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射频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4311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微型射频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微型射频连接器,包含绝缘本体、弹性端子及外部端子;绝缘本体内形成容槽及与容槽连通的插接孔,容槽具有对立的上下内壁;弹性端子设置在容槽内且具有固定段、两呈弧状且弧口朝下的弹性臂及第一接触段,固定段固定于容槽,各弹性臂一端连接固定段并抵靠下内壁,各弹性臂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在第一接触段不受外力时与下内壁分离且在第一接触段受外力时抵靠下内壁,第一接触段连接于两弹性臂间且位于插接孔下方;两弹性臂及第一接触段构成类似圆顶状结构之设计,可使第一接触段受外部连接器端子压触时,弹性端子受力平均而提升接触稳定性。
【专利说明】微型射频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创作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涉及一种微型射频连接器,其内具有弹性端子而能在接触外部连接器之端子时利用本身弹性向外部连接器端子提供正向力,以提供接触的稳定性。
【背景技术】
[0002]图7至图9分别为一种已知微型射频连接器之俯视立体组立图、俯视立体分解图及侧面剖视图。请参照图7至图9,已知微型射频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本体10、一弹性端子50、一外部端子30及一固定端子40。该绝缘本体10具有一基座11及一插接部12。该基座11内形成有一容槽13。该插接部12自该基座11朝上突伸,且该插接部12内形成有一与该容槽13连通的插接孔14。该容槽13具有一与该插接孔14邻接的上内壁131及一与该上内壁131相对立的下内壁132。该外部端子30具有一板体31、一筒部32、一穿孔33及两焊接部34。该板体31设置在该基座11正面111,该板体31两侧分别形成有该焊接部34,该两焊接部34分别卡扣在该基座11上并延伸至该基座11背面112。该筒部32自该板体31朝上突伸。该穿孔33贯穿该板体31及该筒部32,并供该绝缘本体10之插接部12所贯穿。
[0003]该弹性端子50设置在该容槽13内,具有一固定段51、两弹性臂52、一第一接触段53、一焊接段54及一第二接触段55。该固定段51固定于该容槽13。各该弹性臂52自该固定段51突伸,且该两弹性臂52末端之间连接有该第二接触段55。该第一接触段53 —端531连接该第二接触段55,且该第一接触段53另一端532为自由端并抵靠该容槽13下内壁132。该焊接段54穿出该基座11并延伸至该基座11背面112。该固定端子40具有一接触片41及一焊接片42。该接触片41设置在该容槽13上内壁131。该焊接片42穿出该基座11并延伸至该基座11背面112。
[0004]在没有一外部连接器(未绘示)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弹性端子50之第二接触段55会与该固定端子40之接触片41接触,使得该弹性端子50与该固定端子40电性连接。在该外部连接器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外部连接器之筒状端子与该外部端子30之筒部32卡接,且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会穿过该容槽13之插接孔14压触该弹性端子50之第一接触段53,带动该第二接触段55下移而与该固定端子40之接触片41分离,使得该弹性端子50不再与该固定端子40电性连接,而改与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电性连接。
[0005]由于该弹性端子50之两弹性臂52为悬臂梁结构之设计,只在靠近该固定段51处提供两弹性支点,即使该第一接触段53另一端532因抵靠该容槽13下内壁132而也提供一弹性支点,但这些弹性支点都靠近该固定段51,导致该弹性端子50受到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压触时受力不均,相对地该弹性端子50向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提供的正向力不均,造成接触不稳定,进而降低讯号传输的稳定性或甚至于传输失败。此外,由于该微型射频连接器尺寸较小,因此该弹性端子50之两弹性臂52力臂较小,导致该两弹性臂52受力不均时容易变形量过大而使其局部部位过早产生金属疲劳或发生永久变形,造成接触不稳定或完全无接触,减小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6]本创作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微型射频连接器,其弹性端子受到外部连接器端子压触时受力较平均,提升接触稳定性。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创作提出一种微型射频连接器,其包含有一绝缘本体、一弹性端子及一外部端子。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及一插接部,该基座内形成有一容槽,该插接部自该基座朝上突伸,且该插接部内形成有一与该容槽连通的插接孔,该容槽具有一与该插接孔邻接的上内壁及一与该上内壁相对立的下内壁。该弹性端子设置在该容槽内,具有一固定段、两呈弧状且弧口朝下的弹性臂及一第一接触段,该固定段固定于该容槽,各该弹性臂一端连接该固定段并抵靠该下内壁,各该弹性臂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在该第一接触段不受外力时与该下内壁分离且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外力时抵靠该下内壁,该第一接触段连接于该两弹性臂之间且位于该插接孔下方。该外部端子包覆该绝缘本体。
[0008]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固定段设置在该下内壁,该固定段朝上突伸有复数抵靠该上内壁的卡固凸块。
[0009]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段朝下凹设有一可接触外部连接器端子的凹槽。
[0010]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弹性端子更具有一焊接段,该焊接段穿出该基座并延伸至该基座背面。
[0011]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更包含有一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具有一接触片,该接触片设置在该上内壁。该弹性端子更具有一第二接触段,该第二接触段自该第一接触段朝远离该固定段方向突伸,该第二接触段在该第一接触段不受外力时与该接触片接触并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外力时与该接触片分离。
[0012]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弹性端子更具有一焊接段,该固定端子更具有一焊接片,该焊接段及该焊接片分别均穿出该基座并延伸至该基座背面。
[0013]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接触段朝上突伸有复数可抵靠该接触片的触接凸块。
[0014]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弹性端子更具有一弹性段,该弹性段一端连接该第一接触段,且该弹性段另一端为自由端并抵靠该下内壁。
[0015]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外部端子具有一板体、一筒部及一穿孔,该板体设置在该基座正面,该筒部自该板体朝上突伸,该穿孔贯穿该板体及该筒部并供该插接部所贯穿。
[0016]在本创作一实施例中,该板体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卡扣在该基座上并延伸至该基座背面的焊接部。
[0017]上述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手段可应用于上述另一实施例中,以得到一新的实施例,只要这些技术手段不相互矛盾。
[0018]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之弹性端子因采用该两弹性臂及该第一接触段构成类似圆顶状结构之设计,除了在靠近该固定段处由该两弹性臂一端提供两弹性支点,还在远离该固定段处由该两弹性臂另一端提供另两弹性支点,进一步还可通过该弹性段另一端抵靠该容槽下内壁而提供一弹性支点,这些弹性支点均匀分布,使得该弹性端子受到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压触时受力平均,相对地该弹性端子向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提供均匀的正向力,提升接触稳定性,进而提高讯号传输的稳定性。此外,该弹性端子类似圆顶状结构之设计,还可使其变形量减小,避免局部部位过早产生金属疲劳或发生永久变形,以提高使用寿命。
[0019]为让本创作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及图2分别为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之俯视及底视立体组立图;
图3及图4分别为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之俯视及底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之侧面剖视图;
图6为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弹性端子另一实施方式之俯视立体图;及图7至图9分别为一种已知微型射频连接器之俯视立体组立图、俯视立体分解图及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在以下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加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的,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创作。
[0022]请参照图1至图5,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本体10、一弹性端子20、一外部端子30及一固定端子40。该绝缘本体10具有一基座11及一插接部12。该基座11内形成有一容槽13。该插接部12自该基座11朝上突伸,且该插接部12内形成有一与该容槽13连通的插接孔14。该容槽13具有一与该插接孔14邻接的上内壁131及一与该上内壁131相对立的下内壁132。该外部端子30具有一板体31、一筒部32、一穿孔33及两焊接部34。该板体31设置在该基座11正面111,该板体31两侧分别形成有该焊接部34,该两焊接部34分别卡扣在该基座11上并延伸至该基座11背面112,以供焊接于一电路板(未绘示)上。该筒部32自该板体31朝上突伸。该穿孔33贯穿该板体31及该筒部32,并供该绝缘本体10之插接部12所贯穿。因此,该外部端子30包覆该绝缘本体10。
[0023]该弹性端子20设置在该容槽13内,具有一固定段21、两呈弧状且弧口朝下的弹性臂22、一第一接触段23、一焊接段24及一第二接触段25。该固定段21固定于该容槽13 ;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段21设置在该容槽13下内壁132,且该固定段21朝上突伸有复数卡固凸块211以紧密抵靠该容槽13上内壁131,进而避免该固定段21意外移动或脱落。各该弹性臂22 —端221连接该固定段21并抵靠该容槽13下内壁132。各该弹性臂22另一端222为自由端,在该第一接触段23不受外力时(如图4所示),各该弹性臂22另一端222与该容槽13下内壁132分离,而在该第一接触段23受外力时,各该弹性臂22另一端222将会抵靠该容槽13下内壁132。该第一接触段23连接于该两弹性臂22之间且位于该插接孔14下方;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段23朝下凹设有一可接触外部连接器端子的凹槽231,以提升该第一接触段23与一外部连接器(未绘示)端子之接触稳定性。该焊接段24穿出该基座11并延伸至该基座11背面112,以供焊接于该电路板上。该第二接触段25自该第一接触段23朝远离该固定段21方向突伸;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接触段25朝上突伸有复数触接凸块251,以提升该第二接触段25与该固定端子40之接触稳定性。该固定端子40具有一接触片41及一焊接片42。该接触片41设置在该容槽13上内壁131。该焊接片42穿出该基座11并延伸至该基座11背面112,以供焊接于该电路板上。
[0024]藉由该两弹性臂22及该第一接触段23构成类似圆顶状结构之设计,除了在靠近该固定段21处由该两弹性臂22 —端221提供两弹性支点,还在远离该固定段21处由该两弹性臂22另一端222提供另两弹性支点,这些弹性支点均匀分布,使得该弹性端子20受到该外部连接器端子压触时受力平均,相对地该弹性端子20向该外部连接器端子提供均匀的正向力,提升接触稳定性,进而提高讯号传输的稳定性。此外,该弹性端子20类似圆顶状结构之设计,还可使其变形量减小,避免局部部位过早产生金属疲劳或发生永久变形,以提高使用寿命。
[0025]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端子40以射出成型方式形成在该绝缘本体10之基座11上,其中,该固定端子40之接触片41穿入该基座11之容槽13而设置固定在该容槽13上内壁131,且该固定端子40更具有一贯穿该接触片41的穿孔411以供该绝缘本体10内的一部分材料所穿过而作固定用。此外,该弹性端子20从该容槽13在该基座11侧面形成的开口插入而设置在该容槽13内。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创作,例如,该绝缘本体可设计成包含有一上胶芯及一下胶芯,该弹性端子可卡接在该下胶芯,该固定端子可卡接在该上胶芯,然后再将该上胶芯及该下胶芯组立成该绝缘本体,而组立后之绝缘本体内部具有容槽容置该弹性端子及该固定端子。
[0026]在没有一外部连接器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弹性端子20之第一接触段
23不受外力,该弹性端子20之第二接触段25会与该固定端子40之接触片41接触,使得该弹性端子20与该固定端子40电性连接,此外,各该弹性臂22另一端222与该容槽13下内壁132分离。在该外部连接器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外部连接器之筒状端子与该外部端子30之筒部32卡接,且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会穿过该容槽13之插接孔14压触该弹性端子20之第一接触段23,该第一接触段23受外力而下移,进一步带动该第二接触段25下移而与该固定端子40之接触片41分离,使得该弹性端子20不再与该固定端子40电性连接,而改与该外部连接器之柱状端子电性连接,此外,各该弹性臂22另一端222将会抵靠该容槽13下内壁132以提供弹性支点。
[0027]在该微型射频连接器一应用中,该外部连接器连接于一同轴缆线一端,该同轴缆线另一端连接一天线,而该弹性端子20连接一射频处理电路。当该外部连接器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天线将通过该外部连接器及该弹性端子20与该射频处理电路电性连接,此时该射频处理电路可处理从该天线接收到的讯号。在该微型射频连接器另一应用中,该外部连接器连接于一测量装置,而该弹性端子20连接一射频处理电路,且该固定端子40连接一天线。当没有外部连接器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弹性端子20与该固定端子40电性连接,使该天线与该射频处理电路电性连接,此时该射频处理电路可处理从该天线接收到的讯号。当该外部连接器插接至该微型射频连接器时,该弹性端子20与该固定端子
40不再电性连接,该测量装置将通过该外部连接器及该弹性端子20与该射频处理电路电性连接,此时该测量装置可对该射频处理电路进行检测。[0028]请再参照图6,其为本创作微型射频连接器弹性端子另一实施方式之俯视立体图。与图3所示弹性端子20相比,图6所示弹性端子20’更具有一弹性段26。该弹性段26 —端261连接该第一接触段23,且该弹性段26另一端262为自由端并抵靠该下内壁132。该弹性段26另一端262可进一步提供该微型射频连接器一弹性支点。
[0029]虽然本创作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创作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创作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0030]符号说明
10:绝缘本体
11:基座
111:正面
112:背面
12:插接部
13:容槽
131:上内壁
132:下内壁
14:插接孔
20、20,:弹性端子
21:固定段 211:卡固凸块
22:弹性臂 221,222:两端
23:第一接触段 231:凹槽
24:焊接段
25:第二接触段 251:触接凸块
26:弹性段 261,262:两端
30:外部端子
31:板体
32:筒部
33:穿孔
34:焊接部
40:固定端子
41:接触片 411:穿孔
42:焊接片
50:弹性端子51:固定段
52:弹性臂
53:第一接触段531,532:两端
54:焊接段
55:第二接触段。
【权利要求】
1.一种微型射频连接器,其包含有: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及一插接部,该基座内形成有一容槽,该插接部自该基座朝上突伸,且该插接部内形成有一与该容槽连通的插接孔,该容槽具有一与该插接孔邻接的上内壁及一与该上内壁相对立的下内壁; 一弹性端子,设置在该容槽内,具有一固定段、两呈弧状且弧口朝下的弹性臂及一第一接触段,该固定段固定于该容槽,各该弹性臂一端连接该固定段并抵靠该下内壁,各该弹性臂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在该第一接触段不受外力时与该下内壁分离且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外力时抵靠该下内壁,该第一接触段连接于该两弹性臂之间且位于该插接孔下方;以及 一外部端子,包覆该绝缘本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设置在该下内壁,该固定段朝上突伸有复数抵靠该上内壁的卡固凸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段朝下凹设有一可接触外部连接器端子的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更具有一焊接段,该焊接段穿出该基座并延伸至该基座背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更包含有一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具有一接触片,该接触片设置在该上内壁,该弹性端子更具有一第二接触段,该第二接触段自该第一接触段朝远离该固定段方向突伸,该第二接触段在该第一接触段不受外力时与该接触片接触并在该第一接触段受外力时与该接触片分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更具有一焊接段,该固定端子更具有一焊接片,该焊接段及该焊接片分别均穿出该基座并延伸至该基座背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段朝上突伸有复数可抵靠该接触片的触接凸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更具有一弹性段,该弹性段一端连接该第一接触段,且该弹性段另一端为自由端并抵靠该下内壁。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端子具有一板体、一筒部及一穿孔,该板体设置在该基座正面,该筒部自该板体朝上突伸,该穿孔贯穿该板体及该筒部并供该插接部所贯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微型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卡扣在该基座上并延伸至该基座背面的焊接部。
【文档编号】H01R13/24GK103915703SQ201410077029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5日
【发明者】苏玉乐, 金鑫, 李美兰, 杨胜合 申请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