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零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4741发布日期:2019-02-10 14:1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端子零件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零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插座触头,其具备方筒状的销触头接纳部和配置于该销触头接纳部的内部的弹簧接触部(弹性接触片)。在构成销触头接纳部的直立侧壁部设置有突片。突片以堵住销触头接纳部的开口部的方式呈直角向内方弯折,从而形成为销触头接纳部盖(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531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该技术中,为了吸收突片的板厚并将突片的前表面收纳于销触头接纳部内,而在突片的基端设置有狭缝部。因此,突片成为细长、屈服于外力而容易变形的形状。另外,应力容易集中于狭缝,以此为基点而容易产生裂纹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端子零件是与具备突片部的对方端子零件连接的端子零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方筒部,其包括底壁部、从所述底壁部立起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所述侧壁部相连并与所述底壁部对置地配置的顶壁部;弹性接触片,其沿着所述底壁部配置于所述方筒部的内部;以及保护壁部,其具有与一方所述侧壁部相连的一方弯曲边缘,配置于比所述底壁部的前端靠前方,从所述一方弯曲边缘朝向另一方所述侧壁部延伸,在该保护壁部与所述顶壁部之间设置有容许所述突片部进入的间隙,所述一方弯曲边缘在所述一方所述侧壁部随着从所述底壁部的前端侧朝向所述侧壁部的前端缘而接近所述顶壁部。

根据该结构,因为一方弯曲边缘在侧壁部以随着从底壁部的前端侧朝向侧壁部的前端缘而接近顶壁部的方式(即,以相对于底壁部斜行的方式)设置,所以与例如将侧壁部设置于与底壁部正交的方向相比尺寸变长,弯曲边缘处的剪切面积变大,针对外力的强度提高。由此,能形成为刚性高的保护壁部。

另外,在例如使侧壁部向与底壁部正交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为了将保护壁部的板厚收纳于方筒部内,必须将与板厚相称的狭缝设置于侧壁部,但是应力集中于狭缝而容易产生裂纹等。对此,根据上述的结构,保护壁部可以说以将侧壁部的一部分向内方折入的方式形成,所以不用担心保护壁部从方筒部的顶端缘突出,因而不必设置狭缝。因此,能提供将狭缝消除、相对于外力不易产生变形、损伤的端子零件。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结构。

(1)所述保护壁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壁部。

根据该结构,因为保护壁部从各侧壁部朝向彼此突出地设置,所以与形成为例如使保护壁部仅与一方侧壁部相连地设置、并朝向另一方侧壁部较长地延伸的形状的保护壁部相比,能形成为刚性高的保护壁部。

(2)所述弯曲边缘形成为将所述底壁部的前端和所述侧壁部的前端缘连接的直线状。

根据该结构,保护壁部因为能从侧壁部沿着直线状的折曲线弯折而形成,所以形成容易。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提供将狭缝消除、相对于外力不易变形的端子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2是简单示出端子零件的展开状态的图。

图3是端子零件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端子零件的仰视图。

图6是端子零件的俯视图。

图7是端子零件的侧视图。

图8是简单示出实施方式2的端子零件的展开状态的图。

图9是端子零件的仰视图。

图10是端子零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7对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呈左右对称的结构,仅对任一方进行说明,关于对应的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是与对方侧端子零件连接的阴型的端子零件,通过对图2所示的一张金属板材p1进行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1所示,该端子零件1一体地具备:方筒部11,其在内部接纳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t;弹性接触片21,其配置于方筒部11的内部,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t接触;以及一对保护壁部31,其与方筒部11相连,保护弹性接触片21。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突片部t插入的一侧(图1中的左下方向)作为前方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方筒部11是在两端开口的方筒状的部分,具备底壁部12、一对侧壁部13以及顶壁部15。底壁部12由在图2中用假想线l0及一对假想线l2划定的长方形区域形成。侧壁部13各自是从底壁部12的两个侧缘分别相对于底壁部12垂直立起的细长的板状部分。侧壁部13、13相互对置地配置。顶壁部15是与底壁部12对置地配置的细长的板状部分。顶壁部15由从两个侧壁部13、13的上端朝向彼此延伸并上下重叠的两片顶板形成。两个侧壁部13的前端缘13a和顶壁部15的前缘15a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整体上成为方筒部11的顶端缘11a。

如图2及图4所示,在方筒部11的一个端部(图4中的左侧的端部),底壁部12比其他的三个壁部(侧壁部13、13及顶壁部15)短,其前端12a位于比方筒部11的顶端缘11a靠后方。换句话说,其他的三个壁部13、13、15延伸到比底壁部12靠前方。

如图4所示,弹性接触片21是配置于方筒部11的内部、沿着底壁部12延伸的板簧状的部分。该弹性接触片21的一端侧成为以从底壁部12的前端12a朝向方筒部11的内侧折返的方式弯曲的基端部21a,另一端侧成为自由端部21b。弹性接触片21的接近基端部21a的一侧的大部分随着离开基端部21a而缓缓地离开底壁部12,弹性接触片21的接近自由端部21b的剩余部分与底壁部12平行地延伸。

保护壁部31与侧壁部13相连地设置。保护壁部31从弯曲边缘l1朝向另一方侧壁部13延伸,弯曲边缘l1从底壁部12的前端12a和侧壁部13的连结部分的附近朝向侧壁部13的前端缘13a相对于底壁部12倾斜地延伸。如图3所示,保护壁部31是从图示右方的侧壁部13的弯曲边缘l1朝向图示左方的侧壁部13延伸的板状部分。在此,图示右方的侧壁部13对应于一方侧壁部,图示左方的侧壁部13对应于另一方侧壁部。保护壁部31配置于比底壁部12的前端12a靠前方,在保护壁部31与顶壁部15之间形成有容许突片部t进入的间隙。

详细说明的话,如图3及图5所示,图示右方的保护壁部31具备从图示右方的弯曲边缘l1朝向另一方侧壁部13缓缓弯曲的弯曲部31a和从弯曲部31a笔直地延伸的平板部31b。在此,图示右方的弯曲边缘l1对应于一方弯曲边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金属板材p1的状态下,构成保护壁部31的上缘31c的弯曲部31a的上缘31f和平板部31b的上缘31g同侧壁部13的前端缘13a一起形成直线形状。保护壁部31的上缘31c和下缘31d形成的角度为直角。

由此,如图3所示,一对保护壁部31在主视时从前方覆盖弹性接触片21的一部分。由此,保护壁部31通过与从方筒部11的前表面侧朝向弹性接触片21进入的异物干扰而限制其进入,从而防止弹性接触片21被异物损伤。此外,在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保护壁部31的整体配置于比方筒部11的顶端缘11a靠后方,如图6及图7所示,保护壁部31在俯视及侧视时被方筒部11(顶壁部15及侧壁部13)覆盖。

在该端子零件1与对方侧端子零件连接时,如图1所示,突片部t通过顶壁部15和保护壁部31的间隙而进入到方筒部11的内部。当突片部t进入到方筒部11的内部时,与图4所示的弹性接触片21的自由端部21b侧的上表面抵接,并将弹性接触片21向下方按压。由此实现端子零件1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电连接。

在此,在异物与保护壁部31接触等的情况下,外力作为剪切力作用于保护壁部31和侧壁部13的连结部分(弯曲边缘l1处的板厚部分)。并且,在外力超出这部分的面积(剪切面积)的容许应力而作用的情况下,保护壁部31从该连结部分变形或者被剪切破坏。

对此,根据上述的结构,弯曲边缘l1在侧壁部13以随着从底壁部12侧朝向前端缘13a而接近顶壁部15的方式(即,以相对于底壁部12斜行的方式)设置,所以与例如将侧壁部13设置于与底壁部12正交的方向相比尺寸变长,弯曲边缘处的剪切面积变大,针对外力的强度提高。由此,能形成为刚性高的保护壁部31。

另外,在例如使侧壁部13向与底壁部12正交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为了使保护壁部31的板厚收纳于方筒部11内,必须将与板厚相称的狭缝设置于侧壁部13,但是应力集中于狭缝而容易产生裂纹等损伤。对此,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保护壁部3可以说以使侧壁部13的一部分向内方折入的方式形成,所以不用担心保护壁部31从方筒部11突出,因而不必设置狭缝。因此,能形成为将狭缝消除、相对于外力不易产生变形、损伤的端子零件。

另外,因为保护壁部31从各侧壁部13朝向彼此突出地设置,所以与例如使保护壁部仅与一方侧壁部相连地设置、并朝向另一方侧壁部较长地延伸的形状的保护壁部相比,能形成为刚性高的保护壁部。

另外,保护壁部31能从底壁部12的前端12a沿着直线状的折曲线l1弯折地形成,所以形成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2>

接着,利用图8至图10对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端子零件101对实施方式1的保护壁部31的结构进行了变更,关于与实施方式1对应的结构,使用对实施方式1的附图标记添加100的附图标记。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其说明,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在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1中,在图2所示的金属板材p1的状态下,保护壁部31的上缘31c整体与侧壁部13的前端缘13a一起形成直线形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1中成为如下结构:在图8所示的金属板材p101的状态下,构成保护壁部131的上缘131c的弯曲部131a的上缘131f和平板部131b的上缘131g以呈大于180°的角度的方式连续。并且,弯曲部131a的上缘131f与侧壁部13的前端缘13a一起形成直线形状,平板部131b的上缘131g和下缘131d形成锐角。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平板部131b具备在图8所示的金属板材p101的状态下突出到比侧缘部13的前端缘13a的延长线靠前方的部分,与其相应地,面积比实施方式1的平板部31b的面积更宽广。

由此,如图9所示,在金属板材p101从弯曲边缘l101弯折的状态下,保护壁部131中的平板部131b的上缘131g和顶壁部15的前缘15a在仰视时大致平行地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实施方式1的保护壁部31如图3所示,在两个角部31e、31e之间空出两片板厚程度的间隙而配置;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壁部131如图10所示,在两个角部131e、131e之间空出一片板厚程度的间隙而配置。另外,角部131e配置于在主视时比实施方式1的角部31e稍微接近弹性接触片21的上表面的位置。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能以如下方式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壁部31从一对侧壁部13双方延伸地设置,但是保护壁部也可以仅从一对侧壁部中的一方延伸地设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接触片21形成为从底壁部12的前端12a向后方折返并沿着底壁部12延伸的悬臂弹簧形状,但是弹性接触片21的形状及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从比底壁部的前端后退的位置向后方延伸地配置,还可以从方筒部的后端朝向前方延伸地配置。另外,弹性接触片也可以与底壁部分体地形成。总之,只要弹性接触片和保护壁部在主视时重叠地配置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弯曲边缘l1为直线形状,但是弯曲边缘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朝向顶壁部侧弯曲的圆弧状,还可以是朝向底壁部侧弯曲的圆弧状。另外,在保护壁部,不必在弯曲部的顶端设置平板部,也可以在平板部的顶端设置弯曲部,还可以将整体形成为弯曲部,而且也可以将大致整体形成为平板部。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保护壁部31、131的形状是一例,例如能通过变更侧壁部的上缘及下缘的长度、角度等而形成为任意形状的保护壁部,并能将其角部配置于期望的位置。由此,能根据需要使保护壁部131在主视时覆盖弹性接触片121的面积增加,并且能将容许突片部t进入的间隙设定得狭窄,所以能更可靠地保护弹性接触片121。

附图标记说明

11:方筒部

13:侧壁部

13a:前端缘

12:底壁部

15:顶壁部

31、131:保护壁部

21:弹性接触片

l1:弯曲边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