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线防氧化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403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铜绞线加工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铜线防氧化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铜丝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铜丝在受到牵引拉伸,扭曲卷绕时,其内部会产生应力,并且局部会发硬甚至氧化,因此此种粗制品无法进一步加工成铜软绞线,因而必须对铜绞线进行退火处理,一般的处理方式为将氮气作为保护气体,在退火炉内进行退火处理,先从退火炉中抽取空气形成负压达到一定程度后充入氮气,并在炉内形成压力,加热到300摄氏度左右时保温一端时间,然后开炉自然冷却。然而经过此种退火处理,铜绞线的内应力和预应力得到了很好的消除,软化后的铜绞线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且在退火过程中有了氮气的保护,铜绞线不会发生氧化反应。退火后,针对铜丝的余温还需进行冷却水冷却,以避免铜丝的氧化。传统退火冷却采用的是自来水质和自然冷却沉淀,而在铜线的表面会附带部分的水分残留,通过传输转运,铜线表面会出现局部氧化,影响铜线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线防氧化干燥装置,快速清除铜丝上残留的水分,提高铜丝的光洁度。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铜线防氧化干燥装置,包括箱体,在所述箱体上方开有多个通孔,还包括隔板和两个固定筒,所述隔板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箱体中部,且隔板将箱体内部分隔成填充腔和空腔,两个固定筒设置在空腔内且分别对应隔板的活动端,在固定筒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隔板底部连接;所述箱体内填充有海绵块,且所述海绵块上表面穿过通孔向外突出形成吸收部,在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包裹覆盖所述吸收部的筛板,在多个筛板上表面粘接有除湿布。针对现有技术中,铜线在退火冷却处理后其表面上会附带部分冷却水的问题,本发明在冷却池的出口处沿垂直于铜线的传输方向安装箱体,使得铜线与除湿布始终保持接触以吸收掉铜线外壁上的冷却水,保证铜线在收卷时其外壁处于干燥状态。具体使用时,箱体内填充海绵块,海绵块利用箱体上部的多个通孔向外突出形成吸收部,该吸收部可为半圆形、矩形、椭圆形或是其他规则的几何图形,同时覆盖包裹在吸收部上的筛板与吸收部的形状相匹配,利用粘接在筛板上的除湿布与铜线接触,使得铜线外壁上的冷却水被除湿布吸收,而除湿布上累积的冷却水通过筛板上的筛孔被海绵块所吸收,即通过海绵块能够使得除湿布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保证其自身的含水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避免使得铜线外壁出现二次附带水分,保证铜线在退火冷却处理后的性能,同时避免重复不间断地更换除湿布,降低使用成本。其中,由于海绵块在吸水后容易产生形变,而铜线连续传输,当第一个吸收部正对的除湿布与铜线接触后,该吸收部的水分积累量达到最大,即达到饱和,铜线上残留的水分则被依次排列的第二个、第三个吸收部所对应的除湿布吸收;在长时间运行后,该部分所对应的海绵块部分重量增加,使得隔板发生倾斜,而隔板底部的两端被弹簧所支撑,在隔板的一端倾斜后,隔板另一端自动上升使得隔板该端所对应的最后一个吸收部受到一定挤压,进而加强对该吸收部所对应的除湿布的吸水效果,此时,隔板底部的两个弹簧分别处于拉伸和压缩状态,通过自身形变所产生的弹力来平衡箱体内海绵块形变所产生的作用应力,以保证箱体内部的受力平衡,保证对铜线外壁水分的清除效率。多个所述筛板等距间隔设置,使得包裹覆盖在所述筛板上的除湿布形成一个连续的接触面。在铜线与除湿布接触时,铜线自身具备一定的张力,即铜线会对除湿布产生一个下压力,保证铜线的外壁与除湿布之间保持一定的接触面积,而多个筛板间隔设置,使得除湿布在箱体上部形成一个连续的曲折状接触区域,而由铜线与除湿布接触部分吸收的冷却水会在除湿布上蔓延,避免出现海绵块的水分吸收速度低于除湿布的水分吸收速度,在部分上冷却水集中而降低铜线的干燥效果。所述筛板为塑料筛板。作为优选,采用塑料筛板作为除湿布的支撑件,因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性能,使得当铜线对除湿布产生挤压,或是该挤压力在除湿布上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时,塑料筛板利用自身的弹性形变或是弹性回复,进而将该作用应力消除,避免在在筛板或是除湿布上出现凹陷而导致原铜线与除湿布之间接触部分上出现间隙,达到保证除湿布稳定吸水的目的。所述吸收部的截面呈圆弧形。作为优选,吸收部的截面为圆弧形,即筛板以及附着在筛板上的除湿布同样呈圆弧形,在铜线传输时,铜线对除湿布的顶弧部分进行挤压,除湿布顶部受力形成凹陷,即两者间形成一个较大的接触面,并且该接触面上吸收的水分通过圆弧直接均匀传递至除湿布的各部分上,同时通过筛板被海绵块快速吸收。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发明中覆盖包裹在吸收部上的筛板与吸收部的形状相匹配,利用粘接在筛板上的除湿布与铜线接触,使得铜线外壁上的冷却水被除湿布吸收,而除湿布上累积的冷却水通过筛板上的筛孔被海绵块所吸收,即通过海绵块能够使得除湿布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保证其自身的含水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避免使得铜线外壁出现二次附带水分,保证铜线在退火冷却处理后的性能,同时避免重复不间断地更换除湿布,降低使用成本;2、本发明铜线会对除湿布产生一个下压力,保证铜线的外壁与除湿布之间保持一定的接触面积,而多个筛板间隔设置,使得除湿布在箱体上部形成一个连续的曲折状接触区域,而由铜线与除湿布接触部分吸收的冷却水会在除湿布上蔓延,避免出现海绵块的水分吸收速度低于除湿布的水分吸收速度,在部分上冷却水集中而降低铜线的干燥效果;3、本发明采用塑料筛板作为除湿布的支撑件,因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性能,使得当铜线对除湿布产生挤压,或是该挤压力在除湿布上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时,塑料筛板利用自身的弹性形变或是弹性回复,进而将该作用应力消除,避免在在筛板或是除湿布上出现凹陷而导致原铜线与除湿布之间接触部分上出现间隙,达到保证除湿布稳定吸水的目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箱体、2-海绵块、3-吸收部、4-筛板、5-除湿布、6-隔板、7-空腔、8-弹簧、9-固定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箱体1,在所述箱体1上方开有多个通孔,还包括隔板6和两个固定筒9,所述隔板6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箱体1中部,且隔板6将箱体1内部分隔成填充腔和空腔9,两个固定筒9设置在空腔7内且分别对应隔板6的活动端,在固定筒9内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的上端与隔板6底部连接;所述填充腔内填充有海绵块2,且所述海绵块2上表面穿过通孔向外突出形成吸收部3,在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包裹覆盖所述吸收部3的筛板4,在多个筛板4上表面粘接有除湿布5。使用时,箱体1内填充海绵块2,海绵块2利用箱体1上部的多个通孔向外突出形成吸收部3,该吸收部3可为半圆形、矩形、椭圆形或是其他规则的几何图形,同时覆盖包裹在吸收部3上的筛板4与吸收部3的形状相匹配,利用粘接在筛板4上的除湿布5与铜线接触,使得铜线外壁上的冷却水被除湿布5吸收,而除湿布5上累积的冷却水通过筛板4上的筛孔被海绵块2所吸收,即通过海绵块2能够使得除湿布5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保证其自身的含水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避免使得铜线外壁出现二次附带水分,保证铜线在退火冷却处理后的性能,同时避免重复不间断地更换除湿布5,降低使用成本。其中,由于海绵块2在吸水后容易产生形变,而铜线连续传输,当第一个吸收部3正对的除湿布5与铜线接触后,该吸收部3的水分积累量达到最大,即达到饱和,铜线上残留的水分则被依次排列的第二个、第三个吸收部3所对应的除湿布5吸收;在长时间运行后,该部分所对应的海绵块2重量增加,使得隔板6发生倾斜,而隔板6底部的两端被固定筒9内部的弹簧8所支撑,在隔板6的一端倾斜后,隔板6另一端自动上升使得隔板6该端所对应的最后一个吸收部3受到一定挤压,进而加强对该吸收部3所对应的除湿布5的吸水效果,此时,隔板6底部的两个弹簧8分别处于拉伸和压缩状态,通过自身形变所产生的弹力来平衡箱体1内海绵块2形变所产生的作用应力,以保证箱体1内部的受力平衡,保证对铜线外壁水分的清除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所述筛板4等距间隔设置,使得包裹覆盖在所述筛板4上的除湿布5形成一个连续的接触面。在铜线与除湿布5接触时,铜线自身具备一定的张力,即铜线会对除湿布5产生一个下压力,保证铜线的外壁与除湿布5之间保持一定的接触面积,而多个筛板4间隔设置,使得除湿布5在箱体1上部形成一个连续的曲折状接触区域,而由铜线与除湿布5接触部分吸收的冷却水会在除湿布5上蔓延,避免出现海绵块2的水分吸收速度低于除湿布5的水分吸收速度,在部分上冷却水集中而降低铜线的干燥效果。作为优选,采用塑料筛板4作为除湿布5的支撑件,因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性能,使得当铜线对除湿布5产生挤压,或是该挤压力在除湿布5上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时,塑料筛板4利用自身的弹性形变或是弹性回复,进而将该作用应力消除,避免在在筛板4或是除湿布5上出现凹陷而导致原铜线与除湿布5之间接触部分上出现间隙,达到保证除湿布5稳定吸水的目的。作为优选,吸收部3的截面为圆弧形,即筛板4以及附着在筛板4上的除湿布5同样呈圆弧形,在铜线传输时,铜线对除湿布5的顶弧部分进行挤压,除湿布5顶部受力形成凹陷,即两者间形成一个较大的接触面,并且该接触面上吸收的水分通过圆弧直接均匀传递至除湿布5的各部分上,同时通过筛板4被海绵块2快速吸收。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