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9200阅读:10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电站电缆电气连接领域,尤其涉及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领域。



背景技术:

光伏电站野外需要大量的电力电缆,通过电力电缆将光伏组件的电能进行收集汇流后,向电网传送。为了降低电缆投资成本,电力电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使用铝合金电缆来代替铜制电缆。铝合金电缆在使用时在铝合金电缆的端头压接铝质冷压端子,铝质冷压端子长期接触铜排,会发生电化学腐蚀,降低接触面积,且金属铜以及铝的热膨胀系数有较大差异,两种材料直接接触压紧后,由于电流导通后的发热,在不同的热涨系数作用下,会产生相对的蠕变位移,长期热蠕变会使得接触松动,阻值增加。

目前在使用铝合金电缆的过程中,会在铝合金电缆的端头压接铜铝过渡的冷压端子来解决热蠕变和电化学腐蚀的问题。但是国内铜铝过渡端子成本高、供应渠道少、质量不可靠,给铝合金电缆的应用带来很多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以解决目前现有技术中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接触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热蠕变,以及铜铝过渡冷压端子的使用不方便且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之间通过锡导电片进行固定连接,铝质冷压端子、铜排、锡导电片处于连接状态时,铝质冷压端子的下端面与锡导电片的上端面相接触,锡导电片的下端面与铜排的上端面相接触。

较佳的是,所述锡导电片的厚度范围是0.5mm~1mm。

较佳的是,所述锡导电片的厚度是0.8mm。

较佳的是,所述锡导电片的上端面能够完全覆盖铝质冷压端子的下端面。

较佳的是:所述锡导电片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形状与铝质冷压端子下端面的形状相同。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将锡导电片放置在铜排和铝合金电缆的铝质冷压端子之间,起到过渡作用。锡材料与铜、铝接触时不发生电化学腐蚀作用,且锡与金属铜以及铝的热膨胀系数相近,接触时不易发生热蠕变;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避免铜排和铝质冷压端子连接易产生的电化学腐蚀和热蠕变现象,且锡导电片质地软、便于加工生产、成本低,与使用铜铝过渡端子相比减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连接示意图

图2、图3是锡导电片上端面、下端面的形状示意图

主要标件与标号:

铝质冷压端子:1;铜排:3;锡导电片: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地展示,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图1所示铝质冷压端子与铜排过渡连接组件处于连接状态,铝质冷压端子1与铜排3之间通过锡导电片2进行固定连接,铝质冷压端子1、铜排3、锡导电片2处于连接状态时,铝质冷压端子1的下端面与锡导电片2的上端面相接触,锡导电片2的下端面与铜排3的上端面相接触。

锡材料与铜、铝接触时不发生电化学腐蚀作用,且锡与金属铜以及铝的热膨胀系数相近,接触时不易发生热蠕变;因此锡导电片放置在铜排和铝质冷压端子之间能够起到过渡作用,避免发生热蠕变和电化学腐蚀。

较佳的是,锡导电片2的厚度范围是0.5mm~1mm,优选的是,锡导电片2的厚度是0.8mm,超薄的锡导电片既能降低成本,又可以降低接触电阻,提高导电率,且能保证过渡的强度要求。

为了节省材料和便于连接组件的现场安装,过渡锡导电片的具体形状、尺寸根据端子的具体型号来确定,较佳的是,使锡导电片2的上端面能够完全覆盖铝质冷压端子1的下端面。较佳的是,锡导电片2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形状与铝质冷压端子1下端面的形状相同。锡导电片2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形状可根据不同型号的端子设计为如附图2、附图3所示的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