连接FPC或FFC,具有形成为能够装设触点的壳体,该触点具有形成为两股的接触部,但是,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对具有形成为能够装设具有棒状接触部的触点的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根据实施方式2,提示了对方侧不限于FPC或FFC、还能够与基板用连接器或电线用连接器连接的实施例。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对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如图10所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由供对方侧连接器(未图示)插入并连接的壳体11A、装设在壳体11A内的多个触点30A、装设在壳体11A的两侧端部的一对加强片36构成。如图10A所示,壳体11A形成为高度较低的长方体形状,在前表面12A上形成有供对方侧的触点插入的部分即较宽的第1开口18A,在与前表面12A对置的后表面13A上形成有供多个触点30A插入的多个第2开口19A(参照图3B)。并且,使前表面12A的第1开口18A与后表面13A的第2开口19A连通的连通孔20A形成在壳体11A的内部。在壳体11A内形成的连通孔20A中,对应于后表面13A上形成的多个第2开口19A,在壳体11A的内部形成隔壁21A,以能够装设多个触点30A的方式进行划分。并且,在连通孔20A中设有用于装设触点30A的触点保持部24A。另外,在壳体11A的一个或另一个侧面分别设有用于装设加强片36的卡合部25,这点与实施方式1的壳体1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而且,实施方式2的壳体11A与实施方式1的壳体11同样,在将底面17A配置在下方时,构成为关于垂直地通过前表面12A的中心的面28左右对称(参照图3),并且,构成为关于水平地通过前表面12A的中心的面29上下对称。由此,实施方式2的壳体也能够得到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效果。接着,如图10B所示,触点30A形成为规定厚度的板状体,由触点主体31A、从该触点主体31A的大致中央部分延伸设置的棒状的接触部32A、触点主体31A向接触部32A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33、在该突出部33的下方延伸设置且通过焊锡等焊接在印刷基板上的固定部35构成。接触部32A形成为棒状,在插入到对方侧连接器时,对方侧的触点与接触部32A接触。另外,固定部35和突起部34与实施方式1的触点30相同,所以省略说明。进而,实施方式2的加强片也与实施方式1的加强片36相同,所以省略说明。而且,可以通过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相同的组装工序进行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0A的组装(参照图10C),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的组装相同的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将接触部32A形成为棒状,但是,接触部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对方侧而变更。并且,实施方式1、2的壳体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只要具有上下和左右对称的结构即可,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并且,实施方式1、2的触点也可以不是全部相同的大小,例如,也可以准备较长的触点和较短的触点,将它们交替装设在壳体上。由此,当在连接器上连接FPC等时,交替排列的触点的夹持部交替夹持FPC等,所以,能够得到较高的保持力,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