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2644发布日期:2019-06-13 15:4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例如日本特开平10-125416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具备供fpc、ffc等片状的线缆插入的壳体、以及以能够弹性变形的状态收容于壳体且与插入壳体内的线缆导通连接的端子的连接器。

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所谓的non-zif(non-zeroinsertionforce;非零插入力)型的连接器,即公开了通过施加有插拔方向的力的线缆使端子弹性变形从而能够进行线缆的插拔的连接器。

在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non-zif型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仅将插拔方向的力施加于线缆即能够进行线缆的插拔,因此能够使线缆的插拔作业性良好。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中,插入壳体的线缆仅由端子的弹性复原力保持,因此线缆可能会从壳体简单地脱落。

另外,也已知如所谓的zif(zeroinsertionforce;零插入力)型的连接器那样的、使用致动器等可动构件提高线缆保持力的连接器。

然而,在使用致动器等可动构件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高线缆保持力,但在线缆的插拔时需要操作致动器等可动构件,因此线缆的插拔作业性变差。

这样,根据上述现有的技术,无法以不使线缆的插拔作业性变差的方式实现线缆保持力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在提高线缆保持力的同时抑制线缆的插拔作业性变差的情况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其形成有具有供片状的线缆插拔的线缆插入开口的收容空间;端子,其具有与形成于所述线缆的导体电连接的接触部,且由所述壳体保持;以及锁定构件,其具有与形成于所述线缆的被锁定部卡合的锁定部,且由所述壳体保持。另外,所述端子构成为,在将该端子保持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将所述线缆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线缆抵接。另外,所述锁定构件构成为,在将该锁定构件保持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将所述线缆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所述锁定部与所述线缆抵接。而且,通过使所述接触部与沿线缆插拔方向被施力的所述线缆抵接而使所述端子发生弹性变形,通过使所述锁定部与沿所述线缆插拔方向被施力的所述线缆抵接而使所述锁定构件发生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能够在提高线缆保持力的同时抑制线缆的插拔作业性变差的情况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的线缆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a)是从一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a)是后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配置有端子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图,(a)是从一方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图,(a)是后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壳体在配置有端子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10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壳体在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构件的图,(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13是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线缆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线缆的插入中途且线缆未与端子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线缆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线缆的插入中途且线缆与端子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线缆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线缆的插入完成后的状态下的配置有端子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16是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线缆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线缆的插入中途且线缆未与锁定构件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线缆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线缆的插入中途且线缆与锁定构件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对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插入线缆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线缆的插入完成后的状态下的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19是对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壳体保持的端子及锁定构件与导入至收容空间内的线缆的顶端面沿线缆插拔方向观察到的图。

图20是将第一变形例的连接器在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锁定构件的图,(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22是将第二变形例的连接器在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锁定构件的图,(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c)是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在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锁定构件的图,(a)是示出第一锁定构件的侧视图,(b)是示出第二锁定构件的侧视图。

图2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6是将第四变形例的连接器在配置有端子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7是将第四变形例的连接器在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8是将第五变形例的连接器在配置有端子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9是将第五变形例的连接器在配置有锁定构件的部位切断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含有相同的结构要素。因此,以下对于这些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以下,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方向)、将在电路基板安装有连接器的状态下触头所并列设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y方向)、将与z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x方向)而进行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位于电路基板的上方的状态下的上方规定为上下方向的上方。

通过像上述那样规定,从而在利用图1~图24说明的连接器中,将线缆插入连接器的状态下的线缆厚度方向成为前后方向(x方向),连接器的长边方向成为宽度方向(y方向),线缆插拔方向成为上下方向(z方向)。

另外,对于图1~图24所示的连接器,将线缆中的导体露出的一侧规定为线缆的前方而进行说明。从而,与在将线缆插入连接器的状态下露出的导体对置的一侧成为连接器的前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供fpc、ffc等线缆(被连接构件)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30。需要说明的是,线缆20形成为具有表面(前表面:一面)20a以及背面(后表面:另一面)20b的片状(平板状)。并且,线缆20具有挠性,能够将线缆20在线缆厚度方向上折弯(弯曲)(参照图1)。

另外,连接器10具备由壳体30保持且与线缆20导通连接的触头(端子)40、以及由壳体30保持且用于提高插入的线缆20的保持力的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

如图1所示,该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通过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内而使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从而使线缆20与电路基板6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焊料以及助焊剂作为安装材料70,将形成于触头40的安装片(安装部)413以及形成于锁定配件50的装配片(装配部)512焊接于电路基板60的安装面60a,由此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参照图5以及图6)。此时,连接器10以将安装面60a设为水平时线缆插拔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6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以线缆插拔方向成为与安装面60a交叉的方向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60。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non-zif(non-zeroinsertionforce)型的连接器,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能够进行线缆20的插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也能够进行基于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的线缆20的锁定、锁定解除。

如图2所示,片状的线缆20具备主体部20c、以及与主体部20c相连设置且向壳体30内插入的插入端部20d,在该插入端部20d形成有多个导体22a。多个导体22a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以规定的间距排列,且在线缆厚度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一侧(前侧)露出。

另外,线缆20形成为多层构造,且具备由导体膜形成的导体层22、以及由绝缘体膜形成且支承导体层22的支承层21(参照图13)。需要说明的是,导体层22形成为与多个触头40对应的多个配线图案。

这样的构造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支承层21上印刷多个导体膜来形成导体层22,并在该导体层22上覆盖另一支承层21。此时,若以导体层22的顶端不被覆盖的方式设置另一支承层21,则形成为导体层22的顶端在一侧(前后方向的前方)露出的线缆20。

这样一来,能够获得线缆20,该线缆20具备导体层22的两侧由支承层21、21夹持的三层构造的主体部20c、以及与主体部20c相连设置且在支承层21上形成有导体层22的两层构造的插入端部20d。在这样得到的线缆20中,在插入端部20d中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前方露出的导体层2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导体22a(参照图2的(a))。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0c以及插入端部20d的形成方法不限于上述的方法,能够由各种方法形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20具备加强板23。该加强板23使用玻璃环氧树脂、不锈钢等形成,通过粘接剂等装配于插入端部20d的后侧(线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具体而言,加强板23装配为与插入端部20d的大致整体以及主体部20c的连结端部(与插入端部20d连结的连结部分)的大致整体重合的状态。

若在线缆20的端部设置这样的加强板23,则导体22a整体由加强板23支承,因此能够抑制插入端部20d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挠曲的情况,从而抑制导体22a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折弯的情况。另外,插入端部20d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挠曲的情况也得以抑制。若像这样抑制插入端部20d挠曲的情况,则能够将线缆20向壳体30内更顺畅地插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20的设置有加强板23的部位整体插入壳体30内。即,线缆20的设置有加强板23的部位成为插入区域201。

另一方面,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壳体30并列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多个触头40。各触头40具有与线缆20的导体22a导通连接的接触部431。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触头40以各自的接触部431在宽度方向y上以规定的间距(与导体22a的间距大致相同的间距)并列设置的方式由壳体30保持。而且,在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内时,各触头40的接触部431与对应的导体22a分别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20中的向外部露出的导体22a仅形成在线缆厚度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一侧(前侧),线缆20与触头40仅在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导通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导体22a至少形成在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导体22a导通连接的多个触头40配置为沿壳体3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在大致同一直线上,由此构成用作信号传送用的触头的端子组40g(参照图3以及图4)。

另外,如图2的(a)所示,在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中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处,以在线缆厚度方向(x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有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外侧开口的切口状的保持孔24。

在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的状态下,该保持孔24相当于供锁定配件50的后述的锁定部521、531卡合的被锁定部。从而,在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时,锁定配件50以锁定部521、531卡合于保持孔24的状态由壳体30保持。

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时,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卡止(卡合)于线缆20的保持孔24,从而实现插入壳体30的线缆20的防脱(参照图1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孔24在插入区域201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各形成有一个。并且,各保持孔24形成在插入区域201中的比形成有多个导体22a的区域靠宽度方向(y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与各保持孔24卡合的锁定配件50分别配置在比端子组40g靠宽度方向(y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多个)锁定配件50与一个保持孔24卡合。具体而言,在壳体30中的位于比端子组40g靠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的部位以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有两个锁定配件50、50。另外,在壳体30中的位于比端子组40g靠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的部位也以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有两个锁定配件50、5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锁定配件50与构成端子组40g的多个触头40配置为在大致同一直线上排列。

壳体3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如图7以及图8所示,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在该壳体30的前后方向(x方向:线缆厚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对从线缆插入开口300a插入的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进行收容的袋状的收容空间300(参照图9以及图10)。

具体而言,如图8的(b)所示,壳体30具备在前后方向的前方配置且沿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壁(第一壁部)310、以及在前后方向的后方以与前壁310对置的方式配置且沿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后壁(第二壁部)320。

另外,壳体30具备与前壁310以及后壁32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连设置且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连结壁(第三壁部)330、330。即,前壁3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后壁32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由一对连结壁330、330中的一个连结壁330连结,前壁3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后壁32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由另一个连结壁330连结。

并且,壳体30具备与前壁310、后壁320以及一对连结壁330、330的下端相连设置且沿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延伸的底壁(第四壁部)340,整体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的四角筒状。而且,壳体30的朝向上方的开口部成为收容空间300的线缆插入开口300a,该线缆插入开口300a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细长的扁平的矩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的内部形成有由前壁310的后表面(第一内表面)311、后壁320的前表面(第二内表面)321、一对连结壁330、330的侧面(第三内表面)331、331、以及底壁340的上表面(第四内表面)341划成的收容空间300。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30由前壁310与后壁320划成收容空间300的前后即可,宽度方向y的两端也可以通过由与壳体30分体的构件形成的构件(例如,金属板、树脂板等)划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310的后表面311的上部成为向上方且前方倾斜的倾斜面311a,后壁320的前表面321的上部成为向上方且后方倾斜的倾斜面321a。并且,一对连结壁330、330的侧面331、331的上部成为向上方且外侧倾斜的倾斜面331a、331a。即,一对连结壁330、330的侧面331、331的上部成为以随着朝向上方而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331a、331a。而且,一对倾斜面331a、331a分别与倾斜面311a以及倾斜面321a相连设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的上部的内侧形成朝向下方且中央的锥部30a(参照图8的(b))。而且,通过将朝向下方且中央的锥部30a形成在壳体30的上部的内侧,从而收容空间300的开口侧端部的开口面积(宽度方向的开口长度以及前后方向的开口长度)随着朝向下方(里侧)而变小。

这样一来,壳体30具有用于将线缆20朝向收容部300的里侧导入的导入功能。即,即使在向前后左右偏移一些的状态下将线缆20向壳体30内插入,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也被壳体30的锥部30a引导,从而能够将线缆20更顺畅地插入到收容空间300的里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壁320的开口侧(上侧: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以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切口部322(参照图7以及图8)。即,后壁320形成为上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朝向下方(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形状,在对壳体30从后方进行观察时,能够看到前壁310的后表面311的上部。

具体而言,如图8的(a)所示,切口部322具有以与一对连结壁330、330的倾斜面331a、331a分别相连设置的方式形成的一对外侧切口部322a、322a。另外,切口部322具有与一对外侧切口部322a、322a相连设置且与一对外侧切口部322a、322a相比更向下方切口的形状的内侧切口部322b。该内侧切口部322b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比将多个触头40保持于壳体30时形成的端子组40g的宽度方向的端缘还靠外侧一些(参照图4的(a))。即,内侧切口部322b形成为,在对壳体30从后方进行观察时,宽度方向的位置与端子组40g大致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配件50在形成有一对外侧切口部322a、322a的部位由壳体30保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后壁320的上部设置切口部322,能够确认线缆20向收容空间300内的插入状态。

具体而言,使形成有内侧切口部322b的部位的后壁320的高度位置比线缆20向壳体30的插入完成状态(锁定部521、531卡止于保持孔24的状态)下的加强板23的上端(主体部20c侧的端缘)的高度位置高一些(参照图15)。这样一来,在对壳体30从后方进行观察时,通过目视加强板23是否在后壁320的上方露出,能够确认线缆20向壳体30的插入是否完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340以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触头插通孔342,触头40从该触头插通孔342插入收容空间300内并由壳体30固定保持。即,各触头40通过从下方(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插入壳体30而由壳体30固定保持(参照图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触头插通孔342与收容空间300连通,从而在壳体30以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收容触头40的触头收容空间360。并且,各个触头收容空间360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侧被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350分隔(参照图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收容空间360由前壁310、后壁320以及隔壁350以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而且,将一个触头40从下方插入各自的触头收容空间36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以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触头收容空间360,所述触头收容空间360由前壁310的后表面311、后壁320的前表面321、相邻的隔壁350、35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350a、350a划成除上下以外的四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隔壁350从前壁310的后表面311朝向后壁320侧延伸设置。此时,在隔壁350的后表面351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一来,片状的线缆20向收容空间300的插入不会被隔壁350阻碍。

并且,在沿宽度方向(y方向:隔壁350的厚度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划成触头收容空间360的隔壁350的后部形成为多级状。

具体而言,隔壁350的后表面351形成为屈曲面,该屈曲面具有位于上部(开口侧)并向上方且前方倾斜的开口侧倾斜面351a、与开口侧倾斜面351a的下端(里侧的端缘)相连设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侧铅垂面351b、与开口侧铅垂面351b的下端(里侧的端缘)相连设置并向上方且前方倾斜的里侧倾斜面351c、以及与里侧倾斜面351c的下端(里侧的端缘)相连设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里侧铅垂面351d。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侧倾斜面351a形成为大致沿着包含前壁310的倾斜面311a在内的平面,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开口侧倾斜面351a与倾斜面311a大致重合。

这样,通过将隔壁350的后部设为多级状,从而使得隔壁350的后表面351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的间隙从开口侧(上侧)朝向里侧(下侧)而阶段性地变窄。而且,里侧铅垂面351d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的间隙比线缆20的厚度(插入区域201的最大厚度)大一些(参照图1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在与各保持孔24对应的部位以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各形成有两个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锁定配件插通孔343。而且,锁定配件50也从锁定配件插通孔343插入收容空间300内并由壳体30固定保持。即,各锁定配件50也通过从下方(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插入壳体30而由壳体30固定保持(参照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锁定配件插通孔343与收容空间300连通,从而在壳体30以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收容锁定配件50的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并且,各个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被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350a分隔(参照图6)。即,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由前壁310、后壁320以及隔壁350a以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形成。而且,将一个锁定配件50从下方插入各自的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的比形成有多个触头收容空间360的区域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各形成有两个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所述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由前壁310的后表面311、后壁320的前表面321、相邻的隔壁350a、350a的相互对置的侧面350aa、350aa划成除上下以外的四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350a也从前壁310的后表面311朝向后壁320侧延伸设置,在隔壁350a的后表面351a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形成有间隙(参照图10)。这样一来,片状的线缆20向收容空间300的插入不会被隔壁350a阻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部位的前壁310的后表面311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其倾斜部与隔壁350的开口侧倾斜面351a大致重合,其铅垂部与隔壁350的开口侧铅垂面351b大致重合。

而且,隔壁350a形成在前壁310的后表面311的铅垂部的里侧,在沿宽度方向(y方向:隔壁350的厚度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为大致直角梯形状。具体而言,隔壁350a的后表面351a形成为屈曲面,该屈曲面具有位于上部(开口侧)并向上方且前方倾斜的倾斜面351aa、以及与倾斜面351aa的下端(里侧的端缘)相连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铅垂面351ba。

而且,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隔壁350a的倾斜面351aa与隔壁350的里侧倾斜面351c大致重合,铅垂面351ba与里侧铅垂面351d大致重合。从而,在铅垂面351ba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也形成有比线缆20的厚度(插入区域201的最大厚度)大一些的间隙。

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内时,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首先被导入前方由隔壁350的上部(开口侧倾斜面351a、开口侧铅垂面351b以及里侧倾斜面351c)、隔壁350a的上部(倾斜面351aa)划成的空间。然后,被配置在前方由铅垂面351ba以及里侧铅垂面351d划成的狭缝状的空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内形成收容空间300,该收容空间300具有供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最初导入的线缆导入空间301、以及与线缆导入空间301相连设置且接纳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的线缆接纳空间302(参照图9以及图10)。

另外,如图9所示,在后壁320形成有下侧向前方突出的台阶部323。具体而言,在后壁320的前表面321的下端以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相连设置有水平面323a,并且在水平面323a的前端以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相连设置有铅垂面323b,由此形成台阶部323。而且,通过面向上方的水平面323a限制线缆20向下方(线缆插拔方向的一侧:使线缆20插入时线缆20移动的方向)的移动(参照图15)。

如上述那样,触头40沿壳体30的宽度方向(y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如图11所示,各触头40形成为将一片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在板厚方向上折弯的形状,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这样的触头40例如能够通过对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折弯加工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具备在前壁310的附近向上下方向(z方向)的上方延伸的铅垂片410、与铅垂片410的上端相连设置且弯曲为大致半圆弧状的弯曲部420、以及与弯曲部420的下端相连设置且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弹簧片430。即,铅垂片410以及弹簧片430各自的上端彼此由弯曲部420连结,通过使弯曲部420挠曲能够使弹簧片430相对于铅垂片410弹性地相对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铅垂片410的下部形成有与上部相比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宽度宽的宽幅部411,在该宽幅部411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压入突起412。而且,在将触头40插入触头收容空间360内时,压入突起412咬入隔壁350的侧面350a。即,触头40被压入突起412压入壳体3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由壳体30压入保持。

另外,前壁310的形成有触头收容空间360的部位的后表面311形成为屈曲面,该屈曲面具有供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触头40的宽幅部411(铅垂片410的下部)接触的里侧铅垂面311b、从里侧铅垂面311b的上端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前方延伸设置的水平面311c、与水平面311c的前端相连设置并向上方且前方倾斜的倾斜面311d、以及与倾斜面311d的上端相连设置且延伸至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开口侧铅垂面311e(参照图5以及图9)。

这样,通过使前壁310的形成有触头收容空间360的部位的后表面311屈曲,从而在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铅垂片410的上部与后表面311隔着间隙而对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形成触头收容空间360:在收容有触头40的状态下,铅垂片410能够以其与里侧铅垂面311b的上端接触的接触部位为基点而向前方弹性变形。

另外,在铅垂片410的下端处,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片(安装部)413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前方延伸设置。该安装片413也作为在触头40向触头收容空间360插入时对触头40相对于壳体30的最大插入量进行限制的限动件而发挥功能。即,在触头40向触头收容空间360插入时,安装片413的上表面与底壁340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对触头40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

另外,安装片413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安装片413的顶端向前壁310的前方突出。而且,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安装片413的顶端(从壳体30突出的部分),由此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参照图5)。这样一来,在将安装片(安装部)413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时,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成为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面60a交叉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弹簧片430的中途形成有朝向后方而呈大致半圆弧状地突出的接触部431。该接触部431例如能够通过使弹簧片430的一部分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形成。而且,通过使呈大致半圆弧状地突出的接触部431与导体22a接触,使得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431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通过冲压加工等而被压垮。这样一来,使向导体22a的按压力集中于宽度方向(y方向)的中央部,从而使接触部431向导体22a的按压力提高。

另外,在弹簧片430的接触部431的下方形成有与接触部431的下端相连设置且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铅垂片432、与铅垂片432的下端相连设置且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后方屈曲的屈曲部433、以及与屈曲部433的下端相连设置且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定位片434。

而且,在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时,定位片434从前方与形成于后壁320的台阶部323的铅垂面323b接触(参照图5)。此时,定位片434与铅垂面323b以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在使弹簧片430以位于比自由状态靠铅垂片410侧的位置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即,在使定位片434与铅垂面323b接触的状态下,定位片434对铅垂面323b进行按压(向后侧施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以如下状态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铅垂片410能够以其与里侧铅垂面311b的上端接触的接触部位为基点而向前方弹性变形,并且能够使弹簧片430相对于铅垂片410相对移位。即,在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从铅垂片410的与里侧铅垂面311b的上端接触的接触部位(与宽幅部411的边界部分)至定位片434为止的大致u字状的部位作为弹簧部(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位)而发挥功能(参照图14以及图1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以大半收容于在相邻的隔壁350、350之间形成的槽部的状态由壳体30保持,接触部431的顶端(后端)位于比隔壁350的后表面351靠后侧的位置,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露出(参照图13)。即,在触头4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接触部43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配置)于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

另外,在线缆20未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在接触部431的顶端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与接触部431在线缆厚度方向上对置的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g1。该第一间隙g1形成为比线缆20的厚度(插入区域201中的导体22a露出的部分的厚度)t1小(参照图1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触头40保持于壳体30、并且线缆20未插入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形成有在线缆厚度方向上扩展的第一间隙g1。该第一间隙g1是在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中的配置有接触部431的部位形成的间隔,是在比接触部431靠供线缆20插入的一侧形成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而且,该间隔的厚度(第一间隙g1)比线缆20的厚度t1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能够在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将第一间隙g1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具体而言,在将线缆20从线缆插入开口300a向收容空间300插入时,通过施加于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的朝向下方(线缆插拔方向的一侧)的力使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接触部431向前方移动。即,使朝向下方(线缆插拔方向的一侧)被施力的线缆20与接触部431抵接,由此使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接触部431向前方移动。这样一来,第一间隙g1(接触部431的顶端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的间隔)变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触头40构成为,在将触头4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接触部431与线缆20抵接。而且,通过使接触部431与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抵接,从而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时,线缆20首先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向上方且后方凸出的圆弧状的弯曲面)431a抵接。即,在比弯曲部420的与弹簧片430连结的连结部分靠后侧的位置处,线缆20与触头40抵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在使得弯曲部420的后端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大于线缆20的厚度t1的状态下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向收容空间300导入时,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对置,且线缆20的顶端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触头40无需通过对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折弯加工来形成上述的形状,例如,也能够使用模具等来制造具有上述的形状的触头40。另外,无需将触头40设为上述的形状,触头40的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形状。另外,也能够通过冲裁加工、冲压加工等来形成触头40。

然而,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为所谓的non-zif(non-zeroinsertionforce)型的连接器10的情况下,若仅通过触头40的弹性复原力进行线缆20向壳体30的保持,则无法提高线缆保持力,线缆20可能会从壳体30简单地脱落。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能够提高线缆保持力。

此时,若如所谓的zif(zeroinsertionforce)型的连接器那样使用致动器等可动构件来提高线缆保持力,则在线缆的插拔时需要操作致动器等可动构件,因此线缆的插拔作业性变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形成为能够抑制线缆的插拔作业性变差的情况。

具体而言,连接器10具备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该锁定配件50具有与形成于线缆20的保持孔(被锁定部)24卡合的锁定部521、531,使该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

而且,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也能够进行基于锁定配件50的线缆20的锁定、锁定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配件50形成为薄板状,在使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y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从下方插入形成于壳体30的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参照图6以及图12)。这样的锁定配件50例如能够通过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配件50具备基部510,该基部510的上部形成为压入部511。而且,将该压入部511压入前壁310的后表面311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从而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触头40,锁定配件50也由壳体30压入保持。此时,包含压入部511的基部510在相对于壳体30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被保持。

另外,在基部510的下端处,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装配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片(安装部)512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后方延伸设置。该装配片512也作为在锁定配件50向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插入时对锁定配件50相对于壳体30的最大插入量进行限制的限动件而发挥功能。即,锁定配件50向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插入时,通过使装配片512的上表面与底壁340的下表面抵接,能够对锁定配件50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

另外,装配片512形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收容于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状态下,装配片512的顶端向后壁320的后方突出。而且,装配片512的顶端(从壳体30突出的部分)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参照图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的安装片413在壳体30的前方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锁定配件50的装配片512在壳体30的后方(在线缆厚度方向上隔着壳体30而位于安装片413的相反侧)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

另外,在压入部511的前部相连设置有在前壁310的附近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前侧臂部(第一臂部)520。另一方面,在压入部511的后部相连设置有与前侧臂部520在前后方向(线缆厚度方向)上对置且在后壁320的附近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后侧臂部(第二臂部)530。而且,前侧臂部520以及后侧臂部530分别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相连设置于压入部511,相对于压入部511而能够沿xz平面(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另外,后侧臂部530相对于前侧臂部520而能够沿xz平面(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而且,在前侧臂部520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锁定部521,在后侧臂部530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前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锁定部531。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521形成为由开口侧倾斜面521a以及里侧倾斜面521b划成的大致山型的突起,以开口侧倾斜面521a的倾斜比里侧倾斜面521b的倾斜缓和的方式形成锁定部521。即,开口侧倾斜面521a与里侧倾斜面521b相比,与沿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面(yz平面)所成的角(锐角)更小。

另外,锁定部531形成为由开口侧倾斜面531a以及里侧倾斜面531b划成的大致山型的突起,以开口侧倾斜面531a的倾斜比里侧倾斜面531b的倾斜缓和的方式形成锁定部531。即,开口侧倾斜面531a与里侧倾斜面531b相比,与沿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面(yz平面)所成的角(锐角)更小。

而且,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线缆厚度方向)上对置。即,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形成为,在将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在沿y方向(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在z方向(线缆插拔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并且,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形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并且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的收容空间300的状态(插入完成状态)下,存在于与线缆20的保持孔(被锁定部)24对应的位置。即,分别设定前侧臂部520以及后侧臂部530的臂长,以使得在插入完成状态下,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卡止于保持孔24。

而且,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在沿y方向(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在z方向(线缆插拔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部位的后壁320形成有向前方以及下方开口的槽部324,后侧臂部530的大半收容在该槽部324内(参照图6)。而且,在将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且线缆20未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向线缆接受部300内(槽部324的外侧:线缆接纳空间302内)露出。

即,形成有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部位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形成为屈曲面,该屈曲面具有位于上部(开口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侧铅垂面321b、从开口侧铅垂面321b的下端(里侧的端缘)向后方延伸设置的水平面321c、以及与水平面321c的后端相连设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里侧铅垂面321d。而且,在使壳体30保持锁定配件50的状态下,锁定部531的顶端位于比开口侧铅垂面321b靠前侧的位置且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露出。

即,在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将锁定配件50收容于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状态)下,锁定部521、53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配置)于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

另一方面,前侧臂部520以大半收容于在相邻的隔壁350a、350a之间形成的槽部的状态由壳体30保持,锁定部521的顶端位于比隔壁350a的后表面351a靠后侧的位置,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露出。

而且,在线缆20未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在锁定部521的顶端(后端)与锁定部531的顶端(前端)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g2。该第二间隙g2也形成为比线缆20的厚度(插入区域201中的导体22a露出的部分的厚度)t1小(参照图1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并且线缆20未插入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形成有在线缆厚度方向上扩展的第二间隙g2。该第二间隙g2是在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中的配置有锁定部521、531的部位形成的间隔,是在比锁定部521、531靠供线缆20插入的一侧(锁定部521与锁定部531之间)形成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而且,该间隔的厚度(第二间隙g2)比线缆20的厚度t1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锁定配件50收容于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状态下,前侧臂部520的前表面与前壁310的后表面311隔着间隙而对置,且后侧臂部530的后表面与后壁320的前表面321隔着间隙而对置。这样一来,前侧臂部520能够以与压入部511连结的连结侧为基点而向前方发生弹性变形,且后侧臂部530能够以与压入部511连结的连结侧为基点而向后方发生弹性变形。

而且,锁定配件50能够在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将第二间隙g2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具体而言,在将线缆20从线缆插入开口300a向收容空间300插入时,通过施加于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的朝向下方(线缆插拔方向的一侧)的力使前侧臂部5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21向前方移动,并且使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31向后方移动。即,使朝向下方(线缆插拔方向的一侧)被施力的线缆20与锁定部521、531抵接,由此使锁定配件50弹性变形,从而锁定部521向前方移动,锁定部531向后方移动。这样一来,第二间隙g2(锁定部521与锁定部531之间的间隔)变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锁定配件50构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锁定部521、531与线缆20抵接。而且,通过使锁定部521、531与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抵接,从而锁定配件50发生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时,线缆20首先与锁定部521、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即,锁定配件50以如下方式收容于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在使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与开口侧铅垂面321b抵接的状态下,开口侧倾斜面521a的上端位于比线缆20的前表面20a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开口侧倾斜面531a的上端位于比线缆20的后表面20b靠后方的位置。

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时,线缆20的顶端与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配件50通过使锁定部521、531与被施加朝向上方(线缆插拔方向的另一侧:将线缆20拔出时线缆20移动的方向)的力的线缆20抵接,也能够在将第二间隙g2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即,在将插入收容空间300内的线缆20拔出时,线缆20与锁定部521、531的里侧倾斜面521b、531b抵接。而且,使朝向上方(线缆插拔方向的另一侧)被施力的线缆20与锁定部521、531的里侧倾斜面521b、531b抵接,由此使锁定配件50弹性变形,从而锁定部521向前方移动,锁定部531向后方移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下,接触部4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21、53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

而且,在对保持有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壳体30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在使被导入收容空间300内的线缆20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接触部4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并且锁定部521、5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

这样一来,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线缆20一定会与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抵接。即,将连接器10的结构设置为,若不使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这双方发生弹性变形,则无法将线缆20插入至收容空间300的里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线缆20的顶端面20e被导入收容空间300的线缆接纳空间302内但未与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接触的状态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时,接触部431的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21、531的一部分与顶端面20e重合。

线缆接纳空间302形成于收容空间300的里侧(下部),由壳体30的内表面的下部划成。

具体而言,收容空间300形成为沿线缆插拔方向延伸,通过将前壁310侧的内表面设为多级状,从而形成为从线缆插入开口300a侧朝向里侧而阶段性地变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变窄)。而且,收容空间300中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最窄的里侧成为线缆接纳空间302。

另外,在对壳体30从线缆插入开口300a侧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成为线缆接纳空间302的区域包括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区域r1(参照图19)。该区域r1的前方由将铅垂面351ba与里侧铅垂面351d连结的线段划成。另外,区域r1的后方由后壁320的前表面(第二内表面)321划成,且侧方由一对连结壁330、330的侧面(第三内表面)331、331划成。

而且,区域r1比线缆20的顶端面20e大一圈,该区域r1成为能够接纳移动至下方的线缆20的线缆接纳开口。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触头40在接触部431的顶端侧存在于区域r1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

此时,在划成区域r1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与接触部431的顶端(后端)之间形成有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该间隔(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是在使线缆20的顶端面20e向比接触部431靠里侧的位置移动时供顶端面20e通过的间隙,且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成为第一间隙g1。

另外,锁定配件50也在锁定部521、531的顶端侧存在于区域r1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参照图19)。

此时,在线缆厚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锁定部521的顶端与锁定部531的顶端之间形成有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2。该间隔(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2是在使线缆20的顶端面20e向比锁定部521、531靠里侧的位置移动时供顶端面20e通过的间隙,且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2成为第二间隙g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使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与划成线缆接纳空间302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接触的状态下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时(图19所示的状态时),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被线缆20的顶端面20e的前边20f前后地分开。

另外,在图19所示的状态时,锁定部52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被线缆20的顶端面20e的前边20f前后地分开,并且锁定部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31a被线缆20的顶端面20e的后边20g前后地分开。

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内时,线缆20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以及锁定部521、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接触。即,在将线缆20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内时,能够抑制线缆20与触头40的接触部431以外的部位接触、由此触头40的弹性变形受到阻碍的情况。并且,能够抑制与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以外的部位接触、由此锁定配件50的弹性变形受到阻碍的情况。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将线缆20的顶端面20e配置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附近的状态下的线缆20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以仅顶端侧的一部分与顶端面20e重合的方式构成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

这样一来,在线缆20的顶端面20e被导入收容空间300内直至成为插入完成状态为止的期间,能够使线缆20与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抵接,能够使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更可靠地发生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配件50无需通过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上述的形状,例如,也能够使用模具等来制造具有上述的形状的锁定配件50。

另外,无需将锁定配件50设为上述的形状,锁定配件50的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形状。例如,在壳体30的前壁310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压入凹部312,能够采用形成有向该压入凹部312压入的压入突起的锁定配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设为在前壁310不设置压入凹部312。

另外,也能够通过对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折弯加工、冲裁加工等来形成锁定配件50。

接下来,基于图13~图18对线缆插拔时的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线缆20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的插入中途且线缆20未与触头40接触的状态时,如图13所示,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的顶端以与触头40的接触部431分离的状态配置。此时,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的顶端(下端)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隔着间隙而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另外,在线缆20未与触头40接触的状态时,如图16所示,线缆20成为与锁定配件50也不接触的状态。即,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的顶端以与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分离的状态配置。此时,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的顶端与开口侧倾斜面521a以及开口侧倾斜面531a隔着间隙而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从而,在图13以及图16所示的状态下,线缆20成为不与触头40接触也不与锁定配件50接触的非接触状态。

而且,在将非接触状态的线缆20向收容空间300的里侧进一步插入时,线缆20的顶端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抵接。另外,线缆20的顶端在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抵接的大致同时,与锁定部521、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

然后,在使线缆20的顶端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以及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的状态下将线缆20以规定值以上的力向下方进一步按入时,线缆20的与上表面431a抵接的抵接位置以及与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的抵接位置向顶端侧(上表面431a以及开口侧倾斜面521a为后侧,开口侧倾斜面531a为前侧)移动。

这样,通过使线缆20的与上表面431a抵接的抵接位置向顶端侧移动,从而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接触部431向前方移动。具体而言,铅垂片410以其与里侧铅垂面311b的上端接触的接触部位为基点而向前方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弯曲部420挠曲,从而弹簧片430朝向铅垂片410而相对移位(参照图14)。

另外,通过使线缆20的与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的抵接位置向顶端(锁定部521、531的顶端)侧移动,从而前侧臂部520发生弹性变形,使得锁定部521的顶端向前方移动,并且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使得锁定部531的顶端向后方移动。具体而言,前侧臂部520以与压入部511连结的连结侧为基点而向前方发生弹性变形,且后侧臂部530以与压入部511连结的连结侧为基点而向后方发生弹性变形(参照图17)。

即,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通过被施加于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的朝向下方(线缆插拔方向的一侧)的力而在将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而且,在线缆20的与上表面431a抵接的抵接位置移动至顶端时,通过触头40的弹性复原力使接触部431按压导体22a,从而接触部431压接于导体22a(参照图14)。另外,在线缆20的与开口侧倾斜面521a、531a抵接的抵接位置移动至顶端时,通过前侧臂部520的弹性复原力使锁定部521的顶端按压线缆20的前表面20a,通过后侧臂部530的弹性复原力使锁定部531的顶端按压线缆20的后表面20b(参照图17)。此时,线缆20的比保持孔24靠顶端侧(下侧)的位置由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夹持。

这样,在图14以及图17所示的状态下,线缆20在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插入中途,成为使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压接于线缆20的状态(插入中途状态)。而且,在该插入中途状态下,在使线缆20沿上下方向(线缆插拔方向)移动时,接触部431以规定的接压而在导体22a上滑动。另外,锁定部521的顶端以规定的接压而在线缆20的前表面20a上滑动,锁定部531的顶端以规定的接压而在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上滑动。

从而,在克服接触部431的按压力以及锁定部521及锁定部531的夹持力而将线缆20进一步向下方按入时,接触部431在导体22a上滑动的同时线缆20向壳体30的下方移动(参照图15)。另外,锁定部521的顶端在线缆20的前表面20a上滑动,锁定部531的顶端在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上滑动。即,线缆20在由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夹持的同时向壳体30的下方移动。

而且,在将线缆20向下方按入直至线缆20的顶端(下端)与台阶部323的水平面323a接触为止时,触头40的接触部431在导体22a上进一步滑动,压接导体22a的主体部20c侧的部位(参照图15)。

另一方面,在线缆20的顶端(下端)与台阶部323的水平面323a接触之前,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被导入保持孔24(参照图18)。即,在将线缆20即将按入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最里侧部之前,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与保持孔24卡合,线缆20由锁定配件50锁定。

在该图15以及图18所示的状态下,线缆20成为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插入完成的状态(插入完成状态)。而且,在该插入完成状态下,线缆20在被锁定配件50锁定的状态下与触头40导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插入完成状态下,锁定部521、531的里侧倾斜面521b、531b与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对置,里侧倾斜面521b、531b卡止于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由此实现线缆20的防脱。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通过将线缆20自身向下方按入,能够使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触头40的接触部431与线缆20的导体22a接触。

具体而言,使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触头40的接触部431从沿上下方向(线缆插拔方向)延伸的导体22a的顶端侧朝向主体部20c侧滑动,由此接触部431压接导体22a的主体部20c侧的部位。

另外,如图16~图17所示,通过将线缆20自身向下方按入,能够使锁定配件50的臂部(前侧臂部520以及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卡止(卡合)于线缆20的保持孔24。

具体而言,锁定部521从前表面20a侧越过线缆20的顶端并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锁定部531从后表面20b侧越过线缆20的顶端并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即,形成于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两侧卡止(卡合)于保持孔(被锁定部)24。

此时,前侧臂部5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21的顶端向前方移动,且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31的顶端向后方移动。即,前侧臂部520以及后侧臂部530分别沿与板厚方向交叉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使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

需要说明的是,触头40通过沿板厚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接触部431与线缆20的导体22a压接(导通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线缆20的顶端(下端)与台阶部323的水平面323a接触之前,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被导入保持孔24内。即,在将锁定部521、531导入保持孔24内的状态下,使线缆20向下方移动(与台阶部323的水平面323a接触)所需的力(线缆插入力)比图14以及图17所示的状态(插入中途状态)时小。这样一来,在线缆20被锁定部521、531锁定时能够获得咔哒感,能够通过该咔哒感确认到线缆20向壳体30的插入完成。

另一方面,在将插入完成状态的线缆20向上方拉起的情况下,通过施加于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的朝向上方(线缆插拔方向的另一侧)的力使接触部431从导体22a的主体部20c侧向顶端侧滑动。

并且,通过施加于线缆20的顶端(插入区域201)的朝向上方(线缆插拔方向的另一侧)的力使前侧臂部5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21向前方移动,并且使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31向后方移动。

具体而言,在将插入完成状态的线缆20向上方拉起时,线缆20的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与里侧倾斜面521b、531b抵接。

然后,在使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与里侧倾斜面521b、531b抵接的状态下将线缆20向上方以规定值以上的力拉起时,使线缆20的与里侧倾斜面521b抵接的抵接位置向顶端(锁定部521的顶端)侧移动,从而使前侧臂部5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21的顶端向前方移动。另外,使线缆20的与里侧倾斜面531b抵接的抵接位置向顶端(锁定部531的顶端)侧移动,从而使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31的顶端向后方移动。

从而,在将插入完成状态的线缆20向上方拉起的情况下,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如下述那样进行动作。

首先,在将处于插入完成状态的线缆20向上方拉起时,触头40的接触部431在导体22a上向与线缆插入时相反的方向(从主体部20c侧向顶端侧)滑动。然后,在接触部431于导体22a上滑动的中途,锁定部521、531的里侧倾斜面521b、531b与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抵接。

然后,在使锁定部521、531的里侧倾斜面521b、531b与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抵接的状态下将线缆20以规定值以上的力向上方进一步拉起时,内侧面24a的与里侧倾斜面521b、531b抵接的抵接位置向顶端侧移动。即,通过施加于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线缆20的插入区域201)的朝向上方(线缆插拔方向的另一侧)的力使前侧臂部5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21向前方移动,并且使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锁定部531向后方移动。

而且,在内侧面24a与里侧倾斜面521b、531b抵接的抵接位置移动至顶端时,通过前侧臂部520的弹性复原力使锁定部521的顶端按压线缆20的前表面20a,通过后侧臂部530的弹性复原力使锁定部531的顶端按压线缆20的后表面20b。即,线缆20的比保持孔24靠顶端侧(下侧)的位置由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夹持。

这样一来,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对线缆20的保持孔24的卡止(卡合)被解除,线缆20成为图14以及图17所示的状态(插入中途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线缆20从插入完成状态移动至插入中途状态的期间,触头40的接触部431在导体22a上向与线缆插入时相反的方向(从主体部20c侧向顶端侧)滑动。

然后,在将成为插入中途状态的线缆20克服接触部431的按压力以及锁定部521及锁定部531的夹持力而进一步向上方拉起时,锁定部521的顶端在线缆20的前表面20a上朝向线缆20的顶端侧滑动。另外,锁定部531的顶端在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上朝向线缆20的顶端侧滑动。

即,线缆20在由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夹持的同时向壳体30的上方移动。此时,触头40的接触部431在导体22a上朝向线缆20的顶端侧滑动。

然后,线缆20的顶端(下端)经过接触部431,从而接触部431与导体22a成为非接触状态,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被解除。即,触头40回到原来的状态(仅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

另外,在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被解除的大致同时,线缆20的顶端(下端)经过锁定部521的顶端以及锁定部531的顶端。这样,线缆20的顶端(下端)经过锁定部521的顶端以及锁定部531的顶端,从而线缆20的顶端与锁定部521、531成为非接触状态,锁定配件50对线缆20的锁定被解除。即,锁定配件50也回到原来的状态(仅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

这样一来,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被解除,并且锁定配件50对线缆20的锁定被解除,从而线缆20从壳体30的拔出完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缆20自身向上方拉起,由此使对导体22a的主体部20c侧的部位进行压接的接触部431向线缆20的顶端侧滑动,从而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被解除。

另外,将线缆20自身向上方拉起,由此使锁定配件50的臂部(前侧臂部520以及后侧臂部53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前侧臂部520的锁定部521以及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对线缆20的锁定被解除。

即,通过将线缆20自身向上方拉起,能够将线缆20从壳体30拔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521的里侧倾斜面521b的倾斜比开口侧倾斜面521a的倾斜程度大,且锁定部531的里侧倾斜面531b的倾斜比开口侧倾斜面531a的倾斜程度大。这样一来,将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向保持孔24的卡止(卡合)解除时所需的拉力大于使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时所需的按入力。

因此,将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向保持孔24的卡止(卡合)解除时,需要比使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时所需的按入力大的拉力。

从而,即使将处于插入完成状态的线缆20以使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时所需的力以下的力向上方拉起,也无法解除里侧倾斜面521b、531b向保持孔24的内侧面24a的卡止。即,在将处于插入完成状态的线缆20以使锁定部521以及锁定部531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时所需的力以下的力向上方拉起的情况下,线缆20向上方(线缆插拔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实现线缆20的防脱。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形成有供片状的线缆20插拔的收容空间300的壳体30。另外,连接器10具备触头(端子)40,该触头40具有与形成于线缆20的导体22a电连接的接触部431,且由壳体30保持。并且,连接器10具备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该锁定配件50具有与形成于线缆20的保持孔(被锁定部)24卡合的锁定部521、531,且由壳体30保持。

另外,触头40构成为,在将该触头4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接触部431与线缆20抵接。

另外,锁定配件50构成为,在将该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锁定部521、531与线缆20抵接。

而且,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与接触部431抵接,从而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

并且,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与锁定部521、531抵接,从而锁定配件50发生弹性变形。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作为锁定构件的锁定配件5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壳体30内的线缆20的线缆保持力。

另外,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构成为能够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而发生弹性变形。

这样一来,仅通过向线缆20自身施加线缆插拔方向的力,就能够使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或者将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解除。并且,仅通过向线缆20自身施加线缆插拔方向的力,就能够通过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将线缆20锁定、或将线缆20的锁定解除。

即,无需以向壳体30的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致动器等可动构件、锁定解除机构,就能够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

其结果是,无需操作致动器等可动构件、锁定解除机构就能够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因此能够抑制线缆20的插拔作业性变差的情况。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获得能够在提高线缆保持力的同时抑制线缆20的插拔作业性变差的情况的连接器10。

另外,无需将致动器等可动构件、锁定解除机构设置在壳体30的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10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无需使致动器等可动构件、锁定解除机构露出于壳体30的外部,因此能够将连接器10的轮廓形状(壳体30的形状)设为更简洁的形状,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制造。另外,也能够实现连接器10的小型化。

另外,无需在连接器10的周围确保用于对致动器等可动构件、锁定解除机构进行操作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时所需的空间。即,在电路基板60上的较小的安装空间也能够安装连接器10。这样,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则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触头40保持于壳体30并且线缆20未插入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在收容空间300中的配置有接触部431的部位,形成有使供线缆20插入的一侧的线缆厚度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间隔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的第一间隙g1。

并且,触头40以能够在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将第一间隙g1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由壳体30保持。

另外,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并且线缆20未插入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在收容空间300中的配置有锁定部521、531的部位,形成有使供线缆20插入的一侧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的第二间隙g2。

并且,锁定配件50以能够在通过沿线缆插拔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将第二间隙g2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由壳体30保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在将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设为比线缆20的厚度t1小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而且,能够通过施加于线缆20的线缆插拔方向的力使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在将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打开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更简洁的结构使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或者将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解除。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通过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将线缆20锁定、或者将锁定部521、531对线缆20的锁定解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保持有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壳体30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在使被导入收容空间300内的线缆20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接触部4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并且锁定部521、5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

这样一来,在插入线缆20时,能够更可靠地使线缆20与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抵接。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使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或者将线缆20与触头40的导通连接解除。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通过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531将线缆20锁定、或者将锁定部521、531对线缆20的锁定解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形成为将板状的构件在板厚方向上折弯的形状。而且,通过使触头40沿板厚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触头40的接触部431与线缆20的导体22a接触。

这样一来,能够抑制触头40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从而更可靠地使触头40的接触部431与线缆20的导体22a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配件50形成为薄板状,通过使锁定配件50沿与板厚方向交叉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锁定部521、531卡合于保持孔24。

这样一来,能够使锁定配件50难以发生弹性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锁定配件50对线缆20的锁定力。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20从壳体30意外地脱落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40从下侧(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壳体30插入。

这样一来,在将插入壳体30的线缆20拔出时,能够抑制触头40相对于壳体30向上侧(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对移动的情况。从而,在将插入壳体30的线缆20拔出时,能够抑制触头40从壳体30脱落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配件50从下侧(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壳体30插入。

这样一来,在将插入壳体30的线缆20拔出时,能够抑制锁定配件50相对于壳体30向上侧(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对移动的情况。从而,在将插入壳体30的线缆20拔出时,能够抑制锁定配件50从壳体30脱落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多个锁定配件50。

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锁定配件50对线缆20的锁定力,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20从壳体30意外地脱落的情况。

另外,通过具备多个锁定配件50,能够进一步增大锁定部521、531卡合于保持孔24时的线缆插入力的下降量,因此在线缆20被锁定部521、531锁定时,能够获得更明确的咔哒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521、53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两侧卡合于保持孔24。

这样,若使锁定部521、53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两侧卡合于保持孔24,则在锁定时、锁定解除时,使锁定配件50在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分别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在将与保持孔24的卡合余量设为等量的情况下,与仅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卡合的锁定配件相比,能够减小锁定时、锁定解除时的向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弹性变形量。并且,与仅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卡合的锁定配件相比,也能够减小向线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弹性变形量。

这样,若使锁定部521、53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两侧卡合于保持孔24,则能够以不向同一方向较大地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进行线缆20的锁定、锁定的解除。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锁定配件50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头40形成有安装于电路基板60的安装片(安装部)413。而且,在将安装片413安装于电路基板60时,线缆插拔方向成为与电路基板60的安装面60a交叉的方向。

即,能够将线缆20以不沿安装面60a移动的方式相对于壳体30进行插拔。这样一来,容易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另外,在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时无需在连接器10的周围确保用于使线缆20移动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小向电路基板60的安装时所需的空间,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电路基板60的安装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锁定配件50形成有装配于电路基板60的装配片(装配部)512。而且,装配片512在线缆厚度方向的与安装片413相反的一侧装配于电路基板60。

这样一来,壳体30的比较容易倾倒的方向即线缆厚度方向的两侧被安装片413以及装配片512固定。其结果是,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另外,在线缆厚度方向的力施加于插入壳体30内的线缆20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连接器10从电路基板60脱落(向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倾倒)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在沿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y方向)观察时,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531在线缆插拔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这样一来,能够使线缆20在与向触头40抵接的大致同时与锁定配件50抵接。即,能够使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由于线缆插入力而几乎同时地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线缆20与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抵接后的线缆插入力比较顺畅地增加。即,在从线缆20与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抵接的抵接时到锁定部521、531卡合于保持孔24为止的规定的范围内,能够使线缆插入力逐渐增加。

这样一来,锁定部521、531即将卡合于保持孔24之前的线缆插入力成为峰值,因从能够进一步强调锁定部521、531卡合于保持孔24时的线缆插入力的下降。

其结果是,在线缆20被锁定部521、531锁定时,能够获得更明确的咔哒感。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10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而能够设为各种结构。

例如,能够设为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

具体而言,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也具备供fpc、ffc等线缆(被连接构件)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30。并且,连接器10具备由壳体30保持且与线缆20导通连接的触头(端子)40、以及由壳体30保持且用于提高插入的线缆20的保持力的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

而且,该连接器10也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并且通过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内而使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从而使线缆20与电路基板60电连接。

在图20以及图21中,连接器10也以线缆插拔方向成为与电路基板60的安装面60a交叉的方向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60。

另外,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也是所谓的non-zif(non-zeroinsertionforce)型的连接器,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能够进行线缆20的插拔。而且,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也能够进行基于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的线缆20的锁定、锁定解除。

在此,在图20以及图21中,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从前表面20a侧越过线缆20的顶端并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另一方面,在锁定配件50未形成有从线缆20的后表面20b侧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的锁定部。即,在锁定配件50仅形成有锁定部521,该锁定部521从形成有导体22a的一侧即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卡止(卡合)于保持孔(被锁定部)24。

而且,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中,也将锁定配件50构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锁定部521与线缆20抵接。而且,通过使锁定部521与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抵接,从而锁定配件50发生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中,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线缆20、壳体30以及触头40相同的构件。

从而,将触头40构成为,在将触头4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接触部431与线缆20抵接。即,在触头4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接触部43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配置)于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

并且,通过使接触部431与沿线缆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力的线缆20抵接,从而触头40发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触头40的弹性复原力,接触部431对在线缆20的前表面20a形成的导体22a进行按压。

这样,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中,在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时,锁定部521从与触头40的接触部431相同的方向与线缆20接触。

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锁定配件50具备基部510,压入部511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与该基部510的前端相连设置。而且,将该压入部511压入在前壁310形成的压入凹部312,从而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

另外,在基部510的后端处,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装配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装配片(安装部)512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后方延伸设置。

另外,在基部51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相连设置有在前壁310的附近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前侧臂部520。该前侧臂部52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相连设置于基部510,相对于基部510而能够沿xz平面(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而且,在前侧臂部520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锁定部521。

该锁定部521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锁定部521同样地,形成为由开口侧倾斜面521a以及里侧倾斜面521b划成的大致山型的突起。而且,以开口侧倾斜面521a的倾斜比里侧倾斜面521b的倾斜缓和的方式形成锁定部521。即,开口侧倾斜面521a与里侧倾斜面521b相比,与沿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面(yz平面)所成的角(锐角)更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锁定配件50中,仅形成有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卡止于保持孔24的锁定部521,因此里侧倾斜面521b的倾斜比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里侧倾斜面521b的倾斜程度大。这样一来,锁定解除时所需的线缆插拔方向的力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情况接近。

而且,锁定部521形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并且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的收容空间300的状态(插入完成状态)下,存在于与线缆20的保持孔(被锁定部)24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中,也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在沿y方向(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在z方向(线缆插拔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即,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壳体30中,也在形成有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部位的后壁320形成有向前方以及下方开口的槽部324。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锁定配件50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槽部324。

并且,前侧臂部520以大半收容于在相邻的隔壁350a、350a之间形成的槽部的状态由壳体30保持,锁定部521的顶端位于比隔壁350a的后表面351a靠后侧的位置,向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内露出。

这样,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中,也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下,接触部4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2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

而且,在对保持有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壳体30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在使被导入收容空间300内的线缆20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接触部4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并且锁定部52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

这样一来,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线缆20一定会与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抵接。

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中,也在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时,线缆20首先与锁定部52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抵接。

具体而言,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中,对线缆20的顶端面20e被导入收容空间300的线缆接纳空间302内但未与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接触的状态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时,接触部431的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21的一部分与顶端面20e重合。

即,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中,对使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与划成线缆接纳空间302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接触的状态下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观察到的图是从图19去除锁定部531后的图。

从而,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中,触头40也在接触部431的顶端侧存在于区域r1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

另外,在划成区域r1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与接触部431的顶端(后端)之间形成有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该间隔(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

另外,锁定配件50在锁定部521的顶端侧存在于区域r1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中,锁定部521的顶端与划成区域r1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之间成为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在使线缆20的顶端面20e向比锁定部521靠里侧的位置移动时供顶端面20e通过的间隙),该间隔也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

而且,在对使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与划成线缆接纳空间302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接触的状态下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时,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以及锁定部52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被线缆20的顶端面20e的前边20f前后地分开。

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内时,线缆20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以及锁定部521的开口侧倾斜面521a接触。

这样,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中,在对将线缆20的顶端面20e配置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附近的状态下的线缆20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以仅顶端侧的一部分与顶端面20e重合的方式构成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

如以上说明那样,即使将连接器10的结构设为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中,使锁定部52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卡合于保持孔(被锁定部)24。

这样一来,仅使锁定配件50向一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就能够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

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中,至少在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导体22a,使锁定部52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卡合于保持孔(被锁定部)24。即,使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21从与触头40的接触部431相同的方向与线缆20接触。

这样,在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时,若使线缆20的一面被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21按压,则线缆20的前表面20a上的按压部位分散(更大的区域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线缆20的前表面20a上的按压部位发生偏移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

另外,也能够设为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10。

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10具有与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大致相同的结构。而且,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31从后表面20b侧越过线缆20的顶端并卡止(卡合)于保持孔24这一点是与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的主要的不同点。

即,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10中,在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时,锁定部531从与触头40的接触部431相反一侧的方向与线缆20接触。

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锁定配件50具备基部510,压入部511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与该基部510的前端相连设置。而且,将该压入部511压入在前壁310形成的压入凹部312,从而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

另外,在基部510的后端处,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装配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装配片(安装部)512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后方延伸设置。

另外,在基部510的比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靠后侧的位置处,相连设置有在后壁320的附近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后侧臂部530。该后侧臂部5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相连设置于基部510,相对于基部510而能够沿xz平面(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而且,在后侧臂部530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前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锁定部531。

该锁定部531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锁定部531同样地,形成为由开口侧倾斜面531a以及里侧倾斜面531b划成的大致山型的突起。而且,以开口侧倾斜面531a的倾斜比里侧倾斜面531b的倾斜缓和的方式形成锁定部531。即,开口侧倾斜面531a与里侧倾斜面531b相比,与沿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面(yz平面)所成的角(锐角)更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锁定配件50中,仅形成有从与形成有导体22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线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卡止于保持孔24的锁定部531,因此里侧倾斜面531b的倾斜比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里侧倾斜面531b的倾斜程度大。这样一来,锁定解除时所需的线缆插拔方向的力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情况接近。

而且,锁定部531形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保持于壳体30并且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的收容空间300的状态(插入完成状态)下,存在于与线缆20的保持孔(被锁定部)24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图22以及图23中,也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在沿y方向(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31在z方向(线缆插拔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即,在将触头40以及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31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另外,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壳体30中,也在形成有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部位的后壁320形成有向前方以及下方开口的槽部324,后侧臂部530的大半收容在该槽部324内。而且,在将锁定构件50保持于壳体30且线缆20未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收容空间300)的状态下,后侧臂部530的锁定部531向线缆接纳部300内(槽部324的外侧:线缆接纳空间302内)露出。

这样,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10中,也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下,接触部4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3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

而且,在对保持有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壳体30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在使被导入收容空间300内的线缆20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接触部4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并且锁定部5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

这样一来,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线缆20一定会与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31抵接。

另外,在图22以及图23中,也在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时,线缆20首先与锁定部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31a抵接。

具体而言,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中,对线缆20的顶端面20e被导入收容空间300的线缆接纳空间302内但未与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接触的状态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时,接触部431的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31的一部分与顶端面20e重合。

即,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中,对使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与划成线缆接纳空间302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接触的状态下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观察到的图是从图19去除锁定部521后的图。

从而,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中,触头40也在接触部431的顶端侧存在于区域r1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

另外,在划成区域r1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与接触部431的顶端(后端)之间形成有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该间隔(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d1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

另外,锁定配件50在锁定部531的顶端侧存在于区域r1的状态下由壳体30保持。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中,形成于区域r1的线缆厚度方的间隔(在使线缆20的顶端面20e向比锁定部531靠里侧的位置移动时供顶端面20e通过的间隙)形成在锁定部531的顶端与划成区域r1的前方的铅垂面351ba之间。该间隔无需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中,形成于区域r1的实质上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是接触部431的顶端与锁定部531的顶端之间的线缆厚度方向的距离,该距离小于线缆20的厚度t1。需要说明的是,实质上的线缆厚度方向的间隔与能够以不使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插入的线缆的最大厚度大致一致。

而且,在对使线缆20的后表面20b与划成线缆接纳空间302的后方的后壁320的前表面321接触的状态下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时,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被线缆20的顶端面20e的前边20f前后地分开,而且锁定部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31a被线缆20的顶端面20e的后边20g前后地分开。

这样一来,在将线缆20插入线缆接纳空间302内时,线缆20与接触部431的上表面431a以及锁定部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31a接触。

这样,在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连接器中,在对将线缆20的顶端面20e配置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附近的状态下的线缆20的顶端面20e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以仅顶端侧的一部分与顶端面20e重合的方式构成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31。

如以上说明那样,即使将连接器10的结构设为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连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22以及图23中,使锁定部53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于保持孔(被锁定部)24。

这样一来,仅使锁定配件50向另一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就能够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

另外,在图22以及图23中,至少在线缆厚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导体22a,使锁定部521从线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于保持孔(被锁定部)24。即,使锁定配件50的锁定部531从与触头40的接触部431相反一侧的方向与线缆20接触。

这样,在线缆20相对于壳体30的插拔时,若线缆20的两面被按压,则线缆20由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31夹持。因此,能够抑制线缆20从壳体30脱落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线缆保持力。

另外,如图24所示,也能够使用臂长不同的两种锁定配件50、50a。

例如,作为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被保持的两个锁定配件,使用图24的(a)所示的锁定配件50以及图24的(b)所示的锁定配件50a各一个,从而能够使臂长不同的两种锁定配件(锁定配件50以及锁定配件50a)卡止(卡合)于一个保持孔24。

这样一来,在将多个锁定配件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沿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至少存在一个具有在沿线缆插拔方向错开的位置形成的锁定部521a、531a的锁定配件50a。

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使臂长不同的两种锁定配件(锁定配件50以及锁定配件50a)分别卡合于形成于线缆20的两个保持孔24。

另外,也可以使锁定配件50卡合于两个保持孔24中的一个保持孔24,并且使锁定配件50a卡合于另一个保持孔24。

需要说明的是,臂长不同的两种锁定配件的形状不限于图24所示的形状,而能够设为各种形状。例如,能够将锁定配件的形状设为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形状、或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形状。另外,也能够使用三种以上的锁定配件。

这样,即使设为图24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24中,在将多个锁定配件保持于壳体30的状态下,沿与线缆插拔方向以及线缆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至少存在一个具有在沿线缆插拔方向错开的位置形成的锁定部521a、531a的锁定配件50a。

这样一来,在锁定部卡合于保持孔24时,能够使线缆插入力以两阶段(多阶段)下降,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

另外,在将线缆20从壳体30拔出时,需要使线缆拔出力以两阶段(多阶段)增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20从壳体30脱落的情况。

另外,也能够设为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

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也具备供fpc、ffc等线缆(被连接构件)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30。并且,连接器10具备由壳体30保持且与线缆20导通连接的触头(端子)40、以及由壳体30保持且用于提高插入的线缆20的保持力的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

而且,该连接器10也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并且通过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内而使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从而使线缆20与电路基板60电连接。

在此,在图25~图27中,连接器10以线缆插拔方向与电路基板60的安装面60a大致平行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60。

从而,在图25~图27所示的结构中,将线缆20插入连接器10的状态下的线缆厚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z方向),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成为宽度方向(y方向),线缆插拔方向成为前后方向(x方向)。

而且,关于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将收容空间300的开口侧规定为连接器10的前方。

需要说明的是,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除了安装片413以及装配片512的形状以外,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大致相同的结构。

即,在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中,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壳体30相同的构件作为壳体30。而且,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将壳体30以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后壁成为底壁320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60。

从而,图25~图27所示的壳体30的顶壁310、底壁320、一对侧壁330、330、后壁340分别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壳体30的前壁310、后壁320、一对连结壁330、330、底壁340。

另外,在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中,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触头40大致相同的构件作为触头40。

即,图25~图27所示的触头40具备在顶壁310的附近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前方延伸的水平片410、与水平片410的前端相连设置且弯曲为大致半圆弧状的弯曲部420、以及与弯曲部420的后端相连设置且向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弹簧片430。而且,通过使弯曲部420挠曲能够使弹簧片430相对于水平片410弹性地相对移动。

另外,在弹簧片430的中途形成有朝向下方呈大致半圆弧状地突出的接触部431,通过使该接触部431与导体22a接触,使得线缆20与触头40导通连接。

而且,在水平片410的后端处,设置有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片(安装部)413。

具体而言,在水平片410的后端朝向下方地延伸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片414,在该铅垂片414的下端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安装片413。

这样,安装片413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安装片413的顶端向后壁340的后方突出。而且,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安装片413的顶端(从壳体30突出的部分),由此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参照图26)。这样一来,在将安装片(安装部)413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时,线缆插拔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面60a大致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触头40从后方(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壳体30插入。

另外,在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中,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锁定配件50大致相同的构件作为锁定配件50。

即,图25~图27所示的锁定配件50具备基部510,该基部510的上部形成为压入部511。

另外,在基部510的下端处,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装配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60的安装片(安装部)512向前后方向(x方向)的后方延伸设置。该装配片512形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收容于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状态下,装配片512的顶端向后壁320的后方突出。而且,装配片512的顶端(从壳体30突出的部分)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参照图27)。

这样,在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中,触头40的安装片413在壳体30的后方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锁定配件50的装配片512也在壳体30的后方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

另外,在压入部511的上部相连设置有在顶壁310的附近沿前后方向(x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上侧臂部(第一臂部)520。另一方面,在压入部511的下部相连设置有与上侧臂部520在上下方向(线缆厚度方向)上对置且在底壁320的附近沿前后方向(x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下侧臂部(第二臂部)530。

需要说明的是,压入部511、上侧臂部520以及下侧臂部530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压入部511、前侧臂部520以及后侧臂部530的形状大致相同。

另外,锁定配件50也从后方(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壳体30插入。

并且,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也是所谓的non-zif(non-zeroinsertionforce)型的连接器,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能够进行线缆20的插拔。而且,通过将线缆20自身相对于线缆插拔方向(z方向)按入或拉起,也能够进行基于锁定配件(锁定构件)50的线缆20的锁定、锁定解除。

即,在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由壳体30保持的状态下,接触部4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锁定部531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

而且,在对保持有触头40以及锁定配件50的壳体30沿线缆插拔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在使被导入收容空间300内的线缆20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接触部4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并且锁定部531的一部分(存在于收容空间300内的顶端部)与线缆20的顶端面20e重合。

这样一来,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内时,线缆20一定会与接触部431以及锁定部531抵接。

另外,在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中,也在将线缆20插入收容空间300时,线缆20首先与锁定部531的开口侧倾斜面531a抵接。

这样,即使将连接器10的结构设为图25~图27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25~图27中,在触头40形成有安装于电路基板60的安装片(安装部)413。而且,在将安装片413安装于电路基板60时,线缆插拔方向与电路基板60的安装面60a大致平行。

这样一来,能够实现连接器10的低高度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安装片413安装于电路基板60时,线缆插拔方向与电路基板60的安装面60a大致平行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连接器10。

在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连接器10中,将装配片512形成为,在将锁定配件50收容于锁定配件收容空间370的状态下,装配片512的顶端向壳体30的前方突出。

具体而言,在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连接器10中,锁定配件50代替图25~图27所示的锁定配件50的下侧臂部530而设置固定片530a,且形成为使装配片512与该固定片530a的前端相连设置的形状。

即,在压入部511的下端处以比底壁320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相连设置有在底壁320的附近沿前后方向(x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固定片530a,在该固定片530a的前端隔着铅垂片513而相连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装配片512。

而且,装配片512的顶端(从壳体30突出的部分)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参照图29)。

需要说明的是,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触头40形成为与图25~图27所示的触头40相同的形状。即,安装片413形成为在将触头40收容于触头收容空间360的状态下,安装片413的顶端向后壁340的后方突出。而且,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安装片413的顶端(从壳体30突出的部分),由此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参照图28)。

这样,在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连接器10中,触头40的安装片413在壳体30的后方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锁定配件50的装配片512在壳体30的前方通过安装材料(焊料以及助焊剂)70焊接。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配件50可以从后方(壳体30的与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壳体30插入,也可以从前方(壳体30的形成有线缆插入开口300a的一侧)向壳体30插入。

这样,即使将连接器10的结构设为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图25~图27所示的连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28以及图29中,在锁定配件50形成有装配于电路基板60的装配片(装配部)512。而且,装配片512在线缆插拔方向的与安装片413相反的一侧装配于电路基板60。

这样一来,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其结果是,在线缆厚度方向的力施加于插入壳体30内的线缆20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连接器10从电路基板60脱落的情况。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结构适当组合来形成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一种触头(端子)收容于壳体的连接器,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收容有多种触头(端子)的连接器。

例如,也可以将两种触头(端子)收容于壳体,且使各自的接触部的位置在线缆插拔方向上错开。在该情况下,优选锁定配件的锁定部的线缆插拔方向的位置与位于收容空间的里侧的位置的接触部为相同的位置。这样一来,在线缆向收容空间的插入即将完成之前,能够使锁定部与被锁定部卡合,能够得到更明确的咔哒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将导体仅在一面侧露出的线缆20插入的连接器10,但也可以设为将导体在两面侧露出的线缆插入的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顶端面形成为平坦面的线缆,但也可以设为线缆的顶端面含有弯曲部、屈曲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被锁定部,例示了将宽度方向的端部以沿线缆厚度方向贯穿的方式切口而形成的保持孔24,但能够将沿线缆厚度方向贯穿的贯通孔设为被锁定部、或将在线缆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有底的凹部设为被锁定部。

另外,也能够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形成锁定构件。

另外,也可以对壳体、端子、锁定构件等以及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进行适当地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