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752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设置为两件式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行业中,普遍要用到电连接器,进行电气与信号的传递,最常规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对接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绝缘本体或金属外壳设有插接孔,对接端子设有位于插接孔内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接触部用来与插入在插接孔内的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接触,焊接脚用来焊接在电路板上,通过对接端子进行对接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气或信号的传递。

当然,还有少量电连接器结构比较复杂,为降低设计、制造难度,将电连接器设计为两件式结构,一件为对接座体,对接座体内设有对接端子,对接端子设有对接部及连接部,对接部用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另一件为连接座体,连接座体内设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具有接触部及焊接部,接触部与连接部电性接触,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对接座体通过连接端子与电路板建立电性连通,实现对接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气或信号的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设计变更容易、效率高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相互组装在一起的标准件和非标准件,所述标准件包括第一本体、收容于第一本体的若干对接端子、金属中隔片及收容第一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第一主体及自第一主体向前凸伸的第一舌板,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分别具有对接部与连接部的第一接端子组及第二对接端子组,所述中隔片位于第一对接端子组与第二对接端子组之间,所述金属外壳设有对接孔,所述第一舌板位于对接孔,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的对接部排布于第一舌板上表面,所述第二对接端子组的对接部排布于第一舌部下表面,所述连接部排布为两排,所述非标准件包括第二本体及收容于第二本体的若干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具有朝向第一本体方向延伸的两排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二本体的焊接脚,所述连接部与接触部电性接触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延伸出第一本体与金属外壳,所述连接部与接触部的其中之一者为弹性结构,另一者为刚性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标准件与非标准件中的其中一方插入另一方,所述标准件与非标准件能够组装在一起之后再共同安装于电路板或者一先一后的安装于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两排连接部位于该两排接触部之间或该两排接触部位于该两排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主体及自第二主体朝向第一本体方向凸伸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被夹持在该两排连接部之间,所述连接端子包含第一连接端子组及第二连接端子组,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的接触部排布在第二舌板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的接触部排布在第二舌板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舌板向前抵靠于第一本体后端面,所述连接部为弹性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设置为用以安装于电路板开口的沉板式连接器,所述第二主体底面设有位于开口内的凸缘,所述凸缘向后抵靠于开口的内壁,所述焊接脚位于凸缘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脚排列为前后两排,分别排布在第二本体下表面,其中一排焊接脚还向后凸伸出第二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包括注塑成型于第一对接端子组上的上绝缘块及第二对接端子组上的下绝缘块,所述上绝缘块与下绝缘块为分体结构或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端子组左右两侧分别排布有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对接端子组左右两侧也分别排布有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外侧边缘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底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凸片,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外侧边缘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顶端的前后两侧也设有凸片,所述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前后间隔开,并且都位于对接部后方,所述中隔片的两侧设有供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穿过的定位缺口,所述第一定位片的凸片遮挡于中隔片下方,所述第二定位片的凸片遮挡于中隔片上方。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标准件适用不同系列的电连接器,非标准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随意调整安装高度(offset),便于电连接器适应电路板及电子设备内部空间,标准件会根据非标准件的变动而变动,非标准件结构简单,设计变更容易、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标准件与非标准件分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标准件的内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标准件内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标准件的立体示意图,为显示金属外壳。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非标准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非标准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为一种沉板式的USB Type-C母端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电路板200的开口201内,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其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标准件101与非标准件102,标准件101与非标准件10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两者可以组装在一起之后再共同组装于电路板200上,或者一先一后的安装于电路板200上。标准件101包括第一本体10、对接端子20、金属中隔片30及金属外壳40。非标准件102包括第二本体50及连接端子60。

第一本体10包括上绝缘块11、下绝缘块12及一外绝缘体13。同时,绝缘本体10包括第一主体14及自第一主体14向前凸伸的第一舌板15。上绝缘块11与下绝缘块1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孔114与定位柱11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绝缘块11与下绝缘块12为一体成型结构。

对接端子20包括第一对接端子组21及第二对接端子组22,上绝缘块11注塑成型于第一对接端子组21上形成上端子模组110,第二对接端子组22注塑成型于第二对接端子组22上形成下端子模组120,上端子模组11、下端子模组121及中隔片30三者组装在一起,形成内模块25,外绝缘体13注塑成型于该内模块25上,中隔片30两侧凸出于第一舌板15,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锁定。

第一对接端子组21及第二对接端子组22分别具有对接部211、221及向后延伸出第一本体10的弹性连接部212、222,第一对接端子组21的对接部211排布在第一舌板15上表面,第二对接端子组221的对接部211排布在第一舌板15下表面,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接触。

第一对接端子组21的连接部212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二对接端子组22的连接部212、222位于第一对接端子组21的连接部212的下方,也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对接端子组21的连接部212后端还设有向上弯折的弧形导引部213,第二对接端子组22的连接部222后端还设有向下弯折的弧形导引部223。

第一对接端子组21左右两侧分别排布有一第一接地端子215,第二对接端子组22左右两侧也分别排布有一第二接地端子225。第一接地端子215外侧边缘设有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定位片216,侧向观察,第一定位片216为倒立的T形,第一定位片216底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后对齐的凸片217。第二接地端子225外侧边缘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定位片226,侧向观察,第二定位片226为T形,第二定位片226顶端的前后两侧设有凸片227。第一定位片216与第二定位片226前后间隔开,两者都位于对接部211、221后方。

中隔片30水平布置在第一对接端子组21与第二对接端子组22之间,降低第一对接端子组21与第二对接端子组22之间的信号串扰。中隔片30同时被夹持在上绝缘块11与下绝缘块12之间,中隔片30内侧设有左右间隔开的通孔31,供上绝缘块11与下绝缘块12的对应定位柱115穿过,实现对中隔片30进行定位。中隔片30的左右边缘分别设有前后间隔开的两定位缺口36,第一定位片216与第二定位片226穿设于定位缺口36,用以限制中隔片30前后移动,另外,第一定位片216的凸片217阻挡于中隔片30下方,用以限制中隔片30向下移动,第二定位片226的凸片227阻挡于中隔片30上方,用以限制中隔片30向上移动。

金属外壳40包括顶壁41、与顶壁41相对的底壁42及连接在顶壁41与底壁42之间的两侧壁43,顶壁41、底壁42与两侧壁43共同围成对接孔45,用以供对接连接器插接,顶壁41与顶壁41分别设有位于插接孔45内的凸包46,用以抵压对接连接器,两侧壁43设有向侧凸出的水平固定片431,固定片431高于底壁42,固定片431设有上下贯穿的固定孔432,可以通过螺钉(未图示)穿过固定孔432,将固定片431固定于电路板200上表面,第一本体10的第一舌板15位于对接孔45内。

第二本体50包括第二主体54及自第二主体51向前凸伸的第二舌板55,第二主体54前端设有向下凸出的凸缘541,用以收容于电路板200开口201内,向后抵靠在开口201内壁上,限制非标准件102向后移动。

连接端子60组装或插入成型于第二本体50上,其与对接端子20的数量一致,两者一一接触在一起。连接端子60包括第一连接端子组61及第二连接端子组62,第一连接端子组61与第二连接端子组62分别具有位于前端的刚性水平接触部611、621及位于后端的水平焊接脚612、622,第一连接端子组61的接触部611排布在第二舌板55上表面,第二连接端子组62的接触部621排布在第二舌板55下表面。

第一连接端子组61及第二连接端子组62的焊接脚612、622凸出于第二主体51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用以焊接于电路板200上表面,第一连接端子组61的焊接脚612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第二连接端子组62的焊接脚622位于第一连接端子组61的焊接脚612的后方,并且排成另一排。第二连接端子组62的焊接脚622还向后凸出于第二本体50后端面。另外,第一连接端子组61及第二连接端子组62的焊接脚612、622还位于凸缘541的后方,凸缘541向下凸出于焊接脚612、622。

标准件101与非标准件101沿前后方向(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组装在一起,第二舌板55向前插接于第一对接端子组21与第二对接端子组22之间,抵靠于第一本体10后端面,第二舌板55被上下夹持在第一对接端子组21与第二对接端子组22的连接部212、222之间,第一对接端子组21的连接部212与第一连接端子组61的接触部611一一弹性接触在一起,第二对接端子组22的连接部222与第二连接端子组62的接触部621一一弹性接触在一起,使得对接端子20与连接端子60一一电性接触,对接端子20的各导引部213、223,用以导引对应接触部611、612移动。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设置为两件式,标准件101适用不同系列的电连接器100,非标准件102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随意调整安装高度(offset),便于适应电路板200及电子设备内部空间,标准件101会根据非标准件102的变动而变动,非标准件102结构简单,设计变更容易、效率高。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