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895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允许片状或板状物体插入到其中。所述物体例如是FPC或FFC。连接器包括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接触部和锁定部。每一个接触部具有不带角度的形状,其适合于与物体接触。每一锁定部具有带角度的形状,其适合于保持物体。
【专利说明】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配置成连接至诸如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平坦电缆(FFC)等板状或片状物体。
【背景技术】
[0002]例如,这种类型的连接器被在JP-A 2011-253630 (专利文献I)或者JP_A2011-222273(专利文献2)中公开,所述专利文献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0003]专利文献I或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具有用于在连接器的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临时保持板状或片状物体的结构。
[0004]如图14所示,专利文献I的连接器包括致动器900、第二端子(信号触点)910和金属构件(保持构件)920。金属构件920具有几乎与第二端子910相同的形状。详细地,第二端子910具有按压突部912,而金属构件920具有对应于按压突部912的锁定部922。锁定部922大于按压突部912。连接器通过锁定部922保持平坦的导电物体(物体)930。
[0005]如图15所示,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包括(信号触点)950和保持端子(保持构件)960。保持端子960具有几乎与触点950相同的形状。详细地,触点950具有形成于其前端的两个接触部952,而保持端子960具有形成于其前端的两个接合突部962。两个接合突部962之间的距离小于电缆(物体)的厚度。连接器通过保持端子960的接合突部962保持电缆。
[0006]如上文所述,专利文献I或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不仅具有信号触点,而且还具有保持物体的保持构件。因此,与仅利用触点保持物体的连接器相比,使得增加了部件类型的数量。

【发明内容】

[000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不增加部件类型的数量的情况下提供具有保持功能的连接器,而不是具有触点的连接器。
[0008]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配置成允许片状或板状物体从前端沿着前后方向向后插入的连接器。所述物体具有被锁定部。连接器包括外壳、致动器和包括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的多个构件。致动器由外壳支撑以便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枢转。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被外壳保持,以便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节距方向上进行布置。信号触点具有与保持构件相同的形状。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接触部和沿着前后方向定位在接触部后部的锁定部。每一接触部具有不带角的形状。每一锁定部具有带角的形状。信号触点的接触部被在预定的状态下压靠物体,在预定状态中物体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在预定的状态下,信号触点的锁定部沿着垂直于前后方向和节距方向的竖直方向与物体分开。在预定状态下,保持构件的锁定部定位在调节位置。调节位置在物体的被锁定部的前面。保持构件的锁定部在定位在调节位置时调节物体的向前移动。
[0009]可以通过学习优选的实施例的下述描述和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目的具有认识和对其的结构具有更加完整的理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连接器和FPC(物体)的透视图,其中FPC还没有插入连接器。
[0011]图2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0012]图3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和FPC的另一透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
[0013]图4是沿着线IV-1V截取的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其中连接器的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0014]图5是沿着线V-V截取的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其中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0015]图6是沿着线V1-VI截取的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其中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0016]图7是显示一端部的侧视图,该端部形成于图4的保持构件和图5的第一信号触点(信号触点)中的每一个上。
[0017]图8是显示图4的连接器的另一横截面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0018]图9是显示图5的连接器的另一横截面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0019]图10是显示图6的连接器的另一横截面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0020]图11是显示图4的连接器的还一横截面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0021]图12是显示图5的连接器的还一横截面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0022]图13是显示图6的连接器的还一横截面视图,其中FPC被插入连接器,且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0023]图14是显示现有连接器的两个不同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0024]图15是显示另一现有连接器的触点和保持端子的透视图。
[0025]虽然本发明可经受各种修改和替代形式,但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通过举例方式在附图中显示出,且将在此处进行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附图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制成所公开的具体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发明要涵盖落入到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价物和替代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参考图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具有收容部14。收容部14配置成在X方向(前后方向)上接收沿着正X方向(即向后方向)从前端12插入的FPC(物体)50。如在图1中最佳显示的,FPC50形成有多个端子54和56以及两个凹部60。端子54和56形成在FPC 50的端部52附近的上表面上。凹部60分别沿着Y方向(节距方向)从Y方向上的相对侧向里凹陷。每个凹部60具有靠近端部52的边缘。凹部60的这一边缘的功能是用作被锁定部62。
[0027]如图2最佳显示的,连接器10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100、每个都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两个保持构件200、每个都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多个第一信号触点(信号触点)300、每个都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多个第二信号触点400以及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致动器500。
[0028]如在图2和4-6中所显示的,外壳100具有多个第一保持部110和多个第二保持部120。第一保持部110和第二保持部120沿着Y方向交替地布置。因此,第一保持部110和第二保持部120构成了具有多个保持位置的保持列。第一保持部110中的两个沿Y方向定位在保持列的相应的最外位置处。或者说,上述的两个第一保持部110是保持列的最外保持部分。每个第一保持部110设置有第一压配合部112。每个第二保持部120设置有第二压配合部122。为最外保持部分的第一保持部110分别保持保持构件200,而其它的第一保持部110分别保持第一信号触点300。第二保持部120分别保持第二信号触点400。
[0029]如在图4和7中所示,保持构件200具有基部210、竖立部240、被推压部250、支撑部260和突出部270。基部210由前基部220和后基部230构成。竖立部240沿Z方向(竖直方向)从基部210延伸。详细地,竖立部240从前基部220和后基部230之间的边界部分沿着正Z方向(即向上)延伸。被推压部250沿着正X方向(即向后)从竖立部240的上端延伸。支撑部260沿着负X方向(即向前)从竖立部240的上端延伸。突出部270沿着Z方向从支撑部260突出。详细地,突出部270沿着负Z方向(即向下)从支撑部260的负X侧端(即前端)突出。前基部220和支撑部260被设置以使得沿着Z方向彼此面向。后基部230和被推压部250被设置以使得沿着Z方向彼此面向。前基部220设置有压配部222。在保持构件200被第一保持部110保持时,压配部222压配合到第一压配合部112。前基部220在其的负X侧端(即前端)形成有面对接触部224。面对接触部224沿着正Z方向(即向上)突出。后基部230形成有保持突起232,用于防止致动器500脱落,如之后所述的。保持突起232沿着正Z方向(即向上)从后基部230升高。竖立部240、被推压部250以及支撑部260分别对应于支点、力点以及工作点。更具体地,在被推压部250被推时,突出部270围绕用作支点的竖立部240移动。因此,突出部270被支撑部260支撑,以便在Z方向上是可移动的。
[0030]如图7最佳显示的,突出部270形成有接触部280和锁定部290。接触部280具有不带角的形状,其直线地延伸或渐缓地弯曲。锁定部290具有带角形状。锁定部290沿着X方向定位在接触部280的正X侧(即向后)。面对接触部224在Z方向上面向接触部280。突出部270具有后缘272,其从锁定部290朝向支撑部260延伸。根据本实施例的后缘272具有定位在锁定部290附近的端部274和定位在支撑部260附近的端部276。端部274在XZ平面内直线地延伸。端部276延伸以在XZ平面中勾画出曲线或弧线。后缘272可以被形成为仅具有延伸以勾画一曲线或弧线的部分。或者说,后缘272可以不具有直线部分。另一方面,后缘272可以形成为仅具有直线部分。
[0031]如图5和7所示,第一信号触点300具有基部310、竖立部340、被推压部350、支撑部360以及突出部370。基部310由前基部320和后基部330构成。竖立部340沿Z方向(竖直方向)从基部310延伸。详细地,竖立部340沿正Z方向(即向上)从前基部320和后基部330之间的边界部分延伸。被推压部350沿着正X方向(即向后)从竖立部340的上端延伸。支撑部360沿负X方向(即向前)从竖立部340的上端延伸。突出部370沿Z方向从支撑部360突出。详细地,突出部370沿负Z方向(即向下)从支撑部360的负X侧端(即前端)突出。前基部320和支撑部360被设置成以便在Z方向上彼此面向。后基部330和被推压部350被设置成以便在Z方向上彼此面向。前基部320设置有压配部322。在第一信号触点300被第一保持部110保持时,压配部322被压配合到第一压配合部112中。前基部320在其的负X侧端(即前端)形成有面对接触部324。面对接触部324沿正Z方向(即向上)突出。后基部330形成有保持突起332。竖立部340、被推压部350以及支撑部360分别对应于支点、力点和工作点。更具体地,在被推压部350被推动时,突出部370围绕用作支点的竖立部340移动。因此,突出部370被支撑部360支撑,以便沿Z方向可移动。
[0032]如在图7中最佳地显示的,突出部370形成有不带角形状的接触部380和带角形状的锁定部390。锁定部390被沿X方向定位在接触部380的正X侧(即向后)。面对接触部324沿Z方向面向接触部380。突出部370具有后缘372,该后缘从锁定部390朝向支撑部360延伸。
[0033]如从图4、5和7所见,第一信号触点300和保持构件200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或者说,根据本实施例,第一信号触点300和保持构件200彼此是相同的部件。如从图2、4和5所见,两个保持构件200和许多第一信号触点300被沿着负X方向(即向前)从外壳100的正X侧(即后面)压配合到第一保持部110中,以被外壳100保持。被外壳100保持的所有第一信号触点300被沿Y方向定位在被外壳100保持的两个保持构件200之间。
[0034]如图6所示,第二信号触点400具有基部410、面对支撑部440、竖立部450、被推压部460、支撑部470以及突出部480。基部410由前基部420和后基部430构成。面对支撑部440沿着负X方向从前基部420延伸。竖立部450沿着Z方向(竖直方向)从基部410延伸。详细地,竖立部450沿着正Z方向(即向上)从前基部420和后基部430之间的边界部分延伸。被推压部460沿着正X方向(即向后)从竖立部450的上端延伸。支撑部470沿着负X方向(即向前)从竖立部450的上端延伸。突出部480从支撑部470沿着Z方向突出。详细地,突出部480沿着负Z方向(即向下)从支撑部470的负Z侧端(即前端)突出。前基部420和面对支撑部440中的每一个被设置成以便沿Z方向面向支撑部470。后基部430和被推压部460被设置以便沿Z方向彼此面向。后基部430设置有压配部432。压配部432在第二信号触点400被第二保持部120保持时被压配合到第二压配合部122中。面对支撑部440从前基部420的一部分延伸,其中前基部420的所述一部分定位在竖立部450的附近。面对支撑部440在其的负X侧端(即前端)形成有面对接触部442。面对接触部442在正Z方向(即向上)突出。竖立部450、被推压部460和支撑部470分别对应于支点、力点和工作点。更具体地,在被推压部460被推压时,突出部480围绕用作支点的竖立部450移动。因此,突出部480被支撑部470支撑,以便沿Z方向上是可移动的。
[0035]如从图6所见,第二信号触点400的突出部480形成有不带角形状的接触部490,而没有形成具有带角形状的锁定部。面对接触部442沿着Z方向面对接触部490。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信号触点400被沿着正X方向(即向后)从外壳100的负X侧(即前面)压配合到第二保持部120中,以便被外壳100保持。
[0036]如从图1和2所见,保持构件200和第一信号触点300构成了具有多个构件的组,其中这一组中的构件和第二信号触点400被外壳100保持,以便被沿着Y方向交替布置。详细地,两个保持构件200定位在保持构件200、第一信号触点300和第二信号触点400的行的Y方向上的各自的最外面位置处。第二信号触点400中的一个定位成靠近保持构件200中的一个。之后,第一信号触点300中的一个定位成靠近第二信号触点400。第二信号触点400和第一信号触点300以循环的顺序布置。
[0037]如从图1至3所见,根据实施例的致动器500具有板状形状。致动器500被外壳100支撑,以便在打开状态(参见图1)和关闭状态(参见图3)之间能够枢转。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致动器500配置成在被转动以远离前端12时转变成关闭状态。或者说,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后翻(back-flip)连接器。
[0038]如从图2和4-6所见,致动器500形成有多个收容槽510、520和530、两个保持凸轮512、多个第一接触凸轮(接触凸轮)522、和多个第二接触凸轮532。收容槽510、520和530中的每一个沿厚度方向刺穿致动器500。保持构件200的被推压部250、第一信号触点300的被推压部350以及第二信号触点400的被推压部460分别容纳在收容槽510,520和530中,以便于能够移动。
[0039]如图4、8和11所示,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参见图4和8)和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参见图11)时,保持凸轮512均与保持构件200的被推压部250接触。因此,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和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被推压部250被保持凸轮512推压,以沿着正Z方向接收力。或者说,保持凸轮512始终被被推压部250和后基部230 (即基部210)夹持,使得被推压部250接收来自保持凸轮512的力。另外,设置在保持构件200的后基部230上的保持突起232定位在保持凸轮512的正X侧(即后面)。如上文所述,保持突起232定位在保持凸轮512的后面,该保持凸起始终被被推压部250和后基部230 (即基部210)夹持。因此,不仅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而且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时,致动器500不容易从连接器10脱离。
[0040]如通过比较图4与图11所见,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通过保持凸轮512施加至被推压部250的力不同于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通过保持凸轮512施加至被推压部250的另一力。更具体地,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的保持凸轮512相比,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的保持凸轮512施加较大的力至被推压部250。因此,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的突出部270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的突出部270相比,接收了朝向负Z侧的更大的力(即更大的向下的力)。
[0041]如从图8所见,如果致动器500被从连接器10卸下,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定位在初始位置(未显示)。即使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中时,突出部270被沿着负Z方向(即向下)从初始位置移动。因此,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接触部280和面对接触部224之间的距离小于在突出部270定位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的接触部280和面对接触部224之间的另一距离。因此,如图8所示,在FPC50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被容纳在收容部14中时,锁定部290被插入到凹部60中,以定位在被锁定部62的负X侧(即前面)。根据本实施例,在FPC50被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被容纳在收容部14中时,锁定部290沿着X方向面向被锁定部62。因此,FPC 50沿负X方向的移动被调节,使得FPC 50被连接器10临时保持。同时,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保持凸轮512施加力至保持构件200,以便将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时,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的后缘272的一部分被沿着Z方向定位在与FPC 50的被锁定部62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处,同时沿着X方向定位在被锁定部62的所述一部分的前面。或者说,被锁定部62和后缘272沿着Z方向彼此重叠。
[0042]如图11所示,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中时,突出部270被沿着负Z方向进一步移动。同时,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保持凸轮512施加较大的力至保持构件200,以便于将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如从上文描述所见,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时,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定位在第一位置。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时,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定位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从初始位置至第一位置的移动大于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从初始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此外,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接触部280和面对接触部224之间的距离还小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接触部280和面对接触部224之间的距离。因此,如图11所示,在FPC 50被容纳在收容部14中之后致动器500被从打开状态转换成关闭状态时,锁定部290也被插入到凹部60中,以定位在被锁定部62的负X侧(即前面)。因此,与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上的锁定部290相比,FPC 50沿负X方向的移动(即向前移动)被定位在调节位置处的锁定部290更加安全地调节。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时,锁定部290也定位在FPC 50的被锁定部62的前面。同时,被锁定部62和突出部270的后缘272沿着Z方向彼此重叠。
[0043]如从图7和11所见,根据本实施例,在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即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定位在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的后缘272的锁定部290的附近的端部274(参见图7)从锁定部290向前倾斜地延伸。因此,FPC 50的移动可以被更加安全地调节。
[0044]如之前描述的,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施加至被推压部250的力不同于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施加至被推压部250的另一力。结果,如通过比较图8与图11所见,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的状态下的捕获(或可捕获)量小于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的状态下的另一捕获(或可捕获)量,其中捕获量(或可捕获量)是捕获FPC 50的被锁定部62的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的一部分被沿着负X方向拉动的量。详细地,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上时,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的后缘272的第一部分沿着Z方向定位在与FPC 50的被锁定部62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沿着Z方向具有第一长度。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时,保持构件200的突出部270的后缘272的第二部分沿着Z方向定位在与FPC 50的被锁定部62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沿着Z方向具有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或者说,被插入的FPC 50具有沿着Z方向面向保持构件200的支撑部260的表面。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临时保持位置的状态下FPC 50的表面与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之间的距离小于在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定位在调节位置的另一状态下FPC 50的表面与保持构件200的锁定部290之间的另一距离。
[0045]如通过比较图5和9与图12所见,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接触凸轮522没有被使得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参见图5和9)与第一信号触点300的被推压部350接触,而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参见图12)与第一信号触点300的被推压部350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被推压部350被第一接触凸轮522推压以仅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接收沿着正Z方向的力。因此,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通过第一接触凸轮522施加至被推压部350的力不同于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通过第一接触凸轮522施加至被推压部350的另一力。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接触凸轮522在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不施加力至被推压部350。另一方面,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接触凸轮522施加力至被推压部350。因此,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突出部370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的突出部370相比定位在负Z侧位置(即向下位置)。另外,仅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接触凸轮522被被推压部350和后基部330 (即基部310)夹持。
[0046]如图4和5所示,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时,接触部280和保持构件200的面对接触部224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触部380和第一信号触点300的面对接触部324之间的另一距离。因此,虽然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构件200和第一信号触点300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可以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保持构件200临时地将FPC 50保持在连接器10中的预定位置。
[0047]如从图9所见,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时,突出部370定位在被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FPC 50的上方。如从图12所见,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突出部370的接触部380被压靠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FPC 50的端子54。因此,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接触部380和面对接触部324之间的距离小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接触部380和面对接触部324之间的另一距离。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且接触部380压靠端子54时,第一信号触点300的锁定部390未被使得与FPC 50接触。详细地,锁定部390沿着正Z方向(即向上)与FPC 50分离开。因此,锁定部390不会损坏FPC 50。
[0048]如通过比较图6和10与图13所见,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接触凸轮532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参见图6和10)未使得与第二信号触点400的被推压部460接触,而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参见图13)使得与第二信号触点400的被推压部460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被推压部460仅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被第二接触凸轮532推动,以沿着正Z方向接收力。因此,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被第二接触凸轮532施加至被推压部460的力不同于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被第二接触凸轮532施加至被推压部460的另一力。尤其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接触凸轮532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时不施加力至被推压部460。另一方面,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接触凸轮532施加力至被推压部460。因此,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突出部480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的突出部480相比被定位在负Z侧位置(即向下位置)。另外,仅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中时,第二接触凸轮532被被推压部460和后基部430 (即基部410)夹持。
[0049]如从图10所见,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中时,突出部480定位在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FPC 50的上方。如从图13所见,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中时,突出部480的接触部490压靠被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FPC 50的端子56。因此,在致动器500的关闭状态下接触部490和面对接触部442之间的距离小于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接触部490和面对接触部442之间的另一距离。
[0050]如从上文的描述所见,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部380和面对接触部324之间的距离大于FPC 50的厚度。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部390和面对接触部442之间的距离大于FPC 50的厚度。因此,在FPC 50被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过程期间,FPC 50仅接收被两个保持构件200施加的力。或者说,将FPC 50收容在收容部14中不会由于安装了保持构件200而变得困难。
[0051]如上文所述,第一信号触点300和保持构件200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详细地,第一信号触点300和保持构件200分别设置有接触部280和接触部380。接触部280和接触部380具有适合于接触的相同形状。此外,第一信号触点300和保持构件200分别设置有锁定部290和锁定部390。锁定部290和锁定部390具有适合于保持FPC 50的相同形状。因此,第一信号触点300和保持构件200可由常见的构件形成。或者说,根据本实施例,在不增加部件的类型数量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用于保持FPC 50的功能。
[0052]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不限于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的连接器10。
[0053]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除致动器500之外的构件将突出部270沿着负Z方向按压。更具体地,可以例如通过修改外壳100来形成按压部。在这种情况下,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中时,可以通过使用按压部将力施加到保持构件200上,使得突出部270可以被沿着负Z方向按压。
[0054]如果用于临时保持FPC 50的功能是不需要的,那么可以将保持构件200配置成类似于第一信号触点300,以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中时不接受力。即使在这种情形中,保持构件200和第一信号触点300可以是彼此具有相同形状的构件。在致动器500处于关闭状态中时,所述构件中的一个(即保持构件200)保持FPC 50,而所述构件中的另一个(即第一信号触点300)被使得与FPC 50电接触。因此,可以在不增加部件类型的数量的情况下实现用于保持FPC 50的功能和用于电接触的功能。
[0055]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中时,第一接触凸轮522被使得不与第一信号触点300的被推压部350接触(即不施加力至被推压部350)。即使在致动器500处于打开状态中时,第一接触凸轮522可以施加力至第一信号触点300的被推压部350。然而,如果所述力太大,则FPC 50可能不能被渐缓地收容在收容部中。因此,类似于本实施例,优选的是,第一接触凸轮522和被推压部350被布置成以便在致动器500的打开状态下彼此不施加力。
[0056]根据上述的实施例,保持构件200具有前基部220,第一信号触点300具有前基部320。然而,保持构件200和第一信号触点300可以分别不具有前基部220和前基部320。
[0057]虽然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后翻连接器,但是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前翻连接器。
[0058]本申请基于2012年6月11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2-131688,通过引用将其的内容并入本文中。
[0059]虽然已经描述了据信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尅对其进行其他和进一步的修改,且意图是要求落入到本发明的真实范围内所有这样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配置成允许沿着前后方向从前端向后插入片状或板状物体,所述物体具有被锁定部,所述连接器包括: 外壳;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被所述外壳支撑,以便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枢转;和多个构件,包括信号触点和保持构件,所述信号触点和所述保持构件被所述外壳保持,以便沿着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节距方向布置,所述信号触点具有与所述保持构件相同的形状,所述信号触点和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接触部和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定位在所述接触部的后面的锁定部,所述接触部中的每一个具有不带角的形状,所述锁定部中的每一个具有带角的形状,所述信号触点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物体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中的预定状态下且在所述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中的情况下被压靠所述物体,所述信号触点的所述锁定部在所述预定状态下沿着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节距方向的竖直方向与所述物体分离开,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在所述预定状态下定位在调节位置,所述调节位置在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前面,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在定位在所述调节位置时调节所述物体的向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信号触点和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支撑部和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分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从所述支撑部突出,所述突出部被所述支撑部支撑以便能够分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移动;和 所述突出部中的每一个形成有所述接触部和所述锁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中的每一个具有后缘,该后缘从所述锁定部朝向所述支撑部延伸,所述后缘具有定位在所述锁定部附近的端部;和` 所述后缘的所述端部在所述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时从所述锁定部向前倾斜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物体被插入且所述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前面的临时保持位置处;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定位在与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处; 如果所述致动器被从所述连接器卸下,则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定位在初始位置;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调节位置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定位在第一位置;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定位在第二位置;和 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初始位置至所述第一位置的移动大于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初始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后缘的第一部分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定位在与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的第一长度;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调节位置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后缘的第二部分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定位在与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另一部分相同的另一位置,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的第二长度;和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物体被插入且所述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前面的临时保持位置处;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定位在与所述物体的所述被锁定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处;被插入的所述物体具有沿着所述竖直方向面向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支撑部的表面;和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和所述物体的所述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调节位置的另一状态下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和所述物体的所述表面之间的另一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信号触点和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每一个还具有面对接触部,所述面对接触部分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面向所述接触部;和 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面对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信号触点的所述面对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另一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致动器设置有保持凸轮和接触凸轮,所述保持凸轮配置成施加力至所述保持构件,所述接触凸轮配置成施加力至所述信号触点; 在所述物体被插入且所述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保持凸轮施加力至所述保持构件,以便将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处; 在所述物体被插入且所述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保持凸轮施加更大的力至所述保持构件,以便将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定位在所述调节位置处; 在所述物体被插入且所述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接触凸轮不施加力至所述信号触点;和 在所述物体被插入和所述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接触凸轮使所述信号触点的所述接触部压靠所述物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信号触点和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每一个还具有基部、竖立部和被推压部,所述竖立部分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从所述基部延伸,所述被推压部分别沿着所述前后方向从所述竖立部向后延伸; 所述支撑部从所述竖立部向前延伸; 所述被推压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面向所述基部;和在所述被推压部和所述基部将所述致动器的所述接触凸轮或所述保持凸轮夹在中间时所述被推压部承受来自所述接触凸轮或所述保持凸轮的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基部中的每一个形成有保持突起,所述保持突起分别沿着所述竖直方向朝向所述被推压部失出;和 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保持突`起被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定位在所述保持凸轮的后面。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03490223SQ201310213758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1日
【发明者】芦部健太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