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48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电解液粘度增加,阻碍电荷载体移动,影响电流产生,极端情况下,电解液冻结,造成电池无法充/放电。

相关技术中,对电池进行加热一般采用单独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利用动力电池放电电流通过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对电池组进行加热。可知,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且需要动力电池提供电源,若在充电前,动力电池电源不足以支撑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供电,电池热管理系统将无法对电池进行加热。或采用相变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相变材料通过从液态转变为固态过程中释放储存的热量,可对电池进行加热或保温。但是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普遍较低,需要接入高导热材料如膨胀石墨、碳纳米管等增加其导热能力,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提高了电池包的充电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电池包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包;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为所述电池包加热;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具有接入端、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电池包相连,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接入端相连;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接入端相连,以控制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的切换,使所述充电接口为电池包充电或为加热装置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系统,通过在电池包和加热装置之间设置的切换装置,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切换至加热装置,在给电池包充电前,对其进行加热,提高了电池包的充电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电池包的损伤。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池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具体地,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和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包相连;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和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

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均为继电器。

具体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电阻丝。

具体地,所述电阻丝铺设在所述电池包的底部。

具体地,所述的电池系统还包括:导热装置,所述导热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相连,以在所述加热装置为所述电池包加热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导热装置运行,以加速导热。

具体地,所述导热装置为风扇。

具体地,所述的电池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池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电池包的温度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切换。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为电池管理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包括所述的电池系统。该车辆通过在电池包和加热装置之间设置的切换装置,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切换至加热装置,在给电池包充电前,对其进行加热,提高了电池包的充电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电池包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系统工作的流程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电池系统100包括:电池包110、加热装置120、切换装置130、充电接口140和控制器150。

其中,加热装置120用于为电池包110加热,可以提高电池包110的充电效率并降低电池包的损伤。切换装置130具有接入端131、第一触点132和第二触点133,第一触点132与电池包110相连,第二触点133与加热装置120相连,充电接口140与接入端131相连。控制器150与接入端131相连,以控制第一触点132和第二触点133的切换,使充电接口140为电池包110充电或为加热装置120供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新国标,非车载充电桩在输出高压前,需检测充电装置两端的电压,由于加热装置120两端电压很小,因此需要切换装置130先切换到电池包110,让其检测电池包110的电压,检测完成后切换装置130切换到加热装置12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系统,通过在电池包和加热装置之间设置的切换装置,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切换至加热装置,在给电池包充电前,对其进行加热,提高了电池包的充电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电池包的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切换装置130包括:第一控制开关K1,第一控制开关K1的一端与控制器150和充电接口140相连,第一控制开关K1的另一端与电池包110相连,第二控制开关K2,第二控制开关K2的一端与150控制器和充电接口140相连,第二控制开关K2的另一端与加热装置120相连。举例来说,在充电前,控制器150检测到电池包110的温度低于某一阈值时,将第一控制开关K1关闭并第二控制开关K2打开,切换到加热装置120,对加热装置120加热,当控制器150检测到电池包110的温度大于等于阈值时,将第一控制开关K1打开并第二控制开关K2关闭,切换到电池包110,对电池包110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开关K1和第二控制开关K2均为继电器。

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120为电阻丝120,为了方便给电池包110充分进行加热,电阻丝120铺设在电池包110的底部。

具体地,电池系统100还包括:导热装置160。导热装置160与控制器150相连,以在加热装置120为电池包110加热时,控制器150控制导热装置160运行,以加速导热,进一步地,导热装置160可以为风扇160,通过电阻丝120产生的热量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通过风扇160输送至电池包110,对其加热。

具体地,电池系统100还包括:用于检测电池包11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0,温度传感器170与控制器150相连,控制器150根据电池包110的温度控制切换装置120的切换。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器150可以为电池管理器150。

结合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系统100,以非车载充电装置为例,其工作原理为:插上充电枪,打卡后,电池管理系统150与充电装置200进入CAN通信阶段,在参数配置阶段,电池管理器150发送BRO车辆充电准备就绪报文前,需闭合继电器130,因为充电装置200发送CRO充电机准备就绪报文前要检测电池包110两端的电压与通信报文电压是否相差±5%。在收到CRO后,电池管理器150发送电池充电需求报文前,进行温度检测判断温度是否小于设定的阈值,如否,则直接发送电池包110充电需求报文,进行充电。如是,则继电器130切换至电阻丝120端给电池包110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电池管理器150实时监测电池包的温度,当达到阈值后,将继电器130切换到电池包110端,重新发送电池包110充电需求报文,进行充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包括所述的电池系统。该车辆通过在电池包和加热装置之间设置的切换装置,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切换至加热装置,在给电池包充电前,对其进行加热,提高了电池包的充电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电池包的损伤。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它构成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不做赘述。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