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6899阅读:1567来源:国知局
金属壳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壳体。



背景技术:

市场上,全金属壳体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但是考虑到金属壳体的限制,通常采用金属与非金属相结合的壳体,金属壳体则位于非金属区,以防止对金属壳体的信号形成屏蔽。

现有的移动终端的壳体多采用三段式结构,即壳体中间的金属区域通过填充有非信号屏蔽材料的隔离带与壳体两端的金属区域隔离。金属壳体靠近隔离带设置,以防止其信号被屏蔽。但是隔离带将会清楚地被消费者看到,因而会影响移动终端的壳体的整体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金属壳体,能够保证移动终端的整体外观效果,同时能够防止金属壳体的信号受到干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包括弧形段,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微缝带,所述微缝带包括多条微缝,并且所述微缝带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金属壳体的所述弧形段相匹配,所述微缝带将所述金属壳体分成至少一个金属区域。

其中,所述微缝带的数量为一个且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非贯穿地延伸至所述金属壳体的内部,以使得所述微缝带两侧的所述金属壳体彼此连接呈一个整体。

其中,所述微缝带的数量为一个,且将所述金属壳体分成独立的两个金属区域。

其中,所述微缝带的数量为两个,且将所述金属壳体分成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金属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区域两端的第二金属区域和第三金属区域。

其中,相邻两条所述微缝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微缝的缝宽。

其中,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一对短边以及相对且平行设置的一对长边,所述微缝平行于所述一对短边或所述一对长边延伸。

其中,其中,所述微缝带包括3至20条微缝。

其中,每条所述微缝的缝宽为0.03至0.4mm。

其中,所述微缝带位于所述金属壳体的边缘区域。

其中,相邻的所述微缝之间形成有金属条。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金属壳体上设置有与金属壳体的弧形边缘相匹配弧形微缝带,不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能够保证金属壳体的整体性,并且将设置有微缝带的金属壳体用作金属壳体的辐射体,能够避免金属壳体的信号受到屏蔽,并且弧形的微缝带增大了微缝带的长度,增强天线结构的辐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金属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金属壳体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金属壳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金属壳体10,该金属壳体10设有微缝带100,其中,金外壳体10的边缘包括弧形段,而金属壳体10设有一个微缝带100,该微缝带100包括弧形部,该弧形部与金属壳体10的弧形段相匹配,该微缝带100从金属壳体10的边缘非贯穿地延伸至金属壳体10的内部,以使得微缝带100两侧的金属壳体10彼此连接呈一个整体,并且微缝带100中的微缝1001均平行于壳体10的短边延伸。此外,微缝带100位于金属壳体10的边缘区域,从而可以改善金属壳体10的视觉效果。

图1所示的微缝带100包括六条微缝1001,缝宽为0.03至0.5mm之间,由于微缝的宽度足够小,不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因而可以确保金属壳体2的整体性,并且微缝带100允许金属壳体10内的电磁信号能够辐射出去。弧形的微缝带130增大了微缝带130的长度,增强天线结构的辐射性能。相邻的两条微缝1001之间的间距大于微缝1001的缝宽,且相邻的微缝1001之间形成有金属条,金属条的材质与金属壳体10的材质相同,因而从外观上进一步确保了金属壳体10的整体性。微缝1001中填充有非信号屏蔽材料,从而可以避免金属壳体10的电磁信号受到屏蔽。

需要说明,微缝带100的微缝1001的数量可以为3至20条,微缝的数量应视具体需要而定,如应满足金属壳体10外观上的要求以及金属壳体10的电磁信号的辐射条件。

参照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金属壳体20,该金属壳体20设有位于金属壳体20的边缘区域的微缝带200,微缝带200的微缝2001的数量和缝宽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微缝1001的数量和缝宽相同,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金属壳体100不同的是,微缝带200平行于金属壳体20的短边延伸并且贯穿该金属壳体20,从而将金属壳体20分成独立的两个金属区域201和202,其中一个金属区域201的面积可大于另一个金属区域202。

参照图3,图3由1变化而来,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金属壳体300,其中微缝带300的数量为两个,微缝带300的微缝3001的数量和缝宽可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微缝1001的数量和缝宽相同,该两个微缝带300将金属壳体30分割形成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金属区域301以及分别位于第一金属区域301两端的第二金属区域302和第三金属区域303,如图3所示,第一金属区域301的面积大于第二金属区域302,第二金属区域302的面积与第三金属区域303相等。

需要说明,微缝101、201或301之间可以相互交叉。微缝1001、2001或3001也可以平行于金属壳体的长边贯穿延伸或者部分延伸,具体结构可视外观的要求以及金属壳体的具体参数而定。金属壳体可以移动终端的前壳或背盖,还可以是移动终端的侧边框。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