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连结端子以及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3866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柔性连结端子以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柔性连结端子以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以前,已知有一种在编织线的末端部连接端子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的带端子零件的编织线在编织线的末端形成有使金属裸线密集并焊接的被压接部,在被压接部压接有圆型端子的筒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1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编织线的末端使金属裸线密集而形成被压接部,所以只能将被压接部形成于编织线的端部。因此,不能将端子零件形成于除了编织线的两端部以外的部分,在例如与3个以上的电极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可能有如下问题:需要将具有多个端子零件的编织线连接于每个电极之间,从而使得部件数量变多。

本发明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多个端子以能吸收公差的方式连结的柔性连结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柔性连结端子具备:编织线,其由多根金属裸线构成;以及多个端子,其相互隔着间隔而连接于所述编织线,各个所述端子具备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编织线,所述连接部向与所述多个端子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并能与外部连接。

根据本构成的柔性连结端子,与外部连接的连接部向与多个端子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在增加端子的数量的情况下,只要将端子的固定部固定到编织线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就能将与对方侧的数量对应的多个端子固定到编织线。另外,通过编织线,能产生根据对方侧的公差而使端子之间的位置偏移的柔性。因此,能通过柔性连结端子,而使与对方侧的数量对应的多个端子以能够吸收公差的方式连结。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为以下方式。

·所述固定部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编织线。

·所述编织线为筒状,在所述编织线的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位置的整个周向之中的所述固定部侧被焊接,所述固定部的相反侧没有被焊接。

如果这样的话,仅焊接编织线的整个周向之中的固定部侧,从而使固定部的相反侧容易移动,所以能将公差的吸收幅度设定得大。

·所述固定部通过压接而固定于所述编织线。

·所述固定部以夹着所述编织线的方式设于所述编织线的两侧。

如果这样的话,由于能通过固定部从两侧牢固地固定编织线,所以能使连接的信赖性提高。

·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多个蓄电元件,其具有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以及所述柔性连结端子,其安装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连接所述电极和所述端子。

如果这样的话,能通过柔性连结端子的编织线来吸收蓄电元件之间的公差,并能连接多个电极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柔性连结端子,能以吸收公差的方式连结于多个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柔性连结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柔性连结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柔性连结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c-c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柔性连结端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d-d线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柔性连结端子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8的e-e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柔性连结端子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图5一边说明实施方式1。安装有柔性连结端子20的蓄电模块10搭载于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未图示),蓄电模块10作为用于驱动车辆的电源而使用。

(蓄电模块10)

如图1所示,蓄电模块10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1和柔性连结端子20,柔性连结端子20安装于多个蓄电元件11的上表面。各蓄电元件11例如是电池、电容器,在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12的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蓄电要素。在蓄电元件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有电极13a、13b(将正极作为13a,将负极作为13b而图示)。各蓄电元件11的方向以相邻的电极13a、13b的极性相同的方式配置。当电极13a、13b的列由一对柔性连结端子20、20进行连接时,多个蓄电元件11并联连接。未图示的外部的电线与各柔性连结端子20的某一个电极13a、13b连接,从而电力输出到外部。

(柔性连结端子20)

如图3、图4所示,柔性连结端子20具备:编织线27,其由多根金属裸线构成;以及多个端子21,其相互隔着间隔连接于编织线27。各端子21为圆型的端子,例如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端子21具备:固定部22,其固定于编织线27;以及连接部24,其向与端子21的排列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图3的右方。“与端子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突出,能与外部的电极13a、13b等连接。

在固定部22形成有焊接凹部23,焊接凹部23因为焊接时的加热以及加压而凹陷成长方形状。另外,焊接前的固定部22的形状形成为与连接部24相同的平坦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2和编织线27通过电阻焊接而接合。另外,不限定为电阻焊接,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来连接固定部22和编织线27。在连接部24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5,在插通孔25中能插通电极13a、13b。

编织线27是由多根金属细线(金属裸线)编织成网状,而使其整体形成为方筒状,编织线27具有容易挠曲变形的可挠性和能通电的导电性。编织线27具有能传输车辆的驱动电力的程度的厚度,能采用例如将裸软铜线、无氧软铜线以及镀锡软铜线编织而成的编织线。另外,编织线27不限定为铜线,也可以采用将铜合金线、铝线、铝合金线、其他金属线编织而成的编织线。

在编织线27的内侧形成有贯通孔29,贯通孔29沿着编织线27的全长形成,插通部件19能插通贯通孔29。贯通孔29的截面呈长方形状,在贯通孔29中能插通带状的插通部件19(参照图2)。插通部件19是具有能抗住电阻焊接时的加压的强度的金属,插通部件19的截面呈与贯通孔29大致相同的长方形状,并具有能沿编织线27的全长插通的长度。

编织线27由如下面部形成为方筒状:与固定部22抵接的接合面部27a;与接合面部27a隔着间隔相对的相对面部27c;以及将接合面部27a和相对面部27c连结的连结面部27b、27d。接合面部27a与固定部22焊接,相对面部27c以及连结面部27b、27d不与固定部22焊接。在相对面部27c的已焊接的部分形成有焊接凹部28。该焊接凹部28不具有可挠性而被固形化。

柔性连结端子20的制造方法如下:通过沿编织线27的贯通孔29的全长插通插通部件19,并且将端子21在编织线27上以等间隔配置,将模具抵押到固定部22,进行向插通部件19侧加压通电的电阻焊接,从而能形成多个端子21被编织线27连结的柔性连结端子20。该柔性连结端子20构成为,电极13a、13b以编织线27配置于端子21之上的朝向插通于端子21的插通孔25。当柔性连结端子20安装于多个蓄电元件11时,形成蓄电模块10。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连结端子20,由于与外部连接的连接部24向与相互隔着间隔配置的多个端子21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所以在使端子21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只要将固定端子21的固定部22固定到编织线27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就能将与对方侧的电极13a、13b等的数量对应的多个端子21固定到编织线27。另外,能通过编织线27产生能根据对方侧的多个蓄电元件11之间的公差而使端子21之间的位置偏移的柔性。因此,能通过柔性连结端子20,能吸收公差地将与对方侧的电极13a、13b的数量对应的多个端子21连结。

另外,编织线27是筒状,处于与固定部22对应的位置的、编织线27的整个周向上的接合面部27a(固定部22侧)被焊接,与相对面部27c(固定部22的相反侧)没有被焊接。

如果这样的话,仅焊接编织线27的整个周向中的固定部22侧,使得固定部22的相反侧容易移动,所以能将公差的吸收幅度设定得大。另外,通过将编织线27形成为筒状,从而能够维持编织线27的强度的同时,与将接合面部27a和相对面部27c的双方焊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适当的厚度进行焊接。

另外,还构成蓄电模块10,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1,其具有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13a、13b;以及柔性连结端子20,其安装于多个蓄电元件11,从而连接电极13a、13b和端子21。

如果这样的话,能通过柔性连结端子20的编织线27将蓄电元件11之间的公差吸收并将相邻的电极13a、13b之间连接。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6-图8说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的柔性连结端子30使用没有形成实施方式1的贯通孔29的带状的编织线31连结多个端子32之间。下面,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在端子32的固定部33形成有在焊接时被模具按压加热的焊接凹部34。端子32在焊接前与实施方式1的端子21相同。柔性连结端子30的编织线31沿多个端子32的排列方向(图7中的上下方向)带状地延伸。连接部24相对于沿端子3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编织线31朝与端子3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与端子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突出。在编织线31形成有在焊接时被模具按压加热的焊接凹部35。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9说明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柔性连结端子40,如图9所示,编织线41比实施方式2的编织线27更长,由此端子32的数量比实施方式2中端子32的数量增加。其他与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3,能将端子32连续地焊接于编织线41,根据需要切断编织线41,从而能形成所需数量的端子32由编织线41连结的柔性连结端子40,因此端子32的数量的变更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0-图12说明实施方式4。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4的柔性连结端子50中,将固定部22以及编织线27焊接的面积设为实施方式2中的一半。具体地讲,如图11、图12所示,在焊接时,在端子51的固定部52中的靠连接部24的区域形成有焊接凹部53,焊接凹部53使用模具对实施方式2、3的焊接凹部34的一半面积按压加热而形成,在编织线54,在与焊接凹部53对应并靠连接部24的区域形成有焊接凹部55,焊接凹部55使用模具对实施方式2、3的焊接凹部35的一半面积按压加热而形成。

根据实施方式4,与固定部52重叠的编织线27中的除焊接凹部55以外的没有焊接的部分容易移动,所以能将公差的吸收幅度设定得大。

<实施方式5>

接着,参照图13-图15说明实施方式5。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实施方式5的柔性连结端子60将焊接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光斑形状。

如图14、图15所示,端子61的固定部62和编织线63被具有圆形状的按压面的上下的焊嘴夹着并被点焊。由此,在固定部62的外表面侧形成焊接时被模具按压加热的圆形的焊接凹部64,在编织线63的外表面侧形成焊接时被模具按压加热的圆形的焊接凹部65。

根据实施方式5,由于与固定部62重叠的编织线63中没有焊接的部分容易移动,所以能将公差的吸收幅度设定得大。

<实施方式6>

接着,参照图16-图19说明实施方式6。在实施方式6的柔性连结端子70中,相互隔着间隔配置的多个端子71被带状地延伸的编织线77铆接并压接。

如图18所示,端子71具备:固定部72,其以从上下两侧夹着编织线77的方式配置;以及连接部24,其与外部连接。固定部72具备一对相对部72a、72b和将相对部72a、72b之间连结的u字状的连结部72c。在相对部72a、72b的外表面形成有铆接凹部73a、73b,铆接凹部73a、73b通过加压而形成。

柔性连结端子70的制造方法为如下:从连接部24侧将编织线77插通于各端子21的相对部72a、72b之间,用模具凿紧相对部72a、72b之间,铆接凹部73a、73b的相反侧咬入于编织线27,由此固定部72固定于编织线77。

根据实施方式6,由于能通过固定部72从两侧牢固地固定编织线27,所以能使连接的信赖性提高。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为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端子21的数量、编织线27的长度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长度,能适当地变更。另外,端子的形状也不限定为圆型,能变更为各种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21以等间隔配置,但也可以不配置为等间隔。

(3)端子21、32、51、61、71的连接部24向与该端子的排列方向(编织线27、31、41、54、77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但不限定于此,连接部24也可以向与编织线27、31、41、54、77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另外,多个端子不限定为各连接部24向相同方向突出的构成,也可以向相反方向突出。例如也可以以连接部24向与编织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一方侧突出的端子和连接部24向与该端子相反方向突出的端子交替地排列的方式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电模块

11:蓄电元件

13a、13b:电极

19:插通部件

20、30、40、50、60、70:柔性连结端子

21、32、51、61、71:端子

22、33、52、62、72:固定部

24:连接部

27、31、41、54、77:编织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