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的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2056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的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断路器的动、静触头设计一般为电流方向相反,当短路电流产生时,断路器中动、静触头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分离,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提高断路器的短路分断能力。但对于某些特殊用途的断路器来说,并不希望在大电流的情况下,电动斥力将动、静触头打开,导致断路器出现误跳闸,可靠性差。现有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无法满足这些特殊用途的断路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防误跳闸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包括动触点11、静触点21、以及相对设置的动触板10和导电件20,所述动触板10的一端为导入端101,动触板10的另一端为导出端102,所述动触点11固接在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上;所述导电件20设有位于一端的导入片201,与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相对设置,所述静触点21固接在导电件20的导入片201上并与动触点11相配合,导电件20还设有位于另一端的导出片203,与电磁系统3连接;断路器工作时,动触点11和静触点21相接触,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与导电件20的导入片201的电流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动触点11和静触点21相接触时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与导电件20的导入片201之间平行相间隔,所述导入片201的一端上固接有所述静触点21,导入片201的另一端先沿动触板10导出端102的电流方向延伸后与导出片203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出片203与导入片201之间相互平行且电流方向相反,导出片203和导入片201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片202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202倾斜连接在导出片203与导入片201之间,连接片202与导出片203的电流方向或导入片201的电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导出片203的一端通过折弯片204与电磁系统3的磁轭支架30连接,所述折弯片204朝着靠近导入片201的方向折弯,并贴附连接在磁轭支架30的弧角301上。

优选地,所述动触板10的导入端101安装在触头支持55上,所述断路器的手柄51和触头支持55分别枢转安装在壳体6内,且手柄51和触头支持55之间驱动连接;扳动手柄51,驱使触头支持55摆动,从而带动动触板10上的动触点11与静触点21接触或分离,实现断路器的合闸或分闸。

优选地,所述手柄51通过U形杆52和杠杆54与触头支持55驱动连接,所述杠杆54转动安装在触头支持55的转轴上,且杠杆54层叠在触头支持55上并设有与触头支持55侧壁相抵接的驱动凸起,所述U形杆52的两端分别与手柄51的杠杆54连接。

优选地,所述手柄51与跳扣53驱动连接,所述跳扣53和锁扣56相对应设置且分别枢转安装在壳体6内,所述锁扣56的一端与跳扣53搭扣连接,锁扣56的另一端与电磁系统3的撞针触发配合。

优选地,所述手柄51通过U形杆52与跳扣53和杠杆54驱动连接,所述跳扣53和锁扣56分别层叠在杠杆54上并枢转安装在杠杆54上,所述U形杆52的一端与手柄51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层叠在一起的杠杆54和跳扣53。

优选地,所述动触板10的导入端101通过软连接7与接线端子4连接,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41、以及安装在接线框41上的接触板40和接线螺钉42,所述接触板40的一端为平直板与软连接7连接,接触板40的另一端为U形板,所述U形板的第一臂穿过接线框41的接线空腔与平直板连接,U形板的第一臂与接线框41的底边框之间形成第一接线间隙;所述U形板的第二臂位于接线框41的顶边框上方,所述接线螺钉42依次穿过U形板的第二臂和接线框41的顶边框伸入接线框41的接线空腔内,所述接线螺钉42与U形板的第二臂之间形成第二接线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通过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时动触板装有动触点的导出端与导电件装有静触点的导入片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同,实现大电流下导出端与导入片之间产生电动吸力,有效避免大电流下会产生电动斥力将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开的情况,同时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电动吸力增加接触压力,提高动静触点接触可靠性,结构简单,避免误跳闸,提高断路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两个电流方向相同的导电片之间的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3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位于电磁系统3和接线端子4之间,包括动触点11、静触点21、以及相对设置的动触板10和导电件20,所述动触板10的一端为导入端101与断路器的接线端子4连接,动触板10的另一端为导出端102,所述动触点11固接在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上;所述导电件20设有位于一端的导入片201,与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相对设置,所述静触点21固接在导电件20的导入片201上并与动触点11相配合,导电件20还设有位于另一端的导出片203,与断路器的电磁系统3连接;断路器工作时,动触点11和静触点21相接触,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与导电件20的导入片201的电流方向相同。

图3示出了两个电流方向相同的导电片之间的电气原理。当两个导电片的电流方向相同时,根据左手定则,两个导电片的附近会产生如图3所示的磁场,由图可知,两个导电片产生位于两者中间的磁场的方向相反,根据异性相吸的原理,两个导电片之间会产生电动吸力F。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触头结构,通过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时动触板装有动触点的导出端与导电件装有静触点的导入片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同,实现大电流下导出端与导入片之间产生电动吸力,有效避免大电流下会产生电动斥力将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开的情况,同时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电动吸力增加接触压力,提高动静触点接触可靠性,结构简单,避免误跳闸,提高断路器的可靠性。

具体地,导电件20为一体成型结构,由导入片201、连接片202、导出片203、折弯片204和缺口依次环绕形成,导电件20的缺口朝上设置,断路器的灭弧室位于导电件20的一侧,电磁系统3位于灭弧室的上方并位于导电件20的上方一侧。所述动触点11和静触点21相接触时动触板10的导出端102与导电件20的导入片201之间平行相间隔,所述导入片201的一端上固接有所述静触点21,导入片201的另一端先沿动触板10导出端102的电流方向延伸后与导出片203连接。此结构设计,结构简单,有效引导使得导入片的电流方向与导出端的电流方向相同。此外,所述导出片203与导入片201之间相互平行且电流方向相反,导出片203和导入片201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片202连接。导出片与导入片的电流相反,使得导出片与导入片之间产生电动斥力驱使导入片向动触板摆动,进一步避免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误动作,增加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提高断路器的可靠性。所述连接片202倾斜连接在导出片203与导入片201之间,连接片202与导出片203的电流方向或导入片201的电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此结构设计,利于避免动静触点误动作。所述导出片203的一端通过折弯片204与电磁系统3的磁轭支架30连接,所述折弯片204朝着靠近导入片201的方向折弯,并贴附连接在磁轭支架30的弧角301上。折弯片204的顶面与弧角301的底面之间焊接。折弯片204与弧角301的设置,便于导电件20与磁轭支架30之间连接,提高生产效率,也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和可靠性。

所述动触板10的导入端101安装在触头支持55上,所述断路器的手柄51和触头支持55分别枢转安装在壳体6内,且手柄51和触头支持55之间驱动连接;扳动手柄51,驱使触头支持55摆动,从而带动动触板10上的动触点11与静触点21接触或分离,实现断路器的合闸或分闸。所述手柄51通过U形杆52和杠杆54与触头支持55驱动连接,所述杠杆54转动安装在触头支持55的转轴上,且杠杆54层叠在触头支持55上并设有与触头支持55侧壁相抵接的驱动凸起,所述U形杆52的两端分别与手柄51的杠杆54连接。

所述手柄51与跳扣53驱动连接,所述跳扣53和锁扣56相对应设置且分别枢转安装在壳体6内,所述锁扣56的一端与跳扣53搭扣连接,锁扣56的另一端与电磁系统3的撞针触发配合。所述手柄51通过U形杆52与跳扣53和杠杆54驱动连接,所述跳扣53和锁扣56分别层叠在杠杆54上并枢转安装在杠杆54上,所述U形杆52的一端与手柄51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层叠在一起的杠杆54和跳扣53。

如图2所示,所述动触板10的导入端101通过软连接7与接线端子4连接,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41、以及安装在接线框41上的接触板40和接线螺钉42,所述接触板40的一端为平直板与软连接7连接,接触板40的另一端为U形板,所述U形板的第一臂穿过接线框41的接线空腔与平直板垂直连接,U形板的第一臂与接线框41的底边框之间形成第一接线间隙;所述U形板的第二臂位于接线框41的顶边框上方,所述接线螺钉42依次穿过U形板的第二臂和接线框41的顶边框伸入接线框41的接线空腔内,所述接线螺钉42的螺钉头底面与U形板的第二臂之间形成第二接线间隙。动触板通过软连接与接线端子连接,且接线端子通过设有具有U形板的接触板分别与接线框和接线螺钉配合形成两个接线间隙,结构简单,接线可选择性多,接线方便灵活,适用范围广。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