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电流保护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9707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过电流保护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电流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电流保护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所应用的电路保护组件己非昔日的简单的玻璃管熔丝(保险丝),而是己经发展成为一个门种类繁多的新兴电子组件领域。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人们对各种电路保护组件的发展和应用将更加关注。

PTC组件(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的电阻值对温度变化的反应相当敏锐。当PTC组件在正常使用状况时,其电阻可维持极低值而使电路得以正常运作。但是当发生过电流或过高温的现象而使温度上升至一临界温度时,其电阻值会瞬间弹跳至一高电阻状态(例如102Ω以上)而将过量的电流反向抵消,以达到保护电池或电路组件的目的。由于PTC组件可有效地保护电子产品,因此该PTC组件已见整合于各式电路组件中,以防止过电流的损害。

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A显示了一现有技术中的过电流保护组件(10)的立体图,其通过将两外电极片(11)分别焊接在PTC组件(12)的上、下表面而组成。外电极片(11)作为连接至欲保护的电气装置的接口。图1B是该过电流保护组件(10)的侧视图。该PTC组件(12)由一PTC材料层(122)叠设于两电极箔(121)间组成,而该两外电极片(11)分别连接该两电极箔(121)。

一般而言,过电流保护组件均期望可尽量降低其初始电阻值(initial resistance),以便适用于低电阻的场合。然而,为求降低电阻,往往必须增加其中PTC组件的面积,进而增加过电流保护组件的尺寸,而不利应用于小型化的电子装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过电流保护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电流保护组件,在不大幅增加其体积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应用层面,整体电阻值小且有利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应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过电流保护组件,其包括:第一电极,包含第一延伸端及第一平板端,所述第一平板端包含自所述第一延伸端分叉成二个平行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

第二电极,包含第二延伸端及第二平板端,所述第二平板端包含第三电极板;

至少二PTC组件,包括第一PTC组件与第二PTC组件,所述第一PTC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板和所述第三电极板之间,所述第二PTC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

所述第一延伸端、所述第二延伸端位于所述过电流保护组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PTC组件和所述第二PTC组件并联电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TC组件与所述第二PTC组件结构相同,其包括第一导电箔、第二导电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箔与所述第二导电箔之间的PTC材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一PTC组件中的所述第一导电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上表面与所述第二PTC组件中的所述第一导电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极板一表面与所述第一PTC组件中的所述第二导电箔连通,另一表面与所述第二PTC组件中的所述第二导电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端及所述第二延伸端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第二电极板和所述第一延伸端位于不同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延伸端弯折与所述第二平板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端和所述第二平板端位于不同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过电流保护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不大幅增加其体积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应用层面,有利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应用;通过在第一电极设置第一延伸端,同时在第二电极中设置第二延伸端,形成一对连接端子,以便形成插件形式组装在电气装置中进行过电流保护;通过将第一PTC组件与第二PTC组件设计成并联形式,可大大减小过电流保护组件的整体电阻值,从而减小损耗,且扩大了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的过电流保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B为现有技术中的过电流保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PTC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20 过电流保护组件

11 外电极片

12 PTC组件

121 电极箔

122 PTC材料层

21 第一PTC组件

22 第二PTC组件

23 第一电极

24 第二电极

211 第一导电箔

212 第二导电箔

213 PTC材料层

231 第一延伸端

232 第一平板端

233 第一电极板

234 第二电极板

241 第二延伸端

242 第三电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2、图3、图4,过电流保护组件20包含第一PTC组件21、第二PTC组件22、第一电极23及第二电极24。第一PTC组件21包含第一导电箔211、第二导电箔212及叠设在第一导电箔211和第二导电箔212之间的PTC材料层213。第二PTC组件22与第一PTC组件21为相同的层叠结构,但在此实施例为上下翻转的情况,即由上而下的层叠顺序为第二导电箔212、PTC材料层213及第一导电箔211。第一电极23为上下分叉结构,其一分叉与第一PTC组件21中的第一导电箔211连通且另一分叉与第二PTC组件22中的第一导电箔211连通。第二电极24一端与第一PTC组件21中的第二导电箔212连通且另一端与第二PTC组件22中的第二导电箔212连通。第一PTC组件21、第二PTC组件22、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形成堆栈结构,第一电极23的另一端和第二电极24的另一端自该堆栈结构的同一端延伸向外,且第一PTC组件21和第二PTC组件22成并联状态。

具体的,第一电极23包含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一平板端232,第一平板端232自第一延伸端231分叉成二个平行的第一电极板233和第二电极板234。第一延伸端231通过弯折与第一电极板233连接成一体;第二电极板234的一端具有弯折部,并焊接在第一延伸端231上,从而与第一电极板233形成分叉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板233和第一延伸端231可由同一片板材经弯折裁切制成,第二电极板234则由另一片板材制作。第二电极24包含第二延伸端241及第二平板端。第二平板端即包含第三电极板242,第二延伸端241通过弯折与第三电极板242连接成一体。

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板233、第一PTC组件21、第三电极板242、第二PTC组件22及第二电极板234的形状类似长方形结构。第三电极板242叠设在第一PTC组件21和第二PTC组件22之间,且第一PTC组件21、第三电极板242及第二PTC组件22插入第一电极板233和第二电极板234之间,而组成为类似长方体的结构。第一电极板233、第一PTC组件21、第三电极板242、第二PTC组件22及第二电极板234依序层叠,形成堆栈结构,且第一PTC组件21、第二PTC组件22形成并联状态。

本实施例的堆栈结构形成类似长方体的结构,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二延伸端241自该堆栈结构的同一端延伸向外。特别是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二延伸端241约成平行且朝相同方向延伸。又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二延伸端241分别位在堆栈结构的两相对侧边延伸向外。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二延伸端241位在同一平面。第二延伸端241弯折连接在第二平板端,因此第二延伸端241和第二平板端位在不同平面。第一平板端232具有分叉的第一电极板233及第二电极板234,因此第一延伸端241和第一电极板233及第二电极板234位于不同平面。

上述实施例包含二个PTC组件的过电流保护组件20,其中第一电极板233、第一PTC组件21、第三电极板242、第二PTC组件22及第二电极板234依序层叠且相邻者成物理接触。

本实施例揭示的过电流保护组件20的第一电极23的一端分叉成第一电极板233及第二电极板234,且第一电极板233及第二电极板234分别物理接触第一PTC组件21与第二PTC组件22中的第一导电箔211。第二电极24中的第三电极板242分别物理接触第一PTC组件21与第二PTC组件22中的第二导电箔212。通过第一电极23与第二电极24将第一PTC组件21与第二PTC组件22形成并联状态,而得以降低该过电流保护组件20整体的电阻值。

本实施例中的层叠的长方体结构可另外包覆绝缘外罩,例如塑料罩,而露出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二延伸端241。第一延伸端231及第二延伸端241可设计相应的连接端子,以利用插件形式组装在电气装置以进行过电流保护。

本实施例过电流保护组件20可并联更多的PTC组件,而得到更低的电阻值,而为本实施例所涵盖。但就简化结构及制程的考虑,一般以并联二至四个PTC组件的过电流保护组件最广为使用。

本实施例过电流保护组件20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不大幅增加其体积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应用层面,有利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应用;通过在第一电极设置第一延伸端,同时在第二电极中设置第二延伸端,形成一对连接端子,以便形成插件形式组装在电气装置中进行过电流保护;通过将第一PTC组件与第二PTC组件设计成并联形式,可大大减小过电流保护组件的整体电阻值,从而减小损耗,且扩大了适用范围。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