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插座连接器及与其对接的复合式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3716发布日期:2018-11-02 21:3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插座连接器及与其对接的复合式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彼此对接的复合式插座、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4年8月11日,USB协会公布了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其插头连接器能够正反两个方向插入对应的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能够传输USB2.0 及USB3.1信号,这个连接器命名为USB Type C连接器。根据目前业界报道的新闻,该电连接器后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连接器厂商配合系统厂商积极开发中。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USB Type-C被广泛使用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中,同时被其他产业使用,比如电视机、摄像机、VR等设备采用,设备开发上希望其能传输更多类型的信号,USB Type-C扩展形式的使用方式越来越不可避免,比如CN303647497SG公布的左右并排的USB Type-C复合式连接器,其能传输两个USB Type-C信号。

但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不同类型的信号,比如数据信号、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电源信号、侦测信号等,单就数据信号也有不同速率的区别。所以,希望设计出与标准USB Type-C并列的复合式连接器,具有美观的同时,也能传输不同于USB Type-C信号的信号。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希望未来组合式插座连接器能达成更多扩充功效,并符合消费者需求,即进行开发本创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彼此对接的复合式插座、插头连接器,其满足防误差功能及低成本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插座连接器,其包括向前延伸的第一对接舌板与第二对接舌板、包围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的外壳以及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别排列在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的两组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结构相同且彼此左右间隔平齐;所述外壳具有彼此上、下平行的第一内壁面与第二内壁面,以及连接第一、第二内壁面左右末端的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且该第一、第二内壁面与第一、第二内侧面与第一、第二对接舌板之间形成一左右横贯的对接腔;所述第二内壁面设有向对接腔凸出的一防呆块,防呆块位于第一、第二对接舌板之间;所述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彼此结构对称,所述第一对接舌板与第一内侧面具有第一水平距离L1,第二对接舌板与第二内侧面具有第二水平距离L2,所述第二水平距离L2小于第一水平距离L1而形成一防呆功能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插头连接器,其包括左右横向排列且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对接口,以及包围所述两个对接口的上、下壁与左、右壁;两个对接口结构相同,所述左壁的厚度小于后壁的厚度;下壁具有防呆缺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插座连接器,所述复合式插座连接器包括外壳及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结构相同,每一端子模组形成有对接舌板,两个所述对接舌板彼此左右间隔平齐排列;所述外壳具有彼此上、下平行的第一内壁面与第二内壁面,以及连接第一、第二内壁面左右末端的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且该第一、第二内壁面与第一、第二内侧面与两个对接舌板之间形成一左右横贯的对接腔;所述第二内壁面设有向对接腔凸出的一防呆块,防呆块位于两个对接舌板之间;两个所述对接舌板中的一个对接舌板与第一内侧面具有第一水平距离L1,两个所述对接舌板中的另一个对接舌板与第二内侧面具有第二水平距离L2,所述第二水平距离L2等于第一水平距离L1,第二内侧面进一步设置有倾斜倒角面而形成一防呆功能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座/插头连接器具有相同的对接舌板及内缩的第二内侧面,使得连接器具有流畅的外观,同时在保证防误插情形下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4为图1中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4中两个端子模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为图1中插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9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对互相配接的复合式插座连接器100与复合式插头连接器500,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00用来安装在电脑、VR等电子设备中的电路板P1上,插头连接器200则用来安装在比如转接器、Docking station等设备中的电路板P2上。

如图1至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100包括向前延伸的第一对接舌板11与第二对接舌板12、包围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的外壳3以及导电端子2。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结构相同且彼此左右间隔平齐,导电端子2包括分别排列在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的两组接触部21。外壳3具有彼此上、下平行的第一内壁面311与第二内壁面312,以及连接第一、第二内壁面左右末端的第一内侧面313与第二内侧面314,该第一、第二内壁面311、312与第一、第二内侧面313、314与第一、第二对接舌板11、12之间形成一左右横贯的对接腔301。第二内壁面312进一步设有向对接腔凸出的防呆块316,防呆块316位于第一、第二对接舌板11、12之间。第一内侧面313与第二内侧面314彼此结构对称,第一对接舌板11与第一内侧面313具有第一水平距离L1,第二对接舌板12与第二内侧面314具有第二水平距离L2,第二水平距离L2小于第一水平距离L1而形成防呆功能部。参图1与图3所示,插头连接器500具有与对接腔301匹配的复合式插接头501,其包括左右横向排列且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对接口502、503,以及包围形成所述两个对接口的墙壁51,两个对接口结构相同,墙壁51中的左壁514的厚度小于墙壁中的右壁513的厚度,墙壁中的下壁512具有防呆缺口516。如此,复合式插接头501的外壁面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对接腔301的内壁面、内侧面相匹配。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对接舌板11及与其配套的导电端子、外壳设置成 USB Type-C插座连接器结构及尺寸,形成一个独立的第一插接口3011(图3 中虚线所示),供一个标准USB Type-C插头插入。在防呆块316的间隔下,第二对接舌板12与其配套的导电端子、外壳也形成一个第二开口3012,但该第二开口3012不能独立插接一个插头,其与第一对接舌板11共同形成一复合式插接口,即对应对接腔301,供所述复合式插头连接器500插入,第二对接舌板12的形状、尺寸与第一对接舌板11相同,其上的导电端子也相同,但是第二对接舌板12的导电端子用来传输不同于USB Type-C信号。所以,复合式插接口用来扩展非USB Type-C信号传输。第一插接口3011可以供标准USB Type-C插头正反两个方向插入;复合式插头插入时,则不能允许正反插,防呆块316起到防止复合式插头的反插。同时,因第一、第二对接舌板结构相同,要防止标准USB Type-C插入该第二开口3012,将第二侧面314内缩一定距离,即使L2<L1,使得标准USB Type-C不能插入第二开口3012。如此设置,使得复合式插头的左右结构肉眼看上去差不多相同,结构比较流畅美观,实质上又具有防呆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看到第一、第二对接舌板11、12结构相同,导电端子的数量也相同,在实际量产中,开发一套模具即可实现,可以大幅降低开模成本。同时,因独立USB Type-C插座连接器在业界已经大量制造,本实用新型更大的有益效果在于,仅需重新设计外壳3,直接将已经开模现成的两个独立USB Type-C内芯组装入外壳即可,避免重新开发动辄花费上百万的模具开发费用。

在最佳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水平距离相差0.15毫米,防呆块316具有面向第一对接舌板11的第一斜面3162与面向第二对接舌板12的第二面 3163,第一斜面设置呈与第一内侧面313的对应处对称分布。如此,可以避免复合式插头连接器局部过薄的情形。从左右方向视之,所述防呆块316 的顶面3164位于第一对接舌板11的上、下表面范围内。外壳3由绝缘材料或者金属材料注塑(本实施例)而形成,防呆块316一体形成在外壳的第二内壁面312。

下面介绍两个连接器的具体结构。

参图4-图6,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端子模组10、由金属粉末研金形成的上述外壳3、防水胶41、金属板42。每一端子模组10包括后壁131、自后壁向前延伸的舌板132、自后壁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33,所述舌板131分别形成上述第一、第二对接舌板11、12,两排导电端子2分别固定在端子模组10上方,一金属遮蔽板14设置两排导电端子之间。

外壳3包括后壁32、自后壁延伸的框壁33,框壁33四周环绕密封,形成上述的对接腔301,防呆块316由框壁33一体成型。外壳的后壁32设有两个固定槽321,所述两个端子模组10穿过固定槽321,其后壁131固定在固定槽 321内,两个舌板132穿过固定槽而分别形成上述的第一、第二对接舌板11、 12。端子模组的后壁的边缘具有小凸部1312,用来与固定槽的内壁相干涉固定。防水胶41被灌注在端子模组10的后方,用来将端子模组10与外壳31 壁面之间的间隙密封。金属板42的前部421通过激光点焊在外壳3的上表面 (4211为焊点),向后延伸的后部422而覆盖在端子模组的安装部133上,从而起到较好的遮蔽效果。金属板的后端下缘继续延伸出两个接脚423。参图 2,导电端子的接脚22与遮蔽板的接脚141均为表面焊接型。

参图8-图11,复合式插头连接器500包括绝缘本体53、两个端子组件60、 61,端子组件60包括上端子模组601、下端子模组602及夹持在上、下端子模组之间的金属制的锁扣件603,端子组件61则仅包括上端子模组601、下端子模组602,可以看出,两个端子组件可以共用端子模组,仅根据需要增加锁扣件603。绝缘本体53前后贯穿,设置有上述对接口502、503,两个端子组件60、61分别组装入对接口。然后再设置包覆绝缘本体外表面的金属壳62,以及通过激光点焊在金属壳上表面的金属架63,(631为焊点)。

图12给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其与图3显示的复合式插座连接器100大致相同,相同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下面介绍不同点。第二内侧面314’并未内缩,即第二内侧面314与第二对接舌板12的水平距离L2与第一内侧面313 与第一对接舌板11的水平距离L1相同,同时第二内侧面313设置有倾斜倒角面316’,形成一防呆功能部。综述,该复合式插座连接器包括外壳及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第一、第二模组结构相同,每一端子模组形成有对接舌板,两个所述对接舌板彼此左右间隔平齐。外壳具有彼此上、下平行的第一内壁面与第二内壁面,以及连接第一、第二内壁面左右末端的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314’,且该第一、第二内壁面与第一、第二内侧面与第一、第二对接舌板之间形成一左右横贯的对接腔。第二内壁面进一步设有向对接腔凸出的一防呆块316,防呆块位于第一、第二对接舌板之间。第一对接舌板与第一内侧面具有第一水平距离L1,第二对接舌板与第二内侧面具有第二水平距离L2,所述第二水平距离L2等于第一水平距离L1,第二内侧面进一步设置有倾斜倒角面316’而形成一防呆功能部。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