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排端子自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5738发布日期:2018-09-21 21:3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制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上排端子自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器应用数量十分庞大,连接器的制程大多采用自动化,但是,对于有些因为应用场合而改变连接器结构的情形而言,在制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1、很难做到全自动化,导致制程效率受到局限,不利于控制生产成本;2、由于人工参与一些工序,难以保证制程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上排端子自动机,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制程效率,同时,其制程质量稳定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上排端子自动机,包括有机架、主控单元、设置于机架上的输送轨道和用于控制料带沿输送轨道位移的料带输送装置;

沿输送轨道依制程步骤分别设置有料带输入端、第一侧料带分切装置、第一次折弯装置、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第二次折弯装置、第二侧料带分切装置、第二侧料带去除装置及单个成品输出端;

所述第一次折弯装置的对侧设置有第一压料装置;所述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的对侧设置有第二压料装置,所述第二次折弯装置的对侧设置有第三压料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设置有卷盘送料装置,卷盘送料装置的输出侧与料带输入端相衔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输送轨道上对应料带输入端设置有整平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料带输送装置包括有电机和送料齿轮,所述电机驱动连接于送料齿轮,所述送料齿轮的旋转周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与料带上定位孔适配的推送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料带分切装置包括有第一气缸、杠杆机构及第一切刀;所述杠杆机构具有支点及分别位于支点两侧的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气缸驱动连接于第一旋转臂,所述第一切刀连接于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气缸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第一切刀上下往复位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次折弯装置包括有第二气缸和挤压辊轮,所述第二气缸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挤压辊轮上下往复位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包括有第三气缸及第二切刀;所述第三气缸的左右伸缩动作联动第二切刀左右往复位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次折弯装置包括有第四气缸和抵推作用部,所述第四气缸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抵推作用部上下往复位移,以及,所述抵推作用部上设置有便于将端子弯折成相应形状的定型凹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侧料带分切装置包括有第五气缸和第三切刀;所述第五气缸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第三切刀上下往复位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侧料带去除装置包括有夹料带机构、用于驱动夹料带机构左右位移的第六气缸、用于驱动夹料带机构上下位移的第七气缸。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利用自动机实现对上排端子的依次一侧料带分切、一次折弯、一侧料带去除、二次折弯、另一侧料带分切、另一侧料带去除等,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制程效率,同时,其制程质量稳定可靠。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组装结构示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连续料带式上排端子产品在制程中的结构变化示图(主要是结合一种具体的上排端子产品体现整个制程);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上排端子产品在制程中的几个代表性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机架 20、主控单元

30、第一侧料带分切装置 31、第一气缸

32、杠杆机构 40、第一次折弯装置

401、第一压料装置 41、第二气缸

42、挤压辊轮 50、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

501、第二压料装置 51、第三气缸

60、第二次折弯装置 601、第三压料装置

62、抵推作用部

70、第二侧料带分切装置 71、第五气缸

80、第二侧料带去除装置 81、夹料带机构

82、第六气缸 90、单个成品输出端

101、卷盘送料装置 102、整平装置

103、电机 104、送料齿轮

A、第一侧料带 B、折弯后的第一侧料带部分

C1、中间连接部位 C2、上排端子产品的一部分

C3、上排端子产品的中一部分 D、第二侧料带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上排端子自动机,包括有机架10、主控单元20、设置于机架10上的输送轨道和用于控制料带沿输送轨道位移的料带输送装置;沿输送轨道依制程步骤分别设置有料带输入端、第一侧料带分切装置30、第一次折弯装置40、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50、第二次折弯装置60、第二侧料带分切装置70、第二侧料带去除装置80及单个成品输出端90;所述第一次折弯装置40的对侧设置有第一压料装置401;所述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50的对侧设置有第二压料装置501,所述第二次折弯装置60的对侧设置有第三压料装置601。

具体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卷盘送料装置101,卷盘送料装置101的输出侧与料带输入端相衔接。上排端子料带卷绕于卷盘送料装置101上。

所述输送轨道上对应料带输入端设置有整平装置102,以便对输入的料带进行整形定位,防止输入的料带上拱等异常现象。

所述料带输送装置包括有电机103和送料齿轮104,所述电机103驱动连接于送料齿轮104,所述送料齿轮104的旋转周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与料带上定位孔适配的推送齿。此处,是在输送轨道的靠近输入端位置、靠近输出端位置各设置有一个料带输送装置,通常,前一个料带输送装置(也指靠近输入端位置的那个)起到主要送料驱动作用,而后一个(也指靠近输出端位置的那个)则起到辅助送料的作用,利用送料齿轮的旋转动作,其推送齿进入料带的定位孔内以将料带自后往前推送,推送位移动作是间歇式持续动作。

所述第一侧料带分切装置30包括有第一气缸31、杠杆机构32及第一切刀;所述杠杆机构32具有支点及分别位于支点两侧的第一旋转臂、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气缸31驱动连接于第一旋转臂,所述第一切刀连接于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气缸31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第一切刀上下往复位移。杠杆机构32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一切刀具有较大的向下切的作用力,顺利快捷地将相邻上排端子产品切割分开。

所述第一次折弯装置40包括有第二气缸41和挤压辊轮42,所述第二气缸41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挤压辊轮42上下往复位移。当挤压辊轮42在第二气缸的联动作用下,向下位移时,利用挤压辊轮42的弧形表面挤压第一侧料带A,以对SMT引脚部位进行弯折。

所述第一侧料带去除装置50包括有第三气缸51及第二切刀;所述第三气缸51的左右伸缩动作联动第二切刀左右往复位移,如此,切除折弯后的第一侧料带部分(如图4中B处所示部位),保留SMT引脚,本实施例中,SMT引脚呈L形结构。

所述第二次折弯装置60包括有第四气缸和抵推作用部62,所述第四气缸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抵推作用部62上下往复位移,以及,所述抵推作用部62上设置有便于将端子弯折成相应形状的定型凹位,此处的定型凹位具有L形定型面,抵推作用部在第四气缸的作用下向上作用于端子的中间连接部位C1,以弯折成L形,这样,上排端子产品的C2、C3两部分呈L形布置(其中C2指上排端子产品的一部分,C3指上排端子产品的中一部分),SMT引脚的贴片作用面与上排端子的接触部作用面彼此平行。

所述第二侧料带分切装置70包括有第五气缸71和第三切刀;所述第五气缸71的上下伸缩动作联动第三切刀上下往复位移。利用第三切刀将第二侧料带切割,以将相邻上排端子产品切割分开。

所述第二侧料带去除装置80包括有夹料带机构81、用于驱动夹料带机构81左右位移的第六气缸82、用于驱动夹料带机构上下位移的第七气缸。针对单个上排端子产品的第二侧料带部分D,先夹住第二侧料带部分D,再上下往复位移以将第二侧料带部分D折下,完成第二侧料带部分D的下料作业。

所述单个成品输出端90在此处为一斜向下延伸的出料轨道,当单个成品被去除第二侧料带部分D之后,会自动沿出料轨道掉落滑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利用自动机实现对上排端子的依次一侧料带分切、一次折弯、一侧料带去除、二次折弯、另一侧料带分切、另一侧料带去除等,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升了制程效率,同时,其制程质量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