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9449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板对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凹型插入部,所述凹形插入部内侧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内壁面上突设有若干突筋。所述凸筋可抵消对接连接器与凹形插入部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使得连接器之间的固持更稳定,不会影响导通性能,并且为插入连接器时提供了缓冲,不容易抵垮端子,提高了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目前电连接器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板对板连接器组合用以电性连接两个相互平行的电路板,其通常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分别包括有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还安装有用以焊接至电路板上的固定片。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之间的固持力一般通过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的相互配合固持在一起。
[0003]随着各种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板对板连接器的尺寸也在不断进行小型化的相应推进。但是,当连接器整体尺寸变小后,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之间的固持力已不足以稳定地固持连接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配合时因配合间隙原因造成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之间相互位移,容易影响导通性能,进而影响电子产品的使用。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板对板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进行稳固固定连接的板对板连接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凹型插入部,所述凹形插入部内侧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内壁面上突设有若干突筋。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筋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筋分别位于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壁面上,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壁面上的各所述突筋分为位于靠近两端位置处及位于中间位置处三个位置,且至少位于所述其中一个位置处的突筋数量不小于两个。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板、自基板四周同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和一对端壁以及自所述基板中间突伸形成的岛部,所述凹形插入部形成在侧壁、端壁、基板和岛部之间,所述导电端子固定在所述侧壁上,所述突筋自岛部朝向侧壁的内壁面上突伸形成。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壁的顶面低于所述端壁的顶面,且所述端壁上形成有导引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导引部。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壁设置有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间隔壁、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间隔壁靠近外侧位置处的连接部以及形成在相邻两个间隔壁和连接部之间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与所述凹形插入部相连通。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弯折形成有向下开口的U型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向外弯折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脚以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弯折向上延伸的接触臂,所述固定部骑跨式固定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所述接触臂收容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内,所述接触臂上设有向凹形插入部突伸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间隔壁在靠近连接部位置处还进一步凹设形成端子固定槽,所述端子固定槽与端子收容槽相连通,用以固定所述固定部侧缘。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板、自基板四周同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和一对端壁,所述凹形插入部形成在侧壁、端壁和基板之间,所述导电端子固定在所述侧壁上,所述突筋自侧壁朝向凹形插入部的内壁面上突伸形成。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在其凹形插入部内侧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内壁面上突设若干突筋,以通过所述突筋抵消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使得连接器之间的固持更稳定,不会影响导通性能,并且为插入连接器时提供了缓冲,不容易抵垮端子,提高了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两种板对板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插座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中插头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0]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可以为如图1、3中所示的插头连接器300,也可以为如图1、2中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可相互配合。
[0021]其中,请参照图1和图2,当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为插座连接器100时,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呈矩形设置的第一绝缘本体I和固定在第一绝缘本体I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I具有第一基板10、自第一基板10四周同向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11和一对第一端壁12以及自所述第一基板10中间突伸形成的岛部13。所述第一侧壁11、第一端壁12、第一基板10和岛部13之间形成有第一凹形插入部14。所述第一凹形插入部14用以收容所述插头连接器300。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壁11上。
[0022]所述第一侧壁11设置有沿第一绝缘本体I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间隔壁
111、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间隔壁111靠近外侧设置处的第一连接部114以及形成在相邻两个间隔壁111和第一连接部114之间的端子收容槽112,所述端子收容槽112与所述第一凹形插入部14相连通。所述间隔壁111在靠近第一连接部114位置处还进一步凹设有端子固定槽113。所述端子固定槽113与端子收容槽112相连通,所述端子固定槽113比端子收容槽112略宽,以便于更好的配合导电端子2的形状,卡持固定住导电端子2。
[0023]所述第一端壁12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顶面,所述第一端壁12上形成有导引插头连接器300插入的平滑的第一导引部121,更方便插头连接器300的插入。
[0024]所述岛部13朝向第一侧壁11的内壁面上突伸形成有若干第一突筋131,所述第一突筋131沿插头连接器300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I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突筋131分别位于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岛部13的内壁面上,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岛部13的内壁面上的各所述第一突筋131分为位于靠近两端位置处及位于中间位置处三个位置,且至少位于所述其中一个位置处的第一突筋131数量不小于两个。在插头连接器300插入后,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之间相互配合,所述第一突筋131可抵消与插头连接器300之间的配合间隙,使得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不会影响导通性能。
[0025]所述导电端子2弯折形成有向下开口的U型第一固定部21、自第一固定部21—端向外弯折伸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I的第一焊脚22以及自第一固定部21另一端弯折向上延伸的第一接触臂23,所述第一固定部21骑跨式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4的两侧,所述第一接触臂23收容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112内,所述第一接触臂23上设有向第一凹形插入部14突伸的与插头连接器300相接触的接触部231。
[0026]将插头连接器300插入插座连接器100时,由于插座连接器100的岛部13上形成有第一突筋131,所述第一突筋131可在插入插头连接器300时提供缓冲,提高抗冲击能力,不容易抵坏所述导电端子2。并且在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相连接以后,由于第一突筋131可抵消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之间的配合间隙,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不容易相对移动,使得导通性能良好,延长使用寿命。
[0027]请参照图1和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为插头连接器时,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包括呈矩形设置的第二绝缘本体3和固定在第二绝缘本体3上的若干对接端子4。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具有第二基板30、自第二基板30四周同向延伸的一对第二侧壁31和一对第二端壁32。所述第二侧壁31、第二端壁32、第二基板30之间形成有第二凹形插入部33。所述第二凹形插入部33用以收容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岛部13。所述对接端子4固定在所述第二侧壁31上。
[0028]所述第二侧壁31设置有沿第二绝缘本体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间隔凸肋311,相邻两个所述凸肋311之间形成有与对接端子4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312。所述凸肋311朝向第二凹形插入部33的内壁面上突伸形成有若干第二突筋313,所述第二突筋313沿插头连接器300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突筋313分别位于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凸肋311的内壁面上,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凸肋311的内壁面上的各所述第二突筋313分为位于靠近两端位置处及位于中间位置处三个位置,且至少位于所述其中一个位置处的第二突筋313数量不小于两个。所述第二突筋313可抵消与插座连接器100之间的配合间隙,使得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提高了导通性能。
[0029]所述第二端壁3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侧壁31的顶面高度一致,所述第二端壁32上形成有与插座连接器100对接的平滑状第二导引部321,以方便插头连接器300的插入。
[0030]所述对接端子4弯折形成有U型第二固定部41、自第二固定部41 一端向外弯折伸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第二焊脚42。所述第二固定部41骑跨式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部41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2相接触的第二接触臂411,所述第二接触臂411上形成有棱部,以在与所述接触部231的接触过程中相互摩擦,去除接触部231上的绝缘异物,保证对接效果。
[0031]将插头连接器300插入插座连接器100时,由于插头连接器300的第二侧壁31上形成有第二突筋313,所述第二突筋313可在插入插头连接器300时提供缓冲,提高抗冲击能力,不容易抵坏所述导电端子2和对接端子4。并且在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相插接以后,所述第二突筋313抵消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之间的空隙,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不容易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导通性能良好,延长使用寿命。
[0032]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可为上述插头连接器300或插座连接器100中的任意一种,并且相比以前的技术,在插座连接器100上增加第一突筋131或者在插头连接器300上增加第二突筋313,可稳固插头连接器300和插座连接器100,使其不发生相对移动,保证电性连接效果,并且在两者相对接时提供一个缓冲过程,不会抵垮端子。
[0033]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3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凹形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插入部内侧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内壁面上突设有若干突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筋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并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筋分别位于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壁面上,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壁面上的各所述突筋分为位于靠近两端位置处及位于中间位置处三个位置,且至少位于所述其中一个位置处的突筋数量不小于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板、自基板四周同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和一对端壁以及自所述基板中间突伸形成的岛部,所述凹形插入部形成在侧壁、端壁、基板和岛部之间,所述导电端子固定在所述侧壁上,所述突筋自岛部朝向侧壁的内壁面上突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顶面低于所述端壁的顶面,且所述端壁上形成有导引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导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置有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间隔壁、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间隔壁靠近外侧位置处的连接部以及形成在相邻两个间隔壁和连接部之间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与所述凹形插入部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弯折形成有向下开口的U型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向外弯折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脚以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弯折向上延伸的接触臂,所述固定部骑跨式固定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所述接触臂收容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内,所述接触臂上设有向凹形插入部突伸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壁在靠近连接部位置处还进一步凹设形成端子固定槽,所述端子固定槽与端子收容槽相连通,用以固定所述固定部侧缘。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板、自基板四周同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和一对端壁,所述凹形插入部形成在侧壁、端壁和基板之间,所述导电端子固定在所述侧壁上,所述突筋自侧壁朝向凹形插入部的内壁面上突伸形成。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4118385SQ201420669080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1日
【发明者】王团伟 申请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