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311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5年7月22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第204497507号专利揭示的防水型插座连接器,包括胶芯壳体、组装于胶芯壳体内的屏蔽外壳和起固定作用的扣持件、及填堵胶芯壳体尾部的密封体。现有技术中,胶芯壳体与屏蔽外壳之间会形成有缝隙,当密封体老化破损后,外部液体可以通过该缝隙流入电子设备中而影响正常使用。另外,扣持件为组装于胶芯壳体两侧,容易松动,影响整体固定效果。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且结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内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固定基座及自所述固定基座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金属内壳套设于所述固定基座并与所述对接舌板之间形成对接腔,所述金属内壳包括相对的两个长面及相对的两个短面,每一短面包括自其后缘向后延伸出的具有第一焊接脚的第一臂,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对分别固持于所述两个短面的外侧面的具有第二焊接脚的固持片及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内壳与所述一对固持片外的绝缘外壳,所述第二焊接脚穿过所述绝缘外壳而向所述电路板延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长面进一步包括向所述对接腔内凸伸的前挡部,所述前挡部向后抵持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前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一对固持片与所述两个短面的外侧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固定基座进一步包括位于后端的安装部,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包围所述安装部的后遮蔽壳体,所述后遮蔽壳体包括顶壁、位于顶壁相对两端的侧壁以及自顶壁向下弯折并与扣持于侧壁的后壁,所述第一臂的外侧面与所述后遮蔽壳体的侧壁的内侧面抵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臂的外侧面与所述后遮蔽壳体的侧壁的内侧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两个所述第一臂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各所述第一臂设有向所述安装部弯折延伸的上、下两个后挡部,所述两个后挡部夹持所述安装部以将金属内壳与端子模组相固定,所述两个后挡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脚的前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屏蔽片,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包括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尾部的焊接部,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部与所述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成两排平行设置,所述金属屏蔽片位于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所述金属屏蔽片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后端两侧向后延伸的两个接地脚,所述两个焊接脚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脚的最外两侧排列。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后胶板,所述后胶板填充所述绝缘外壳尾部以密封所述绝缘外壳与端子模组之间的缝隙,所述后胶板的后端面呈倾斜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后胶板呈上窄下宽的结构,所述后胶板是通过灌胶凝固后而形成,所述第一臂向后延伸并穿过所述后胶板。

进一步地,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内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固定基座及自所述固定基座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金属内壳套设于所述固定基座并与所述对接舌板之间形成对接腔,所述金属内壳包括相对的两个长面及相对的两个短面,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对分别固持于所述两个短面的外侧面的具有焊接脚的固持片及同时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内壳与所述一对固持片外的绝缘外壳,所述焊接脚穿过所述绝缘外壳而向所述电路板延伸,所述金属内壳与所述固持片系焊接固定且所述金属内壳不会为了要形成该固持片而产生空洞,而能保持完整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所述固持片与所述金属内壳焊接固定,并将金属内壳和固持片与绝缘外壳一体注塑成型,使得本电连接器的绝缘外壳与金属内壳和固持片之间无组装间隙、灌胶成型后胶板时也不会存在溢胶的风险,所述后遮蔽壳体包围端子模组后端的安装部以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壳体和防水垫圈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绝缘件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端子模组 200

绝缘本体 10 固定基座 101

安装部 1011 对接舌板 102

凹槽 1021 上端座 11

第一基座 111 扣持孔 1111

第一舌板 112 下端座 12

第二基座 121 扣持部 1211

第二舌板 122 绝缘件 13

第三基座 131 抵持槽 1311

第三舌板 132 导电端子 2

接触部 201 固持部 202

搭接部 2021 焊接部 203

上排端子 210 下排端子 220

接地端子 23 金属屏蔽片 3

主体部 31 凸部 311

凹部 312 定位槽 313

接地脚 32 绝缘外壳 41

后周缘 411 金属内壳 42

对接腔 420 长面 421

凸包 4211 前挡部 4212

短面 422 第一臂 423

后挡部 4231 第一焊接脚 4232

固持片 43 第二焊接脚 431

后遮蔽壳体 50 顶壁 51

侧壁 52 后壁 53

固定部 54 后胶板 6

防水垫圈 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1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插入方向为前后方向,并界定横向方向及与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均垂直的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所述前后方向与横向方向所在面构成水平面。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者反向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于安装于一电子设备(未图示)的电路板(未图示)上。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套设在所述端子模组200外的金属内壳42、固持于所述金属内壳42两侧的一对固持片43、一体成型以包覆所述金属内壳42和一对固持片43的绝缘外壳41,位于所述绝缘外壳41后侧的后遮蔽壳体50、以及位于绝缘外壳41与后遮蔽壳体50之间的后胶板6。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0、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金属屏蔽片3。

请参照图3至图1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上端座11、下端座12及与所述上端座11和下端座12一体射出成型为一体的绝缘件13。所述上端座11包括第一基座11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1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12。所述下端座12包括第二基座12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1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22。所述绝缘件13包括第三基座13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32。所述第一基座111、第二基座121与第三基座131共同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0的固定基座101。所述固定基座101进一步包括位于其后端的安装部1011。所述第一舌板112、第二舌板122与所述第三舌板132共同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对接舌板102。所述对接舌板102的两侧设置有凹槽1021。所述第一基座111的两侧设置有扣持孔1111。所述第二基座121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扣持孔1111对应配合的扣持部1211。所述第三基座131的前端表面设置有抵持槽1311。

请参照图7至图11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上排端子210及下排端子220。所述上排端子210与上端座11一体注塑成型而形成上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220与下端座12一体注塑成型而形成下端子组。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均包括露出于所述对接舌板102上、下两表面的接触部20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固持部202及自所述固持部202向后延伸出所述安装部1011的焊接部203。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的端子数量相同且左右反向对称排布,从而令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反向的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配合。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中均包括位于最外两侧的接地端子23。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的接地端子23的外边缘均包括一竖向弯折的搭接部2021。所述搭接部2021搭接于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另一排端子的接地端子23上。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的焊接部20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在前后方向上成平行的两排设置。

请参照图3、图4及图7至图11所示,所述金属屏蔽片3位于所述上排端子210与下排端子220之间。所述上端子组与下端子组上下组装并将所述金属屏蔽片3夹持在两者中间。所述金属屏蔽片3包括主体部31及自所述主体部31后端两侧向后延伸的接地脚32。令所述两个焊接部203位于所述上排端子210的焊接部203的平行两侧而成一排设置,方便焊接。所述两个接地脚32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并形成接地回路,从而令所述金属屏蔽片3具有屏蔽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之间信号干扰的作用。所述主体部31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31前端两侧的凸部311、位于所述凸部311后方的凹部312及位于所述凹部312后方的两个间隔设置的定位槽313。所述定位槽313分别与所述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的接地端子23的搭接部2021对应设置。令所述上排端子210的接地端子23的搭接部2021和下排端子220的接地端子23的搭接部2021分别穿过所述定位槽313以搭接对方,再令所述第二基座121的扣持部1211扣持于所述第一基座111的扣持孔1111中,从而将上端子组、金属屏蔽片3与下端子组稳定固定在一起。所述定位槽313可以防止所述金属屏蔽片3在上端子组与下端子组之间前后移动。

请参照图3、图4及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绝缘件13是通过注塑绝缘材料包围在上、下端子组及金属屏蔽片3而形成。所述金属屏蔽片3两侧的凸部311分别露出于所述对接舌板102的前端两侧,所述凹部312分别露出于所述对接舌板102两侧的凹槽1021内。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凸部311及凹部312可以保护所述对接舌板102不会被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划伤且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接地部件相抵接以形成接地回路。

请参照图1至图6、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金属内壳42包括相对的两个长面421及相对的两个短面422。两个长面421与两个短面422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420。所述金属内壳42的每一长面421均设置有凸包4211及与所述第三基座131的抵持槽1311对应设置的前挡部4212。所述金属内壳42的每一短面422分别包括自其后缘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外壳41后端的第一臂423。所述第一臂423包括上、下两个横向延伸的后挡部4231及第一焊接脚4232。

所述一对固持片43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两个短面422的外侧面,且具有向下延伸出所述绝缘外壳41下端的第二焊接脚431。所述第一焊接脚4232和第二焊接脚431的最低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均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固持且形成接地回路。所述凸包4211位于所述前端部的前端,且用于抵持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外壳以达到稳定对接及形成接地回路的目的。所述金属内壳42不会为了要形成一对固持片43而产生空洞,而能保持完整性。

所述绝缘外壳41与所述金属内壳42和一对固持片43一体射出成型为一体。所述第二焊接脚431穿过所述绝缘外壳41而向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延伸。

请参照图2及图11所示,将所述端子模组200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金属内壳42内。令所述对接舌板102收容于所述对接腔420并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外壳41,可以利用电子设备(未图示)的外壁的对接孔围设于露出的对接舌板102的周侧,从而有效减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长度以为其他部件提供空间。令所述前挡部4212收容于所述抵持槽1311内且向后抵持于所述固定基座101,以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00向前移动。令两个所述第一臂423位于所述固定基座101的两侧,并且令各所述第一臂423的两个后挡部4231夹持所述固定基座101两侧的上端和下端且向前抵持于所述固定基座101,以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00转动或向后移动。所述端子模组200组装入金属内壳42内后,向绝缘外壳41后端灌胶形成密封于绝缘外壳41与后遮蔽壳体50之间的后胶板6,所述第一臂423向后延伸并穿过所述后胶板6。所述电连接器100进一步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外壳41前端外围的防水垫圈7。

请参照图11所示,所述绝缘外壳41的后周缘411成倾斜状,以令其上端相对的长度较短而为其他部件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所述后胶板6的后端面呈上窄下宽的结构,呈倾斜状,即相对电路板(未图示)而言,后胶板6在接近电路板(未图示)的一端相对较厚,如此,在注胶过程中防止绝缘外壳41相对端子模组200轻微转动,同时下端较厚,也使得电连接器100相对电路板(未图示)的整个力矩减少,减少脱落的风险。而所述后胶板6的前端面与端子模组200的后端面配合,大致呈竖直面状。

请参照图1至图5、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后遮蔽壳体50包括顶壁51、位于顶壁51相对两端的侧壁52以及自顶壁51向下弯折至与侧壁52底面平行的后壁53。所述第一臂423的外侧面与所述后遮蔽壳体50的侧壁52的内侧面接触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后壁53的两端具有突出于侧壁52的固定部54,该固定部54向前弯折并覆盖在侧壁52的外侧面。所述顶壁51呈类“L”状。所述后遮蔽壳体50组装于绝缘外壳41的后侧并将端子模组200的固定基座101及上排端子210和下排端子220的焊接部203均收容于其内,对端子模组200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将所述固持片43与所述金属内壳42焊接固定,并将金属内壳42和固持片43与绝缘外壳41一体注塑成型,使得本电连接器100的绝缘外壳41与金属内壳42和固持片43之间无组装间隙、灌胶成型后胶板6时也不会存在溢胶的风险。所述后遮蔽壳体50包围端子模组200后端的安装部1011以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