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531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是如图8、图9所示那样具有连接器壳体912、促动器960和闩锁臂942的插头连接器910(参照PCT国际申请公开号2009-543296的日文翻译)。

连接器壳体912具有前部920和本体部928。本体部928的上表面930位于比前部920的上表面924高的位置,在本体部928的上表面930的底部934的前侧具有朝前部920的上表面924倾斜的倾斜面940。

促动器960能够沿连接器壳体912的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于本体部928的上表面930。促动器960的前侧的端部954形成为圆筒状。

闩锁臂942的一端固定在本体部928的上表面930的后侧。在闩锁臂942的自由端部,设有能够钩挂在包围配合侧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引导框922的开口957中的钩956。

在闩锁臂942的自由端部侧的部分,设有朝前部920的上表面924倾斜的倾斜段952。倾斜段952与连接器壳体912的本体部928的倾斜面940大致平行,在倾斜段952与倾斜面940之间形成收纳促动器960的端部954的空间。

当向后方拉拽促动器960的后端部时,促动器960的端部954沿着本体部928的倾斜面940朝上方滑动,按压闩锁臂942的中央部948。其结果,闩锁臂942朝上方弹性变形,钩956脱离引导框922的开口957,连接器壳体912与配合侧插座连接器的锁定状态得以解除。

如上所述,由于闩锁臂942设有倾斜段952,所以难以缩短闩锁 臂942的钩956与促动器960的端部954之间的距离。

为此存在插头连接器9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能够缩短操作部件的操作部与锁定部件的钩挂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连接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该壳体能够与配合侧连接器嵌合;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用于维持上述壳体与上述配合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状态;以及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以能够沿上述壳体的前后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用于操作上述锁定部件以便将维持上述壳体与上述配合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状态的锁定状态解除;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件具有:锁定部件本体,该锁定部件本体呈悬臂梁状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在上述锁定部件本体的固定端侧,并固定于上述壳体;钩挂部,该钩挂部设置在上述锁定部件本体的自由端侧,用于钩挂于上述配合侧连接器而维持上述锁定状态;以及传递部,该传递部设置在上述锁定部件本体的上述固定部与上述钩挂部之间,用于将使上述操作部件朝离开上述配合侧连接器的方向即上述壳体的后方移动的力施加给上述锁定部件本体,使上述锁定部件本体弹性变形,由此使上述钩挂部朝离开上述配合侧连接器的方向位移而解除上述锁定状态,上述操作部件具有将使上述操作部件朝上述壳体的后方移动的力施加给上述传递部的操作部,在上述传递部的与上述操作部接触的部分和上述操作部的与上述传递部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述壳体的后方延伸而接近上述壳体的方式倾斜的面。

优选的是,上述面是平面。

优选的是,上述锁定部件通过弯曲加工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

优选的是,上述操作部件具有用于将上述操作部朝上述壳体的后 方拉拽的拉拽部。

更优选的是,上述操作部件具有将上述操作部与上述拉拽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形成有收纳上述传递部的一部分的收纳空间。

更优选的是,上述操作部、上述连结部以及上述拉拽部由相同材料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缩短操作部件的操作部与锁定部件的钩挂部之间的距离,所以能够减小连接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会通过基于附图的以下详细说明变得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被锁定于配合侧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连接器相对于配合侧连接器的锁定解除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以往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被插入到配合侧插座连接器内的图8的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钩挂于收纳有插座连接器的引导框的闩锁部件的多个钩之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那样,连接器10与缆线75连接。连接器10能够与例如安装于在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的配合侧连接器(图6、图7中仅示出配合侧连接器的配合侧壳体80)嵌合。

连接器10具备:能够与配合侧连接器的配合侧壳体80嵌合的壳体30;用于维持壳体30与配合侧壳体80嵌合的嵌合状态的锁定部件50;用于操作锁定部件50以便维持壳体30与配合侧壳体80嵌合的嵌合状态的锁定状态解除的操作部件60;支撑于壳体30的印刷电路板70。操作部件60以能够沿壳体30的前后方向DFB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0。

壳体30由上侧壳体分割体31和下侧壳体分割体33构成。上侧壳体分割体31和下侧壳体分割体33分别由金属制成,具有电磁屏蔽功能。

上侧壳体分割体31具有上壁部311和一对侧壁部314。在上壁部311形成凹部311A。在凹部311A配置包括后述的操作部62的操作部件60的前侧部分。

一方的侧壁部314形成于上壁部311的一方侧部,另一方的侧壁部314形成于上壁部311的另一方侧部。

在上侧壳体分割体31的后端部的内表面形成缆线挟持部315(参照图4)。在各侧壁部314的前端部的内表面形成基板保持部316。在上壁部311的上表面形成两个圆柱状的铆钉部318。在上壁部311的上表面的两侧部,分别形成从上表面垂直地竖起的一对板状的覆盖壁317。一对覆盖壁317配置成从壳体30的左右方向DRL夹持上壁部311的后侧部分的方式。在覆盖壁317的前端部,形成相对于上壁部311的上表面垂直的止动面317A。止动面317A接挡后述的防脱用突起部64,限制操作部件60向后方移动。

下侧壳体分割体33具有下壁部331和一对侧壁部332。一方的侧壁部332形成于下壁部331的一方侧部,另一方的侧壁部332形成于下壁部331的另一方侧部。

在下侧壳体分割体33的后端部的内表面形成缆线挟持部333。在各侧壁部332的前端部的内表面形成基板支撑部334。

锁定部件50具有:朝前后方向DFB延伸的锁定部件本体51;位于锁定部件本体51的固定端侧的固定部52;位于锁定部件本体51的 各自由端侧的一对钩状的钩挂部53;板状的传递部54。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从而一体地形成出锁定部件本体51、固定部52、钩挂部53和传递部54。

锁定部件本体51呈悬臂梁状安装于壳体30。在固定部52形成有插入两个铆钉部318的两个孔52A(参照图2)。钩挂部53钩挂于配合侧壳体80。传递部54形成在锁定部件本体51的固定部52与钩挂部53之间。传递部54具有平面(面)54A。在该实施方式中,平面54A和前后方向DFB所成的角度θ1(参照图5)为大约135度。

操作部件60具有:将使操作部件60朝壳体30的后方移动的力施加给锁定部件50的传递部54的操作部62;用于向壳体30的后方拉拽操作部62的拉拽部63;将操作部62与拉拽部63连结的连结部61;形成在操作部62的相反侧面的一对止脱用突起部64。

在连结部61,形成有收纳传递部54的下端部的收纳凹部(收纳空间)61A。收纳凹部61A位于操作部62的后侧。操作部62具有能够与传递部54的平面54A接触的平面(面)62A。在该实施方式中,平面62A和前后方向DFB所成的角度θ2(参照图5)为大约45度。

在连结部61的相反侧面分别形成切缺部61B(参照图2)。切缺部61B在操作部件60沿前后方向DFB移动时避免铆钉部318与连结部61发生干涉。

拉拽部63从壳体30朝后方突出。

缆线75如图4所示那样具有:多个内部导体76;覆盖各内部导体76的多个绝缘包覆部77;将多个绝缘包覆部77平行地汇集的多个捆束用包覆部78;覆盖多个捆束用包覆部78的一个编织构件(未图示);包覆一个编织构件的外罩79。在印刷电路板70的两面分别形成多个导电路70A。各导电路70A的中间部被绝缘包覆,仅露出各导电路70A的两端部(参照图2)。在各导电路70A的一端部,焊接有缆线75的各内部导体76。

接着,就连接器10的组装加以说明。

首先,将焊接有缆线75的内部导体76的印刷电路板70放置在下 侧壳体分割体33的基板支撑部334上,而且将缆线75的外罩79放置在下侧壳体分割体33的缆线挟持部333上。

接着,在下侧壳体分割体33盖上上侧壳体分割体31。其结果,印刷电路板70被基板支撑部334和基板保持部316夹入,印刷电路板70被保持于壳体30,而且缆线75的外罩79被缆线挟持部315和缆线挟持部333夹入,缆线75被保持于壳体30。

之后,利用一般结合机构(例如铆钉和板件)将上侧壳体分割体31与下侧壳体分割体33结合。

接着,在上侧壳体分割体31上配置操作部件60。此时,操作部件60配置成操作部62和连结部61的前侧部分收纳在上侧壳体分割体31的凹部311A中。

之后,将锁定部件50配置在操作部件60上。此时,锁定部件50配置成铆钉部318进入固定部52的孔52A。

最后,将从孔52A突出的铆钉部318的头部墩粗或压扁。其结果,固定部52被固定于壳体30。

经过以上的作业工序而完成了连接器10的组装。

接着,对连接器10相对于配合侧连接器的嵌合及脱离进行说明。

为了将连接器10与配合侧连接器嵌合,只要将壳体30插入配合侧壳体80即可。此时,锁定部件50的钩挂部53分别进入配合侧壳体80的锁定孔80A,连接器10与配合侧连接器的锁定状态得以维持。

为了使连接器10脱离配合侧连接器,只要抓住拉拽部63朝后方拉拽即可。若拉拽部63被朝后方拉拽,则操作部62沿前后方向DFB朝后方移动。此时,经由与操作部62的平面62A接触的传递部54的平面54A,朝后方拉拽拉拽部63的力作为抬起锁定部件本体51的力被传递给锁定部件本体51,因而,锁定部件本体51朝上方弹性变形,使得钩挂部53从配合侧壳体80的锁定孔80A脱出。其结果,连接器10与配合侧连接器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连接器10从配合侧壳体80脱离。

若把手从拉拽部63放开,则锁定部件本体51借助其恢复力而返 回成变形前的状态,钩挂部53也返回到其原位置。此时,锁定部件本体51的恢复力经由锁定部件50的传递部54传递到操作部件60的操作部62,操作部62的平面62A被朝前方推压,因而操作部件60也返回到其原位置。

另外,当使操作部件60朝后方移动后,止脱用突起部64与覆盖壁317的止动面317A抵碰,因而阻止了操作部件60朝后方进行规定量以上的移动。

根据该实施方式,操作部件60的操作部62的平面62A和锁定部件50的传递部54的平面54A分别是以接近壳体30的方式朝壳体30的后方倾斜的面,能够缩短操作部件60的操作部62与锁定部件50的钩挂部53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减小连接器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另外,在操作部件60,形成收纳锁定部件50的传递部54的下端部的收纳凹部61A,无需增大操作部62的高度尺寸,因而能够减小连接器1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传递部54的与操作部62接触的部分和操作部62的与传递部54接触的部分两方,都形成有以接近壳体30的方式朝向壳体30的后方倾斜的面(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平面54A、62A),但也可以例如仅在传递部54的与操作部62接触的部分和操作部62的与传递部54接触的部分的任意一方,形成以接近壳体30的方式朝向壳体30的后方倾斜的面。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传递部54形成平面54A,在操作部62形成平面62A,但在传递部54、操作部62所形成的面并不限于平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曲面(例如凸面、凹面或圆筒面等)。

尽管壳体30以及锁定部件50都由金属制成,但它们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另外,操作部件60由树脂制成,但操作部件60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传递部54形成在锁定部件本体51的中央部(壳体30的左右方向DRL上的操作部件60的中央所对应的位 置),但传递部54也可以形成在左右方向DRL的任意一侧。此时,根据传递部54的位置来改变操作部62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操作部件60具有连结部61,但是连结部61不一定是必要的,例如也可以在操作部62上直接结合拉拽部63。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以及范围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各种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