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3389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可逆接触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由一只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和一只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组成的可逆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多种型号的直流接触器和交流接触器,由于客户的需求,需要将直流接触器和交流接触器组成可逆接触器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现有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的产品外形尺寸相差较大,无法组成可逆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性能安全稳定,结构简单紧凑的一只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和一只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组成的可逆接触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逆接触器,包括直流控制的第一交流接触器C1和交流控制的第二交流接触器C2,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C1的磁系统采用直流控制的双绕组型式线圈,所述第二交流接触器C2的磁系统采用交流控制的单绕组型式线圈;第一交流接触器C1和第二交流接触器C2的外形尺寸相同,还包括机械联锁机构4,第一交流接触器C1和第二交流接触器C2之间通过机械联锁机构4实现互锁。

进一步,还包括侧挂辅助触头3,所述侧挂辅助触头3安装于第一交流接触器C1的一侧侧壁,侧挂辅助触头3的辅助触头与第一交流接触器C1内部的触头支持5联动。

进一步,所述双绕组型式线圈包括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串联连接,所述侧挂辅助触头3的辅助触头并联连接在第二绕组线圈KM2的两端。

进一步,所述双绕组型式线圈还包括线圈骨架11,所述线圈骨架11包括中部的绕线柱111和绕线柱111两端垂直设置的线圈端板112,所述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缠绕于线圈骨架11中部的绕线柱111上,线圈骨架11上端的线圈端板112的一端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电片A1和第二导电片A2,线圈端板112的另一端一侧设有第三导电片A3,第一绕组线圈KM1的两端与第一导电片A1和第三导电片A3电连接,第二绕组线圈KM2的两端与第二导电片A2和第三导电片A3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机械联锁机构4包括壳体41和安装于壳体41内部的联锁组件42,壳体41的中部贯穿壳体设有联锁通孔401,联锁组件42设有联锁轴421,联锁轴421位于壳体41两侧的联锁通孔401周围,联锁轴421的两端向两侧延伸设有连接轴4211,两侧的连接轴4211伸出联锁通孔401外部,两侧交流接触器的侧壁分别设有与连接轴4211配合的锁孔101,每侧的交流接触器内部的触头支持5的侧壁设有与相应侧的连接轴4211联动配合的联动凹槽501。

进一步,所述壳体41包括联锁基座43和联锁盖44,联锁通孔401设于联锁基座43和联锁盖44的中部;联锁组件42包括两个联锁件423,每个联锁件423呈V形,两个联锁件423的V形开口相对设置,两个联锁件423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壳体枢转连接的枢转轴4232,联锁基座43和联锁盖44上分别设有与枢转轴4232配合的枢转孔430;两个联锁件423的一端端部各自联锁轴421部分分别设有连接轴4211与同侧的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5连接,两个联锁件423的另一端端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还包括联锁横梁7,联锁横梁7为U型结构,联锁横梁7通过螺钉与第一交流接触器C1和第二交流接触器C2的底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壳体41为凸字形,壳体41的侧壁的一端凸出设有与交流接触器安装配合的安装凸块415,壳体41的侧壁的另一端设有与交流接触器安装配合的安装凹槽416。

进一步,所述联锁通孔401为腰形通孔。

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触头支持本体51,触头支持本体51上相互间隔设有触头安装架52,触头安装架52的侧壁贯穿设有用于安装动触头的动触头安装空腔521,触头安装架52在动触头安装空腔521的上方还设有触头支持安装孔522;触头支持本体51的底部两端向下延伸设有用于与衔铁安装配合的限位挡板53,触头支持本体51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衔铁的安装通孔510;触头支持本体51的一侧侧壁凸出设有加强凸块513,所述联动凹槽501设于加强凸块513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交流接触器的磁系统进行改进,使其控制电路适用于直流电路,两个接触器的尺寸相同可通过机械联锁机构组成可逆接触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一个直流电和一个交流电来组成可逆接触器,使得可逆接触器的应用范围扩大。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配合一组常开辅助触头使用,所述双绕组型式线圈包括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串联连接,侧挂辅助触头的辅助触头并联连接在第二绕组线圈KM2的两端;侧挂辅助触头和外接开关K1可以为同一元件,外接开关K1也可以设置成单独的元件。交流接触器C2采用单绕组线圈,通以交流电源;直流接触器是双绕组线圈,通过外接开关K1的作用,达到单绕组启动,双绕组保持,通以直流电。根据实际需要,用户可进行自由切换交直流控制交流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逆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逆接触器的另一方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圈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绕组型式线圈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两台交流接触器与机械联锁机构联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两台交流接触器与机械联锁机构联锁的局部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机械联锁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机械联锁机构的另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机械联锁机构在两台交流接触器都触头未吸合的状态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机械联锁机构在其中一台交流接触器触头吸合的自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1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可逆接触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可逆接触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逆接触器包括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C1、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C2和侧挂辅助触头3。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为单绕组型式线圈接触器,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磁系统使用双绕组型式线圈。两台交流接触器的外形尺寸和参数大小相同,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C1和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C2之间通过机械联锁机构4实现互锁,组成可逆接触器。所述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1的一侧外侧壁悬挂有侧挂辅助触头3。机械联锁机构4对单台接触器的动作时间无影响,主要用于控制交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本实用新型中该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与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外形尺寸一致,使用时可达到交直流切换的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交流接触器的磁系统进行改进,使其控制电路适用于直流电路,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直流电和交流电,使得可逆接触器的应用范围扩大。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逆接触器还包括联锁横梁7,联锁横梁7为U型结构,联锁横梁7通过螺钉与第一交流接触器C1和第二交流接触器C2的底部连接。在两台交流接触器之间通过联锁横梁7连接在一起,结构稳固可靠。

如图1、2所示,具体地,所述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C1的磁系统使用双绕组型式,附带一个开距小超程大的辅助触头组,所述侧挂辅助触头3安装于第一交流接触器C1的一侧侧壁,侧挂辅助触头3的辅助触头与第一交流接触器C1内部的触头支持联动。

如图2所示,交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为单绕组型式接触器,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磁系统使用双绕组型式。直流控制的交流接触器配合一组常开辅助触头使用,所述双绕组型式线圈包括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串联连接,所述侧挂辅助触头3的辅助触头并联连接在第二绕组线圈KM2的两端;当给第一交流接触器C1通以直流电时,直流电流经过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第一交流接触器C1磁系统的磁轭和铁芯吸合,带动侧挂辅助触头3的辅助触头闭合,第二绕组线圈KM2被短路,由绕组KM1维持第一交流接触器C1的磁系统的吸合状态。图中侧挂辅助触头3和外接开关K1可以为同一元件,外接开关K1也可以设置成单独的元件。交流接触器C2采用单绕组线圈,通以交流电源;直流接触器是双绕组线圈,通过外接开关K1的作用,达到单绕组启动,双绕组保持,通以直流电。根据实际需要,用户可进行自由切换交直流电控制交流接触器。

如图3所示,所述绕组型式线圈还包括线圈骨架11,所述线圈骨架11包括中部的绕线柱111和绕线柱111两端垂直设置的线圈端板112,所述第一绕组线圈KM1和第二绕组线圈KM2缠绕于线圈骨架11中部的绕线柱111上,线圈骨架11上端的线圈端板112的一端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电片A1和第二导电片A2,线圈端板112的另一端一侧设有第三导电片A3,第一绕组线圈KM1的两端与第一导电片A1和第三导电片A3电连接,第二绕组线圈KM2的两端与第二导电片A2和第三导电片A3电连接。线圈骨架11的结构紧凑,节省接触器内部空间。

如图5-11所示,所述机械联锁机构4包括壳体41和安装于壳体41内部的联锁组件42,壳体41的中部贯穿壳体设有联锁通孔401,联锁组件42设有联锁轴421,联锁轴421位于壳体41两侧的联锁通孔401周围,联锁轴421的两端向两侧延伸设有连接轴4211,两侧的连接轴4211伸出联锁通孔401外部,两侧交流接触器的侧壁分别设有与连接轴4211配合的锁孔101,每侧的交流接触器内部的触头支持5的侧壁设有与相应侧的连接轴4211联动配合的联动凹槽501。联锁组件42两侧的连接轴4211伸向两侧的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的联动凹槽501中,使得联锁组件42与两侧的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5实现联动。

如图7-11所示,具体地,所述壳体41包括联锁基座43和联锁盖44,联锁通孔401设于联锁基座43和联锁盖44的中部;联锁组件42包括两个联锁件423,每个联锁件423呈V形,两个联锁件423的V形开口相对设置,两个联锁件423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壳体枢转连接的枢转轴4232,联锁基座43和联锁盖44上分别设有与枢转轴4232配合的枢转孔430;两个联锁件423的一端端部各自联锁轴421部分分别设有连接轴4211与同侧的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5连接,两个联锁件423的另一端端部相对设置。如图10、11所示,当一侧的交流接触器的触点吸合后,机械联锁机构4相应侧的联锁件423的一端的联锁轴421随着触头支持向下动作,联锁件423绕枢转轴4232转动,联锁件423的另一端转动与另一联锁件423的另一端相抵,与另一联锁件423连接的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被限位,另一交流接触器的触点不能闭合,实现两台交流接触器之间的联锁。

如图8所示,所述壳体41为凸字形,壳体41的侧壁的一端凸出设有与交流接触器安装配合的安装凸块415,壳体41的侧壁的另一端设有与交流接触器安装配合的安装凹槽416。机械联锁机构4的壳体41的安装凸块415和安装凹槽416配合与两侧的交流接触器的接触器的侧壁安装配合,使得机械联锁机构4的安装结构稳固可靠。所述联锁通孔401为腰形通孔。联锁通孔401设为腰形通孔更有利于连接轴4211的动作,也可以设为其他形状。

如图9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触头支持本体51,触头支持本体51上相互间隔设有触头安装架52,触头安装架52的侧壁贯穿设有用于安装动触头的动触头安装空腔521,触头安装架52在动触头安装空腔521的上方还设有触头支持安装孔522;触头支持本体51的底部两端向下延伸设有用于与衔铁安装配合的限位挡板53,触头支持本体51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衔铁的安装通孔510;触头支持本体51的一侧侧壁凸出设有加强凸块513,所述联动凹槽501设于加强凸块513上。触头支持5的结构简单紧凑,动触头从动触头安装空腔521穿过安装于触头支持5上;触头支持安装孔522可以用于拼接其他触头支持,衔铁安装于触头支持5的底部,衔铁的两端被两侧的限位挡板53限位,结构稳固;联动凹槽501设于加强凸块513上,防止在触头吸合时,产生的冲击力损坏触头支持。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