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253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多个电容器元件以并列状态收容的外壳的电容器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收容了多个电容器元件的外壳的电容器单元组装于各种控制电路而被广泛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电容器元件伴随着使用而发热。对此,以往提出有能够将该热量尽可能地发散的放热构造或者冷却构造。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已知有将收容有电容器元件的外壳经由绝缘性的放热片而配置在散热器上的构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9473号公报

为了提高电容器单元的放热性能,想到从将各电容器元件的电极彼此电集中后的端子进行放热。具体来说,采用经由由金属构成且分别与收容于正极端子台内的正极端子、或者收容于负极端子台内的负极端子单独连接的汇流条而传递热量这样的结构。

然而,在该情况下,将包括正极端子台以及负极端子台的外壳经由放热片而配置在散热器上。在上述那样的构造中,虽然可能性低,但有时在外壳与放热片之间产生结露。在该情况下,水滴可能经由外壳与放热片之间的微细的间隙进行扩展。在万一发生上述那样的事态时,成为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产生短路的一个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产生结露时也能够消除在正极与负极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的电容器单元。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单元,其具备外壳,该外壳将多个电容器元件以并列状态收容,并且具有设有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正极彼此电连接的正极端子的正极端子台、以及设有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负极彼此电连接的负极端子的负极端子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单元具备:散热器,其释放从所述电容器元件传递来的热量;以及放热片,其由绝缘体构成,且夹装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而覆盖所述正极端子台以及所述负极端子台,在所述外壳或者所述放热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所述正极端子台与所述负极端子台之间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处的缺口。

在该结构中,万一在外壳与放热片之间产生结露、且水滴沿着上述外壳与放热片之间的微细的间隙扩展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缺口来阻止水膜的进一步的扩展。扩展后的水膜难以越过缺口而进一步扩展。

因此,避免经由扩展后的水膜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引起短路。即,通过形成缺口而阻止水膜扩展,能够消除在电容器元件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引起短路的担忧。

另外,缺口能够通过简易的作业来形成。即,不会伴随着形成缺口而使电容器单元的构造变得复杂、或者变得大型化。并且,也不会导致成本的升高。

缺口例如可以形成于放热片。在该情况下,放热片被缺口分割为多个片体。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缺口形成为从电容器元件的并列方向中央偏向端部侧。位于并列方向中央的电容器在自身发热的基础上,还接受与该电容器邻接的其它电容器发出的热量。因此,热量容易在并列方向中央滞留。与之相对,当使放热片处在位于并列方向中央的电容器的下方时,能够迅速地去除该电容器的周边的热量。因此热量难以滞留。

缺口例如形成在与电容器元件的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即可,但也可以相对于所述并列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使缺口横跨邻接的两个电容器元件即可。在放热片上形成有缺口的位置比未形成缺口的位置更难以引起来自外壳的放热。因此,存在产生所谓的热点的倾向。与之相对,如上述那样以横跨两个电容器元件的方式形成缺口时,该两个电容器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均等化,存在难以产生热点这样的优点。

或者,也可以将缺口形成于外壳。在该情况下,缺口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有底的槽。

在此,当将槽形成于电容器元件的正下方时,因槽的深度的不同,电容器元件的底面可能露出。为了避免该情况,槽优选形成于邻接的电容器元件彼此之间。

当然,也可以将缺口形成于放热片以及外壳这两者。在该情况下,放热片被缺口分割为多个片体,并且在外壳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缺口的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相对于构成电容器单元的外壳或者放热片中的至少任一者,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的位置形成缺口。在该结构中,即使万一在外壳与放热片之间产生结露而使水滴扩展,水膜也难以越过缺口而进一步扩展。即,水膜的进一步扩展得到阻止。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引起经由水膜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的简要正面局部剖视图。

图2是分别示出构成所述电容器单元的外壳和放热片且从底面侧观察的主要部位简要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所述外壳的底面添加有放热片的状态且从底面侧观察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构成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的放热片添加于外壳的底面的状态且从底面侧观察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图5是构成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且从外壳的底面侧观察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容器单元

12…电容器元件

14…外壳

16、16a、16b…放热片

18…散热器

22…第一端子台

24…第二端子台

26…正极端子台

28…第一负极端子台

30…第二负极端子台

32…正极端子

34…第一负极端子

36…第二负极端子

42…正极用汇流条

48…负极用汇流条

52、68…缺口槽

62、62a…分割隙

64、64a…第一片体

66、66a…第二片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10的概要主视图。该电容器单元10具有电容器元件12和收容有该电容器元件12的外壳14。外壳14经由放热片16而配置于散热器18上。以下,将面朝散热器18的一侧的端面记作“底面”,将其背面侧记作“顶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4内,如虚线所示,十个电容器元件12呈直线状并列。因此,外壳14具有呈长条且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20、设于该主体部20的一端部的第一端子台22、设于另一端部的第二端子台24。第一端子台22通过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正极端子台26以及与该正极端子台26相比稍长的第一负极端子台28相连而构成。另一方面,第二端子台24仅由第二负极端子台30构成。

在正极端子台26上收容由金属构成的正极端子32。在第一负极端子台28以及第二负极端子台30也同样地分别收容由金属构成的第一负极端子34、第二负极端子36(参照图2)。在正极端子32、第一负极端子34以及第二负极端子36上分别形成有从顶面朝向底面的螺纹孔38、39(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正极端子32的螺纹孔未图示。

所述电容器元件12的各个正极经由具有四个正极突片部40的正极用汇流条42而相互电连接。此外,在正极突片部40上重叠有未图示的正极导电板的第一突片部。正极突片部40的贯通孔44(参照图4)与形成于第一突片部的贯通孔重叠,并且这些贯通孔彼此被螺栓穿过。此外,向该螺栓螺合有螺母,由此,正极突片部40(正极用汇流条42)与第一突片部(正极导电板)电连接。

正极导电板的一端部覆盖正极端子台26的顶面。在该一端部形成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穿过有与所述螺纹孔螺合的螺钉。利用该螺钉,正极导电板与正极端子32电连接。其结果是,各电容器元件12的正极经由正极用汇流条42以及正极导电板而电集中于正极端子32。

各电容器元件12的负极也同样地经由具有四个负极突片部46的负极用汇流条48、具有四个第二突片部的负极导电板(未图示)而分别与第一负极端子34、第二负极端子36电连接。即,在负极突片部46上重叠有所述第二突片部。形成于负极突片部46的贯通孔50(参照图4)与形成于第二突片部的贯通孔重叠,并且向穿过这些贯通孔彼此的螺栓螺合有螺母。由此,负极突片部46(负极用汇流条48)与第二突片部(负极导电板)电连接。

负极导电板的一端部覆盖第一负极端子台28的顶面,另一端部覆盖第二负极端子台30的顶面。在各端部形成有贯通孔,穿过该贯通孔的螺钉与所述螺纹孔38、39螺合。伴随着该螺合,各电容器元件12的负极经由负极用汇流条48以及负极导电板而电集中于第一负极端子34以及第二负极端子36。

图2是从底面侧目视确认时的外壳14的主要部位简要立体图。在第一端子台22的底面,在正极端子台26与第一负极端子台28之间形成有缺口槽52(缺口)。即,在第一端子台22的底面中,正极端子台26与第一负极端子台28之间因存在缺口槽52而指向顶面侧并陷没。

形成有贯通孔54(参照图2以及图3)的多个舌片部60(参照图1)从外壳14的底面沿着水平方向而突出形成。虽省略详细图示,通过使穿过各贯通孔54的螺钉与形成于散热器18的螺纹孔螺合,将外壳14定位固定于散热器18。

在散热器18与外壳14之间夹装有图2以及图3所示的放热片16。放热片16在外壳14定位固定于散热器18时被夹入外壳14的底面与散热器18之间。该放热片16的导热率大,因此,电容器元件12发出而传递至外壳14的热量经由放热片16而迅速地传递至散热器18。需要说明的是,放热片16由绝缘体构成。

在此,在放热片16的与所述电容器元件12的并列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作为缺口的分割隙62。因此,放热片16被分割为第一片体64和第二片体66这两片。分割隙62形成在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靠第一端子台22侧的位置。换言之,分割隙62从电容器元件12的并列方向的中央偏向端部。

第一片体64的第一端子台22侧端部呈与第一端子台22的底面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且覆盖在第一端子台22的底面上露出的正极端子32、第一负极端子34的底面。另外,第二片体66的第二端子台24侧端部与第二端子台24的底面的形状对应,并覆盖在该第二端子台24的底面上露出的第二负极端子36的底面。与之相伴,实现正极端子32、第一负极端子34以及第二负极端子36的底面侧的电绝缘。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单元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下来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容器单元10组装于规定的控制电路进行使用。当然,此时,正极端子32、第一负极端子34以及第二负极端子36与规定的导电线连接,从而向各电容器元件12进行通电。伴随着该通电,电容器元件12发热。该热量在顶面侧经由正极用汇流条42以及正极导电板或者负极用汇流条48以及负极导电板而向外壳14外传递。另一方面,在底面侧经由放热片16以及散热器18而实现放热。

通过以上的导热或者放热,电容器单元10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得以防止。因此,各电容器元件12的功能得以维持。

需要说明的是,在放热片16上形成有将该放热片16分割为第一片体64和第二片体66的分割隙62,但该分割隙62从电容器元件12的并列方向的中央偏向端部(第一端子台22侧)。因此,第二片体66覆盖多个电容器元件12中位于并列方向中央的电容器元件12的下方。因此,从该电容器元件12迅速地进行放热。

即,位于并列方向中央的电容器元件12自身发热,并且与发热的其它电容器元件12邻接,但在其下方隔着外壳14而存在有第二片体66,因此所述的热量被迅速地去除。因此,防止在该电容器元件12滞留热量。

当为了停止控制电路的控制而停止对电容器元件12的通电时,平息电容器元件12的发热。因此,外壳14的周围的温度降低。伴随着该温度降低,可能在外壳14的底面与放热片16之间的微细的间隙产生结露。在该情况下,水滴也可能沿着所述间隙扩展。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极端子台26与第一负极端子台28之间形成有缺口槽52。因此,即使假设在第一端子台22的附近产生结露而水滴扩展的情况下,扩展后的水膜被缺口槽52捕捉。即,通过缺口槽52来阻止水膜的进一步的扩展。其结果是,避免在正极端子32与第一负极端子34之间引起短路。

另外,在放热片16上形成有分割隙62。因此,假设在外壳14的底面与第一片体64之间产生结露而水滴扩展的情况下,扩展后的水膜无法越过分割隙62而向第二片体66侧移动。在外壳14的底面与第二片体66之间产生结露而水滴扩展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不会使扩展后的水膜越过分割隙62而向第一片体64侧移动。因此,避免在正极端子32与第二负极端子36之间引起短路。

如以上那样,通过在外壳14或者放热片16形成有缺口(缺口槽52以及分割隙62),避免在正极端子32与第一负极端子34或者第二负极端子36之间引起短路。因此,在下次的控制电路的控制开始时,换言之,在向电容器元件12通电时,电容器单元10中的通电路线保持正常。因此,电容器元件12发挥规定的功能。

本发明并不特别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

例如,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将放热片16a分割为第一片体64a和第二片体66a的分割隙62a形成为相对于长度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分割隙62a横跨位于并列方向的第一端子台22侧端部的电容器元件12以及与其邻接的电容器元件12这两个。因此,由于这两个电容器元件12所产生的热量被均等化,因此难以形成所谓的热点。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在外壳14中的第一端子台22与第二端子台24之间形成第二缺口槽68。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正极端子32与第二负极端子36之间引起短路。即使假设水滴沿着外壳14的长度方向扩展,扩展后的水膜也被第二缺口槽68捕捉。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当将第二缺口槽68形成在电容器元件12的正下方时,根据第二缺口槽68的深度的不同,电容器元件12可能从外壳14露出。为了消除该可能性,第二缺口槽68优选形成于邻接的电容器元件12彼此之间。

另外,在该情况下,无需特意在放热片16b上形成分割隙62、62a(参照图2~图4)等。即,也可以使用覆盖外壳14的底面整体的一片放热片16b。当然,如图2或者图4所示,也能够使用形成有分割隙62、62a等的放热片16、16a。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缺口槽52以及分割隙62这两者,但也可以仅形成任一方。各个位置也不特别限定于图2~图5所示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