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8630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供电技术,具体是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电力设备或电缆线路检修和维护过程中,需要保证电力设备或电缆线路可靠接地,防止突然来电所产生的危险电压或邻近线路产生的感应电压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用于放尽断电设备或线路的剩余电荷,避免操作人员发生触电事故,因此,通过接地线对电力设备或电缆线路进行接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电气安全措施。现有低压接地线的种类主要有线夹式接地线和鸭嘴式接地线两种,然而,由于低压配电箱出线开关处未预留可装设接地线的位置,且低压出线分支多,相邻的低压开关间距小,且低压设备本身空间就比较狭小,导致以上两种接地线均无法直接在低压配电箱中进行接地操作,为保障抢修,有时候只能进行母排接地,这样做的缺点是将会扩大停电范围,而且也容易发生接地短路等安全故障。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专利号为“201620501251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气配电箱用电缆接地转接装置,在电线上导电固定安装导线连接部,并在导线连接部上设置接地连接部,需要接地线时,将接地线直接连接在接地连接部上,从而实现电线与接地线之间的转接;但是该装置在操作时,需要先剥掉电线上的一段长度的绝缘皮,这样操作比较繁琐费时,而且剥掉绝缘皮的长度比较随意,剥掉太长会导致电线裸线暴露太多而有安全隐患,剥掉太短会导致接触不到裸线而失去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包括用于导电连接电线的主线夹、用于安装接地线的接线柱、以及绝缘外壳,所述主线夹包括线夹本体、动夹头和紧固螺栓,线夹本体上相对设置有静夹头和螺孔,静夹头与螺孔之间设置装线口,紧固螺栓穿过螺孔并与之螺纹连接,紧固螺栓上之靠近静夹头的一端与动夹头进行可旋转连接,动夹头和静夹头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用于配合夹持电线的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所述第一夹线部和/或第二夹线部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刺穿电线绝缘外皮的穿刺,所述接线柱设置在线夹本体上,接线柱与线夹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固定连接的相互独立结构。

优选,所述第一夹线部和所述第二夹线部均为沿电线轴向设置的凹弧形结构,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上均设有若干个所述穿刺,各穿刺的尖端均指向其所在夹线部上的凹弧形结构的轴心,穿刺的长度等于电线绝缘外皮的厚度。

优选,所述穿刺为倒锥形结构。

优选,所述穿刺成排设置,所述第一夹线部和所述第二夹线部上均设有若干排穿刺。

优选,所述接线柱为设有中孔的中空结构,所述紧固螺栓置于接线柱的中孔内并与所述线夹本体螺纹连接。

优选,所述绝缘外壳包括固定连接在线夹本体外的外壳本体、用于打开或关闭装线口的第一防护盖和用于防护所述接线柱的第二防护盖,第一防护盖的一侧与外壳本体铰接,另一侧与外壳本体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防护盖闭合时配合外壳本体形成一个用于电线通过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两侧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中间开口的防护膜,第二防护盖包括两个分壳,两个分壳分别设于所述接线柱的两侧,且两个分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壳本体铰接,两个分壳相对的侧边进行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上设置穿刺,当动夹头和静夹头配合夹紧电线时,穿刺直接穿透电线绝缘皮并与电线的线芯导通,且穿刺的长度等于电线绝缘外皮的厚度,不会破坏电线的线芯结构,电线的电流通过穿刺、线夹本体传递到接线柱,当需要接地线时,将接地线直接连接在接地连接部上,即实现电线与接地线之间的转接;而且在穿刺的作用下,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夹持电线更加稳固。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二防护盖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省略绝缘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线夹,11-线夹本体,111-静夹头,1111-第二夹线部,112-装线口,12-动夹头,121-第一夹线部,122-直槽,13-紧固螺栓,131-环形凸头,14-穿刺,2-接线柱,21-中孔,3-绝缘外壳,31-第一防护盖,32-第二防护盖,321、322-分壳,33-外壳本体,34-防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说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包括用于导电连接电线的主线夹1、用于安装接地线的接线柱2、以及绝缘外壳3,所述主线夹1包括线夹本体11、动夹头12和紧固螺栓13,线夹本体11上相对设置有静夹头111和螺孔,静夹头111与螺孔之间设置装线口112,紧固螺栓13穿过螺孔并与之螺纹连接,紧固螺栓13上之靠近静夹头111的一端与动夹头12进行可旋转连接,该可旋转连接的方式为:动夹头12上设置一个贯穿其相对两端的倒T型直槽122,紧固螺栓13端部设置一个与该直槽122相配合的环形凸头131,该环形凸头131能够从直槽122的贯穿侧装入直槽122中并能在直槽122内转动;动夹头12和静夹头111相对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用于配合夹持电线的第一夹线部121和第二夹线部1111,所述第一夹线部121和第二夹线部1111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刺穿电线绝缘外皮的穿刺14,所述接线柱2设置在线夹本体11上,接线柱2与线夹本体11为一体成型结构。

安装本实用新型免剥皮型电线接地转接装置时,将电线置于静夹头111和动夹头12之间,转动紧固螺栓13使动夹头12向静夹头111的方向移动,直到夹紧电线且穿刺14穿透电线的绝缘皮并与电线的线芯导通,即接线柱2与电线导电连接;如果有相邻电线同时安装本转接装置,可以将安装位置错开以合理利用空间;不需要接地线时,盖上绝缘外壳3,安装本转接装置的电线正常使用;当需要接地线时,打开绝缘外壳3,将接地柱露出,然后直接将接地线固定连接或缠绕连接在接地柱上,即能实现接地线和电线之间的导通,操作便捷,能够大大提高故障抢修人员的效率,不需要母排接地,避免扩大停电范围。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线部121和所述第二夹线部1111均为沿电线轴向设置的凹弧形结构,第一夹线部121和第二夹线部1111上均设有若干个所述穿刺14,各穿刺14的尖端均指向其所在夹线部上的凹弧形结构的轴心,穿刺14的长度等于电线绝缘外皮的厚度;该结构使得第一夹线部121和第二夹线部1111能够将电线抱合在其中,增加了与电线的接触面积,且所有穿刺14的尖端都指向电线的轴心,能使所有穿刺14的尖端都穿透电线的绝缘外皮直达线芯,最大程度增加过电流面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穿刺14为倒锥形结构,倒锥形结构的穿刺14,更加牢固,且在容易穿透电线绝缘外皮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增加过电流的面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穿刺14成排设置,所述第一夹线部121和所述第二夹线部1111上均设有若干排穿刺14。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线柱2为设有中孔21的中空结构,所述紧固螺栓13置于接线柱2的中孔21内并与所述线夹本体11螺纹连接。该结构有助于简化结构,且保护紧固螺栓13。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绝缘外壳3包括固定连接在线夹本体11外的外壳本体33、用于打开或关闭装线口112的第一防护盖31和用于防护所述接线柱2的第二防护盖32,第一防护盖31的一侧与外壳本体33铰接,另一侧与外壳本体33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防护盖31闭合时配合外壳本体33形成一个用于电线通过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两侧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中间开口的防护膜34;第二防护盖32包括两个分壳(321、322),两个分壳(321、322)分别设于所述接线柱2的两侧,且两个分壳(321、32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壳本体33铰接,两个分壳(321、322)相对的侧边进行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方式优选卡扣连接,使用时,不用拆卸外壳本体33,当需要连接接地线时,仅需要打开两个分壳(321、322),即可使接线柱2露出以方便连接接地线,本装置的其他部分依然处于防护状态,操作便捷,能够带电操作且能避免触电,安全性高。

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