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9725发布日期:2018-10-23 22:0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为了进行用于产生大电流的对象设备的通电及切断,应用与电磁继电器(relay)相比电流容量较大的接触器(电磁接触器)。另一方面,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对于电磁继电器也提出了兼顾适用大电流的通电及切断和小型化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49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够将电磁继电器应用于用于产生大电流的对象设备的通电及切断,则可以期待与接触器相比的装置的小型化、轻型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继电器中,寻求可靠性更高的电磁继电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固定接点;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接点在接近方向和脱离方向上位移,并且能够在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接点闭合状态和离开所述固定接点的接点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电磁铁部;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通过所述电磁铁部所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使所述可动接点位移,其中,所述电磁铁部具有线圈、铁芯、以及与所述铁芯连接的轭铁,所述致动器具有一对衔铁、以及被所述一对衔铁夹着的永久磁铁,在所述接点断开状态下,由所述铁芯、所述轭铁、以及所述一对衔铁所形成的磁路为闭路状态,在所述接点闭合状态下,所述磁路为开路状态,当从所述接点断开状态切换到所述接点闭合状态时,所述电磁铁部产生第一方向的磁动势,所述第一方向的磁动势使所述致动器向着使所述可动接点接近所述固定接点的方向驱动所述可动接点,当从所述接点闭合状态切换到所述接点断开状态时,所述电磁铁部产生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磁动势,所述第二方向的磁动势使所述致动器向着使所述可动接点脱离所述固定接点的方向驱动所述可动接点。

同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固定接点;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接点在接近方向和脱离方向上位移,并且能够在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接点闭合状态和离开所述固定接点的接点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电磁铁部;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通过所述电磁铁部所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使所述可动接点位移,其中,所述电磁铁部具有铁芯、以及与所述铁芯连接的轭铁,所述致动器具有一对衔铁、以及被所述一对衔铁夹着的永久磁铁,在所述接点断开状态下,一个衔铁与所述铁芯接触,另一个衔铁与所述轭铁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组装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图2的背面侧观察固定侧端子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电磁继电器的接点闭合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电磁继电器的接点断开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从接点断开状态向接点闭合状态的切换动作的第1阶段的图。

图7是表示从接点断开状态向接点闭合状态的切换动作的第2阶段的图。

图8是表示从接点断开状态向接点闭合状态的切换动作的第3阶段的图。

图9是表示从接点闭合状态向接点断开状态的切换动作的第1阶段的图。

图10是表示从接点闭合状态向接点断开状态的切换动作的第2阶段的图。

图11是表示从接点闭合状态向接点断开状态的切换动作的第3阶段的图。

图12是表示从接点闭合状态向接点断开状态进行切换时的设置方面脉冲、重置方面脉冲、接点通电的时间推移的图。

图13A及图13B是表示电磁继电器的连接形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后阻挡部的第1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后阻挡部的第2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线圈端子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便于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尽量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的组装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图2的背面侧观察固定侧端子70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的接点闭合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的接点断开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是使用了永久磁铁93的极化电磁继电器,使作为汇流条(总线)端子的可动侧端子60与固定侧端子70之间导通或切断。可动侧端子60和固定侧端子70例如连接到车载的发动机起动器等对象设备。在该情况下,在可动侧端子60与固定侧端子70之间,流动有针对发动机起动器的供应电流,电磁继电器1起到在发动机启动时使可动侧端子60与固定侧端子70导通并向发动机起动器供应电流,并且在启动后或紧急时切断针对发动机起动器的电流供应的作用。例如如图1所示,在电磁继电器1中,通过底座10及盖120密封有内部设备,露出了与对象设备连接的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的连接部62、72、以及用于输入对导通或切断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的多个线圈端子35a~35d。

在下文中,当对电磁继电器1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或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时,以相互正交的三个轴(x轴、y轴、z轴)为基准。如图2等所示,x轴正方向(下文中的“+x方向”)为可动接点69a、69b相对于固定接点73a、73b的接近方向,x轴负方向(下文中的“-x方向”)为可动接点69a、69b相对于固定接点73a、73b的脱离方向。y轴正方向(下文中的“+y方向”)为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的板部61、71的设有连接部62、72的一端侧的方向,y轴负方向(下文中的“-y方向”)为另一端侧的方向。z轴正方向(下文中的“+z方向”)为盖120和底座10的层叠方向之中盖120侧的方向,z轴负方向(下文中的“-z方向”)为底座10侧的方向。例如,z轴为铅垂方向,x轴及y轴为与z轴正交的水平方向。

如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有向着z轴正方向开口的箱状的底座10(壳体)。底座10通过树脂膜塑制成,并且具有包括矩形的中央部11、以及沿着x轴负方向侧的外壁14向y轴方向两侧突出的延长部12、13的平面形状。延长部12向着y轴负方向侧突出,延长部13向着y轴正方向侧突出。延长部12的内部空间与中央部11一体地形成,成为收容下述电磁铁部30及致动器80等的收容部17。另外,延长部13的内部空间通过内壁15与收容部17分隔。

底座10的开口部被树脂膜塑制成的板状的盖120覆盖。盖120具有覆盖底座10的中央部11和延长部12的大致L字形的形状。在盖120的延长部13侧形成有突出的突起121、122,从而在槽15a、15b的位置处分别对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的下述板部61、71的上缘进行压制。

可动侧端子60具有沿着底座10的外壁14的内表面延伸的平板状的板部61。在对底座10的中央部11与延长部13进行分隔的内壁15上,形成有宽度比可动侧端子60的板部61的厚度稍窄的槽15a,可动侧端子60将被压入槽15a内。板部61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延伸至底座10的延长部12的端部。

固定侧端子70具有平板状的板部71,板部71将被压入形成在底座10的内壁15上的槽15b内。

在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从板部61、71弯曲并在x轴正方向上沿水平延伸的连接部62、72。连接部62、72可以具有适合于与对象设备的供电线等连接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62、72上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62a、72a,能够利用螺栓将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连接到供电侧的对象设备上。

固定侧端子70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仅延伸至底座10的中央附近。在底座10内,形成有沿着固定侧端子70延伸的内壁16。在内壁16上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槽16a,固定侧端子70的端部将被压入槽16a内。

如图2、图3所示,在可动侧端子60的板部61及固定侧端子70的板部71上,在围绕y轴的整个周部上分别形成有槽部65、74。如图4、图5所示,槽部65、74被形成为当将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安装到底座10上时槽部65、74被布置在分别用于压入板部61、71的内壁15的y轴正方向侧的附近(槽部65、74位于内壁15的延长部13侧)。槽部65、74不仅形成在板部61、71的主表面(冲压面)上,还形成在连接该些冲压面的板厚侧的面(断裂面)上。在槽部65、74上涂布有当将各端子安装在底座上时密封用的粘合剂。由于在板部61、71的整个周部上形成了槽部65、74,因此通过在该槽部65、74上涂布粘合剂,从而能够在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装配后提高电磁继电器1的密封性。

如图2所示,在板部61的y轴负方向侧端部附近,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排列布置的两个孔部61a、61b。在一端附近形成有同样的孔部63a、63b的平编线63和形成有孔部64a、64b的可动弹簧64被布置在可动侧端子60的板部61的主表面侧。平编线63和可动弹簧64通过穿过孔部61a、61b、63a、63b、64a、64b的铆钉67a、67b被安装在可动侧端子60上。

在平编线63和可动弹簧64的与孔部63a、63b、64a、64b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沿着铅垂方向排列布置的圆形的各两个孔部63c、63d、64c、64d。通过将穿过孔部63c、63d、64c、64d的两个铆钉状的可动接点69a、69b铆接固定,使得平编线63和可动弹簧64在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也被连接。

可动接点69a、69b布置在与板部71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面对的位置。在固定侧端子70的与可动接点69a、69b面对的位置上,安装有穿过孔部71a、71b的铆钉状的固定接点73a、73b。如下所述,可动接点69a、69b和固定接点73a、73b起到用于在互相接触的状态(接点闭合状态)与互相分离的状态(接点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使可动侧端子60和固定侧端子70在导通状态与非导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接点的作用。

在板部61的连接可动弹簧64及平编线63的表面上,以布置在可动侧端子60与可动接点69a、69b之间的方式设有后阻挡部(backstop)66。后阻挡部66如图2所示为弯曲成阶梯状的平板部件,其z轴方向的宽度与平编线63及可动弹簧64同等。后阻挡部66的一端为安装在可动侧端子60上的固定端66a,另一端为自由端66b。后阻挡部66通过在可动接点69a、69b从固定接点73a、73b上脱离时利用自由端66b对铆接有可动接点69a、69b的缔结部分进行阻挡,从而使可动弹簧64不向可动侧端子60侧超过限度地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可动弹簧64的振动。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可动弹簧64的振动使得可动接点69a、69b向固定接点73a、73b侧摆回并与固定接点73a、73b再次接触。

如图2、图4、图5所示,在底座10的收容部17的相对于固定侧端子70的x轴正方向侧,压入有由树脂膜塑制成的线圈架20、铁制的铁芯40及轭铁50组合而成的电磁铁部30。

如图2所示,线圈架20具有在x轴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凸缘22、23的筒部21。在筒部21上,如图4、图5所示缠绕有线圈31。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1双卷线型,两根卷线被缠绕在线圈架20上。一个卷线起到将接点从断开状态切换到闭合状态的线圈的作用,另一个卷线起到将接点从闭合状态切换到断开状态的线圈的作用。在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线圈31的图示。凸缘22、23为矩形,其下边缘与底座10的底面抵靠并且将线圈架20以预定的姿势安装。

在线圈架20上形成有穿过筒部21及凸缘22、23的通孔24,在通孔24内穿过有铁芯40的棒部41。通孔24和棒部41具有相互对应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通过将棒部41插入通孔24从而使铁芯40相对于线圈架20以预定的姿势被保持。

在铁芯40的棒部41的凸缘22侧的端部上,结合有相对于凸缘22平行延伸的板部42。板部42向着y轴负方向侧延伸至超过凸缘22。

轭铁50具有相对于凸缘23平行延伸的基端板部51。在基端板部51上,形成有使铁芯40的棒部41的顶端部嵌合的孔54。孔54和棒部41的顶端部具有相互对应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通过将棒部41插入孔54中,从而使得轭铁50相对于铁芯40相对于以预定的姿势被保持。

基端板部51的y轴负方向侧的超过凸缘23延伸的部分向着x轴负方向侧弯曲,延续到相对于铁芯40的棒部41平行延伸的中间板部52。中间板部52再次向着y轴负方向侧弯曲,延续到相对于凸缘22、23平行延伸的顶端板部53。

轭铁50的顶端板部53与铁芯40的板部42的端部面对(参见图6)。当通过线圈31产生磁场时,磁通经由铁芯40和轭铁50被传递,从而在板部42与顶端板部53之间产生磁场。

在线圈31上连接有四个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线圈端子35a与35c、线圈端子35b与35d分别成对。一个卷线与线圈端子35a和线圈端子35c连接,另一个卷线与线圈端子35b和线圈端子35d连接。线圈31以当在线圈端子之中的一对(35a、35c)中流动电流时在一个方向(x轴正方向)上产生磁场,并且当在另一对(35b、35d)中流动电流时在相反方向(x轴负方向)上产生磁场的方式被连接到各个线圈端子。关于具体内容后面将参照图6~图12进行说明。

在线圈架20上一体地形成有端子保持部25,在端子保持部25上安装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端子保持部25从线圈架20的凸缘23的上缘(z轴正方向的缘端)向着x轴正方向侧突出,并且在x轴正方向侧的端面上分别插入各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的基端。各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的顶端部在z轴负方向上弯曲并延伸,并且穿过形成在底座10的底面上的开口部而向底座10的外部突出。

如图2、图4、图5所示,电磁继电器1致动器80,致动器80通过电磁铁部30所产生的磁力的作用而动作,使可动侧端子60和固定侧端子70在导通状态与非导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致动器80由树脂膜塑制成,具有L字形的平面形状,并且在相当于L字的一端的位置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轴81。由于轴8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底座10上,因此致动器80能够以轴81为中心进行旋转。致动器80也被收容在底座10的收容部17中。

在致动器80的与轴81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82上,安装有一对衔铁91、92。衔铁91、92为铁制的板部件,通过将衔铁91、92嵌合并保持在形成在致动器80的端部82上的孔83、84中,从而能够将衔铁91、92布置成相互平行,并且铅垂地延伸(参照图6等)。衔铁91、92具有从端部82的轴81侧的面插入,并从轴81的相反侧的面突出的突出部91a、92a。在衔铁91、92的突出部91a、92a的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向着z轴方向两侧突出的扩大部91b、92b,通过将扩大部91b、92b嵌入致动器80的孔83、84的未示出的扩大部中,从而将衔铁91、92固定在致动器80上。

永久磁铁93被夹在衔铁91、92的扩大部91b、92b之间,并且被嵌合在形成在端部82的轴81侧的面上槽内而被保持。衔铁91、92与永久磁铁93的各极连接,在衔铁91、92的突出部91a、92a之间始终形成有一定的磁场。

衔铁92被布置为其突出部92a位于铁芯40的板部42与轭铁50的顶端板部53之间(参见图6等)。衔铁91被布置为其突出部91a位于相对于轭铁50的顶端板部53的铁芯40的板部42的相反侧。

通过利用永久磁铁93在衔铁91、92的突出部91a、92a之间所产生的磁场、以及利用线圈31在铁芯40的板部42与轭铁50的顶端板部53之间所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从而对衔铁91、92施加力。由此,经由衔铁91、92对致动器80施加力,致动器80旋转。通过改变针对线圈31的通电方向而改变由线圈31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使对衔铁91、92所施加的力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的任意一者。关于具体的动作后面将参照图6~图12进行说明。

在致动器80上,安装有用于将其动作传递至可动接点69a、69b的卡(card)100。卡100在致动器80的突出部91a、92a突出的面处安装在致动器80上。卡100具有从缘端部101向x轴方向并列设置且相对于z轴负方向平行延伸的两个铅垂片102、103。当将卡100装配到致动器80上时,可动弹簧64的-y侧的端部被夹在该两个铅垂片102、103之间而被保持。

这样一来,通过安装在致动器80上的卡100来夹持可动弹簧64,使得可动弹簧64随着致动器80的旋转而位移。由此,安装在可动弹簧64上的可动接点69a、69b也在与可动弹簧64同样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当致动器80处于图4所示的设置位置时,可动接点69a、69b与固定接点73a、73b接触,可动侧端子60固定侧端子70之间为导通状态(接点闭合状态)。另一方面,当致动器80处于图5所示的重置位置时,可动接点69a、69b与固定接点73a、73b分离,可动侧端子60固定侧端子70之间为非导通状态(接点断开状态)。

接着,参照图6~图12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电磁继电器1被构成为能够在接点闭合状态(致动器80位于设置位置)与接点断开状态(致动器80位于重置位置)之间进行适当地切换。首先,参照图6~图8,对接点从断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图11中,仅示出了致动器80之中的衔铁91、92及永久磁铁93。

如图6所示,在电磁继电器1进行动作之前,通过致动器80的永久磁铁93的磁通将致动器80保持在重置位置。此时,衔铁91与轭铁50接触,衔铁92与铁芯40接触。

在图6所示的接点断开状态下,如图6中的箭头A所示,沿着永久磁铁93→衔铁91→轭铁50→铁芯40→衔铁92→永久磁铁93的方向上形成由永久磁铁93所产生的磁通环路,由铁芯40、轭铁50以及一对衔铁91、92所形成的磁路为闭路状态。

通过磁通环路A,保持衔铁91与轭铁50的接触状态、以及衔铁92与铁芯40的接触状态,并将致动器80保持在重置位置。换言之,保持衔铁91与轭铁50的接触状态,并且保持衔铁92与铁芯40的接触状态。因此,稳定地维持图6的状态。通过将致动器80保持在重置位置上,从而利用组装在致动器80中的卡100如图6中的箭头B所示使可动弹簧64位移。由此可动接点69a、69b离开固定接点73a、73b。

接着,如图7所示,通过对线圈端子35a、35c施加电压,使得在线圈31中流动电流。此时,如图7中的箭头C所示,从x轴负方向观察时,以沿围绕铁芯40的顺时针方向在线圈31中流动电流。

这样一来,通过在线圈31中流动电流C(第一方向的电流),从而如图7中箭头D所示,沿着铁芯40→轭铁50→衔铁91→永久磁铁93→衔铁92→铁芯40的方向产生磁动势。换言之,产生与由永久磁铁93所产生的磁通环路A相反方向的环路。通过磁动势环路D(第一方向的磁动势),从而在衔铁91与轭铁50的接触部E以及衔铁92与铁芯40的接触部G产生排斥力,在衔铁92与轭铁50之间的区域F产生吸引力。

接着,通过由磁动势环路D所产生的排斥力及吸引力,使得致动器80沿着图8中的箭头H被驱动。由此,变成衔铁91离开轭铁50,衔铁92离开铁芯40而与轭铁50接触的状态,致动器80被切换到设置位置。在线圈31中流动有电流C的期间,致动器80被保持在图8所示的设置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的状态中,衔铁91未与轭铁50等其他部件接触。

通过如此将致动器80由重置位置驱动至设置位置,从而通过装配在致动器80中的卡100使可动弹簧64向着图8中箭头I所示的方向位移,与可动弹簧64铆接的可动接点69a、69b也沿着与卡100及可动弹簧64相同的方向位移,由此可动接点69a、69b接近固定接点73a、73b并与其接触从而变成接点闭合状态。此时,由于可动弹簧64沿着x轴负方向被施力,因此尽管会沿着箭头J所示方向产生复原力,但是由于由磁动势D所产生的力更大因而维持接点闭合状态。换言之,在对线圈端子35a、35c施加设置电压期间,保持接点闭合状态。

在图8所示的接点闭合状态下,未形成由永久磁铁93所产生的磁通环路A,由铁芯40、轭铁50及一对衔铁91、92所形成的磁路为开路状态。

接着,参照图9~图12对将图8的接点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8的对线圈端子35a、35c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进一步对线圈端子35b、35d也施加电压。由此,如图9中的箭头K所示,从x轴负方向观察时,沿围绕铁芯40的逆时针方向(也即与电流C的相反方向)在线圈31中流动电流。换言之,图9所示的状态是同时施加了参照图6~图8所说明的将致动器80驱动至设置位置的电压(设置方面脉冲)和将致动器80驱动至重置位置的电压(重置方面脉冲)两者的重叠状态。

在此参照图12对重叠状态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从接点闭合状态向接点断开状态进行切换时的设置方面脉冲、重置方面脉冲、接点通电的时间推移的图。在图12中,接点通电的曲线沿正向上升的期间表示接点闭合状态。在图12中,在设置方面脉冲上升且接点通电的时刻t1重置方面脉冲上升,之后在时刻t2停止供应设置方面脉冲,利用重置方面脉冲的作用使致动器80进行动作并使接点变成非通电。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接点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如图12的期间t1~t2所示,设有设置方面脉冲和重置方面脉冲同时上升的重叠状态。

在图9所示的重叠状态下,通过永久磁铁93的磁通A使致动器80被保持在设置位置。另一方面,虽然根据磁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但是利用电流C在线圈中所产生的磁力和利用电流K在线圈中所产生的磁力这两个磁力为大致抵消的状态。

当在图12的时刻t2之后停止设置侧脉冲时,由于在线圈31中仅流动有电流K(第二方向的电流),因此如图10中的箭头L所示,在铁芯40→衔铁92→永久磁铁93→衔铁91→轭铁50→铁芯40的方向上产生磁动势。换言之,产生与图9所示的磁动势环路D相反方向的环路。

通过磁动势环路L(第二方向的磁动势),从而在衔铁91与轭铁50之间的区域E以及衔铁92与铁芯40之间的区域G产生吸引力,在衔铁92与轭铁50的接触部F产生排斥力。

接着,如图11所示,通过由磁动势环路L所产生的排斥力及吸引力和可动弹簧64反作用力J的,使得致动器80沿着图11中的箭头M被驱动。由此,变成衔铁91与轭铁50接触,衔铁92离开轭铁50而与铁芯40接触的状态,致动器80由设置位置被切换到重置位置。

通过如此将致动器80由设置位置驱动至重置位置,从而通过装配在致动器80中的卡100使可动弹簧64向着图11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位移。由于可动弹簧64的位移B,使得与可动弹簧64铆接的可动接点69a、69b也沿着与可动弹簧64相同的方向位移,可动接点69a、69b离开固定接点73a、73b,从而变成接点断开状态。此时,如图11所示,向着x轴负方向侧被驱动的可动接点69a、69b被后阻挡部66阻挡,可动弹簧64及可动接点69a、69b的振动被抑制。

之后,通过切断针对线圈端子35b、35d的电压,使得在线圈31中变成未流动有电流K。由此,磁动势环路L也消失从而回到图6的状态。在图6的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由永久磁铁93所产生的磁通环路A将致动器80保持在重置位置,因此可动接点69a、69b被保持与固定接点73a、73b分离的状态。换言之,在对线圈端子35a~35d未施加设置方面、重置方面的任何控制脉冲的状态的期间,通过永久磁铁93的磁通A使得接点被稳定地保持在断开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电磁继电器1受到的外部震动冲击较强,由于震动冲击等并非有意地使得接点从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的误操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对象设备产生大电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对象设备产生巨大的涌浪电流的情况下(发动机起动器的情况中为大约1500A),如果涌浪电流流经接点,则由于涌浪电流及该时刻所发生的电弧热会使接点的接触面熔融,可动接点69a、69b与固定接点73a、73b有时会发生熔接。同样地,由于因在电源电压降低情况下的不完全动作所引起的颤振、或因线圈电压减低所引起的震动而带来的因高频率开闭的连续电弧,有时也会发生熔接。

如果接点熔接,则即便利用可动弹簧64的施力欲使接点彼此分离,当熔接力超过势力时可动接点69a、69b也无法离开固定接点73a、73b。在该情况下,会引起难以切换至接点断开状态的复位不良,并招致电磁继电器的寿命缩短及动作的可靠性降低。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不仅在将接点从断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时,而且在将接点从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也对电磁铁部30的线圈31进行通电从而在促进切换动作的方向上对致动器80进行驱动,通过所产生的磁动势L对可动接点69a、69b施力,从而能够增大复位力。特别是由于设定重叠期间,在施加设置方面脉冲的状态下还施加重置方面脉冲,因此在停止设置方面脉冲时,能够通过所施加的重置方面脉冲的作用迅速且强力地使致动器动作。由此,即便在接点已熔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相对于熔接力充分大的复位力,容易地将可动接点69a、69b从固定接点73a、73b剥离。因此,由于能够降低发生接点的复位不良,因而能够延长装置的寿命,并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由于利用由永久磁铁93所产生的磁路保持接点的断开状态,因此能够在未对电磁铁部30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确实地保持接点断开状态,使接点断开状态稳定。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由永久磁铁93的磁力所形成的磁通环路A起到用于保持接点断开状态的自保持电路的作用。

这样一来,即便在用于产生有可能在接点间发生熔接的大电流的对象设备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且长期地进行接点的断开闭合动作,另外由于能够稳定地保持接点断开状态,因此即便在应用于该类对象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误操作或故障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提高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还具有对在可动侧端子60与可动弹簧64之间沿远离固定接点73a、73b的方向位移的可动接点69a、69b进行阻挡的后阻挡部66。

通过该结构,在将接点切换至断开状态时,能够避免由于可动弹簧64的振动使得从固定接点73a、73b上分离的可动接点69a、69b向固定接点73a、73b侧摆动而与固定接点73a、73b再次接触,因此能够提高接点的断开闭合动作的可靠性。如果是将后阻挡部66或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嵌合到壳体的基座或电磁铁部30的线圈架20等树脂部件中的结构,则有可能无法提高后阻挡部安装的位置精度。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阻挡部66被铆接到金属制的可动侧端子60上,因此能够提高位置精度。另外,由于能够将后阻挡部66布置在可动侧端子60与可动弹簧64之间的空间中,因此无需新设置用于将后阻挡部66布置在电磁继电器内部的空间,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可动侧端子60及固定侧端子70的板部61、71上,在收容部17的边界附近的位置处在板部61、71的整个周部上分别形成有槽部65、74。

由于可动侧端子60和固定侧端子70的平板状的板部61、71是通过压制成型而制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槽部65、74在也包括板部61、71的断裂面的整个周部上形成。在板部的断裂面上不存在槽部的情况下,粘接强度被部分地消弱,有可能会发生粘接剂的剥离或破坏密封性,相比之下,通过在板部的整个周部上设置槽部,使得断裂面部的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得到提高并且密封性得到提高。

图13A及图13B是表示电磁继电器1相对于控制基板BD的连接形态的示意图。如图1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以从底座10的表面侧露出的方式将线圈端子35a、35b、35c、35d装配在底座10上,因此能够通过例如焊接接合等方式将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直接装配在控制基板BD上。因此,与如图13B所示的比较例中的利用连接器CN及线束HN将电磁继电器1a与控制基板BD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消减连接的工序,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另外还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沿着与将线圈端子35a、35b、35c、35d向基板的通孔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拓宽端子的形状使其为具有弹性的压合(press fit)形状,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安装到控制基板BD上。通过将压合形状的端子压入基板的通孔中,并使其同时具有电连接和机械保持的功能,从而无需焊接等连接工序。

[变形例]

参照图14~图16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后阻挡部的第1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后阻挡部66的自由端66b与平编线63及可动弹簧64为同等的宽度尺寸,在自由端66b对可动接点69a、69b进行阻挡,但是后阻挡部66只要能够对可动接点69a、69b进行阻挡则也可以为其它的形状。例如,如图14所示的后阻挡部166,也可以为使其z轴方向的宽度与可动接点69a、69b的间隙同等,自由端166b能够从可动接点69a、69b与平编线63的表面抵靠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当可动接点69a、69b从固定接点73a、73b脱离时,如图14所示,后阻挡部166通过进入可动接点69a、69b的间隙而与平编线63的表面接触,从而对可动接点69a、69b进行阻挡。

图15是表示后阻挡部的第2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后阻挡部66与可动侧端子60为不同的部件,固定设置在可动侧端子60上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例如如图15所示,为后阻挡部266可动侧端子60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通过将板部61的一部分切开并使其以向着x轴正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从而形成具有与后阻挡部66同样的功能的后阻挡部266。通过将后阻挡部266与可动侧端子60一体地成形,从而能够消减零件个数,降低制造成本,使组装简单化。

图16是表示线圈端子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线圈端子35a、35b、35c、35d从底座10露出,直接安装到控制基板BD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如图16所示,使底座10的表面之中的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的露出部分附近为连接器形状,将多个线圈端子35a、35b、35c、35d用作连接器CN2的触点(阳端子)的结构。通过该结构,即便在控制基板BD利用连接器进行连接的类型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连接,因而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与各种类型的控制基板BD连接。

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便于理解本发明的说明,并非用于限定性解释本发明。针对实施方式所具有的各构件及其布置、材料、条件、形状及尺寸等,并非限定于所举出的例子而是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另外,可以将不同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方案彼此部分地置换或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了为了执行从接点断开状态切换至接点闭合状态的动作从接点闭合状态切换至接点断开状态的动作,而在电磁铁部30的线圈31中流动相反方向的电流C、K,但是只要所产生的磁动势D、L为相反方向则可以为其它形态。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就两卷线型的线圈31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线圈为单卷线,在线圈中流动相互为相反方向的电流。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电路。

符号说明

1 电磁继电器

10 底座(壳体)

17 收容部

30 电磁铁部

31 线圈

35a、35b、35c、35d 线圈端子

40 铁芯

50 轭铁

60 可动侧端子

61 板部

62 连接部

64 可动弹簧

65 槽部

66、266 后阻挡部(back stop)

69a、69b 可动接点

70 固定侧端子

71 板部

72 连接部

73a、73b 固定接点

74 槽部

80 致动器

91、92 衔铁

93 永久磁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