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及应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174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电极及应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英文全称OrganicLight-EmittingDevice,简称OLED)是主动发光器件,具有低功耗、色域广、体积更薄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照明和平板显示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常由叠置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组成,在照明领域应用时,常作为大尺寸器件。然而,平面化的电极面电阻系数高于一般金属导体,因此大尺寸器件易产生由于载流子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发光不均匀现象。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3702467A公开了一种在第一电极每个边上均制作上至少一组第一电极引线区的技术方案,借此减少发光不均匀现象。然而,上述方案需在器件中接上多组导线,不但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而且只适用于中小尺寸照明面板,大尺寸面板依然会存在发光不均匀的现象。中国专利文献CN102034936A公开了一种通过设置辅助电极单体来提高照明面板的发光均匀性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根据照明面板上不同部位的电压降设计辅助电极单体的大小和密度,但是该方案设计和制备工艺复杂,不具备实用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大尺寸面板由于载流子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发光不均匀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包括膜状电极本体和至少一个膜状引线区域,所述引线区域设置有第一导线连接点,用于连接第一导线,所述电极本体通过若干第二导线与所述引线区域电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电极本体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之间的阻抗相等。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线包括若干并联的子导线。可选地,各所述第二导线长度不全相同;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和/或子导线的长度越来越短。可选地,各所述第二导线的宽度不全相同;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和/或子导线的宽度越来越大。可选地,各所述第二导线中所述子导线的分布密度不全相同;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和/或子导线的彼此间隔越来越小。可选地,所述电极本体上或下还层叠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在垂直于所述电极本体方向上的厚度不大于1000nm。可选地,所述辅助电极为网状,或包括若干任意形状的独立子单元。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辅助电极电连接。可选地,所述电极本体和/或所述引线区域和/或所述辅助电极为透明电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任意所述的电极。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包括膜状电极本体和至少一个膜状引线区域,所述引线区域设置有第一导线连接点,用于连接第一导线,所述电极本体通过若干第二导线与所述引线区域电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电极本体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之间的阻抗相等。所述电极通过调变电极本体与电极引线区域之间的连接方式,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改善电极各区域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的压降差别,实现载流子均匀分布或调控的目的。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只需要调整电极本体与电极引线区域之间第二导线的阻抗就能实现照明屏体的出光均匀性,而不涉及到电极本身结构的设计,使得照明器件结构简易;同时,第二导线数量少、连接点少,工艺成本低。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可以为照明装置或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通过调变电极本体与电极引线区域之间的连接方式,达到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引线区的所述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2的区域112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2的区域113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2的区域114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图2的区域112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图2的区域113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图2的区域114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图2的区域112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图2的区域113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图2的区域114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00-电极本体、110-引线区域、111-第一导线连接点区域、112-第一局部放大区、113-第二局部放大区、114-第三局部放大区、120-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00-辅助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实用新型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被称作“形成在”或“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点”可以理解为半导体电极连接中的焊点,也可以为金属层叠或导电胶连接结构。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如图1所示,包括膜状电极本体100和至少一个膜状引线区域110,引线区域110设置有第一导线连接点O,用于连接第一导线120,电极本体100通过若干第二导线121与引线区域110电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线121位于所述电极本体100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O之间的阻抗相等(即ROH1+RH1H2=ROG1+RG1G2=ROF1+RF1F2=ROE1+RE1E2=ROD1+RD1D2=ROC1+RC1C2=ROB1+RB1B2=ROA1+RA1A2)。通过调变电极本体100与电极引线区域110之间的连接方式,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取单位引线区域距离连接点O所对应的阻抗为10Ω,则图1中引线区域110各点的阻抗如表1所示:表1引线区域各点阻抗值OA1OB1OC1OD1OE1OF1OG1OH1阻抗(Ω)515253545556575为了让输入阻抗达到一致,选取最大阻抗位置OH1的阻抗作为参考点,并取单位导线的阻抗为5Ω,因此,OH1与H1H2的串联阻抗为80Ω,则图1中各第二导线的阻抗如表2所示:表2各第二导线阻抗值A1A2B1B2C1C2D1D2E1E2F1F2G1G2H1H2阻抗(Ω)756555453525155通过调变电极本体100与电极引线区域110之间的连接方式即第二导线的阻抗值,达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电极本体的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区O之间的阻抗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的阻抗值的计算公式为R=ρL/S,其中,ρ为电阻率,S为横截面积(此处的平面结构演化为导线宽度),R为电阻值,L为导线的长度。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换的实施例,所述导电引线区的各连接点与导线连接区之间的距离比例相等或不相等,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进一步提高照明装置发光的均匀性,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换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引线区域110呈“L”型,分布在所述电极本体的两侧。同时,所述引线区域110的分布数量不限,取决于照明装置的尺寸以及发光的均一性要求。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的俯视图,各引线区域110连接点与对应的电极本体100的连接点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线121不限于一条,其中区域112、113以及114示出了所述第二导线121包括有若干并联的子导线,任何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导线121位于所述电极本体100的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O之间的阻抗相等的第二导线121的连接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由于各引线区域110的连接点距离第一导线连接点越远,所对应的该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之间的阻抗越大,因此,为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所对应的阻抗越小。图5、图6以及图7依次示出了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的长度不全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将各导线弯曲设计制作出长度不同的效果,从而保证各导线排列整齐,一方面减小了导线间的电磁干扰,另一方面防止因导线短路所造成的对相交叉的其余导线的干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由于导线的阻抗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长度越长阻抗越大,因此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的长度越来越短,且所述各第二导线的长度比例相等或不相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通过调变电极本体100与电极引线区域110之间第二导线121的长度,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电极本体100上或所述电极本体100下还层叠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辅助电极200,所述辅助电极200在垂直于电极本体100方向上的厚度不大于1000nm,所述第二导线121与所述辅助电极200电连接。由于通过现有技术制备出的电极本体具备较大的阻抗,通过在电极本体上设置辅助电极200,保证照明装置的发光强度以及发光的均一性。图4中示出了所述辅助电极200为栅格网状,但是,所述辅助电极的形状不限于此,包括若干任意形状的独立子单元的辅助电极均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发光的强度,电极本体100、引线区域110以及辅助电极200中至少一个为透明电极,即所述电极本体100和/或所述引线区域110和/或所述辅助电极200为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为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玻璃基板上敷设透明导电薄膜的方式实现的,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所有能实现透明电极的工艺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可以为照明装置或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本实施例中任意所述的电极。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如图1所示,包括膜状电极本体100和至少一个膜状引线区域110,引线区域110设置有第一导线连接点O,用于连接第一导线120,电极本体100通过若干第二导线121与引线区域110电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线121位于所述电极本体100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O之间的阻抗相等。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发光的均匀性,如图3所示,所述引线区域110分布在所述电极本体的至少一侧,所述引线区域110的分布数量取决于照明装置的尺寸以及发光的均一性要求。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的俯视图,各引线区域连接点与对应的电极本体的连接点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线121不限于一条,其中区域112、113以及114示出了所述第二导线121包括有若干并联的子导线。由于各引线区域110的连接点距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越远,所对应的该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之间的阻抗越大,因此,为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所对应的阻抗越小。图8、图9以及图10依次示出了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的宽度不全相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由于导线的阻抗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且在平面结构中用导线的宽度等效导线的截面积,因此,导线宽度越窄阻抗越大,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的宽度越来越大,且所述各第二导线的宽度比例相等或不相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通过调变电极本体100与电极引线区域110之间第二导线的宽度,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电极本体100上或所述电极本体100下还层叠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辅助电极200,所述辅助电极200在垂直于电极本体100方向上的厚度不大于1000nm,所述第二导线121与所述辅助电极200电连接。由于通过现有技术制备出的电极本体具备较大的阻抗,通过在电极本体100上设置辅助电极200,保证照明装置的发光强度以及发光的均一性要求。图4中示出了所述辅助电极200为栅格网状,但是,所述辅助电极200的形状不限于此,包括若干任意形状的独立子单元的辅助电极均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发光的强度,电极本体100、引线区域110以及辅助电极200中至少一个为透明电极,即所述电极本体100和/或所述引线区域110和/或所述辅助电极200为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为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玻璃基板上敷设透明导电薄膜的方式实现的,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所有能实现透明电极的工艺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本实施例中任意所述的电极。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如图1所示,包括膜状电极本体100和至少一个膜状引线区域110,引线区域110设置有第一导线连接点O,用于连接第一导线120,电极本体100通过若干第二导线121与引线区域110电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线121位于所述电极本体100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O之间的阻抗相等。为进一步提高照明装置发光的均匀性,如图3所示,所述引线区域110分布在所述电极本体的至少一侧,所述引线区域110的分布数量取决于照明装置的尺寸以及发光的均一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的俯视图,各引线区域110连接点与对应的电极本体100的连接点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线121不限于一条,其中区域112、113以及114示出了所述第二导线121包括有若干并联的子导线。由于各引线区域110的连接点距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越远,所对应的该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之间的阻抗越大,因此,为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所对应的阻抗越小。图11、图12以及图13依次示出了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120中所述子导线的分布密度不全相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由于两点之间并联的导线个数越多,两点之间的阻抗越小,因此,在远离第一导线连接点的方向上,各第二导线120中所述子导线的分布密度越来越大,即各引线区域110连接点与各对应的电极本体100连接点之间并联的子导线数量越多,且所述各第二导线120中所述子导线并联数量的比例相等或不相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通过调变电极本体100与电极引线区域110之间第二导线121所述子导线的并联数量,达到整个组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电极本体上还层叠设置有与其电连接的辅助电极200,所述辅助电极200在垂直于电极本体100方向上或向下的厚度不大于1000nm,所述第二导线121与所述辅助电极200电连接。由于通过现有技术制备出的电极本体具备较大的阻抗,通过在电极本体100上设置辅助电极200,保证照明装置的发光强度以及发光的均一性。图4中示出了所述辅助电极200为栅格网状,但是,所述辅助电极200的形状不限于此,包括若干任意形状的独立子单元的辅助电极均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发光的强度,电极本体100、引线区域110以及辅助电极200中至少一个为透明电极,即所述电极本体100和/或所述引线区域110和/或所述辅助电极200为透明电极。所述透明电极为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玻璃基板上敷设透明导电薄膜的方式实现的,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所有能实现透明电极的工艺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本实施例中任意所述的电极。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即为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如图1所示,该电极包括膜状电极本体100和至少一个膜状引线区域110,引线区域110设置有第一导线连接点O,用于连接第一导线120,电极本体100通过若干第二导线121与引线区域110电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线121位于所述电极本体100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点O之间的阻抗相等。本实施例中,通过调变电极本体100与电极引线区域110之间的连接方式,达到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输入阻抗一致,减少因与第一导线连接点的距离造成的压降,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未在本实施例中详细描述的电极的具体结构,请参照实施例1-实施例3,在此不再赘述。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