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011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汽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继电器,通常包括电磁组件与基座组件,电磁组件包括线架、铁芯、线圈、衔铁、动簧片、静触点和动触点,基座组件包括底座,现有技术中电磁组件与基座组件装配时,衔铁、动簧片、静触点和动触点所在的侧面朝向底座,即铁芯的轴向与底座垂直装配,这种结构的继电器对产品加工工艺要求高,且装配后继电器的工作参数将无法调整,一旦装配时出现偏差,继电器就整个报废了,在国内一般加工工艺水平下一次通过率低、生产制造报废率高等缺点,报废率的增加,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汽车继电器需将电磁组件的两个引线插针分别与基座组件两个引线脚进行锡悍,然而电磁组件与基座组件装配时,其引线插针与引线脚通常会因为位置不相适而造成锡悍效率低,且在锡悍过程中容易因助焊剂污染触点,且因是应用于汽车的继电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振动,而锡悍的引线插针与引线脚容易在振动过程中断线,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继电器,电磁组件成立式布局,结构紧凑,负载电流大,加工工艺要求低,降低继电器装配时的报废率,且解决了继电器在振动环境中的断线故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电磁组件和基座组件,电磁组件包括线架、铁芯、线圈、衔铁、动簧片、静触点和动触点,基座组件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的轴向与底座平行,电磁组件还包括成L型的轭铁,线架固定在轭铁的一直角边上,铁芯嵌设在线架内,所述线圈的引出端连接有线圈引出脚,线圈的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上述结构中,电磁组件采用这种结构分布可以使结构变得紧凑,减小继电器的体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工艺要求高的缺点,降低了继电器因装配问题而造成的报废率,提高一次通过率,且现有技术中因动簧片、衔铁、动触点和静触点均是朝向底座设置的,为固定安装不可调控,本设计将铁芯水平设置,方便了继电器吸合参数的检测和调节,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节约成本,且可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因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振动,现有技术中线圈的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的连接处容易因振动而断开,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本设计利用连接件对线圈的引出端和线圈引出脚进行连接,可避免出现断裂的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件成Z型,连接件包括两端的折弯部和过渡部,连接件的一端折弯部与线圈的引出端连接,另一端折弯部与线圈引出脚连接。

上述结构中,连接件的一端折弯部与线圈引出脚形成卡接配合,并通过电弧焊焊接固定,另一端的折弯部将线圈的引出端缠绕其上,浸焊后折弯,两端的折弯部成90度,折弯部与过渡部的折弯处为外凸弧形过度连接,作用可避免连接件在折弯时出现裂痕或折断,且也能减小折弯难度,降低加工工艺的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线架成工字型,该线架的两端为固定板,所述线架的固定板上设有凸块,该凸块上设有与过渡部适配的通道,过渡部固定在该通道内,折弯部位于凸块的两侧,所述线圈引出脚上设有与折弯部适配的卡槽,折弯部卡入卡槽后通过电弧焊焊接。

上述结构中,凸块的设置是为了固定连接件,使连接件不会在振动环境中晃动造成线圈的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的连接断开,折弯部与卡槽卡接不仅可以起到限位和固定连接件的作用,而且使得折弯部与线圈引出脚的连接更稳固,先通过卡接连接固定,再对折弯部与卡槽的连接处进行电弧焊焊接,进一步加强连接的稳固性,避免连接件与线圈引出脚的连接断开,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轭铁固定线架的直角边上连接有轭铁引出脚,线架上远离轭铁引出脚的固定板上连接有静簧引出脚,静触点设置在该静簧引出脚上。

上述结构中,静触点与动触点接触为继电器导通状态,轭铁引出脚与静簧引出脚组成一个常开状态,当静触点与动触点闭合后导通,将开关信号传递出去,实现继电器的开关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与底座插接配合,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包括连接部和插接部,插接部和连接部之间通过折弯段连接,所述底座上设有分别与轭铁引出脚的插接部、静簧引出脚的插接部和线圈引出脚的插接部适配的插孔。

上述结构中,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与各自的插孔形成插接配合,电磁组件外一般设有一个壳体,底座与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的连接不仅起到了固定限位的作用,而且方便与壳体连接配合,底座还有保护电磁组件的作用,避免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出现受力弯曲时对电磁组件的其他部件造成破坏,因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有固定电磁组件的作用,折弯段的设置可增大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的接触面积,使电磁组件固定的更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线圈引出脚分布在线架的两端成中心对称,线圈引出脚、轭铁引出脚和静簧引出脚分别位于电磁组件的四个方向围成四边形。

上述结构中,因线圈的引出端一般位于线架的两端,所以线圈引出脚设置在线架的两端可减短线圈的引出端的长度,避免资源的浪费,线圈的引出端太长还会容易断线,两个线圈引出脚成中心对称,有利于线架的平衡,避免线架因一边受力而向一侧倾斜,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分别位于四个方向,使得电磁组件与底座的连接更稳定,结构简洁,美化外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上设有与静触点对齐的限位片,限位片与静触点之间存在空隙,动触点置于空隙内,动触点在空隙内可朝静触点或限位片往复移动。

上述结构中,限位片的设置是为了限定动簧片端部的移动距离,即动触点的移动距离,避免断电时,静触点与动触点分开,动簧片弹开时因惯性原因移动距离过大,造成再次闭合时,需更大的吸合力才能使静触点与动触点闭合,影响继电器的灵敏度,且动簧片容易损坏,限位片的设置可避免出现静触点和动触点因距离原因而无法闭合的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轭铁固定线架的直角边与底座垂直形成垂直边,轭铁的另一直角边与底座平行形成平行边,所述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轭铁的平行边上,另一端朝铁芯方向弯折延伸正对铁芯的端面形成吸合端,衔铁固定在动簧片的吸合端上,动触点设置在动簧片的吸合端上,静触点与动触点对齐设置并与动触点形成通断配合。

上述结构中,衔铁固定在吸合端朝向铁芯端面的一侧,衔铁朝向轭铁平行边的一端朝垂直边延伸形成挂边,挂边挂设在平行边上,减轻动簧片上的负重,延长动簧片的使用寿命,动簧片还包括固定在平行边上的固定端,固定端与吸合端之间通过外凸曲面连通,挂边与外凸曲面对应的位置向下凹陷,方便外凸曲面设置在挂边的上方,外凸曲面的设置方便吸合端的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线架的两个固定板通过环形柱连接,环形柱内设有通孔,该通孔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固定板连通,铁芯从线架的一侧穿入嵌设在该通孔内,线圈缠绕在该环形柱上。

上述结构中,铁芯设置在环形柱内,铁芯朝向轭铁垂直边的一端向外延伸依次穿过固定板和垂直边,铁芯的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固定板形成扩大体置于固定板外,扩大体起固定作用,避免铁芯在通孔内滑动。

采用上述方案,降低继电器的加工工艺要求,提高一次通过率,避免因装配原因导致报废率的提高,通过连接件连接线圈引出端和线圈引出脚,不仅连接更稳定,而且避免了振动环境中线圈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断线的情况,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凸块和连接件的局部结构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局部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电磁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电磁组件1和基座组件2,电磁组件1包括线架11、铁芯12、线圈13、衔铁14、动簧片15、静触点16和动触点17,基座组件2包括底座21,所述铁芯12的轴向与底座21平行,电磁组件1还包括成L型的轭铁18,线架11固定在轭铁18的一直角边上,铁芯12嵌设在线架11内,所述线圈13的引出端连接有线圈引出脚131,线圈13的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131之间通过连接件19连接。电磁组件1采用这种结构分布可以使结构变得紧凑,减小继电器的体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工艺要求高的缺点,降低了继电器因装配问题而造成的报废率,提高一次通过率,且现有技术中因动簧片15、衔铁14、动触点17和静触点16均是朝向底座21设置的,为固定安装不可调控,本设计将铁芯12水平设置,方便了继电器吸合参数的检测和调节,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节约成本,且可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因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振动,现有技术中线圈13的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131的连接处容易因振动而断开,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本设计利用连接件19对线圈13的引出端和线圈引出脚131进行连接,可避免出现断裂的情况。

上述连接件19成Z型,连接件19包括两端的折弯部191和过渡部192,连接件19的一端折弯部191与线圈13的引出端连接,另一端折弯部191与线圈引出脚131连接。连接件19的一端折弯部191与线圈引出脚131形成卡接配合,并通过电弧焊焊接固定,另一端的折弯部191将线圈13的引出端缠绕其上,浸焊后折弯,两端的折弯部成90度,折弯部191与过渡部192的折弯处为外凸弧形过度连接,作用可避免连接件19在折弯时出现裂痕或折断,且也能减小折弯难度,降低加工工艺的要求。

上述线架11成工字型,该线架11的两端为固定板111,所述线架11的固定板111上设有凸块112,该凸块112上设有与过渡部192适配的通道1121,过渡部192固定在该通道1121内,折弯部191位于凸块112的两侧,所述线圈引出脚131上设有与折弯部191适配的卡槽1311,折弯部191卡入卡槽1311后通过电弧焊焊接。凸块112的设置是为了固定连接件19,使连接件19不会在振动环境中晃动造成线圈13的引出端与线圈引出脚131的连接断开,折弯部191与卡槽1311卡接不仅可以起到限位和固定连接件的作用,而且使得折弯部191与线圈引出脚131的连接更稳固,先通过卡接连接固定,再对折弯部191与卡槽1311的连接处进行电弧焊焊接,进一步加强连接的稳固性,避免连接件19与线圈引出脚131的连接断开,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上述轭铁18与底座21垂直的直角边上连接有轭铁引出脚181,线架11上远离轭铁引出脚181的固定板111上连接有静簧引出脚113,静触点16设置在该静簧引出脚113上。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接触为继电器导通状态,轭铁引出脚181与静簧引出脚113组成一个常开状态,当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闭合后导通,将开关信号传递出去,实现继电器的开关功能。

上述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3和线圈引出脚131均与底座21插接配合,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3和线圈引出脚131均包括连接部1311和插接部1312,插接部1312和连接部1311之间通过折弯段1313连接,所述底座21上设有分别与轭铁引出脚181的插接部、静簧引出脚113的插接部和线圈引出脚131的插接部适配的插孔211。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3和线圈引出脚131与各自的插孔211形成插接配合,电磁组件1外一般设有一个壳体,底座21与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3和线圈引出脚131的连接不仅起到了固定限位的作用,而且方便与壳体连接配合,底座21还有保护电磁组件1的作用,避免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3和线圈引出脚131出现受力弯曲时对电磁组件1的其他部件造成破坏。

上述线圈引出脚131分布在线架11的两端成中心对称,线圈引出脚131、轭铁引出脚181和静簧引出脚113分别位于电磁组件1的四个方向围成四边形。因线圈13的引出端一般位于线架11的两端,所以线圈引出脚131设置在线架11的两端可减短线圈13的引出端的长度,避免资源的浪费,线圈13的引出端太长还会容易断线,两个线圈引出脚131成中心对称,有利于线架11的平衡,避免线架11因一边受力而向一侧倾斜,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3和线圈引出脚131分别位于四个方向,使得电磁组件1与底座21的连接更稳定,结构简洁,美化外观。

上述底座21上设有与静触点16对齐的限位片212,限位片212与静触点16之间存在空隙,动触点17置于空隙内,动触点17在空隙内可朝静触点16或限位片212往复移动。限位片212的设置是为了限定动簧片15端部的移动距离,即动触点17的移动距离,避免断电时,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分开,动簧片15弹开时因惯性原因移动距离过大,造成再次闭合时,需更大的吸合力才能使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闭合,影响继电器的灵敏度,且动簧片15容易损坏,限位片212的设置可避免出现静触点16和动触点17因距离原因而无法闭合的情况。

上述轭铁18固定线架11的直角边与底座21垂直形成垂直边182,轭铁18的另一直角边与底座21平行形成平行边183,所述动簧片15的一端固定在轭铁18的平行边183上,另一端朝铁芯12方向弯折延伸正对铁芯12的端面形成吸合端151,衔铁14固定在动簧片15的吸合端151上,动触点17设置在动簧片15的吸合端151上,静触点16设置在线架11朝向吸合端151的固定板111上且与动触点17形成通断配合。衔铁14固定在吸合端151朝向铁芯12端面的一侧,衔铁14朝向轭铁18平行边183的一端朝垂直边182延伸形成挂边141,挂边141挂设在平行边183上,减轻动簧片15上的负重,延长动簧片15的使用寿命,动簧片15还包括固定在平行边183上的固定端152,固定端152与吸合端151之间通过外凸曲面153连通,挂边141与外凸曲面153对应的位置向下凹陷,方便外凸曲面153设置在挂边141的上方,外凸曲面153的设置方便吸合端151的移动。

上述线架11的两个固定板111通过环形柱114连接,环形柱114内设有通孔1141,该通孔1141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固定板111连通,铁芯12从线架11的一侧穿入嵌设在该通孔1141内,线圈13缠绕在该环形柱114上。铁芯12设置在环形柱114内,铁芯12朝向轭铁18垂直边182的一端向外延伸依次穿过固定板111和垂直边182,铁芯12的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固定板111形成扩大体121置于固定板111外,扩大体121起固定作用,避免铁芯12在通孔1141内滑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